作为工作室的一名成员,有幸在许会娜名师工作室再次聆听许昌市教研室XX老师的讲座,我感到很幸福,受益匪浅,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X老师从教材的变化、学习任务群、基础性作业的设计等方面详细解读了新课标。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每一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老教师要不要学习新课标?要,老教师学习新课标,还要运用新理念进行课堂改革。拿我来说,我是一名老教师,从教32年,长长的教龄也让我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是问题就是经验,凭老经验教课,而缺乏创新与活力。培训后,深度思考着怎样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自己的课堂中去。2022年4月,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让我感到越来越不会教,越来越不敢教,越来越大的压力迫使我必须不断地学习。新学期,该怎么做?学课标,转观念,促成长。
其次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在反思中提升。
最后说说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做法。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倡导以学为主的121生长课堂。121生长课堂是将时间合理利用,减少教师讲的时间,课堂注重生成,注重学生成长。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料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师生共同在课堂中生长,在生长中提升素养。
2.采用大单元主题教学。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语文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与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写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哪些变化,有哪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关注学情。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者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4.教学评的一致性。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学无止境,路在脚下,行之则必达。学习新课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跟工作室伙伴一起抱团成长,一同进步,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我会一直做下去,幸福着,快乐着……
学习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22版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对新课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身为一线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研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我们应该不断反思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坚定地朝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语文新标准改变了2011版的目标结构安排,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纲,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完善了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按照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构建了课程总目标,分条表述,却又相互关联;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有机融合。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构建阶段目标,以学习为主线,核心素养渗透其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
接下来,我将结合教学实际说一说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感受:
一、整本书阅读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整本书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图书的特点和价值,根据自身实际确定阅读目的,选择图书和适宜的版本,合理规划阅读时间。应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及时组织交流与分享;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这学期开学我们学校就组织学生开展“我爱阅读”读书打卡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对按时参与打卡的同学进行阶段性的表彰,还开展了“我爱阅读”的讲故事比赛和班级读书分享会,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课前5分钟进行交流分享,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安排阅读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富有童趣的图画书、儿歌集、童话故事等浅易的读物,体会读书的快乐;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图书,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等,讲述英雄模范的动人故事。阅读儿童文学名著,古今寓言、中国神话传说等,分享自己获得的启示;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如《可爱的中国》《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如《寄小读者》、《十万个为什么》等,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
二、跨学科学习
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
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双减”政策下,全国都在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对作业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不再是单一的学科,应该是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学科,我们学校通过三个课堂开展社团活动 ,作业设计也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比如,我校的经典诵读社团,既有背景音乐,又有动作,还可以加入一些情景剧的表演;手工社团不仅让学生动手制作,还要把所需要的材料、制作过程、制作感受记录下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业设计方面:一二年级无书面作业,老师就让学生以诗配画的形式,或者以歌曲或舞蹈的形式表现古诗的内容;三、四年级可以让学生学习写绿豆芽的观察日记,或者是思维导图;我们还注重劳动教育,让学生介绍家里的农具和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知识。
以前我校不重视科学和道法这两门课程,一考试才发现了问题,随后老师通过上课、辅导学案、习题讲解等形式加强训练,学生的成绩提升得很快,而且这些成绩好的学生大多数是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可见学好语文是多么的重要。
根据不同学段我们可以这样安排跨学科学习,第一学段(1-2年级)(1) 围绕爱图书、爱文具、爱学习等主题,学习识字、说话、计算、设计、美化,学习与他人沟通、交流,养成爱书、爱文具的好习惯。(2) 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3) 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学段(3-4年级)(1) 尝试运用科学、艺术、信息科技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富有创意地设计并主动参与朗诵会、故事会、艺术节等校园活动。(2)参观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传统节日节气、民俗风情、民间工艺、历史和传说等;探寻日常生活中的中华文化意象。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举办的文化主题活体验。(3)选择自己发现和关心的日常语言、行为、校园卫生、交通安全、家庭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调查研讨,尝试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与同学交流。
第三学段(5-6年级)(1)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社团,参与学校和社区举办的戏曲、书法、篆刻、绘画、刺绣、泥塑、民乐等相关文化活动,体验、感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多种形式分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2)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参观考察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3) 选取衣食住行、学校、地球、太空等某个方面,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生活,运用多样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呈现与分享奇思妙想。
其实,“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这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对于我们农村小学的师生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会结合农村的实际和当地的特色,科学地开展学习任务活动,不断地摸索形式多样的“整本书阅读”,让学生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小学一年级语文组学习新课标学习心得
2022版新课标中凝炼了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彰显了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美育的作用,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系统中最基本的美学元素,也是中国人审美智慧的结品,学好字,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不言而喻的。
识字与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是教学的重点,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蕴含了不少美育的因素。
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教材文本是例子,是引子,鉴赏思路需要迁移至课外阅读文段。
教师的教学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审美创造与鉴赏,引导学生去领悟、去评价优秀的东西,进而产生自己个性化创造。下面将以识字与写字为例,结合教学经验,阐述对新课标核心素养中“审美创造”的理解:
一、赏心悦目形体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常感慨:汉字好美啊,一笔一画、一词一句都有故事,处处体现着中国式的浪漫。在讲授新字时常常会给学生讲讲“仓颉造字”的传说,说说“象形文字的奥秘”。记得学到《日月水火》这一课时,我就先向孩子们讲述了仓颉造字的故事,在激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开始识字教学。像“日”、“月”、“火”这几个字,我就有意带领学生,先看实物,再看从甲骨文到篆、隶、草、楷的演变,使学生在识记生字中,感受汉字的直观、形象、简洁,感受笔画的轻重缓急、穿插避让,结构的错落有致、疏密得当。孩子们可以说出这是象形字、独体结构,并说出“田字就像四四方方的一块土地,水字的两边就像泛起依依波纹,禾苗的禾字就像一株小苗……”这就是孩子们对感觉的丰富,对审美的开始,识字教学本身就是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
二、抑扬顿挫节奏美
小学识字教学往往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正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小学生爱读古诗,古诗抑扬顿挫的节奏更让学生回味无穷,爱不释口。节奏既是诗的外形,也是诗的生命,没有节奏也便没有诗意可言。小学接触的古诗的节奏较为简单,每遇到一首古诗或小古文在识字之后,我都会和孩子们一起尝试分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字一顿,即“— —/— —”,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如必背古诗中的《与朱元思书》中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五言诗一般是二顿,即“— —/— — —”,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七言诗一般是三顿,“— — /— —/— — —”,如《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之后的教学中,在认识生字后,我配上适宜的音乐指导学生进行抑扬顿挫的朗读,孩子们品味到了汉语节奏独特的魅力,做诗人的知己,在古诗中领略了山峰的奇异,感受李白的思乡之情及与汪伦之间的深厚情谊,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三、 一笔一画书写美
识字与写字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识字有助于汉字的正确规范地书写,写字是巩固识字的手段,也是教师和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一年级的孩子们有极强的向师性,所以我会故意在每周的教师书法展示时,抱着黑板到教室,在中午饭空时书写。这时的孩子们好奇极了,争先恐后得围在讲桌前,发出一些讨论,“老师写的真好看。”“老师的走之旁好漂亮!”“老师,你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看的粉笔字啊?”这时我也会非常注重在学生面前的每一个汉字、每一个笔画的书写,口中时常说一些书写要领,如左高右低、上大下小,也会带领学生复习笔画,这是长平衡,这是左尖横,垂露竖和悬针竖的区别是这样的,激发了学生对写好字的向往。
在写字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再进行范写、生写,最后运用多重评价。每个汉字都蕴含一定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仔细的观察,才能发现和体会其美之所在。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掌握每个字的整体形态,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遇到汉字时的观察逐渐有了顺序,理解除了对称的“林、从”等汉字之外,还有不对称之美,如:叶字,孩子们会说“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左小靠上,悬针竖支撑”,美在心中。哪怕是再简单的一个独体字,我也会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学习伙伴展开热烈地讨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欣赏,让学生在细微处入手,从书写汉字中领悟汉字造字的美。此外,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登峰评价中,书写正确+1分,美观+2分。还有学生的自评、互评、教师评等。让学生在评价中反思,抓住汉字特点,学会恰当展现,真正反映出汉字的形式美,做美的传播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汉字美的鉴赏能力也在逐步形成。希望孩子们,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用写字来表达自己的见闻,真正理解书法美学的意义。
四、个性发展创造美
汉字的美学价值也体现在汉字会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如“雨”字,孩子们说看到这个字,就能想到天空之下,雨一滴一滴不间断得落下来,听到滴滴答答的雨声,能想到我们学过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告诉孩子,“霜、雪、雾、雷、露”也是跟雨有关的形声字,雨是他们的形旁,大家可以在课下搜集其他有关雨的字,说一说,记一记,学生的心中就形成了自己的汉字本,理解了形声字,丰富了识字量。
这种丰富的联想就是进行审美的纽带,除了积累自己的识字本之外,还可以把抽象的汉字化成一幅画、一段诗、一个小故事,让学生在其中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美探幽。课上学了古诗《静夜思》、《寻隐者不遇》、《赠汪伦》之后,我们班的孩子感受了文字的魅力,课下展开联想,做成了诗配画,里面的人物活灵活现,画中的文字工工整整,成为了我们班的特色作业之一。在学习了《小青蛙》《动物儿歌》之后,我让孩子们以我的收获为题,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奇妙的方式去学生字,让汉字在脑海里如动画般流出来,如精灵般跳起来。一年级下册的课外读物《没头脑和不高兴》《神笔马良》,孩子们在读的时候也记录下了自己他们的感受,1000层的大楼高耸入云、不肯倒下的老虎脸上写满了不高兴……他们在读文中学会了表达,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
五、妙用肢体展现美
教师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也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在识字与写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比如教“掰”字时,做两手分开的动作:教“大”字时。教师把手分开,成一字状等等。例如,一年级语文《小猴子下山》一课中的识字教学,学习“掰”时,教师用手把东西分开(动作演示);学习“扛”时,教师用手把东西放在肩上(动作演示);学习“捧”和“抱”时,用两手把东西放在胸前为“捧”(动作演示),张开双臂拥入怀中为“抱”(对比做动作)。在教师演示后,也让学生到黑板前来进行表演,学生由此对于学习汉字的兴趣逐渐浓厚。在田字格中书写“掰”“抱”时,教师也都强调了书写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学生能在书写中逐渐体会汉字结构产生的一种美感,从而也获得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对汉字有一个亲切的称呼,叫做“字宝宝”,我们也常说,生字是同学们的好朋友,是他们一生相伴的伙伴。老师要做到“用教材教”,看课文有哪些字,写了什么事,体现了什么样的道理,蕴含了什么样的精神,再创设与汉字有关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在识字写字中体验美、感知美,促成学生对审美对象的体验、认知;走进丰富语言情境,鉴赏评价美;立足教材,引入生活情境,表现创造美。教学设计有意识融入这样的思考,才能指引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汉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让学生在汉字的学习中学会理解汉字、感受汉字、欣赏汉字,让学生获得对汉字的审美能力,进而也能促进学生用美的心灵来看待世界。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得以落地。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感悟三篇》相关文档:
小学语文培优补差的工作总结(通用6篇)09-05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总结(15篇)09-06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总结 15篇09-06
2023年小学语文教研组计划(14篇)09-11
2023年小学语文国培计划培训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_109-14
2023年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总结(15篇)09-14
小学语文国培学习总结09-14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09-14
小学语文国培心得体会15篇09-14
关于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10篇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