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依恋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时间:22-11-24 网友
婴儿依恋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家庭是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时间最长的环境。儿童最需要关爱与指导、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可塑性的时期,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因此,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因素可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指直接和儿童发生互动的因素,主要是亲子之间形成的依恋与父母的教养方式。间接因素是指不直接与孩子发生互动的因素,主要有家庭结构、家庭环境质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等。

亲子关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时间最早, 也是持续时间最久的一种社会关系。亲子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影响到儿童对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对儿童个性、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一)发展的关键期

一、概念由来及含义

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点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人类个体早期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获得某些能力或学会某些行为的关键时刻。在这些时间段里,个体时刻处在一种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如果这时能给个体适当的刺激和帮助,某种能力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

2.科学认识关键期

目前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还存在一些争论,如何科学地看待关键期则是争论的焦点。

一般来说,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 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很难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故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更为合适。

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例如,运动技能的学习关键期在10岁左右结束, 若一个人在此之前学习钢琴,那么他经过较少的练习就能够演奏,并很容易保持该技能。

(二)依恋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抚养者,并会与抚养者形成亲密的关系。心理学家将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通常是母亲)亲密的躯体联系的这种倾向,称为依恋。

依恋有三个特点:

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如婴儿倾向于在母亲身上或附近活动。

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

3.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

依恋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依恋期(无差别的反应期,0-6周)。婴儿受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没有实现物、我的分化,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反应行为。婴儿会通过哭、笑等行为来唤起抚养者的感情,获得照料。哭是一种要求抚慰的信号,当父母给予反应时,婴儿会通过安静下来或笑的方式强化父母的这种行为,并给抚慰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第二阶段:依恋关系建立期(有差别的社交期,6周到6-8个月)。由于分辨能力、再认能力的发展,以及反复出现的与父母的情感联结,儿童对父母等抚养者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更多的微笑。但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婴儿仍不会在父母要离开时表现出反抗行为,即依恋关系尚不十分明显。

第三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积极寻求与专门抚养者地接近,6-8个月到18个月-2岁)。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分离反抗和怯生的出现。即当婴儿的依恋对象要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明显的反抗、哭叫等行为。分离反抗的出现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通常6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出现反抗分离的行为,强度持续增加,一直到15个月左右。分离反抗的出现,意味着婴儿已经能够理解父母的消失是暂时的,即使看不见他们,他们也是存在的,但他不能容忍这样的分离。稍大一点的孩子还会出现有意识寻求获得父母情感支持的行为。当父母在身旁时,他们可以将父母作为安全基地进行游戏、对环境进行探索,出现了对抚养者持续稳定的情感。与此同时,大多数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明显的害怕。

第四阶段:双向关系形成期(2岁)。到2岁左右,随着语言与表达能力的快速发展,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目标,理解到影响父母离开和出现的因素。因此,分离反抗逐渐下降。

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在陌生情境中,母亲在场时,幼儿可以自由地探索,即能够以母亲作为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母亲离开时表现出一定的忧伤,可能会哭泣;与母亲团聚时很兴奋,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近,哭泣也会立即减弱或停止。大约有65%的美国儿童属于这种类型。

2.焦虑-回避型依恋:在与母亲分离时基本上没有表现出什么焦虑;当与母亲团聚时,与倾向于回避;对陌生人也没有太多的焦虑、不安。大约有20%的儿童属于这种类型,这类儿童没有形成真正的依恋。

3.焦虑-矛盾型依恋:在整个陌生情境中,都表现得比较苦恼,尤其是在与母亲分离时。但是在与母亲重逢时,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反应:一方面是看到母亲时苦恼减少,另一方面是对母亲很生气,有时甚至会推开母亲或打母亲;此外,这类幼儿不容易被抚慰,母亲抱他们时也会继续哭泣。大约10-15%的儿童属于这种类型。

当然, 陌生情境测验中的场景毕竟不同于真实的情境,幼儿的表现与真实情境中的表现还是会有差异的。

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特点,文化因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主持开展了一项长达30余年的追踪研究,主要考察儿童是否具有先天独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对未来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通过研究他们指出:儿童早期的行为反应差异主要是通过“气质”来表现的,并认为婴儿的气质可以通过互不相关的九个维度加以评定——

1.适应性:指在面临新情境或新的生活方式时,个体对其适应的快慢。高适应性的儿童能很快熟悉并适应新情境中的人和事。

2.规律性:指儿童的日常生活及有关生理反应是否有一定的规律。规律性强的儿童,每天的睡眠、进食、排泄等都较有节律。

3.活动水平:指儿童活动的数量及动作节奏的快慢。活动水平高的儿童, 往往好动而且速度较快。

4.趋避性:指儿童对新的人、物、场所是倾向于勇敢探索还是迟疑退缩。高趋向性的儿童大胆求新,什么都想尝试,因而容易出现危险行为。

5.反应阈:指使儿童产生某种反应所需要的刺激量,如需要多大的刺激能使婴儿哭与笑。通常,儿童的反应阈越高,就需要越强的刺激才会产生反应。

6.反应强度:指儿童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程度。面对相同的刺激,儿童的反应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反应强度高的儿童常常会因为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情就大发脾气或哭闹不停。

7.心境:指日常生活中儿童基本的情绪状态是比较乐观、和善等正向的,还是积极、低沉等负向的。正向心境的儿童总是显得快乐与随和。

8.注意分散度:指儿童是否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而改变其正在进行的活动。注意集中的孩子更能专注于当前的活动。

9.注意持久性:指儿童在从事某一种活动时,注意稳定时间的长短,以及当遇到障碍与挫折时,是否仍能维持原先进行的活动。高注意持久性的儿童,能较长时间沉浸于同一项活动中。

出生最初的几周内,婴儿就已完全显示出了不同的气质特征。这些气质特征在儿童成长的后几年里趋向于保持相对的稳定。这说明,儿童确实是带着先天的特质来到世间的。

根据气质九个维度的不同表现,可以将婴儿归为三种类型:

1.容易护理的儿童。他们的饮食、睡眠和习惯等都有一定的节律,喜欢探索新事物,情绪较为平和乐观,易适应环境的变化,爱与人交往。

2.困难的儿童。他们的活动缺少节律,对新生活很难适应,遇到新奇的事物或人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心境比较消极,时不时表现出不寻常的紧张反应,如大惊小怪等。

3.慢慢活跃起来的儿童。他们的生活节律多变,初遇到新事物或陌生人时往往有些退缩,对环境的适应较慢,但适应后又表现良好。

儿童最初表现出来的气质特点是依恋的基础。正是这种特点,制约了父母或其他教养者与儿童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制约了父母和教养者对儿童作用的效果。积极的幼儿气质因素包括有较高的适应性、积极乐观的心境、较高的注意持久性,容易引发母亲良好的教养方式。气质并不直接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物理环境之间的拟合性,才是真正影响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有以下几种:

1.依恋是婴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婴儿在依恋的同时,会建立起一种与抚养者持久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联结使他们能在任何时间或地点都将依恋的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大多数纵向研究发现,形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出现内化或外化的情绪、行为问题的比率,都远远超过了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且非安全依恋模式会形成情感、社会认知等方面的不安全策略,进而形成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导致一些精神活动异常。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年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研究发现,幼儿早期与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恋,在幼儿长大成为父母时,也更容易与自己的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亦然。

《婴儿依恋发展过程是怎样的》相关文档:

附解除条件的赠与合同是怎样的?09-12

租赁合同违约赔偿标准是怎样的09-27

山东王韩复渠在山东是怎样执政的?韩复渠笑话10-10

期房买卖流程是怎样的10-17

合同订立的过程是怎样的10-17

婴儿依恋发展过程是怎样的11-24

民法典对格式合同的规定是怎样的12-23

市场推广主管的岗位职责是怎样的12-26

新媒体运营经理的工作职责是怎样的01-08

工程质量保证金退还的规定是怎样的?01-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