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利益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深入解读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利益思想,对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中国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概述了《资本论》利益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对其当代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认为,马克思利益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理论指导作用,对于平衡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创建和谐社会关系具有积极的推動作用。
标签:马克思;《资本论》;当代价值
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阐述了利益的内涵、形成基础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是社会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因为利益的存在,才促进了社会交往,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逐渐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利益关系如何构建,分配机制如何建立,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资本论》中马克思关于利益关系的诠释为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对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帮助和有益的实践指导。
一、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概述
利益的意思就是所能获得的“好处”。利益的外延十分丰富,包括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文化利益,军事利益,社会利益等等。人们在自然和社会关系中所能够获得的好处,统统可以称之为利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一个目的,就是获取自身利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什么是利益,但是关于利益以及利益关系的阐述却贯穿《资本论》全文。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利益是怎么产生的;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流转,揭示了不同阶层对于利益的不同追求;通过对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辩证关系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规律。总的来看,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利益是永恒的,利益的获得与资本相关,利益的分配与制度相关,最终只有社会制度变革完善才能改变资本主义利益。
第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两大阶级的利益是不同的。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来实现自身利益,而无产阶级的利益在资产阶级的剥削下必然受到损害。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矛盾在于不同的利益诉求,而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
第三,利益是联系社会关系的纽带,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需要通过利益的获取、交换、平衡来维护其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存在社会共同利益,但是其社会共同利益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是通过剥削无产阶级来实现的。
综上可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同的阶级代表不同的利益,而不同阶级利益的不同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若要调和阶级矛盾,则必然要对利益进行重新分派,让所有人能够平等地享受社会物质财富。但是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统治阶级通过一些政策的调整能够将社会矛盾进行缓和,但是并不能彻底的消除这一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会更加不平衡,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也必将进一步激化。
二、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的理论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利益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些分析对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道路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福利建设、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等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从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给以启迪。
1.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社会福利建设提供理论性指导
利益问题的本质是利益的分配问题,马克思关于利益的阐述告诉我们,利益分配不均是社会矛盾的根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社会利益如何分配是社会关系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同时也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在财富巨大增长的同时,如何进行财富的合理分配也成为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经济利益的调整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也关系着人民是否能够真正享有幸福感。协调好利益的分配问题,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在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的前提下,收入分配必须做到公平,收入差距要不断缩小,最终让所有人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又使得市场经济发展不够完善,分配制度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财富的分配不公平问题也随之出现,不同的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这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存在着潜在的不利影响。因此,如何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建设上既体现劳动的价值,又能够保证合理公平,就成为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在马克思利益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变革,对于低收入群体实行一系列的社会福利政策,通过社会福利来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以此来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
社会关系是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变化需要社会关系随之进行调整。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新兴的阶级不断兴起,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进一步调整。《资本论》中利益思想能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关系是在充分考察现有生产力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这种生产关系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产生新的设备和新的生产资料,在新的生产方式的影响下,新的阶级会随之兴起。新兴阶级就会要求生产关系进行转变,如果其未能得到相应的转变,新兴阶级与原阶级之间的矛盾就会被激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必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一旦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致,社会矛盾就会以各种方式呈现,进而影响到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必须以马克思《资本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方法论,不断的完善和调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保持各个社会各个利益团体之间的平衡,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能够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始终保持步调一致,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三、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的实践价值
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和劳动关系的论述是最重要的一点论述。从马克思对这一观点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劳资矛盾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矛盾。这一矛盾同样存在于中国。《资本论》中关于两者关系的分析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一些启迪和借鉴。
1.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利益关系
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并非能一蹴而就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最关键的是要把社会利益公平的分配到人民群众当中。市场经济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正确处理两者的利益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和保障。在当前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和巨大挑战期,一旦处理不好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不仅仅会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还会对我国的国际地位造成巨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每个国家对于劳动和资本的关系的处理方式并不相同,但是其共同点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选择一种适合自身的处理方式。我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差别比较大,对于劳动和资本的处理也必然不相同。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又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在当前情况下,我国最主要的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重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于社会文化建设、社会保障建设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一些相对忽视的情况,以至于社会各领域出现了一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随着经济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生态、政治等要求越来越高。不充分、不均衡发展的社会却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这一需求,造成了人在各方面的提高上也出现不均衡和不全面的现象。使得我国社会呈现出发展不均衡的局面,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利益差别在人与人之间不断扩大,利益关系也愈发复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必须要进一步协调好劳动和资本的利益关系。一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在各个领域的利益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对不同的利益诉求加以区分,对于多样化的利益主体进行平衡,尽可能的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2.有利于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我们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口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先富起来的群体与其他群众的贫富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根据《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论述,贫富差距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衡。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社会财富如何分配。
在我国城乡二元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部分人率先占有了社会财富,并且通过财富的不断积累实现了自身的富裕;而另一部分人却因为占有社会资源较少,收入渠道较为单一只能获得较少的社会财富。这种差别在城市和农村中尤为突出。农民阶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维护必然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除了城乡差别,区域差别也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这种区域的差异也是经济利益不均衡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财富分配制度如何建立。当前我国在一次分配之外,以二次分配对财富进行协调。通过税收政策来调整不同收入者的差距。这对于平衡社会财富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各种局面较为复杂。在财富的二次分配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合理之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相对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调整社会财富分配,更加重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公平,从最合理的角度去调整分配制度,以缩小贫富差距改变两极分化的现状。通过建立公平有序的分配制度来保证利益的均等化,同时不断的完善再分配体系,进一步维护低收入者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发动社会大众参与分配的监督,保证公平公正,不断强化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和重视,使全社会能够公平的享有社会财富,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3.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也进行了阐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社会只注重个人利益的满足,那么公共利益就得不到实现。而如果社会财富都用于建设公共利益,那么个人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必须做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协调统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个人利益不断追求,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升。在个人利益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在公共利益的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欠缺。例如在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存在着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情况。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还不够发达,学校、医院、养老院、文化馆等公共空间还不足以满足人们群众的需要。如果只注重个人利益的发展,而忽视公共利益的维护,那么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就会大幅度下降,最终会影响个人利益的实现。因此,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需要进一步协调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努力做到二者平衡发展,使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社会发展的幸福感。
四、结论
利益问题是《资本论》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资本的利益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当今世界中,利益问题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引发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于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的解读,能够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的处理利益问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在理论方面,能够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社会福利建设提供理论性指导,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导;在实践层面,利益思想同样具有其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对于和谐主义和谐利益关系的构建、对于贫富差距的协调、对于社会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利益关系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M〕.北京: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刘湘顺,2011.
〔2〕刘艺容,邓衔青.从《资本论》看我国分配制度的变迁〔J〕.现代商业,2013,(06).
〔3〕史界,尹素琴.《资本论》中的利益理论及当代意义〔J〕.生产力研究,2011,(07).
〔4〕陈波,洪远朋,卢晓云.和谐利益论〔J〕.社会科学研究,2010,(04).
〔5〕卢迎春.马克思物质利益理论研究综述〔J〕.天中学刊,2011,(04).
《马克思《资本论》中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相关文档: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09-06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09-06
马克思传的读书心得体会例文05-19
马克思传读后感05-19
马克思传读后感05-19
马克思传读后感范文3篇05-19
马克思传读后感05-19
《马克思传》读后感范文2篇_读后感作文_05-19
关于 《马克思传》 读后感 2020年 精选 三篇05-19
《马克思传》读后感(通用13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