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孝之道 立身之本
亲爱的各位同学:
欢送来到奎屯市第七中学道德讲堂,今天道德讲堂的主题是:“为孝之道,立身之本”。百善孝为先,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国家丰厚的文化宝藏之一,今天我们就是以孝为主要内容,我是今天的主持人曹宇飞。我们今天的道德讲堂有七个环节:行向善礼、唱歌曲、看短片、听故事、谈感悟、诵经典、自我反省。
一、唱歌曲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行向善礼
word/media/image1.jpeg 孝字由老字和子字这两部分组成,表示的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
它的篆字体写做:
老字做了省略,位于上方,是一个老人的形象,大概是因为人老了怕冷,头上戴了不少东西,背已经驼了,腰深深地弯下来,走起路来一定很吃力;子字处在下面,是儿女的形象,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父母。孝字传达出的信息是,做子女的要尽心尽力地关爱、侍奉父母,这就是孝的标准的基本含义。
孝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吕氏春秋》中说:“论人必先以所亲,而后及所疏;先本后末,先近后远。必先以所重,而后及所轻。”认识和评价一个人,一定要先观察他如何对待父母家人,再推及他如何对待一般人;一定要先观察他怎样对待关系亲近的人,再推及他怎样对待关系疏远的人。
不能想象,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能够真心实意地对别人好。爱父母是人超出狭隘自我的第一步,是人克服自私的起始点。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才能逐渐发展为关爱他人。所以孟子说:“仁的本质内容,就是侍奉父母至亲。”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人们为什么说“百善孝为先”了。
这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理解孝道在传统道德体系中的地位。道德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求社会成员运用标准克制和战胜自己身上的自然诉求,为了他人和群体去牺牲掉自我的快乐、利益乃至珍贵的生命。可见,道德与自私是相互排斥的,一个人的道德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去除自私成分的过程。人来到世界上,第一个接触的就是父母,正是从父母那里,他体验到了什么是爱,学会了如何去爱别人。也许正因为如此,《孝经》才说:“孝是道德的根基。”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片,大家看,“孝”这个字,这个字,是个会意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说明老一代和子一代融成一体,这就是孝。我们再仔细看,还有两层意思,一看就是老子照顾着儿子,二看就好似是一个儿子背着一个老子,所以上一代总想着如何栽培好下一代,才能对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甚至于是对社会教出一个好孩子,也是对社会有所交代。而孩子就是背着父母,也就是说把奉养父母的责任扛在肩上,时时想着父母,如何让父母更快乐,生活更圆满。所以古人用字形就向我们诠释了“孝”字的真谛。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而产生。所以,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首先教人的就是孝。‘自天子至于庶人’,‘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在《孝经》中论述了从天子到镇守各方的诸侯,九卿官员、读书的士人,以及庶人百姓的孝道。天子的孝道,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意思说,皇帝或者说是国家领导人,自己要以身作则,极尽孝敬父母之事,而且用这种孝道教化天下百姓。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有一篇教人改恶行善的《太上感应篇》。文章中说道:‘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里指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福和祸都是自己造作,自己招来的。因此他教导人要‘忠孝友悌,正己化人’。太上老君还说:‘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意思是说,行善之人起码是忠孝友悌都做到〔能忠效国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这样的人,人人尊敬他,上天会保佑他,福禄不求自来,凶事会远避他,神灵会卫护他,他做任何事都能成功的。这里,我要讲一个,不善莫大于不孝’的例子。
古代有一个叫原谷的人,嫌自己母亲年老多病,就叫他的儿子,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放在破车上,推到山林里去,扔弃不管。他的儿子就照办了。然后回到家里来,他父亲见儿子回来,就问:‘你为什么把破车又带回来了?’他的儿子答复:‘这破车等你老的时候还有用。’这句话多可怕!这不是‘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不孝之因,将得不孝之果。
二、看短片
下面,进行第二个环节,看短片,请大家一起来观看,这是央视热播的一则公益广告。以“关爱父母为主题”,我们可以从这则短片中看出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意,提示我们要多回家看看,多给老人一点关爱。
三、讲故事
下面进行今天道德讲堂的第三个环节,讲故事。道德讲堂,就是身边人讲述身边的故事,今天我们有请xx讲述他孝老爱亲的真实故事。
四、诵经典
下面进行今天道德讲堂的第四个环节,诵经典。我给大家朗诵一遍。
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这段经典是节选自《孝经》,意思是说,一个孝子侍奉双亲,对父母日常生活饮食起居,能尽自己恭敬心,用欢喜心供养父母,使父母心情愉快;父母有病,及时提供治疗,日夜侍候不轻易离开;父母去世时,能给与临终的关心,并认真地办好丧事;父母去世以后,每年祭祀要严肃认真,常常追思,感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五样具备,才算是事奉双亲了。
五、谈感悟
下面进行今天道德讲堂的第五个环节,谈感悟。
有请程楠同志谈谈感悟。
六、写寄语
下面,请大家通过对参加今天的道德讲堂的感受,用两三分钟的时间,在刚刚发的纸片上把今天的感悟或者对父母的祝福写下来。
七、送吉祥
今天道德讲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是送一份吉祥,下面有请涂书记讲话。
讲话稿〔参考〕:
今天是县直机关工委道德讲堂第一期。凌敏同志以“为孝之道,立身之本”为主题,从孝这个字义,到这个为什么要行孝,怎么样去行孝。百善孝为先,孝不仅仅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千百年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孝老爱亲的故事,所以说,典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孝老爱亲这个方面,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古人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更应该表达在及时和行动上。如何行孝,我认为行孝有三层境界,分别是: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
1.孝养父母之身
中国著名的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很多这种例子。例如,孔子的学生子路,出身贫寒,经常吃野菜度日。但是为了让父母能吃到饭,他不辞辛苦,走到百里之外买米,背回家,奉养双亲。后来双亲去世了,他周游列国,在楚国做了大官,家中的米堆积如山,随从的车辆数以百计,吃饭时,山珍海味摆满桌子,可是子路却很伤感双亲已去,再不能承欢膝下,虽想报父母之恩也不能了!所以说,同志们,假设你的双亲还在,你要及时行孝,做到孝父母之身。
2.孝养父母之心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里还有有这样的一个记载。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姓莱的人,年纪七十了,大家都叫他老莱子。老莱子的父母还在,都是九十多岁的人了。老莱子很孝顺,每天给父母提供的饭菜,都是柔软可口,便于老人食用的。老莱子很体贴老人的心,从不说自己老,怕父母伤感自己的老迈。为了娱乐双亲,他常常穿起色彩鲜艳的衣服,扮成小孩,在父母身边玩耍,甚至翻跟斗逗父母开心。有时让父母捧腹大笑,使父母每天都过得很快乐。所以说,同志们,现代人能以自己的收入供养父母,已经很难得了,还注意让父母活得开心,这就更难得。
3.孝养父母之志
我们听说过孟子母亲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孟母不辞辛苦,三次搬家,从坟场附近,迁到市场附近,再搬迁到学校〔私塾学堂〕附近,使孟子从小受读书人的影响,热爱学习。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断机杼教子’,把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孟子看了吓一跳。孟母以此告诫儿子,你中断学习,就如我剪断这未织完的布匹一样,是一事无成的。从此,孟子发愤读书,继承孔子的儒学,而成为亚圣〔孔子是至圣〕。孟母有志培养儿子成为出色的人,而孟子不负母亲的栽培,果然光宗耀祖,大孝显亲,这是养父母之志。现代的父母,也都是望子成龙,希望我们做子女的拿出孟子那种发愤精神,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奉献的人,以养父母之志。所以,现在同志们认真工作,做出一番成绩,也是对父母的最好的报答。
当然,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尽善尽美的孝也不现实,也不是大家千篇一律,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大家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家人,最大可能表达自己的孝心,最后祝大家家庭幸福。
谢谢涂书记,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家庭幸福的源泉。“忠臣出孝子之门”,国家的栋梁,来自于孝子。传承、弘扬孝道,是利国利世利民的事。
今天的道德讲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道德讲堂——百善孝为先》相关文档:
道德讲堂爱的教育主持词篇09-12
2021年道德讲堂主持词模板锦集6篇09-12
年学校道德讲堂优秀主持词6篇09-12
小学生文明礼仪道德讲堂主持词09-12
小学爱国守法道德讲堂主持词09-12
一年级道德讲堂主持词09-12
小学道德讲堂主持词09-12
道德讲堂主持词09-12
最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道德讲堂主持词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