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颠覆

时间:23-03-28 网友

温柔的颠覆
作者:王菁婧
来源:《世界文化》2009年第07期

        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位捷克小说家,却是以一个诗人的身份登上文坛,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尽管他出生在小国,但“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的抱负使他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有人说,米兰·昆德拉是没落的贵族,也有人说他是个彻底的叛逆者,还有人说他是结构主义者。然而当你读完《生活在别处》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无疑都太过片面。《生活在别处》,讲述的是一个诗人的诞生与消亡,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无法概括的昆德拉。可以说该作品是对诗歌的讽刺,对抒情的讽刺,对政治的讽刺,对母爱的讽刺,对爱情的讽刺。该文本就像一个万花筒,当你觉得自己就要从中捕捉到人生的真义之时,它会立刻变换花样,将生活的另一面呈现出来,出人意料,然而似乎哪一面都不那么明媚,正如生活本身。在昆德拉笔下,一切都是值得怀疑的——高尚的东西不再高尚,神圣的东西不复神圣。当一部作品的讽刺对象包括了一切人一切事同时也显示出对作品自身存在的颠覆的努力,我们是否就可以说这部作品超越了时空抵达了永恒呢?

        昆德拉以撒旦的视角将目力所及的一切纳诸笔端,在细致的描写中进行不动声色的微妙讽刺和嘲弄。一切高尚的东西都被还原其尘世的本相。他就这样以撒旦的口吻宣布:没有什么是高尚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并藉此使作品达到一种相对意义上的eternity。

        正如题目所揭示的,这部作品是对“此在”的颠覆,此时此地的生活都是虚伪矫饰不值得过的,真正值得向往的,人类最深沉渴望的,永远在别处,在彼岸。因此我们永远是在泅渡向彼岸世界的征途上,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抵达。为了缓解这种绝望,我们不断把自己想象成他者,正如雅罗米尔创造了克萨维尔来弥补自己行动力上的缺陷,当他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成为克萨维尔时,他感到的是加倍的绝望与无尽的疲倦以及对克萨维尔的憎恶(或者说迁怒)。

《温柔的颠覆》相关文档:

温柔女人的个性签名02-06

温柔的颠覆03-28

温柔的文案(经典8篇)12-17

温柔的春雨_关于春雨的优秀作文范文5篇02-1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