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
1、《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
2、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一)诸葛亮的生活真实人物形象
1.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
2.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
1.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①忠心耿耿,规行矩步不敢僭越
②谦虚不因身居高位而自傲
③继承儒家之道,以准则要求自我
④严谨仔细,以身作则
2.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精神修养
①伟大的“忠”贞之士
②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意义
(1)创作完美的诸葛亮文学形象的原因
1.诸葛亮在正史中才华洋溢
2.正史内的关于诸葛亮形象的空白
3.乱世时期的百姓希望社会安定和谐
4.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的强烈需求
5.元代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时代意义
1.于社会中受到压抑,希望可以实现反弹
2.对于强权担忧无比,希望能够获得世人尊重
4、《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1)儒家道德的强烈价值观念
(2)知识分子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心理
(3)社会中所笼罩的浓郁道教色彩
5、结论
6、参考文献
摘要:
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性人物。诸葛亮优秀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才能帮助蜀汉成功地稳固政权,罗贯中曾经在《三国演义》中打造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儒者特征,是“忠”与“信”的代表,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以及行政方式都被儒家思想所渲染。诸葛亮在一片乱世内不再归隐,选择出山报国,拥有着仁德的君子品质。在学术界曾经有众多学者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深度的探究,本文以前人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探究作为基础,结合正史以及《三国演义》,论述笔者自身关于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看法,并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诸葛亮;人物形象;文化意蕴
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
近些年来,学者和专家开始着重研究诸葛亮历史形象,在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和归纳可以看到,对诸葛亮形象的研究成果的数目很多以及具有较高的质量。学者从不同的方向和主题对诸葛亮的形象展开研究,使诸葛亮的形象特点越来越鲜明。大部分的研究方向如下:
第一,有关诸葛亮历史形象的文化内涵。在郭瑞林创作的《<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中,作者专门用一章的内容分析了诸葛亮的文化形象,他指出诸葛亮具有儒家爱国、忠诚帝王、振兴汉室、严格公正、赏罚分明和足智多谋等性格特征。罗华国在硕士论文《诸葛亮文化形象分析》中,把诸葛亮的文化含义解释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的道德模范;清廉的政治形象。因此,作者还研究诸葛亮历史文化形象的生成的根本原因和现在具有的意义。
第二,针对诸葛亮历史风貌的复原。王霆的硕士论文《论诸葛亮的法律思想》中,根据法学的角度针对时代的北京研究诸葛亮的法学观念和其产生的价值。简慧君的硕士论文《诸葛亮文学研究》中把历史素材和文本的阅读的方式有机结合,针对诸葛亮的诗歌、文集等展开研究,解读其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三,针对诸葛亮艺术形象的研究。熊梅在《论诸葛亮形象的智化与定型》一文中提出中国历史上的诸葛亮有两个艺术形象被广为流传,其一是上层阶级推广的儒雅的形象,其二是被其他层次的百姓喜爱的亲民形象,罗贯中把这两个形象融合在一起,没有一丝的突兀,使得诸葛亮的艺术形象维持住了两种类型。
(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
法国学者Claudine Salmon(苏尔梦)(2004)曾经在《十七至二十世纪在亚洲的中国古代小说》中调查中国古代小说在越南的普及程度,从中发现越南对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普及度较高,越南的学术界中也曾经就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作出研究,这些学术界中的学者认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象征着忠义,接近人们的心魄,深受人们的喜爱。大部分学者关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都给予正面的评价,然而他们普遍都以《三国演义》作为了解的载体,深入了解正史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比较少。
二、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分析
(一)诸葛亮的生活真实人物形象
1.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
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很早便深入人心,在历史中的诸葛亮在汉末三国阶段中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地位较高。他出生在东汉末年不太平的时期,在其十四岁的时候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了家乡琅琊阳都,后来经历了一番波折又去荆州投奔刘表。在诸葛亮十七岁的时候,诸葛玄因病去世。虽然诸葛亮在年末的时候成年,还和荆州刘表以及大将军蔡瑁均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他心中有理想,不愿意依附于权贵之下,所以他便带着弟弟直接在隆中隐居,不仅在家耕种,还关心国家的政事,利用十多年的时间研究治理国家使用士兵之道。建安十二年,刘备因为经历了众多的挫折,却没有自己的势力,三次去茅庐,向只有二十七岁的诸葛亮求教。诸葛亮继而提出有名的“隆中对”,仔细理清国家的发展形势,组成三分鼎立的局面,在外结交孙权,在内学习政治,等到了合适的机会,把士兵分成两个队伍进攻中原,在刘备的恳求下,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于是成为了刘蜀集团的支柱,在历史上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业绩。
2.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
当诸葛亮逝世之后,所经过的整个一千余年当中,历朝历代心胸中充满豪情壮志,重视国家大事的知识分子都称赞诸葛亮的事迹和精神,也有许多百姓和大众称颂他的业绩,有许多通俗文艺也多次在传颂着他的故事,而罗贯中本人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罗贯中延续社会尊崇诸葛亮的心理,以史实为基本承载,吸纳许多在大众文艺中可以吸纳的成分,增添自己的创造,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打造出家喻户晓的诸葛亮形象,他睿智,寄予着文人的理想,并且还有文人的风骨。以罗贯中为代表的后人虽然对诸葛亮的评价各不相同,然而经过几千年过后,这些人对于诸葛亮的评价都并非反面评价,几乎全部为歌颂。他对于自身的事业十分忠诚,丝毫没有任何个人的野心,为了能够完成复兴的大业,他耗费自己的力气、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直至油尽灯枯。并且诸葛亮有着非比寻常的才华和智慧,也有着一腔极为饱满的爱国热情,世人艳羡,后人也为之歌颂,甚至在百姓当中封神。能够表现出其才华以及智慧的珍贵的遗作《隆中对》《出师表》无不体现出其本人的深情和一腔报国热血,这些作品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断洗涤和回荡。经过百余年和千余年,即便为平头百姓,亦或是迁客骚人都会对其发表赞扬之情,文人关于诸葛亮曾经留下众多赞美的篇章。例如,陆游所创作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就是很好的实例,诸葛亮为才华洋溢的人,他不仅了解天文以及地理,并且在兵法上极为擅长,空城计为其极为家喻户晓的例子,而他所创作的使人感到大气的《出师表》,成为亘古不衰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他的整个人生有着极大的意义价值,诸葛亮着实为三国时代的英雄,为具有雄韬武略,足智多谋的智囊团,并且他还是整个蜀汉政权的支柱,在整个刘蜀集团内具有核心性的作用。
(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
1.以帝师的身份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重要身份之一就是帝师。在现代汉语词典内,抛除宗教性质的帝师分别有两种阐释,首先为开辟霸业时期帮助君主四处征战的‘画策臣’;其次为为帝王守住江山,社会正处于祥和阶段的帝师,这类帝师为儒家兴盛过后所产生的‘师傅’类别的王者师。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帝师身份并不单一,其同时兼备如上的两大帝师的性质。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被后来世人当作帝师的榜样,诸葛亮能够被后辈看作是帝师的典范,不仅是他具备两大帝师种类同样的特征以外,还因为他具备帝师的完美无暇的高尚品质。帝师和教师的特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帝师和一般的教师不同的地方是帝师和皇帝的联系具有二重性质:其一,帝师属于皇帝的臣民,对皇帝要有绝对的忠心和尊敬;其二,帝师还是皇帝的教师,对待皇帝要有教师必备的素质以及对皇帝做到正确的教育。帝师和一般教师的相同之处是指他们均是“道”的继承者,均肩负着传授学业和道理的责任。诸葛亮之所以成为广受世人所尊崇的帝师,和其正面的人物形象分割不开,分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人物形象,可以归纳出四个典型的形象特征。
①忠心耿耿,谨言慎行
诸葛亮作为帝师的忠心不必多言,其作为臣子也极为优秀,诸葛亮最重要并且最突出的形象特征即为忠诚。诸葛亮的忠诚在整个《三国演义》中显现的极为突出,这一点在刘后主时期彰显的极为显著。在刘禅时期,此时诸葛亮已经具有蜀汉政权中的顶级权力,军政大事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论断而做出决定。然而在该种情况下,诸葛亮尚未和王莽之流一般选择篡位,更没有和曹操一样为自己进爵,依旧把自己的这份忠心保留给刘禅,还没有私自觊觎皇位,而是将自己燃尽,直至油尽灯枯,依旧选择为蜀汉政权做奉献。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位帝师,即曹魏阵营的司马懿,他被魏明帝深度信任,而且在驾崩前让他当做自己继承人的帝师,然而他却将曹爽等集团一网打尽,帮助自己的儿子司马炎篡位扫清障碍。由此对比可以观之,《三国演义》内的诸葛亮之忠诚难能可贵。
②谦虚不具有傲气
除此以外,诸葛亮作为帝师并不具有傲气,甚至极为谦虚。同样是上述的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当刘备去世,此时诸葛亮已经近乎把握着蜀汉政权,然而尽管如此,诸葛亮的行为依旧遵循礼制,丝毫没有任何的僭越。在《三国演义》内,当诸葛亮七擒孟获回归,刘禅从城中出来迎接,诸葛亮立刻从车上下来,在其面前俯首称罪。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诸葛亮在帝师之位,然而却依旧并不傲气。帝师是皇帝的老师,一般情况下会恃宠而骄,许多身在帝师之位然而最后结局悲惨的案例众多,例如,鳌拜由于不顾君臣之礼,最后康熙夺回政治大权,将鳌拜与其党羽一网打尽。诸葛亮在君主面前循规蹈矩,这是他作为帝师难能可贵的道德素养。
③继承儒家之道,以准则要求自我
帝师属于儒家学说意义上的定义,为具有特殊性质的教师,不但承担着育人的任务,还需要继承好“道”。韩愈在《师说》中谈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以得知,对于优秀的教师来说,继承好“道”为首要的任务。诸葛亮为优秀的帝师,诸葛亮一大典型的人物形象特征即为对于“道”的传承
关于“道”共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为复兴汉室的时代道义,其次为儒家考虑天下的传世道义。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继承“道”的重要表现在于其重视复兴汉室这一伟大的任务,其实这一目标在今日分析仅仅为封建王朝的复兴之许,然而在诸葛亮所在的时代背景中,却是唯一的正道。我国古代尤为注重正统,在整个乱世期间,复兴“正统”素来为大部分士人的希望,更是士人心目中的“道”。《三国演义》中,刘备凭借自身平民百姓的身份可以在西南割据一方,其原因主要为其皇室的背景,皇室背景就是“道”,所以才会吸纳许多人才帮助其打天下。当刘备去世,诸葛亮取代刘备继续延承时代的道义,诸葛亮一生的心愿就是将汉室复兴,四处征伐均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目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继承“道”的另一含义为其对于普济天下的“传世之道”的延承。儒家从古时就重视士人需求“入世”,实现三个重要的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这对于千余年始终尊崇儒家理念的知识分子而言,他们将兼济天下这一理念看的极为重要。帝师自身就为儒家的定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打造为最优秀的帝师,象征着其必然要继承好儒家兼济天下的道义,在书内,诸葛亮从来不主动出仕,然而一旦出仕,必然将改变乱世作为自己的责任。即便为刘备阶段的创建基业,亦或是刘禅时期守住基业,多次北伐都表现出诸葛亮在面对兼济天下的“道”的践行,最后,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恰恰为其通过自己的生命来献祭道义的体现。
④严谨仔细,以身作则
在《三国演义》作品中的诸葛亮是一位有谋略的帝王师,他的严谨负责在教师品德中尤为突出。和其他大臣的教育模式不太相同,诸葛亮不仅要对帝王的基业担负起责任,还要对帝王本人负责。诸葛亮在离开茅庐时,便对刘备极其严格。诸葛亮发现刘备编制帽子娱乐时,立刻进行严肃的批评“孔明进来看见了,说到,明公的志向就是这样而已吗?”这一行为,孔明没有像其他大臣一样只对君主的政策指出问题,反而是直击帝王本人。在后主的阶段中,诸葛亮严格负责的品质体现的淋淋尽致。第一,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刘禅写出了众多严苛的条件,这一方面在上述的文章中有所说明;第二,在诸葛亮逝世以后,刘禅才能放肆的宠爱黄皓以及懒惰,不顾朝廷政治,也能间接表现诸葛亮生前对他的严格和教导。
诸葛亮作为帝师另一个优秀的品质便是对学生言传身教。古代的许多帝师要求皇帝礼贤下士,宽厚待人,但是帝师本人却做不到如他说的。在《出师表》文章中,诸葛亮对刘禅强调必须公正的执行法律,《三国演义》的马谡和诸葛亮存在师徒的感情,然而在马谡失街亭后还会斩马谡;诸葛亮北伐之前向刘禅说明如果没有效果就治臣的罪,所以马谡失街亭造成北伐失败以后,诸葛亮主动请求辞掉丞相的职位。尽管《三国演义》没有特别描述诸葛亮的生活,但是从他仅有一个孩子就能够看到他的质朴和不好女色,所以在生活中也给帝王做到示范作用。
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精神修养
①伟大的“忠”贞之士
诸葛亮忠于国家的统一大业,忠心自己的友谊。为了能够兑现先帝所赋予自己的承诺,事必躬亲。他与刘备不但具有君臣的关系,也是共同以达成共同匡扶汉室的目标的朋友。恰恰是这一共同的目标,诸葛亮和刘备为处于封建时期的君臣封建时代的君臣知遇。白帝托孤这段故事中,刘备对诸葛亮怀揣赤诚之心,而且诸葛亮的回答也极为真挚,其饱含着涕泣告诉刘备:“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从这之后,诸葛孔明的每个言行都在落实这一实践。现代社会中已经很难具有诚信的美德,人与人之间甚至阴险,城府心计众多。在我国千余年的历史中,君臣二者实现这般相待的关系近乎凤毛麟角,诸葛亮在这之中体现出优秀的人格修养,就可以让其他的“忠臣”相比不足够优秀。恰恰为依托于此,蜀汉才不会出现谋权篡位的现象,但是魏、吴两国却屡屡产生这种现象。
②努力拼搏的奋斗精神
东汉末年时期,曹魏、司马晋的政权近乎充斥着黑暗以及缺乏正义,法治精神以何种方式实现成长呢?在此种大背景下,尽管面临着把握整个局势的曹魏,诸葛亮尚未具有一切理由展开妥协。他意图复兴的为能够重现“文景之治”的新汉室,这是其所希望实现的持久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不可由于敌人势力手眼通天,而彻底不再寻求光明。他继续运筹帷幄,不辞辛苦的努力拼搏和奋斗。这才是他立志北伐的一大缘由,而且,这里“以攻为守”的看法也并非其内心深处的看法。诸葛亮自身并非苟延残喘的人,他有着宏伟的目标,远大的胸襟,然而他却没有待到天下发生变化的时候。历史的轨迹向来不会依据社会最佳发展的途径而运行,“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一句话着实没错,这并不是怜悯也不是冲动。今日的我们,也应当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拼搏以及奋斗。
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意义
(一)创作完美的诸葛亮文学形象的动机
1诸葛亮在正史中才华洋溢
分析如今的史料能够了解到,诸葛亮着实存在着超出常人的才华。首先, 他有着长久的远见,能够预见将要发生的局势。并且,诸葛亮在整个刘备的蜀汉政权中着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刘备在并没有把诸葛亮纳入自己的集团之前,尚未有任何根基,经常携带着自己的队伍在四处流动,前往他人之处作为门客。但是,恰恰在诸葛亮出现在蜀汉政权内,以刘备为首的人才遇到了转折点,不再被挨打,逐渐开始化被动为主动。最后,诸葛亮的拥有着和凡人相比极强的智慧,他时常会依据作战需求和军情在战争中作出创造,这一点尤其在兵器制造上突出。《三国志· 诸葛亮传》 中曾经对诸葛亮作出如下的评价: “亮性长于巧思, 损益连弓、 木牛流马,…… 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诸葛亮在面对战争中输运粮食的问题时,他以木牛流马解下燃眉之急。
2正史内的关于诸葛亮形象的空白
人们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时普遍参照《三国志》,即便《三国志》能够如实的反应三国的历史,然而由于被政治立场限制,查找时代史料也比较难,导致其史料严重匮乏。在这之中,《蜀书》中的《诸葛亮传》所记录的关于诸葛亮的人物传记并不详尽。历史内的许多事件虽然被时光冲刷。但是,人们的想象却并不会被简单的正史所框住。与之截然不同,正史内的这些空白使人们有无限的想象的可能,依托于正史的架构,人们进一步完善故事情节,打造出具有形象性和立体性的人物形象,甚至还为诸葛亮形象中增添关于宗教的内容。
3百姓希望社会安定和谐
战争屡屡发生,局势不稳让许多百姓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物,没有固定的住所,这就是三国时期的真实写照。许多普通百姓生存在这一时代中深切的感受到无力,他们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和命运,这种困难的生活环境让人们越发思念可以为百姓谋福祉的贤君能臣,而诸葛亮恰恰为典型性的人物,诸葛亮在蜀汉地区战乱纷纷的情况下应用许多措施稳定地方,并且促进了蜀汉的繁荣。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当地的人民能够温饱,这和之前人们所遭遇战争颠沛流离的情况产生巨大的差异,实际生活内“有限” 的情况可能会让人们尤为愿意拓展过去的美好,也就是说人们会通过幻想继续美化和健全内心所表达肯定的事情。而普罗大众所创造爱戴的人物形象,通常情况下会为其蒙上神秘的色彩,让其变得无所不能。
4统治阶级的强烈需求
中国古代的帝王期望能有像诸葛亮这种严谨忠诚、有责任心的臣子支持自己。诸葛亮形象的美化使得诸葛亮的身份和地位如同神明一般,而且神具备的威严被授予到诸葛亮的身上。与此同时,忠诚爱国也不再是诸葛亮本人的杰出品德,而是全天下必须遵从的价值规范,古代帝王借诸葛亮的形象,让自己的国家治理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和精神限制,这样的方法获得了众多的宣传,均被人们认同。
5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
出于对诸葛亮的仰慕,文人经常会以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为材料,采用小说、诗集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显现出来,这让诸葛亮的形象推广范围更大,被众人广为熟知。也就是因为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拜和对诸葛亮一生传奇历程的敬佩,文人自己创作的作品中会不自觉的把诸葛亮的形象写的完美无瑕,长期以后,诸葛亮普通的一面就会被逐渐遗忘,不同于常人的品质会被不断的强调和展现,最终促使他的形象完美无缺。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时代意义
不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肯定会在某种意义上映射出作者所在的年代的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在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更加是时代和人物的写照。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关键的文人象征以及在我国文学史上属于重要的“帝师”,这也就显示出作者罗贯中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群体的整体思想,即政治方面受到欺压之后,心理剧烈反弹以及希望能够得到帝王的认同和尊重。
1.于社会中受到压抑,希望可以实现反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帝师”形象所构建的缘由之一在于元代时期,文人群体在社会上饱受压抑,而思想上形成强烈反弹。分析我国古代文学史能够了解到,《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比较特别,他不但为君主的臂膀,还是君主的教师,并且在持续很久的时间内担负着君主才具备的权力。此种思想在政局不混乱的封建王朝内深受统治者的抵触,还会被某些知识分子当做为“僭越”而对此展开斥责,并且发自内心作出抵触。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张居正就作为帝师在持续较长的时间来把握朝政,这导致向上为万历皇帝,向下为六部言官的一致愤慨。而诸葛亮此种权力达到顶峰的“帝师“形象产生于元末和明初这段时间,恰恰因为该时期的中国文人骚客心态不同所造成。
纵观元代的社会背景,元代对汉族文人应用了极为强烈的打压方式,几乎在元代初期的三十年内一直都没有举办科举,尽管元仁宗时期已经下令要重新进行科举,并且清楚地规定每个级别的人种应用具有差异的科举系统,如果成绩相同,优先挑选蒙古人,而就是此种并不公平的科举机制曾经在元代多次喊停,并且统治阶级普遍极为歧视大部分的知识分子所处于的南人群体,所以在整个元代之中,汉族文人整体上被压抑的极为严重,在此种状况下,在元末,整个天下极为动荡,蒙古统治已经破烂不堪,汉族文人持续下压抑的政治理想以及对于入仕的需求就会诞生。罗贯中自身就被当做有“有志图王”的意象,而是变成和周公一般摄国辅政的国家宰相,亦或是如同孔子一般的圣贤之士,变成归还给历史公正,让人民更加安稳,成为为时代做奉献的“观念之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才会被打造为包揽整个国家政治和军事权力的丞相,蜀汉政权的首要抉择人以及被统治者追崇的“帝师”。此种君主弱,而大臣比较强的情况和元末明初文人被强烈压抑的心态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2.对于强权担忧无比,希望能够得到世人尊重
诸葛亮自身作为帝师,不但可以具备较强的政治权力,而且还可以制约君主的一言一行,在君王面前有较高的地位。刘备和诸葛亮共同食宿,刘禅更是把诸葛亮当做为自己的生父,这也是罗贯中同一时期的文人心态特别的影响所生成的,那就是忌惮君主强权,希望能够继续延续宋代士人在政坛中所具有的地位。
诸葛亮作为帝师,能够将君主的错误立即指出,为君主的一言一行给予自身的要求,能够更改君主的政策,这些都可以彰显出罗贯中期待恢复文人权力,进而使君主强权能够得到制衡的目标。而“帝师”这个身份使得文臣能够在参与政治时有合法的身份,将臣子对于君主的限制改变为教师对于学生,这一更改比较契合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也符合儒家的思想。《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身份决定其被君主所尊敬,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对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以及刘禅上门问政等都能够看出。这其实都和处于元代的文人渴求回复自身的地位有很大的关联,许多文人无法参与书会,因此每日都只能撰写文艺剧本。在这一状况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深刻的表达出元末明初这部分文人的理想,不仅渴求政治权力,还希望能够获得自己应有的地位。
4、《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仅是处于特殊时期中的作家创造的艺术模范,还是时代积攒和充裕的人物形象,作品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内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文化意蕴。
(1)儒家道德的价值观念
在传统文化思想方面,诸葛亮形象是以儒家价值观为道德主导,价值选择的条件是品德,真正做到统一、保护正统和报答恩情的主要价值,沉淀和集聚中华民族文明的社会观、理论观以及价值观,达到所有阅读的人们的预期的道德、民族以及情感方面的态度,继而获得了所有读者的喜爱、包容和传播。
(2)知识分子的典型性心理
在传统文化心理方面,不仅想要积极入世,还想要功成而退的知识分子思想,尊敬英雄人物的大众思想,心甘情愿的为欣赏自己、培养自己的人献身的士人思想,兼顾帮助全天下的人和独自修养身心、主张仁义等传统品德,追求实施仁政的良好社会,重视中和内敛的审美情景以及审美审视。
(三)极为浓郁社会性道教色彩
在传统文化构成以及民族精神方面,诸葛亮的儒家思想占据关键的作用,与此同时道教文化也极为突出,两者之间有机的结合。他的思想中显示出中华民族勇于解决现实问题、不逃避、发奋图强、刻苦奋斗的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这一方面在目前的现实社会上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诸葛亮的形象文化组成中,道教的作用占比极为重要,这也表现出伦理型文化构成,并且蕴含着中华民族文明可行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思想
(四)诸葛亮形象的文化研究不断
诸葛亮的文化形象分析持续不断,专家和教授在不同的方向和主题进行研究和思考,如今已经从对文学的探索发展到文化的探索,这样不同角度和主题的文化探索,有利于整体剖析和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
5、结论
总而言之,具有赤胆忠心和聪明才智的诸葛亮,在自己的一生创造了许多的丰功伟绩,他就是我国中华民族文明几千年来杰出的英雄人物,而且罗贯中作品中诸葛亮的神通广大这一历史人物形象特点,大众更是极为喜爱和迷恋,特别是他身上展现出来的勤恳和竭尽心力的态度,这些精神都是众人对智勇双全的所有想象。勤勤恳恳和尽心竭力的品质是诸葛亮一生的缩影。若是从他品质中的忠诚以及智慧两个角度分析,他的忠心令人钦佩以及聪明睿智被世人熟知。诸葛亮对蜀国的政治权力忠心,对振兴汉室的责任忠心,对刘氏两代帝王忠心,他是兴复汉室的臣民,这样忠心的态度使得他具有千古名相的称誉。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不仅彰显了诸葛亮忠诚的品质,还表现出他的睿智和有长远考虑的想法,这样的描写方式是科学客观的。诸葛亮的鲜明历史形象,具有特色的优秀人格,在历史上到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目中都存在着一种不能消除的光芒,诸葛亮的历史形象被后辈所敬仰,对后世的发展和思想上均有可以借鉴的作用,是后辈学习的模范。
参考文献:
[1]牧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后世社会及其后裔的影响[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7):37-41.
[2]杨洸.诸葛亮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耦合性研究[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02):81-86.
[3]解舒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20(11):140-141.
[4]青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3):281-282.
[5]潘民中.诸葛亮勤廉文化思想探析[J].许昌学院学报,2016,35(06):7-10.
[6] 周兆新.三国演义考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 郭瑞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 陈雪良.三国演义作者对我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 李贽.三国演义:名家汇评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10]洪钊.诸葛亮十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相关文档: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