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梦想的孩子和家长们
作者:
来源:《风采童装》2020年第05期
word/media/image1.jpeg
word/media/image2.jpeg
word/media/image3.jpeg
word/media/image4.jpeg
word/media/image5.jpeg
word/media/image6.jpeg
word/media/image7.jpeg
word/media/image8.jpeg
word/media/image9.jpeg
word/media/image10.jpeg
word/media/image11.jpeg
word/media/image12.jpeg
word/media/image13.jpeg
word/media/image14.jpeg
word/media/image15.jpeg
word/media/image16.jpeg
word/media/image17.jpeg
word/media/image18.jpeg
word/media/image19.jpeg
word/media/image20.jpeg
word/media/image21.jpeg
word/media/image22.jpeg
亚历山大·多巴的梦想故事以海洋作为起点,最后发现了更辽阔的心境和不畏未来的勇气。在人类的心灵深处可能共享着这样一处梦想终点,在那里我们获得自由、成就与快乐。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与梦想的互动关系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而孩子与家长们如何追求梦想。更能反映一个时代、一代人、一家人的努力与成长。特别是2020年的疫情可能永远地改变了世界、生活方式以及我们的内心,它可能让我们困惑、恐惧、悲伤,但也让我们更清楚一些事情,更坚定一些想法。因此,“为梦而活”好像就更有了探讨的必要。本期,我们特邀五组家庭,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讲述他们“为梦而活”的故事。
谷子:谷仓摄影机构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两个孩子的爸爸。视自由为最高生活理念,在主理摄影工作室的同时,还玩起了订制花艺、手工皮具、机车改造等匠心业务,是不折不扣的自由跨界狂人。
说起来,决定开始玩野外露营是疫情给我们的礼物。
那段时间,孩子们不用上学,我工作室的节奏也没以前紧凑,想着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带他们实现野外露营的想法。
我一直喜欢户外露营,总感觉住酒店、民宿或者农家院限制太多了,而露营可以晚上看着星空入睡,早上被鸟语花香叫醒,这种感觉很上瘾。
我相信一开始孩子们对露营是没什么概念的,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换个地方玩耍。确实,也没什么必要向他们灌输什么大道理,他们只需要在每一个当下尽情体验就够了。如果说过程中需要他们帮忙的话,那他们的“任务”就是玩!
户外露营的任何工作在他们眼里应该都是可以玩起来的事情,也没必要告诉他们要做这个要做那个,他们体验过一次之后,下次自然就知道应该做什么了。有些事情他们能力有限做不到,大人可以适当帮一帮,但我觉得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有参与感。我见过后来孩子向他的好朋友们分享露营的经历,那种自豪感让我这个老父亲都为之动容。
几年下来,我们几乎沿着太行山脉走了一圈,房山、保定、内蒙……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大自然是天然的教科书。孩子们能见到许多在大城市里见不到的动物,比如狐狸、鼹鼠、蛇、松鼠……当孩子们亲眼看见鼹鼠的脑袋一下这里一下那里地探出地面,全都兴奋得不行;夏天,我们还会自己做网去河边捞鱼,自己烧烤,孩子们喜欢到不愿意回家;他们还学会了很多的自然知识,了解了蚊子幼虫和成虫的区别,还知道了蚁虱是如何吃掉蚂蚁的……这样的自然教育是书本完全给不了孩子们的,发自内心的好奇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大自然也是很好的危机应对实战课。在户外露营这种开放的环境里,新鲜事物太多太多了,完全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有一次在大滩,晚上突降暴雨,直接把我们帐篷都掀翻了,我们大人忙着收帐篷,孩子们就忙着玩雨。这样的事情既是对大人的考验,也是对亲子关系的考验。因为大人的状态决定了孩子们的体验,大人害怕、急躁、愤怒的情绪就会成为孩子们的记忆,所以大人要时刻提醒自己记住露营的初心。
我相信童年的记忆是一辈子都无法被抹灭的,因此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带孩子们去户外,走进大自然,去大山里撒欢撒野。
而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经历中慢慢学会了参与,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等待,也学会了生活。
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我理解中的爱的关系。
这样的成长,才是我理解中的自由成长。
Q:之前做的什么准备让你觉得帮到自己实现“为梦而活”的生活?
并没有刻意做什么准备,实质性的准备就是比如购置帐篷、餐椅等户外装备,但最重要的其实是做这件事情的心的准备,为这个事情迈出第一步的动力,其次就是户外生存必需的动手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我们生下来就一直在准备了。
Q:回过头看,你觉得之前还有什么准备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吗?
觉得现在硬件和软件都在很好的状态,所以没什么准备不够的地方。实在要说,就是接下来想去东北森林里感受零下40度的大雪天,这样的话我的户外装备就需要升级了。
Q:在为梦而活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对自己谈不上满意不满意,它终究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
Q:“为梦而活”更多的是一种探险,但有了孩子之后其實很多人不敢再冒险了。你应该如何平衡自由与探险的关系?
其实我觉得带孩子野外露营并不算是探险,真正意义上的探险会有更多未知的部分。但咱们现在的生活基本是已知的,未知的部分很少,虽然有些人觉得危险,充满神秘色彩,但我觉得还好,就是我们和大自然的融合,其实没有危险,只要我们自己注意基本的安全问题,户外露营或自驾的危险都是可以预知的,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规避。
独立的人生像做陶 每块泥都不撒谎
许亚芸:
“允蕥集”工作室主理人。前媒体人,北京七年之后常居人理已逾八年,现为自山做陶人。
走出舒适区
如果硬要找个“为梦而活”的临界点,应该是11年前。
那时的北京雾霾很严重,恰逢我所在的部门来了位新领导,没过多久管理团队大换血,我就在这种职场风暴里首当其冲被迫离职。在此之前,我是某个时尚新媒体的主编,上班的地方是北京城最高档的写字楼,周遭的一切都光鲜繁华。虽然我拥有名牌包和奢侈品的数量都够不上圈内人标准,但也算有眼界、有不错的成绩和能力,也有猎头用年薪级的薪水诱惑过跳槽,但我一直忠诚于为此已经认真努力了很久的领域,也确实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甚至还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的资历与成绩应该不会轻易被“动”。
事实证明,我的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结局是我被迅速清除出场。身边的同事、上司、朋友全都一夕之间换了脸色,日常每天在茶水间一起吃饭聊天的HR成了冷若冰霜和我谈赔偿数额的人……如此一遭,虽然我并没有到崩溃的程度,但一下子着实对真实的人心人性有了地震量级的新认知。对于一个还不到30岁的“大龄单身”女青年、居然如此轻易就完成了职场幻灭的人来说,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呢?!
试试别的路?至少可以看看风景,想停的时候能自由停下来,想开多少速度可以自己做决定,想去哪里也可以自己定导航……做做真正有价值的事,不去仰赖一个组织一个规则,自己能独立操作而且能干到老死的事。
去哪里?不知道。
第一步,先离开。
第二步,不知道。
靠着之前工作N年的积蓄和见识,离开北京后并没着急再工作,先去游历了一番曾经想去的地方,去学习曾经想学的东西,交交朋友谈谈恋爱……这段经历很珍贵,收获很多,格局扩容也很多。
重新校准自身能力
重新将自己立起来的过程是缓慢但坚定的。
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的感觉。就像新换了一条跑道,所有从前的所得都归零,没人认识你,自己是小人物,要从一点点学习,一点点建设。心态上的转换倒不算困难,但成就感层面的失落却需要做很多的心理工作。对自己能力的重新校准,无法以曾经所服务平台的光环为基准。
这个过程像极了做陶。手里的每一坨泥都不会撒谎,它的基点就是你自己的手,无所凭借,能成就它的只能靠你自己。从不成器的丑,到成器后的美;从待售的一个物品,到购买者手里使用之后的价值循环完成。从普通的水准到娴熟的手法,这中间是时间和努力一点点换来的,都是不虚不空的。真正独立之后,要克服的不再是外界的环境与人际关系,而只是自己,克服自己的懒惰无知傲慢等等。
发现最佳合伙人
特别是后来生娃之后,要克服的内容还要加上生活中具体的柴米油盐,生娃带娃吃喝拉撒与夫妻关系平衡的具体琐碎。虽然它们就是生活本身,但质量巨大,有些时刻幸福,有些时刻痛苦,彼此交织,日日承担。庆幸的是,画家老公的思想与价值观都与自己同频,在独立做事、育儿甚至是创作上他都是理解支持的状态,而且带娃遛娃的家务事他也都尽力分担,算是我“独立”事业的最佳合伙人了。
很多人说有了孩子后不敢再“为梦而活”不能再冒险了,也能理解,但是一个真正认同“冒险”精神的父母,不会接受自己爱的人去走一条自己都不屑于走的路,父母都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后代,都在以身作则地活。
很多妈妈其实也是在生了孩子之后慢慢坚定一要为自己而活。当然,为自己而活的概念不是指不负责任、不好好养孩子的那种自私,也不是不考虑柴米油盐只顾风花雪月的短期行为,而是此刻的路未来的路,即使孩子像一件很重的行李,也要带着一起走。即使一开始速度慢一点,但加过码的梦想也要一起实现。比如,我想有尊严地自由地活着,那就带着她一起有尊严地自由地活着,直到她可以独立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个过程中可以降低速度,但不可以降低质量,这是我们平衡舍与得的方式。
Q:做决定的当下有过怎样的顾虑吗?
顾虑不多,其实“一无所有”之下并不是恐惧,而是某种坦然。就是内心真正下了决心后反而很安全。最难受的是你有想要的东西但无法下定决心去要的时候。跳出圈子的初始有时也难免会被旧规则影响,比如不再是每个月都有工资打到银行卡里,安全感去哪里找?比如无所事事时的个人慌张感,不再有一个组织去让你“归属”,也不再有社会身份上的光鲜认同感,这些最开始肯定都会有,但,走出门看看这个世界上不上班的人那么多,活得好好的人那么多,自己又不差,信心就会一点点再回来。而这种信心,与曾经在一个组织里或在一种身份里的时候不一样,这时候的信心就是全部来自于自身了。这种情况下独立之“独”之“立”才第一次真正体验到。
Q:回过头看,之前还有什么准备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吗?没有,我觉得一切都刚刚好。
Q:之前做的什么准备让你觉得帮到自己实现“为梦而活”的生活?
对更有尊严的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不懈的喜爱,看过的很多书,产生过的很多疑问,缠绕灵魂痛苦过的问题,经历过的感情,接受过的质问,守住自己原则的能力……这些都是背后的推动力。还有,就是对这个世界更大维度的内容保有好奇心和学习的能力。
王远兮:
现年11岁,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后师从山东艺术学院曹克恩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金爱平教授、王笑寒教授、王天阳教授,曾获2015年珠汀·凯撒堡杯全同钢琴大赛山东赛区第一名、2018年星海杯全同钢琴大赛山东赛区第一名;2018年起开始学习长笛,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长笛演奏家劉晔;2019年以优异成绩以考人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
我有88个小伙伴
我的名字是老爸取的,他总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你得上下而求索。对于小小年纪的我来说,求索现在还没有结果,可是琴路漫漫,上上下下我倒是经历了不少!
我的妈妈是一名钢琴老师,好吧,她其实是一名非常严厉的钢琴老师,算上我,她已经有十个学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所以打小我就被寄予“厚望”,幼儿园开始就无奈进入了半天上学、半天练琴的疯狂模式,好朋友不再是洋娃娃和毛绒玩偶,而是换成了八十八个黑白分明的小伙伴。其实还好,这群小伙伴没有别人说的那么无趣和枯燥,我总能找到和他们的共同话题。老爸说,我十个月大的时候玩点读笔,点到小提琴的图片时会放一小段哀伤的旋律,我听了就会流泪抱住点读机安慰它,老爸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我会和音乐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我想老爸说的是对的,我的理想就是和美妙的音乐为伴,现在钢琴和长笛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会告诉我,巴赫大叔像是一条条交织在一起的严谨的数学公式,肖邦老师张嘴就是一篇篇轩昂的唐诗宋词,而海顿爸爸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时不时地吓你一跳,可是我一直告诉我的乐器朋友,在我这里,音乐家们都是弟弟,我的音乐我做主,在我的音乐里我说了才算,不过,因为这个原因,我可是没少挨批。
Keep Trying!再坚持一下
果然,虚心使人进步,骄傲让你摔跟头,6岁那年我拿到了珠江杯比赛的山东赛区第一名,可是到了广州的全国总决赛,我坚持不按比赛要求的曲目顺序演奏,结果可想而知,没有拿到名次,只得到了优胜奖,那是我第一次感到灰心:在随后开始的北京求学过程中,几位教授的要求无比严格,回课总是被批到石化,有一条299练习曲几个月都过不去,好多次让我无所适从……这些都让我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这个时候,老爸送给我一枚小印章,上面写着Keep Trying,还画着一只目光坚定的射箭怪鸟,他说我应该像那个锁定目标的射手一样,一直努力向前,勇敢地坚持自己。虽然我觉得射箭的人里还是丘比特比较可爱一点,可是老爸的话我却不敢不听,他是一名专抓坏蛋的刑警,负责全市的命案和大要案,就他训我的时候那大嗓门儿,即便是晚年的贝多芬住在我们家楼下也能听得一清二楚。不过呢,每次他吼完,仔细想一想,他说的话都还有那么一丁点儿的道理。就像每次我遇到挫折,想把钢琴砸了的时候,他总能找到理由先把我给修理一顿,等我的嚣张气焰下去,再像哈农指法练习一样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给我讲道理,我竟然也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坚持了下来。
试试别的路?至少可以看看风景,想停的时候能自由停下来,想开多少速度可以自己做决定,想去哪里也可以自己定導航……做做真正有价值的事,不去仰赖一个组织一个规则,自己能独立操作而且能干到老死的事。
去哪里?不知道。
第一步,先离开。
第二步,不知道。
靠着之前工作N年的积蓄和见识,离开北京后并没着急再工作,先去游历了一番曾经想去的地方,去学习曾经想学的东西,交交朋友谈谈恋爱……这段经历很珍贵,收获很多,格局扩容也很多。
重新校准自身能力
重新将自己立起来的过程是缓慢但坚定的。
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的感觉。就像新换了一条跑道,所有从前的所得都归零,没人认识你,自己是小人物,要从一点点学习,一点点建设。心态上的转换倒不算困难,但成就感层面的失落却需要做很多的心理工作。对自己能力的重新校准,无法以曾经所服务平台的光环为基准。
这个过程像极了做陶。手里的每一坨泥都不会撒谎,它的基点就是你自己的手,无所凭借,能成就它的只能靠你自己。从不成器的丑,到成器后的美;从待售的一个物品,到购买者手里使用之后的价值循环完成。从普通的水准到娴熟的手法,这中间是时间和努力一点点换来的,都是不虚不空的。真正独立之后,要克服的不再是外界的环境与人际关系,而只是自己,克服自己的懒惰无知傲慢等等。
发现最佳合伙人
特别是后来生娃之后,要克服的内容还要加上生活中具体的柴米油盐,生娃带娃吃喝拉撒与夫妻关系平衡的具体琐碎。虽然它们就是生活本身,但质量巨大,有些时刻幸福,有些时刻痛苦,彼此交织,日日承担。庆幸的是,画家老公的思想与价值观都与自己同频,在独立做事、育儿甚至是创作上他都是理解支持的状态,而且带娃遛娃的家务事他也都尽力分担,算是我“独立”事业的最佳合伙人了。
很多人说有了孩子后不敢再“为梦而活”不能再冒险了,也能理解,但是一个真正认同“冒险”精神的父母,不会接受自己爱的人去走一条自己都不屑于走的路,父母都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后代,都在以身作则地活。
很多妈妈其实也是在生了孩子之后慢慢坚定一要为自己而活。当然,为自己而活的概念不是指不负责任、不好好养孩子的那种自私,也不是不考虑柴米油盐只顾风花雪月的短期行为,而是此刻的路未来的路,即使孩子像一件很重的行李,也要带着一起走。即使一开始速度慢一点,但加过码的梦想也要一起实现。比如,我想有尊严地自由地活着,那就带着她一起有尊严地自由地活着,直到她可以独立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个过程中可以降低速度,但不可以降低质量,这是我们平衡舍与得的方式。
Q:做决定的当下有过怎样的顾虑吗?
顾虑不多,其实“一无所有”之下并不是恐惧,而是某种坦然。就是内心真正下了决心后反而很安全。最难受的是你有想要的东西但无法下定决心去要的时候。跳出圈子的初始有时也难免会被旧规则影响,比如不再是每个月都有工资打到银行卡里,安全感去哪里找?比如无所事事时的个人慌张感,不再有一个组织去让你“归属”,也不再有社会身份上的光鲜认同感,这些最开始肯定都会有,但,走出门看看这个世界上不上班的人那么多,活得好好的人那么多,自己又不差,信心就会一点点再回来。而这种信心,与曾经在一个组织里或在一种身份里的时候不一样,这时候的信心就是全部来自于自身了。这种情况下独立之“独”之“立”才第一次真正体验到。
Q:回过头看,之前还有什么准备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吗?没有,我觉得一切都刚刚好。
Q:之前做的什么准备让你觉得帮到自己实现“为梦而活”的生活?
对更有尊严的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不懈的喜爱,看过的很多书,产生过的很多疑问,缠绕灵魂痛苦过的问题,经历过的感情,接受过的质问,守住自己原则的能力……这些都是背后的推动力。还有,就是对这个世界更大维度的内容保有好奇心和学习的能力。
王远兮:
现年11岁,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后师从山东艺术学院曹克恩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金爱平教授、王笑寒教授、王天阳教授,曾获2015年珠汀·凯撒堡杯全同钢琴大赛山东赛区第一名、2018年星海杯全同钢琴大赛山东赛区第一名;2018年起开始学习长笛,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长笛演奏家刘晔;2019年以优异成绩以考人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
我有88个小伙伴
我的名字是老爸取的,他总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你得上下而求索。对于小小年纪的我来说,求索现在还没有结果,可是琴路漫漫,上上下下我倒是经历了不少!
我的妈妈是一名钢琴老师,好吧,她其实是一名非常严厉的钢琴老师,算上我,她已经有十个学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所以打小我就被寄予“厚望”,幼儿园开始就无奈进入了半天上学、半天练琴的疯狂模式,好朋友不再是洋娃娃和毛绒玩偶,而是换成了八十八个黑白分明的小伙伴。其实还好,这群小伙伴没有别人说的那么无趣和枯燥,我总能找到和他们的共同话题。老爸说,我十个月大的时候玩点读笔,点到小提琴的图片时会放一小段哀伤的旋律,我听了就会流泪抱住点读机安慰它,老爸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我会和音乐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我想老爸说的是对的,我的理想就是和美妙的音乐为伴,现在钢琴和长笛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会告诉我,巴赫大叔像是一条条交织在一起的严谨的数学公式,肖邦老师张嘴就是一篇篇轩昂的唐诗宋词,而海顿爸爸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时不时地吓你一跳,可是我一直告诉我的乐器朋友,在我这里,音乐家们都是弟弟,我的音乐我做主,在我的音乐里我说了才算,不过,因为这个原因,我可是没少挨批。
Keep Trying!再坚持一下
果然,虚心使人进步,骄傲让你摔跟头,6岁那年我拿到了珠江杯比赛的山东赛区第一名,可是到了广州的全国总决赛,我坚持不按比赛要求的曲目顺序演奏,结果可想而知,没有拿到名次,只得到了优胜奖,那是我第一次感到灰心:在随后开始的北京求学过程中,几位教授的要求无比严格,回课总是被批到石化,有一条299练习曲几个月都过不去,好多次让我无所适从……这些都让我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这个时候,老爸送给我一枚小印章,上面写着Keep Trying,还画着一只目光坚定的射箭怪鸟,他说我应该像那个锁定目标的射手一样,一直努力向前,勇敢地坚持自己。虽然我觉得射箭的人里还是丘比特比较可爱一点,可是老爸的话我却不敢不听,他是一名专抓坏蛋的刑警,负责全市的命案和大要案,就他训我的时候那大嗓门儿,即便是晚年的贝多芬住在我们家楼下也能听得一清二楚。不过呢,每次他吼完,仔细想一想,他说的话都还有那么一丁点儿的道理。就像每次我遇到挫折,想把钢琴砸了的时候,他总能找到理由先把我给修理一顿,等我的嚣张气焰下去,再像哈农指法练习一样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给我讲道理,我竟然也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坚持了下来。
试试别的路?至少可以看看风景,想停的时候能自由停下来,想开多少速度可以自己做决定,想去哪里也可以自己定导航……做做真正有价值的事,不去仰赖一个组织一个规则,自己能独立操作而且能干到老死的事。
去哪里?不知道。
第一步,先离开。
第二步,不知道。
靠着之前工作N年的积蓄和见识,离开北京后并没着急再工作,先去游历了一番曾经想去的地方,去学习曾经想学的东西,交交朋友谈谈恋爱……这段经历很珍贵,收获很多,格局扩容也很多。
重新校准自身能力
重新将自己立起来的过程是缓慢但坚定的。
过程中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的感觉。就像新换了一条跑道,所有从前的所得都归零,没人认识你,自己是小人物,要从一点点学习,一点点建设。心态上的转换倒不算困难,但成就感层面的失落却需要做很多的心理工作。对自己能力的重新校准,无法以曾经所服务平台的光环为基准。
这个过程像极了做陶。手里的每一坨泥都不会撒谎,它的基点就是你自己的手,无所凭借,能成就它的只能靠你自己。从不成器的丑,到成器后的美;从待售的一个物品,到购买者手里使用之后的价值循环完成。从普通的水准到娴熟的手法,这中间是时间和努力一点点换来的,都是不虚不空的。真正独立之后,要克服的不再是外界的环境与人际关系,而只是自己,克服自己的懒惰无知傲慢等等。
发现最佳合伙人
特别是后来生娃之后,要克服的内容还要加上生活中具体的柴米油盐,生娃带娃吃喝拉撒与夫妻关系平衡的具体琐碎。虽然它们就是生活本身,但质量巨大,有些时刻幸福,有些时刻痛苦,彼此交织,日日承担。庆幸的是,画家老公的思想与价值观都与自己同频,在独立做事、育儿甚至是创作上他都是理解支持的状态,而且带娃遛娃的家务事他也都尽力分担,算是我“独立”事业的最佳合伙人了。
很多人说有了孩子后不敢再“为梦而活”不能再冒险了,也能理解,但是一个真正认同“冒险”精神的父母,不会接受自己爱的人去走一条自己都不屑于走的路,父母都会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后代,都在以身作则地活。
很多妈妈其实也是在生了孩子之后慢慢坚定一要为自己而活。当然,为自己而活的概念不是指不负责任、不好好养孩子的那种自私,也不是不考虑柴米油盐只顾风花雪月的短期行为,而是此刻的路未来的路,即使孩子像一件很重的行李,也要带着一起走。即使一开始速度慢一点,但加过码的梦想也要一起实现。比如,我想有尊严地自由地活着,那就带着她一起有尊严地自由地活着,直到她可以独立活出自己的人生。这个过程中可以降低速度,但不可以降低质量,这是我们平衡舍与得的方式。
Q:做决定的当下有过怎样的顾虑吗?
顾虑不多,其实“一无所有”之下并不是恐惧,而是某种坦然。就是内心真正下了决心后反而很安全。最难受的是你有想要的东西但无法下定决心去要的时候。跳出圈子的初始有时也难免会被旧规则影响,比如不再是每个月都有工资打到银行卡里,安全感去哪里找?比如无所事事时的个人慌张感,不再有一个组织去让你“归属”,也不再有社会身份上的光鲜认同感,这些最开始肯定都会有,但,走出门看看这个世界上不上班的人那么多,活得好好的人那么多,自己又不差,信心就会一点点再回来。而这种信心,与曾经在一个组织里或在一种身份里的时候不一样,这时候的信心就是全部来自于自身了。这种情况下独立之“独”之“立”才第一次真正体验到。
Q:回过头看,之前还有什么准备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吗?没有,我觉得一切都刚刚好。
Q:之前做的什么准备让你觉得帮到自己实现“为梦而活”的生活?
对更有尊严的生活的向往,对大自然不懈的喜爱,看过的很多书,产生过的很多疑问,缠绕灵魂痛苦过的问题,经历过的感情,接受过的质问,守住自己原则的能力……这些都是背后的推动力。还有,就是对这个世界更大维度的内容保有好奇心和学習的能力。
王远兮:
现年11岁,自幼随母亲学习钢琴,后师从山东艺术学院曹克恩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金爱平教授、王笑寒教授、王天阳教授,曾获2015年珠汀·凯撒堡杯全同钢琴大赛山东赛区第一名、2018年星海杯全同钢琴大赛山东赛区第一名;2018年起开始学习长笛,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青年教师、长笛演奏家刘晔;2019年以优异成绩以考人中央音乐学院附属小学四年级。
我有88个小伙伴
我的名字是老爸取的,他总说,路漫漫其修远兮,你得上下而求索。对于小小年纪的我来说,求索现在还没有结果,可是琴路漫漫,上上下下我倒是经历了不少!
我的妈妈是一名钢琴老师,好吧,她其实是一名非常严厉的钢琴老师,算上我,她已经有十个学生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附小,所以打小我就被寄予“厚望”,幼儿园开始就无奈进入了半天上学、半天练琴的疯狂模式,好朋友不再是洋娃娃和毛绒玩偶,而是换成了八十八个黑白分明的小伙伴。其实还好,这群小伙伴没有别人说的那么无趣和枯燥,我总能找到和他们的共同话题。老爸说,我十个月大的时候玩点读笔,点到小提琴的图片时会放一小段哀伤的旋律,我听了就会流泪抱住点读机安慰它,老爸说从那时起他就知道我会和音乐做一辈子的好朋友。
我想老爸说的是对的,我的理想就是和美妙的音乐为伴,现在钢琴和长笛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会告诉我,巴赫大叔像是一条条交织在一起的严谨的数学公式,肖邦老师张嘴就是一篇篇轩昂的唐诗宋词,而海顿爸爸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顽童、时不时地吓你一跳,可是我一直告诉我的乐器朋友,在我这里,音乐家们都是弟弟,我的音乐我做主,在我的音乐里我说了才算,不过,因为这个原因,我可是没少挨批。
Keep Trying!再坚持一下
果然,虚心使人进步,骄傲让你摔跟头,6岁那年我拿到了珠江杯比赛的山东赛区第一名,可是到了广州的全国总决赛,我坚持不按比赛要求的曲目顺序演奏,结果可想而知,没有拿到名次,只得到了优胜奖,那是我第一次感到灰心:在随后开始的北京求学过程中,几位教授的要求无比严格,回课总是被批到石化,有一条299练习曲几个月都过不去,好多次让我无所适从……这些都让我产生过放弃的念头。这个时候,老爸送给我一枚小印章,上面写着Keep Trying,还画着一只目光坚定的射箭怪鸟,他说我应该像那个锁定目标的射手一样,一直努力向前,勇敢地坚持自己。虽然我觉得射箭的人里还是丘比特比较可爱一点,可是老爸的话我却不敢不听,他是一名专抓坏蛋的刑警,负责全市的命案和大要案,就他训我的时候那大嗓门儿,即便是晚年的贝多芬住在我们家楼下也能听得一清二楚。不过呢,每次他吼完,仔细想一想,他说的话都还有那么一丁点儿的道理。就像每次我遇到挫折,想把钢琴砸了的时候,他总能找到理由先把我给修理一顿,等我的嚣张气焰下去,再像哈农指法练习一样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地给我讲道理,我竟然也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坚持了下来。
《追逐梦想的孩子和家长们》相关文档:
追逐梦想的孩子和家长们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