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文 与 回 环
(邓英树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成都610068)
回环是汉语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修辞格,系统的修辞学著作多有讨论。回文与回环常被视
为名异而实同的两个词,不做严格区别。《辞海·语言文字分册》只列“回文”词条,释义如
下:
也叫“回环”。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两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如:“雷鸣夹着电闪,电闪带着雷鸣。”“骄傲不进步,进步不骄傲。"有些回文刻意追求文字次序形式上的回绕,使同一语句顺读回读均可,如旧时的回文诗:“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回复读之则为“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王融《春游回文诗》) [1]
细察《辞海》关于回文的举例,实际上包括两个不同的类。第一例和第二例可归为一类,第三例自成一类.其区别在于是否“顺读回读均可".
第一类回文出现得很早,《老子》中不乏其例。如:
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
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
③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八十一章)
但后人论及回文起源,多认为不早于晋代。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回文所兴,道原为始。”据后人考证,“原”实为“庆”字之误。[2]道庆即南朝宋贺道庆。宋人桑世昌撰《回文类聚》,收贺道庆四言、五言回文诗各一首。唐人皮日休认为回文始于晋代傅咸、温峤.[3]清代朱存孝《回文类聚序》中说:“诗体不一,而回文尤异。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苏伯玉妻不可确考,而窦滔则为东晋时人,是前秦苻坚臣下。其妻苏蕙,因思念丈夫,悔恨自伤而作《璇玑图》.关于回文起源,虽诸说不一,但上面所述人物均不早于晋代。傅咸为西晋时人,温峤、苏蕙为东晋时人,贺道庆更晚,为南北朝时人.显然,刘勰等人所说的回文,并不包括“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这样的表达形式。以贺道庆诗为例:
④阳春艳曲,丽锦夸文.伤情织怨,长路怀君.惜别同心,膺填思悄。碧凤香残,金屏露晓。入梦迢迢,抽词轧轧。泣寄回波,诗缄去札。(宋·桑世昌《回文类聚》卷三)
这首诗从末尾读去,也可歌而成文:
⑤札去缄诗,波回寄泣。轧轧词抽,迢迢梦入。晓露屏金,残香凤碧。悄思填膺,心同别惜。君怀路长,怨织情伤。文夸锦丽,曲艳春阳。
苏蕙的《璇玑图》将841个字织在一块锦缎上,排成29行、29列的方阵。纵横颠倒,七言、六言、五言、四言,据说可以读出3752首诗。试举一例如下:
⑥寒岁识凋松,贞物知终始。颜衰改华容,仁贤别行士.(《回文类聚》卷一)
这首诗也可以从末尾逆序排列,成为又一首五言诗:
⑦士行别贤仁,容华改衰颜。始终知物贞,松凋识岁寒.
原来刘勰等人说的回文,指的恰是“顺读回读均可”的回文诗,与《辞海》“回文”释义中的第二类相同。《辞海》举例时,只引了《春游》中的两个分句,其实《春游》也是可以全文回读的。不过,古人使用“回文”一词,所指也不完全相同.隋末唐初的上官仪在《诗苑类格》中论及对偶时,称“诗有八对",“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是也。”这里所说的回文显然不是“顺读回读均可”的,应该属于第一类.
讨论至此,我们可以对前人所说的回文做一个区分.回文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凡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将汉字回旋、交错或正反排列起来(详见《回文类聚》),都可归入回文。狭义的回文则指的是正反排列的回文诗,即晋代以后产生的一种诗体,刘勰等人所说的回文及《辞海》第二类例均属狭义回文,朱存孝“诗体不一,而回文尤异"也清楚地点明了这个问题。
现代修辞学将回环作为一种常见辞格来讨论,回环属于广义回文中的一个类别。上文所引《老子》中的用例即属此类。从形式上看,它既不同于《盘中诗》,也不同于《春游回文诗》。下面我们对回文诗,即狭义的回文,和回环的形式、内容、表达效果加以对比,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别。
《回文与回环》相关文档:
回文与回环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