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退役军人事迹材料六篇

时间:22-09-07 网友
优秀退役军人事迹材料六篇

【篇一】

初冬的清晨,和煦的阳光洒在某某县青年创业孵化园内,一个从某某而来的快递在这里停下了脚步。盼了大半个月,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创办人某某终于将奖牌拿到了手!

今年4月,由共青团中央、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发起的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在全国吹响号角。某某决定带着自己的项目走出县城,接受挑战。

历过层层选拔,他的“某某农业——‘六位一体’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项目,获得了第六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农业农村组)全国赛最具品牌影响力项目奖和优秀奖,成为某某省唯一一个获得双奖的项目。对某某而言,这份荣誉是对自己选择创业之路、进军现代农业的认可,更将激励自己带领团队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人物名片

某某,某某年10月生,中共党员,汉族,某某人。某某年毕业于空军工程大学,某某年至某某年在广州军区某某总医院担任秘书一职,某某年退役回乡自主创业。某某年创办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现为某某省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某某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某某县首届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某某市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

1“我要回去建设家乡”

从小成绩优异的某某,高考后收到了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令亲朋好友感到意外的是,毕业后在广州军区某某总医院担任秘书一职的某某,放弃了优厚的工作条件,于某某年的初秋时节,退役回到家乡某某创业。

“他们都很不理解,我就说我要回去建设家乡。”某某说,趁着年轻就要大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早就有了卖酒创业的想法,不仅向银行贷款,还拉来朋友来帮忙。

10万元的启动资金、4个人的销售团队、20平方米的小门面,一个西凤酒的县域代理公司就这样诞生了。

创业初期,为了开拓市场,他们不放过任何一个推销机会,跑遍了某某县城所有适合卖酒的商铺,还多次到乡镇做推广。为了节省成本,某某买了辆二手面包车,经常自己从某某拉货回来,再连夜卸货。“一件酒30多斤,4个人一次得搬几千件,每次搬完货,胳膊、腿都是软的。”某某回忆说。

渐渐地,公司的销售额从50万元上升到2500万元,某某也顺利获得了西凤酒“金银西凤”的全国代理权。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某某发现,周边不少农户还在采用自给自足、“看天收”的原始农业耕作模式。而放眼全国,农业机械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已成为趋势。某某暗下决心,要用现代技术发展农业生产,打造绿色有机现代农业品牌,让农民手中有限的土地创造出最大利益。

某某年上半年,某某再次不顾家人、朋友的反对,毅然选择了发展现代农业这条新型产业之路。

不懂农业耕种养殖技术的某某,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从养鸡入手,创办了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初生牛犊不怕虎,对养殖技术,鸡的病状观察、治疗等一窍不通的某某,就这样“闯”进了农业养殖行业。追求绿色健康养殖模式,完全购买玉米、稻谷作为养殖饲料,让某某入不敷出。“我们一只鸡的成本差不多150元,但市场上一只鸡通常只能卖到70-80元,价格差异太大,我们的鸡很难卖出去。”

某某年底,鸡场突发鸡瘟,某某养的5000只鸡全军覆没,损失30多万元。

随后,他又办起了养猪场、开办了农场,投资上百万元,但都以失败告终。“借出的资金无法收回,负担的债务无法偿还,我只能卖掉车和房,来保证员工的工资和年终福利。”某某年春节前夕,失落感让一向乐观豁达的某某潸然落泪。

经过多次外出实地考察,某某认识到“搞农业不简单,不懂技术是不行的”。

2“再难不让农户为难”

春节过后,又是新的开始。通过多次与本地蔬菜种植小农户沟通,某某发现,周边果蔬种植大多是小农户经营,投入资金少,规模小,自产自销,不少农户常常为销路发愁。“搞技术我摸不到门道,但做销售、融资我有渠道、有经验啊。”某某灵机一动,想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小农户合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不到一周,某某就跑遍了某某城郊的蔬菜种植基地。然而,他的想法受到不少农户的质疑。“他白白胖胖的,戴副眼镜,说话一套一套的,看起来不像个干实事的人。”这是某某留给继垚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刘杰的第一印象。

位于城关镇李家院村的继垚蔬菜种植基地,占地100亩,距离某某县城不到一刻钟的车程,是某某最看好的一家。为了说服刘杰达成合作,某某一有空就去谈蔬菜种植技术、讨论市场行情、畅想农业发展前景,偶尔也会聊些家长里短。“两三个月来了十几趟,也经常通过电话联系。”渐渐地,刘杰发现“这个小伙子很有想法,脑子活,有格局,不怕吃苦,是个干大事的人”,便决定与某某合作,“试一试,希望一起把基地做大做强”。

随即,继垚蔬菜种植基地并入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某某与刘杰共同投资100万元,扩建种植基地200亩,新建连栋大棚35亩、小棚15亩,除种植蔬菜外,还做起了“草莓采摘”业务,发展农业旅游。某某负责开拓市场、规范管理,刘杰负责农业技术、基地运营。某某年底,基地给公司带来盈利近60万元,这是刘杰往年收入的6倍,刘杰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某某也更加坚定了他的农业发展理念。

在经营过程中,某某与刘杰还经常到外地考察市场,学习借鉴先进的种植及管理经验。他们发现,某某龙坪的高寒反季节蔬菜颇受欢迎,于是决定到与龙坪地理环境类似的某某薛坪镇种植蔬菜,采取“农业建设从资金到施工到种植”的一条龙服务,为农户提供种苗、化肥、农药、技术指导和收购保障。在当地党员干部的支持下,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20多个农户达成种植合作协议,第一年种植白菜近800亩,公司收入近50万元,为农户创收近百万元。

这个喜讯,吸引了周边更多农户与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达成种植合作协议。然而,第二年白菜市场行情冷淡,上千吨白菜销售无门,眼看就要烂在菜地。某某和刘杰四处奔走找销路,“最后连养猪场都不收了”,亲朋好友劝他们别管了,从山里运白菜出来卖,会倒贴不少钱。某某却不这样想:“再难也不能让农户为难,要让种菜农户充满信心。”某某依然按合作价收购所有的白菜,即使公司贴钱也要保证农户种菜的积极性。

某某的担当精神让身边的人刮目相看,薛坪的种植户们也对他更加信任。如今,薛坪镇有1500多亩地的产业集群,应季种植有大白菜、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农户们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某某的经营模式在某某农业圈的名声越来越响,不少农户主动上门寻求合作。目前,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已发展龙头合作社7个,包含社员54名,其中有种植瓜果蔬菜的,有养殖鸡猪牛羊的,也有经营农家乐的。此外,公司还自有蔬果种植基地960亩,带动种植某某多亩、山林1100亩、水库200多亩;

创造就业岗位80多个,带动就业100多户,促进周边5个乡镇贫困户56户每年人均增收3000多元,平稳脱贫。近几年,公司销售收入稳定增长,某某年实现营业收入5200万元,某某年实现营业收入5700万元。

某某年,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评“某某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某某年10月,某某入围第十届“中国青年创业奖”。

3“让创业青年抱团发展”

从农业“门外汉”到农林“百事通”,几年的创业历程让某某快速成长,也让他深切体会到了青年人创业的艰辛。

尤其是在农业项目的运营中,某某看到身边有许多有想法、愿做事的返乡青年,对国家的许多好政策了解、掌握不够,对创业中面临的问题缺乏有效处置方式,结果贻误商机;

或者因为缺乏资金不敢着手创业、不敢放手发展。

随着某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步入稳定运营状态,某某开始思考:怎样聚集更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抱团发展,帮助更多青年实现创业梦?

某某年,某某创立了某某首个县级青年企业家协会并当选为会长,吸纳会员54家。该协会围绕培训、交流、信息、咨询、融资、维权、自律等方面开展服务,为企业及青年企业家提供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和场所。

今年3月,某某又投资200万元创办了总面积约1万平米的某某县青年创业孵化园,帮助创业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园区配有5名创业指导专家,为入驻企业提供物业管理、协助办理开业手续、创业指导、融资服务、管理咨询等免费服务。

为帮助初创型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某某多次与人社部门沟通,用自有资产做担保,实现了在孵企业无需公务员联名即可获得免息贷款的政策支持。目前,在孵企业累计获得免息贷款30万元。此外,银行对科技企业的信贷一直是较大的难题,某某与多家银行沟通,协商同意以园区资产作为担保,为园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目前,在孵企业已获得银行低息贷款50万元。

黎威克是首批加入孵化园的创业青年之一。在珠宝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后,黎威克想开一间珠宝私人定制工作室。得知朋友某某要创办创业孵化园,黎威克知道“实现梦想的机会来了”。在这里,他不仅享受了免一年房租的优惠及相关的免费指导服务,还通过培训了解了很多创业政策,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孵化园就像个大家庭,大家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在事业上相互支持,每天都充满干劲。”黎威克说。

目前,某某县青年创业孵化园共有在孵企业某某多家,其中科技类企业13家,电子商务类企业3家,文化传媒企业3家,互联网+企业3家,帮助10多位青年实现创业梦想,带动就业近百人。

未来的路还很长,某某坚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篇二】

某某,市某某镇人,生于某某年,是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总经理。他当兵十年,转业后创业,参与了鸟巢、水立方、亚投行等10多个国际、国内著名建筑的建设。为回报家乡,他投资近6000万元,建设涵盖五个板块、两个企业、一个合作社的农业企业,带动包括84名退役军人在内的5000户以上的农民发家致富。“到了这个年纪,心里想的念的还是家乡那片地方、那些人儿。”某某告诉记者

怀揣梦想闯世界

某某幼时家境贫寒。某某年,他入伍参军,接受部队的磨炼。某某说:“十年的军旅生涯磨炼了我的意志,铸造了我的品质,现在我仍然怀念那段宝贵的时光。”

某某年,某某从部队转业后,只身来到某某,在一家房地产公司打工,从搬砖瓦、扛水泥干起,凭着吃苦耐劳、勇毅果敢的品质,某某很快成长为公司的骨干。“我始终怀揣一个创业梦,不干出一番事业,绝不甘心。”就这样,某某走上了创业之路,开始承包基建项目。他深入钻研,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价格。仅一年,就为与他合作的公司节省了100多万元。

遇事为甲方着想,以薄利换长期合作,一步步走来,某某的事业越做越大。某某年,某某在某某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赚到了第一桶金,如今该公司资产过亿元。

在外边打拼,某某吃过苦、流过泪,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也品尝过失败的苦涩。越是了解更多成功者的先进理念,目睹了发展带来的变化,某某为家乡尽一份力的想法就越发迫切。

回乡创业报桑梓

某某镇某某村过去是闻名全国的西瓜产业村,西瓜在某某村种植了20多年,土地的微量元素、土壤品质、耕地质量,已经跟不上优质西瓜生长的需要。而瓜苗培育能力的缺失,也成为制约西瓜产业发展的瓶颈。

某某年,某某村村干部找到某某,希望他能够支援家乡建设。“我当时十分感动。”某某说,他的父母是从东北搬到某某的。某某年,母亲挑着箩筐,前后各装一个孩子,身后还跟着一个孩子,就这么来到了某某村。

“好在某某村的百姓接纳了我们,这个地方养活了我们一大家人。”某某不禁感慨,“家乡需要我,我义不容辞。”但当时正值某某建设高峰期,某某实在腾不出空儿,于是告诉他们:“再等等,我一定回来。”

某某年,某某回到某某镇注册成立了湖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瓜苗冻死、技术不成熟、瓜秧染病……某某的西瓜产业在经历一系列挫折后终于迎来了曙光。某某年,某某的西瓜产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育苗技术也趋于成熟。“王总基地育出的瓜苗,成活率高、产量高、得病率低,我们种植起来也有保障。”当地瓜农对此赞不绝口。

之后某某又建设某某工厂化智能温室育苗基地、某某标准化设施瓜菜生产基地、某某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山庄、莺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安垴高效设施农业种植示范基地和湖某某通食用菌有限公司、某某供销新特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五个板块、两个企业、一个合作社。

对未来充满期待

某某的母亲姓苏,为人善良,在粮食有限的情况下,还接济那些生活更困难的乡亲,大伙亲切地称她为“苏妈”。

热心肠是家庭传统,某某从回乡创业的那一刻起,就把奉献家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某某以公司产业基地为基础,常年吸纳本地农民到基地就业,并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让农民以直接投资、参股经营、返包倒租、长期雇工等方式参与公司运营,直接吸纳150多户贫困户到基地从事生产劳动,带动某某村100多户并辐射到周边村5000户以上的农民发家致富,每户年增收8000元到某某0元,很多富起来的农民兄弟逢人就说:“王总在我们某某点了把火,把我们大家的日子都烧得红红火火”。

“虽然家乡已经没有亲人,但我的感情归属,还是在某某。没事儿的时候,我就喜欢到村里转转,尤其喜欢和上了年纪的老人聊天,听他们讲讲过去的事儿。”某某说,“有时发现他们有啥难事儿,我也是能帮就帮。”

时常奔波于某某和某某之间,某某见证了某某的变化。“以前村里出门全是泥巴路,交通工具只有拖拉机,进趟城真不容易。现在高铁马上运行,我和某某家人的联系也更方便。”

随着家乡越来越好,某某对某某的未来充满期待:“在衣食住行方面,某某与大都市没什么区别,某某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篇三】

他冲在侦查破案一线12年,立足刑警岗位,斗智斗勇,取得了骄人战绩。他刻苦钻研公安警务信息化,坚持信息化为先导,勤学攻坚肯钻研,自学创新了案发现场测向法、特定区域通讯信息筛选法、通讯与车辆轨迹比对法等各种复合型实用战法。他就是某某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刑侦大队副大队长某某。

在某某市公安局某某分局,某某正在给同事们讲解,通过监控信息分析刑事案件的方法和技巧。

某某同事墨海洋说:“某某有时候看监控一坐就是一天,有时候要从几百个探头中间提取一条比较有价值的线索,从而找到嫌疑人,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可以可以从一般人发现不了的信息当中找到线索,他的思维逻辑比较清晰。”

在成为刑警之前,某某当了12年的侦察兵,在别人眼中,从侦察兵成为刑警,应该很容易上手,但只有某某知道,其实这是两码事。

某某说:“侦察兵它是一个对内和对外的关系,当你上了战场,你开枪,你所有的处置是不计后果的,那么说只要我们消灭了,只要我能获得情报,只要我能干到什么,那我的思维是比较单一的,作为刑侦民警来说,它针对的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就是说让犯罪嫌疑人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

某某年,当他在得知即将成为一名刑警后,为了尽快适应地方工作,某某花“巨款”托人帮忙买来笔记本电脑和电脑自学教材,在此之前,他可是连电脑开机都不会。勤能补拙,他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闭关自修三个月,这让他迅速成长了起来。

某某说:“别人学一次,我学两次、三次、四次,我要想把这个问题搞懂,那么就是必须有钉子的精神,我就盯着它,我必须把它做好,我可以向周围的人请教,向网络上请教,想一切办法具备自己在进入工作这一块所需要的基本的能力。”

功夫不忘初心人,某某很快进入角色,并逐渐成为刑侦方面的行家里手。某某年,“某某情报研判工作室”被省公安厅列为全省情报研判工作室首批命名单位。他个人先后被市公安局评为“十佳信息化应用标兵”,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合成作战情报研判专业人才”,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刑侦情报研判能手”。

某某同事胡思国说:“我个人感觉,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对刑侦业务如饥似渴的学习,在侦办案件的时候,侦查思维非常的巧妙,他是我们公安部认定的通讯数据研判人手,在某某年的时候,我们承办一个盗系列性盗窃柴油的案件嫌疑人,嫌疑人不断地更换假牌照,刘纪鹏同志通过车辆的尾部特征和大量的测量数据信息,从而找出了真正的车辆牌照和嫌疑人的身份信息,最后将嫌疑人捉拿归案。”

某某说:“人做事情,尤其作为个人单体,我除了来不断的攀升自己,还要尽心尽力,拼搏到无能为力,努力到感动自己。破案过程就像是解开一个个谜团,你用很长时间去把一个麻团梳成辫子,梳好了以后,你发现这条辫子不是你要的辫子,那我们再梳理第二条辫子,最后我们把所有的团梳理完之后,找到了我们应该找到的东西,这时候案件告以真相,那么你自己这种劳累的过程、梳理的过程,有无数个自己语言表达不了的东西。”

由于成绩突出,年荣记个人三等功1次,

某某年被某某市局评为“襄警十大名片”人物,某某年被评为某某市“五一劳动模范”,某某年被评为某某省“五一劳动模范”。今年更是成为某某年度“某某楷模·最美退役军人”候选人。

【篇四】

某某是老某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办公室主任兼仓库管理员,是一名退役军人。在单位,同事们给某某起了一个“雅号”——“汗衫老丁”。

这个“雅号”源于他的忙碌。一到春夏时节,同事们总能看到他因工作忙碌而汗透衣背。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共产党员,用某某同事的话说,“汗衫老丁”凸显了他作为一名基层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色。

8月8日这一天,天气酷热,在老某某市疾控中心的后勤办公室,带领记者的工作人员指着一个衣服微微褪色的人说:“那就是你要找的‘汗衫老丁’。”

“某某年我高中毕业,看了当年的国庆阅兵,热血沸腾,当时满心想着从军报国,当年11月征兵,我报名参军了。”回忆20年前的经历,某某难掩内心的激动。

在某某海军潜艇学院学习8个月后被分到部队,开始了影响他一生的8年海军生涯,当兵第二年获得优秀士兵称号,当兵第四年由政委推荐入党,当兵第八年荣立三等功。

本想扎根军营,但因家里突遇变故,某某申请退伍返乡,后通过招考进入老某某疾控中心工作。脱下了军装,脱不掉军人的品格,某某说:“在新的岗位上,我要当‘尖刀兵’。”

刚入职,某某被分在卫生科,作为一个“门外汉”,他努力学习,白天观察老同志的工作流程,做好记录,晚上查资料、看专业书,反复温习。

经过不断努力,某某学会了饮用水取样,对职业健康体检的知识也熟练掌握,他开始独自承担起生活饮水监测的部分工作以及职业健康体检的窗口咨询、登记,测量基本身体指标等工作。

“抓住机会就学习,这是在部队养成的习惯。”某某说。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某某说,在工作中,他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门诊缺人,某某便去报道,从头开始学习接诊、清洗伤口等。之后他又被派到生物制品办公室,管理二类疫苗,时常在冷库里一待就是两小时。后来他又被调到后勤部承担物业、基建、党办工作。人员少、事情杂,某某靠勤奋学习,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疾控中心的“万能贴”。

“在部队,政委教我们牢记‘爱艇、爱集体’,工作后,我把它转化为‘爱岗、爱群众’。”某某说,抱着这种信念,工作起来更有动力了。

在单位后勤部工作期间,某某和同事一起抓环境卫生和文明氛围,疾控中心新老院区面貌一新。老院区内除了工作区域还有200多户居民居住,院内变压器坏了,下水道不通了,某某都第一时间出现,及时解决问题。有事儿找“汗衫老丁”,成了居民的习惯。

“我的进步离不开部队的锻炼和疾控中心党支部的培养。”某某说,疾控中心党支部有23名在岗党员,个个都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支部成员十分团结,干事创业氛围浓厚。

某某所在的疾控中心党支部被当地卫健部门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他个人被评为老某某市劳动模范。

【篇五】

在某某区某某镇某某社区,有这样一位退役军人,他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心系同事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就是33岁的某某。

某某年,某某大学毕业后被部队特招入伍,在新兵连时表现出色,多次参加大型军事演习,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士兵”,于某某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某某年退伍回到某某,某某积极投身到工作中,成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某某分公司的一名电梯维修工。某某把在部队中养成的良好作风带入工作学习中,一方面积极向老同志虚心求教,另一方面利用休息间隙对电梯实际操作流程进行钻研,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凭着钻研的劲头,某某从对电梯维修一窍不通到一步步成长为负责整个樊城区域日立电梯维修业务的骨干。某某不光在电梯维护的各项业务技能考核中成绩优异,还曾多次参加各项技能比赛并取得可喜的成绩。他维护过的电梯性能稳定,极少出现磨损和故障,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的维修成本,得到领导和同事的高度评价。

在公司,某某既是技术骨干,更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长”。某某年至某某年,南国城市广场商业项目和九街十八巷项目相继上马,公司任务量急剧增加,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关键时刻,某某发扬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冲锋在前,毅然加入这两个项目的电梯安装队伍。因项目工作量大、技术难点多,某某守在作业现场常常要加班到深夜,节假日也不休息。经过两年多的辛苦努力,项目如期完工,开发商对某某的工作表现赞不绝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把无私奉献的精神落到实处,走进老某某市仙人渡镇崔营村,从石桥下来经过一片沙洲地,再绕过一片茂密的某某,记者来到了崔营村九组村民某某的家。

某某是一名退伍老兵,党龄50余年,把两个儿子送到部队。在村民眼中他勤恳踏实、老有所为。

正在门前劳作的某某看到有人来便笑容满面地迎了过来,他声音浑厚、皮肤黝黑、精神矍铄,旁人很难看出他已经78岁了。

某某热情招呼记者参观他房前的羊棚和鸡圈,“你看我那羊棚里养了5只老母羊,9月份就要产崽了,把羊崽养到春节,一只估计能卖千把块钱。那7只小羊,过几天就要卖给合作社,一只羊政府还奖励500块钱。”

除了12只羊外,某某还养了130多只鸡。某某说,这些鸡都已长到两斤左右,卖了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聊天中,某某拿出自家种的梨给记者品尝。原来,除了从事养殖,某某还承包了18亩地种植梨树,另有三十余亩自留地种植粮食。“梨树今年第一年挂果,味道好吧?”某某笑着问道。

“今年梨园大概能产四五千斤,都卖出去能收入一万元左右,等明年产量提起来,我打算找批发商上门来收。”说到这儿,某某脸上满是喜悦。

当被问及为什么这么大岁数还要做农活,某某坦言:“家里三代13口人,开销大,不想给孩子们添负担,趁自己还能干就多干一些。”

某某说,二儿子一家因生活困难被认定为精准扶贫户,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家里的种羊还是几年前驻村扶贫工作队送来的,儿媳吃药也申请了一定的补助,村干部逢年过节就来家里慰问,这让他很感恩,很知足。

“在部队里磨练出了吃苦耐劳、不等不靠的品质。”某某说,虽然他一家受到很多帮助,但他始终认为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部队很锻炼人,我现在有这么好的体质和心态跟我参军的经历关系很大。”年入伍,在部队获过五好战士称号,某某年入党,某某年退役。退役后,他在葛洲坝做过工,在村里当了五年的生产队长,之后就一直在家务农。

怀揣对部队的热爱,某某鼓励三个儿子参军入伍。现在,某某的大儿子、二儿子都已退伍。他们继承了父亲坚毅的性格,自谋职业,在大城市辛勤打拼。“不是因为错过报名时间,我家小儿子也入伍当兵了。”某某讲起儿子们参军的故事,满脸骄傲。

某某说村里开党会他一次也没落下,为了激励年轻党员,村党支部书记常常让他讲讲自己的参军经历和勤劳持家的故事。“我想用自己平淡的一生告诉村里的年轻人,要踏实工作,努力奋斗,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

图名不图利,只求在工作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大家干点实事,这样心里才会踏实。”不善言辞的某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篇六】

他是某某,来自某某县某某镇某某村。今天跟大家分享他和柿子的故事。

自打某某记事起,老家的山上就有一片茂密的柿子林。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每到秋天,那一颗颗灯笼似的红柿子便成了他童年里最美味的记忆。

23年前,他参军入伍,临别前母亲特意塞给他两个红柿子;

20年前,他创业办厂,收到家乡寄来的一大包柿饼。在外漂泊的那些年,他也时常买些柿子,够大也够甜,但总觉得缺少了家乡柿子的那种味道。

某某村平均海拔1000多米,属高寒山区,逢年过节回老家,看到家乡泥泞的道路、撂荒的山地、空心的村庄,他便黯然神伤。慢慢地,一个心愿在他心里扎了根:他是某某的人,他喝着某某的水、吃着某某的柿子长大,他得为乡亲们做好事,做实事,要让他们过上像沿海地区的农民一样富裕的日子。

他不走了!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他的体面工作没了,丰厚收入也暂时没了!3年的军旅生涯,让他铭记军人的天职是保家卫国,虽然他退伍了,但是他不会褪色,不能忘根!在家人、亲友、同事的一片反对声中,他留了下来。

某某年2月,某某当选为某某村党支部书记。村支两委驻村干部积极作为,依靠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这一年他们村基本解决了水电路和“两不愁,三保障”等问题。基础设施改善了,但村民还没真正富起来。怎么发展脱贫产业?怎么保证稳定的收入来源?怎么让老百姓在村里住得安心,活得体面,有尊严?他挨家挨户地走访,有人开玩笑跟他说:“咱们村里最多的就是那些老柿子树,这算不算是个产业?”

这句话突然点醒了他。是呀,这些柿子树为什么不能是产业?现在市场上很少能看到新鲜柿子出售,超市里的柿饼也要几十块钱一斤,他们村里这满山的柿子却挂在树上任鸟雀啄食,掉在地上白白烂掉。如果能利用现有的柿子加工成产品再卖出去,那么全村脱贫奔小康就不是问题了。

他的想法得到镇党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一年下来,他跑了7个省12个县市区,行程10000多公里,请教同行专家技术人员300多人,三次赴中国柿子之乡——,考察柿饼产业,还把专家请到某某村考察土壤气候。当得知他们村的环境特别适合种植高山优良柿子品种时,他高兴得眼泪夺眶而出。

他知道村里底子薄、抗风险能力差,干部群众的观念也比较保守。为了尽快促成这个事儿,他在村支部会议上立下军令状:“咱们就试验性地发展柿子产业,所有前期费用由他个人承担。失败了,所有损失算他的;

成功了,这个产业就是集体的。”

当年10月,他从家里拿出5万块钱,建起了柿饼加工晾晒场房,购买了半自动柿子削皮机,聘请了技术人员指导。通过科学选果、平衡吊晒、防霉增色、干湿拿捏、架上潮霜等新工艺新方法,他做出了与传统不一样、色泽鲜亮的3000多斤水晶柿饼。这些柿饼甜、香、软、糯,吃过的人都说好。,慢慢的,私下里有人开玩笑地叫他“柿子大王”。

为了顺利销售这些柿饼,某某年,他又筹资成立了某某县某某镇电商创业基地。通过电商平台,一个星期不到,3000多斤柿饼销售一空。村民吴才华激动地说:“想都不敢想,柿子还能这么抢手啊。”目前,他们的电商创业基地有退伍军人、党员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员工11人,直接间接带动某某余人就业。他们除了销售柿饼,还销售天麻、香菇、木耳、茶叶、高寒冷水米、高山土豆等土特产。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来在家门口就业,既可以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也可以获得满意的收入。

退伍不褪色,岗位建新功。这里的退伍军人个个都是好样的,作为退伍军人的党员干部更要以不畏艰难困苦的军人本色,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为家乡人民谋福祉,求实惠。

今年3月,他们引进尖柿优良树种3万棵,免费发给全村老百姓种植,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粗略估算,预计三年后全村柿子产值可达1000万元以上。

某某说,他要坚持“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不动摇。他要继续扩大优良品种种植范围,走柿旅融合发展之路,让天南海北的游客到某某村来赏丰收美景,品农家饭菜。他要继续开发柿子附加值,不仅做柿饼,还要做柿子干、柿子酒、柿子醋、柿子饮料,让某某的柿子像某某柿子一样名扬天下,让更多的村民依靠柿子产业走上致富路。

《优秀退役军人事迹材料六篇》相关文档:

镇退役军人事务站先进事迹材料09-07

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干部先进事迹材料三则09-07

优秀退役军人事迹材料六篇09-07

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事迹材料09-07

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干部先进事迹材料09-07

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先进事迹材料09-07

退役军人服务工作先进事迹材料09-07

退役军人服务站个人工作总结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个人工作总结范本09-07

退役军人服务站先进事迹材料09-07

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干部先进事迹材料(通用5篇)09-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