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时间:24-02-13 网友

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


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模板

1、 生物风险评估依据

1)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2)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3)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4)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2、生物风险评估要素

1)病原微生物特征;

2)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

3)实验活动人员;

4)实验活动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5)风险认定和评估结论。

3 生物风险评估实施

3.1病原微生物特征的评估

1)一般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起源、基因组及编码、产物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细菌或病毒属别和型别内容或技术鉴定。

2)致病性:临床症状、潜伏期、病程、感染剂量、入侵部位、宿主类型、否产生毒素等。

3)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媒介、皮肤感染等。

4)环境中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外界环境的存活能力,不同的微生物的稳定性不同,对病原微生物的稳定性评估除考虑其在自然界中的稳定性外,还应考虑其对物理因素与化学消毒剂的敏感性。

5)致病性和感染剂量:不同病原的致病性不同,即使同类病原不同菌(毒)株也有不同强度的致病力;另微生物的致病性与被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易感性有关;暴露后果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机体的抵抗力;不同属、种、亚种、型的病原微生物,甚至不同株的病原微生物,其致病性各异; 还取决于所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剂量,当大量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时,潜伏期一般较短,而病情则较为严重;不同个体被传染后,可产生各种不同的结局。

6)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包括呼吸道传播、通过水和食物等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媒介传播等;传播结果包括一种病原可有多种传播途径和多种病原可以引起相同的症状。

7)实验动物研究、实验室感染。

8)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有效的药物、有效疫苗、疾病监测手段、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手段。

3.2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评估

1)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人病原微生物的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培训、检测等活动。

2)实验活动的类型包括:标本或样品处理、离心、匀浆、超声、移液操作、锐器的使用、生物安全柜使用、医疗废物消毒或高压灭菌处理等。

3)实验活动风险影响因素:

3a.气溶胶产生:离心、旋转、匀浆、接种环等。

b.潜在伤害:注射器等锐器、酒精灯、玻璃器皿等。

c.标本的浓缩:来自临床、现场、培养、浓缩等。

d.毒株和细胞:野毒、减毒、疫苗株、毒素产生等。

e.操作指导书。

4) 病原微生物动物实验风险因素

a.标准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程序。

b.化学消毒剂选择、配置和使用。

c.物理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d.各种实验材料、器具,尤其是锐器处理。

e.动物实验动物及其排泄物处理。

5) 废弃物处理风险影响因素

:a.标准的实验室废弃物处理程序。

b.化学消毒剂选择、配置和使用。

c.物理消毒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d.各种实验材料、器具,尤其是锐器处理。

e.动物实验动物及其排泄物处理。

3.3实验活动人员要求评估

1)健康状况和健康历史、耐药和过敏。

2)人员资质和心里素质。

3)生物安全知识。

4)微生物学专业知识。

5)操作设施设备技能。

6)免疫状况。

7)培训状况。

8)应急事件处理能力。

3.4设施、环境和设备因素要求评估

1)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应等级的设施。

2)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设备。

3)实验室检测相关设备。

4)应急设施。

5)设施设备管理、维护、校准和检验。

3.5风险评估结论(降低风险的措施):

1)病原微生物风险分类

2)实验活动与相应的设施设备要求

3)个人防护装备要求

4)人员生物安全和专业技术资质要求

5)人员健康和素质要求

6)预防和治疗措施要求

7)菌(毒)种和实验活动等风险管理要求

8)应急预案和措施要求

4、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审核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的适宜性与科学性,并做出评估结论。

生物因子生物危害评估报告模板

***菌危害评估报告

一、危害程度分类

(一)分类等级

(二)不同实验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

二、背景资料

(一)一般生物学特性

1.形态染色

2.培养特性

(二)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1.在自然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对温度的敏感性

2.对日光与紫外线的敏感性

3.对化学因子的敏感性

(三)致病性和感染数量

(四)传播途径及暴露的后果

1.传播途径

2.暴露后后果

(五)***菌的宿主范围

(六)***菌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1.预防

2.诊断

3.治疗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一)实验室实验活动背景资料

1.实验活动内容

2.实验涉及的***菌菌毒种背景资料

3.实验室***菌感染动物与培养物最高存量

(二)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

1.实验样品的接收与开启

拟采取防护措施:

2.实验样品涂片

拟采取防护措施:

3.***菌接种培养

拟采取防护措施:

4.***菌培养物与动物器官细菌再分离样品制备

拟采取防护措施:

5.实验样品的研磨

6.***菌的攻击

拟采取防护措施:

7.感染动物的饲养

8.感染动物的解剖

9.动物血清标本与未经灭活组织标本采集

10.病理观察用组织标本的采集

11.实验仪器设备

12实验动物的病原微生物潜伏感染

13.培养物与实验废弃物销毁

14.室内空气、实验用品以及操作台面污染

15.菌种以及培养物保藏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危害评估

四、工作人员素质

五、评估结论

附表

***菌实验室实验活动风险评估

***实验室工作人员个人素质评价表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与致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个世界性卫生问题,在美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加拿大则更多,占45%,我国每年发生的此类中毒事件也非常多。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一般有如下特点:季节分布,多见于春夏季;中毒食品种类多,如奶、肉、蛋、鱼及其制品。此外,剩饭、油煎蛋、糯米糕及凉粉等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有报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鼻腔带菌率83%,所以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污染源。

一般说,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人员、炊事员或销售人员带菌,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受到了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熟食制品包装不严,运输过程受到污染;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禽畜局部化脓时,对肉体其他部位的污染。

而肠毒素形成条件包括:存放温度,在37℃内,温度越高,产毒时间越短;存放地点,通风不良氧分压低易形成肠毒素;食物种类,含蛋白质丰富,水分多,同时含一定量淀粉的食物,肠毒素易生成。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葡萄球菌性菌血症可发生于任何与血管内导管或其他异物有关的局限性葡萄球菌脓肿或感染,它是严重烧伤病人死亡的常见原因。持续性发热常见,而且可伴有休克。

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特别好发于静脉注射给药者和装有人工心脏瓣膜的病人。突然出现心脏杂音,脓毒性栓子和其他经典体征便可作出可疑诊断,确诊需依据超声心动图和血培养。

葡萄球菌性骨髓炎主要见于儿童,可引起寒战,发热和受累骨疼痛,继之出现红肿。关节周围感染常引起关节积液,提示为化脓性关节炎而不是骨髓炎。白细胞计数常>15000/μl并且血培养常阳性。X线变化在10~14日内不明显,骨质疏松和骨皮质反应甚至更长时间仍不能测出,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则常能较早出现异常。

现在葡萄球菌性小肠结肠炎很罕见,但若住院病人出现发热,肠梗阻,腹痛和腹胀,低血压或腹泻,特别是新近作过腹部手术或接受过抗生素者,可提示本病。若粪便镜检发现大片的嗜中性白细胞和革兰氏阳性球菌,则可能作出诊断,但必须排除产毒性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感染,这是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最常见的原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强弱主要取决于其产生的毒素和侵袭性酶:a.溶血毒素:外毒素,分α、β、γ、δ四种,能损伤血小板,破坏溶酶体,引起肌体局部缺血和坏死;b.杀白细胞素:可破坏人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c.血浆凝固酶: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人体时,该酶使血液或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沉积于菌体表面或凝固,阻碍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葡萄球菌形成的感染易局部化与此酶有关;d.脱氧核糖核酸酶: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脱氧核糖核酸酶能耐受高温,可用来作为依据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e.肠毒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数种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蛋白质性肠毒素,分为A、B、C、D、E及F五种血清型。肠毒素可耐受100°C煮沸30分钟而不被破坏。它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是呕吐和腹泻。此外,金黄色葡萄球菌还产生溶表皮素、明胶酶、蛋白酶、脂肪酶、肽酶等。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典型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球型,直径0.8μm左右,显微镜下呈单个、成双以及排列成葡萄串状。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葡萄球菌属,无芽胞、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衰老、死亡和被白细胞吞噬后的菌体革兰染色呈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5~37℃、最适生长pH7.4~7.6。

金黄色葡萄球菌有高度的耐盐性,可在10-15%NaCl肉汤中生长。可分解葡萄糖、麦芽糖、乳糖、蔗糖,产酸不产气。甲基红反应阳性,VP反应弱阳性。许多菌株可分解精氨酸,水解尿素,还原硝酸盐,液化明胶。

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对磺胺类药物敏感性低,但对青霉素、红霉素等高度敏感。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与诊断

1.标本采集 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痰液、脓液、创伤分泌物、尿液、粪便和呕吐物等。

2.直接涂片镜检 直接涂片检查在正常情况下呈无菌状态的体液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若有检出革兰氏阳性,显微镜下呈葡萄状排列、无芽胞、荚膜,直径0.5-1μm的球菌。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3.分离培养 可以选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血平板和高盐甘露醇平板,血平板用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基。该菌在普通肉汤中呈均匀迅速混浊生长;若接种于琼脂平板上35℃℃培养,每隔半小时观察一次,连续观察6小时,出现凝固,即将小试管倾斜或倒置时,内容物不流动,判为阳性。

(2)耐热核酸酶试验:将24小时肉汤培养物沸水浴处理15min,用接种环划线刺种于甲苯胺兰-DNA平板,35℃培养24小时,在刺种线周围出现淡粉色者为阳性。本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阳性。

(3)甘露醇发酵实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发酵甘露醇。

(4)Staphaurex 胶乳凝集实验 是鉴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快速、简便的商品化直接凝集试验。其基本原理是在纸片上滴加包被有纤维蛋白原和IgG抗体的聚苯乙烯胶乳,然后用接种环挑取待鉴定菌株的新鲜培养物加入混匀,若出现凝集块现象即为阳性。

5.生化鉴定 如上述,注意与其他凝固酶阳性的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PYR(吡咯烷酮-β-萘基酰胺试验阴性;VP试验阳性;鸟氨酸脱羧酶试验阴性。

6.免疫学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对流免疫电泳方法可检测金葡菌的磷壁酸抗体。

7.分子生物学方法 包括PFGE脉冲场凝胶电泳以及酶切图谱分析等。

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防治及生物安全防护

一、细菌的防治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控制主要包括:
1)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定期对生产加工人员进行健康检查,患局部化脓性感染(如疥疮、手指化脓等)、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窦炎、化脓性肺炎、口腔疾病等)的人员要暂时停止其工作或调换岗位。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奶及其制品的污染:如牛奶厂要定期检查奶牛的乳房,不能挤用患化脓性乳腺炎的牛奶;奶挤出后,要迅速冷至-10℃以下,以防毒素生成、细菌繁殖。奶制品要以消毒牛奶为原料,注意低温保存。对肉制品加工厂,患局部化脓感染的禽、畜尸体应除去病变部位,经高温或其他适当方式处理后进行加工生产。

2)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 应在低温和通风良好的条件下贮藏食物,以防肠毒素形成;在气温高的春夏季,食物置冷藏或通风阴凉地方也不应超过6小时,并且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3)无菌措施(如检查病人前后彻底洗手和消毒合用的器械)至关重要。已被感染的病人应与其他易感病人隔离,患有活动性葡萄球菌感染,即使是局部性的感染(如疖)的医护人员,在其感染治愈前不得接触病人或器械。无症状的鼻腔带菌者,除非所带菌株十分危险或被怀疑为暴发流行的传染源,一般不必隔离。

治疗包括脓肿引流,抗生素(重症病人需肠外给药)和全身支持疗法。培养标本应在开始治疗前或更换抗生素之前获取。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取决于感染的部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医院获得的葡萄球菌和大多数社区获得的菌株,通常对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和抗假单胞菌青霉素有耐药性。大多数菌株对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苯甲异噁唑青霉素,乙氧萘青霉素,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头孢菌素(头孢菌素Ⅰ,头孢唑啉,头孢菌素Ⅳ,头孢拉定,头孢羟唑,头孢西丁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卡巴培南类(亚胺培南,美罗匹宁),庆大霉素,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是敏感的。

虽然头孢菌素和万古霉素都有效,但通常首选一种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很多葡萄球菌菌株对红霉素,四环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杆菌肽和氯霉素也敏感,但因有更好更安全的药可用,故很少使用氯霉素和杆菌肽。

目前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日益增多,这种细菌虽可从社区获得感染的病人中分离得到,但多数是从感染的静脉吸毒者和重症监护室的病人中分离获得。MRSA菌株通常对耐β-内酰胺酶青霉素,头孢菌素和卡巴培南类有耐药性。这些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拉霉素,阿齐霉素,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的耐药性也很普遍。

虽然亚胺培南-西拉司丁或喹诺酮类对某些MRSA感染是有效的,但静脉注射万古霉素为首选。肾功能正常成人的通用剂量是每6小时静脉注射500mg 或每12小时静滴注1000mg,至少在1小时内滴完。肾功能受损时,剂量应根据血清中药物的浓度加以调整,疗程视感染部位及病人的反应而定,但一般为 2~4周。某些严重的或有并发症的感染,可能需要静脉给药治疗6~8周,然后再口服治疗1个月或更长时间。

可用于替代万古霉素治疗MRSA感染的药物有:TMP-SMZ,成人剂量为TMP10~15mg /(kg.d)加SMZ50~75mg/(kg.d),分剂口服或肠外给药,每次间隔8小时或12小时,连续2~4周;利福平(600mg/d)口服或肠外给药;肠外给亚胺培南-西拉司丁(500mg每6小时1次)或美罗匹宁(0.5~1.0g每8小时1次。但利福平不要单独应用,因为细菌很易产生抗药性。在治疗异物相关性MRSA感染或浆膜腔MRSA感染时,利福平和氨基糖苷类是有用的辅助药物。邻氯青霉素,双氯青霉素,TMP-SMZ,环丙沙星及局部用莫匹罗星(mupirocin)可用于治疗MRSA带菌状态,但MRSA对这些药物可产生抗药性。抗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菌株的流行日益增加, 这种菌株在实验室中可将引起抗万古霉素的基因转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而在感染的病人中则转变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离株。可是这些葡萄球菌很容易对治疗这类感染的其他药物产生抗药性。杆菌肽,若有的话,可试用于治疗抗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感染。对这些病人应严格隔离,以防他们的细菌传播。

二、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三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淋病奈瑟菌的传播与致病

淋病奈瑟菌又称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菌,人类是本菌的唯一天然宿主和传染源。淋病是淋菌性尿道炎的简称,是由淋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炎性疾病,它是人类很古老的,也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流行非常广泛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淋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患者均可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中轻症或无症状的淋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交传染,还可通过非性接触传播,如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污染的用品(衣裤、床上用品、毛巾、浴盆、马桶等)间接感染;孕妇淋病患者当羊膜破裂,可继发羊膜腔内及胎儿感染;新生儿经过患淋病的母体产道时常可引起淋菌性眼炎;另外尚可通过医护人员的手和器具引起医源性感染。

本病最初多侵犯尿道、宫颈内膜,继而可波及前列腺、精囊、副睾、子宫内膜及输卵管。有时肛门、直肠、咽粘膜、眼结膜也可受染。尚可经血行播散引起菌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可引起死亡或不育、不孕、失明及尿道狭窄等后果。由于本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后果严重,因此它是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性病之一。

二、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学特性

淋病奈瑟菌属奈瑟菌属,镜下呈肾形,常成双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稍凹,像两瓣黄豆对在一起,大小0.6μm×0.8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粉红色,美蓝染色呈蓝色。急性炎症期细菌多在患者分泌物的少部分中性粒细胞的胞浆中,慢性期则多在细胞外,且有些可呈单个球形或四联状。人工培养后形态亦常呈球形、单个、成双或四联排列。

淋球菌适于潮湿(相对温度80%~85%)、温暖(35.5℃~36.5℃)、中性偏碱(pH7.2~7.6)、含5%~10%二氧化碳的条件下生长。最怕干燥,在完全干燥环境下只能存活1~2小时,对温度变化敏感,超过38℃或低于30℃则不能生长,在培养基上室温放置1~2天即可死亡,在39℃ 存活13小时,42℃存活15分钟,50℃存活5分钟。如在不完全干燥的衣裤、被褥、毛巾、玩具上则可存活18~24小时。一般消毒剂容易将它杀灭,在 1:4000硝酸银溶液中7分钟死亡,1%石炭酸溶液中3分钟内死亡。   

淋球菌较为娇嫩,酶系统不完整,初代培养普通培养基不易成功,需在含有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且含有二氧化碳的条件下才能生长。淋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孵育24小时后,可形成直径0.5~1mm的圆形稍隆起,湿润光滑,半透明,边缘呈花瓣状,有粘性的露滴状菌。     

淋球菌的生化反应不发达,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及蔗糖。藉助上述生化特性亦可与脑膜炎球菌及其他奈瑟菌相鉴别。淋球菌能产生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在诊断上有一定意义。

三、淋病奈瑟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诊断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 涂片检查: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涂片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检出率。

咽部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2)培养检查: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唯一方法。

目前国外推荐选择培养基有改良的Thayer-Martin(TM)培养基和New York City(NYC)培养基。国内采用巧克力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选择地抑制许多其他细菌生长。在36℃,70%湿度,含 5%-10%CO2(烛缸)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培养后还需进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培养阳性率男性 80%-95%,女性80-90%。培养后需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做出鉴定。培养阳性率男性为80%~95%,女性为 80%~90%。

(3)抗原检测

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可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远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通过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作直接免疫荧光试验。但目前在男女二性标本的敏感不高,特异性差,加之实验人员的判断水平,故该实验尚不能推荐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4)基因诊断

1.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所用的探针有:质粒DNA探针,染色体基因探针和rRNA基因探针。

2、淋球菌的基因扩增检测 PCR技术和连接酶链反应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检测淋球菌的灵敏性,它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简便的优点,可以直接检测临床标本中极微量的病原体。

(5)药敏试验 对培养阳性者可进一步用纸片扩散法做药敏试验,或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用纸片酸度定量法检测β-内酰胺酶(使用 Whatman I号滤纸PP-NG菌株能使其颜色由蓝变黄,阳性为PPNG,阴性为N-PPNG),以确定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合理选择用药。

四、淋病的预防

淋病奈瑟菌的预防要点如下:

1.避免婚外性行为。

2.在性生活中提倡使用避孕套等理化屏障,以防止淋球菌感染。

3.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感染的危险,可应用于已知与淋病患者有性接触者。

4.按淋病治疗方案对病人进行合理治疗,彻底消灭传染源。

5.对性伴侣应进行检查和治疗。

6.患者宜注意个人卫生与隔离,不与家人、小孩(尤其女孩)同床、共浴。

7.执行对新生儿硝酸银溶液或红霉素溶液预防滴眼的规定,防止新生儿淋病性眼炎发生。

8.病人需经彻底治愈后,方可结婚、生育和安排工作。

五、淋病奈瑟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霍乱弧菌属于三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4、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5、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6、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7、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8、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结核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结核杆菌的传播与致病
结核杆菌通常指结核分枝杆菌和牛分枝杆菌,其中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是引起人类结核病的主要病原体。
结核分枝杆菌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由排菌的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或大声说话时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到空气中,或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通过再生气溶胶(尘埃),携带结核杆菌,飞扬在空气中,被健康的人吸入后发生感染和发病,因此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尤其是痰涂片阳性未经治疗者)是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一般结核病患者痰中结核杆菌越多,传播的危险性越大。患者排出的飞沫在1-10微米者,在空气中漂浮时间长,传染性越大。患者病变和症状越严重,传染性也越大。周围人群与患者接触越密切者,受感染的机会越多。与患者同处于空气不流通的室内的密切接触者,受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未受结核感染的人是结核病易感人群,由于结核病是人畜共患病,哺乳类动物如牛、鹿、猴、猪、猫、狗等也都可以患结核病。
感染结核杆菌后,终身都有可能发病,发病时间因人而异,一般2个月~20年才发病。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低热、倦怠、食欲不振、咳嗽及少量咯血。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无显著症状。(1)症状 ①全身症状 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不振、消瘦、盗汗等。②呼吸系统症状 通常为干咳或带少量黏液痰;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脓性。约1/3患者有不同程度咯血,咯血后常有低热。大咯血时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偶因血块阻塞大气道引起窒息。病灶炎症累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多不剧烈,随呼吸及咳嗽而加重。若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呼吸困难症状尤为严重。(2)体征 早期病灶小或位于肺组织深部,多无异常体征。若病变范围较大,患侧肺部呼吸运动减弱,叩诊呈浊音,听诊时呼吸音减低,或为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因肺结核好发于肺上叶尖后段及下叶背段,故锁骨上下、肩胛区叩诊略浊,咳嗽后偶可闻及湿啰音,对诊断有参考意义。肺部病变发生广泛纤维化或胸膜粘连增厚时,患侧胸廓常呈下陷、肋间隙变窄、气管移位与叩浊,对侧可有代偿性肺气肿征。
二、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从分类学上看结核杆菌属于裂殖菌纲、放线菌目、分枝杆菌科、分枝杆菌属。
结核分枝杆菌正常典型的形态是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的杆菌,菌体长1-4纳米,宽0.3-0.6纳米,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生长发育期间有分枝生长倾向。镜下常呈单个散在或呈“人、V、T、Y”形排列,菌体多时细菌扭集一起呈绳索状、束状或丛状。此外结核杆菌菌体还具有多形态特征,受不良生长条件的影响可分别表现为杆菌型 (基本形态)、滤过型、颗粒型和球菌型(L型)4种不同的类型。
分枝杆菌生长缓慢,在人工培养基内繁殖一代约需15-20小时,一般需2-4周或更长时间始见菌落生长,甚至有极少数生长极为缓慢者需8周以上才开始有菌落生长。它为专性需氧菌,生长的温度范围是35-40℃,pH 5.5-7.2。培养营养要求较高且特殊,培养基需含鸡蛋、血清、氨基酸、甘油等营养丰富的复杂有机物及少量无机盐类。而且结核杆菌随着环境的改变易发生菌落形态、毒力、L型及药物耐药性变异,如在人工培养基上反复连续传代,可产生变异而致毒力降低,
三、结核杆菌的检测与诊断
(1)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① 结核菌检查 是确诊肺结核最特异性的方法,痰中找到结核菌为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涂片抗酸染色镜检快速简便。在我国非典型分枝杆菌尚属少见,故抗酸杆菌阳性,肺结核诊断基本即可成立。痰菌阳性表明其病灶是开放性的,具有传染性。培养法更为精确,尚可作药物敏感试验与菌型鉴定。但结核菌生长缓慢,培养较为费时,但精确可靠,特异性高。若涂片阴性或诊断有疑问时,培养尤其重要;而且,培养后可做药物敏感性测定,指导临床用药。PCR技术检测结核菌 DNA快速、简便,并可鉴定菌型,不足之处是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
② 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肺内病变的部位、范围、有无空洞或空洞大小、洞壁厚薄等。X线对各类结核病的透过度不同,通过X线检查能大致估计结核病
灶的病理性质,并能早期发现肺结核,以及判断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案。肺结核的常见X线表现包括:纤维钙化的硬结病灶、浸润性病灶以及干酪样病灶等。胸部CT检查对于发现微小或隐蔽性病变,了解病变范围及病变鉴别等方面均有帮助。
③ 结核菌素试验 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参考指标。使用的变应原有旧结核菌素(old tuberculin, OT)和结核菌素的纯化蛋白衍化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现临床多用PPD。皮内注射0.1ml(5IU),硬结平均直径≥5mm为阳性反应。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判断有无结核菌感染。若呈强阳性反应,常表示为活动性结核病。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仅表示曾有结核感染,并不一定现在患病。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反应除表示没有结核菌感染外,尚需考虑以下情况:结核菌在感染4~8周后才建立充分变态反应,在这之前,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或营养不良、麻疹、百日咳等患者,结核菌素反应亦可暂时消失。
④ 其它检查 结核病患者血像通常无改变,严重病例常有继发性贫血,急性粟粒型肺结核时白细胞总数减低或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血沉增快常见于活动性肺结核。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对无痰或痰菌阴性者和肺外结核的诊断提供参考。纤支镜检查对于发现气管内膜结核、了解有无肿瘤、吸取分泌物、解除阻塞或作病原菌及脱落细胞检查,以及取活组织作病理检查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浅
表淋巴结活检,有助于结核的鉴别诊断。
(2)诊断和鉴别诊断 
痰结核菌检查不仅是诊断肺结核的主要依据,亦是考核疗效、随访病情的重要指标。X线检查是诊断肺结核的必要手段,对早期诊断、确定病变部位、范围、性质、了解其演变及选择治疗等均具有重要价值。在临床诊断中,我国现用的分类法包括四部分,即肺结核类型、病变范围及空洞部位、痰菌检查、活动性及转归。肺结核分为五型:Ⅰ型为原发型肺结核;Ⅱ型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Ⅲ型为浸润型肺结核;Ⅳ型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Ⅴ型为结核性胸膜炎。还应注意将结核病与肺癌、肺炎、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哮喘和其它发热性疾病如伤寒、败血症、白血病、纵隔淋巴瘤及结节病等进行鉴别。
四、结核杆菌的防治及生物安全防护
细菌的防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的有关规定,结核病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照乙类传染病进行预防控制。
在结核病的预防方面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采取以管理和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努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以利于控制和管理传染源。临床上肺结核化学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整个治疗方案分强化和巩固两个阶段。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指南规定采用统一标准的化学治疗方案。
表1 国家防痨规划的结核病化疗方案
疗程           化疗方案

6个月           2RHZ/4RH  
                2ERHZ/4RH或4R2H2
                2SRHZ/4RH或4R2H2
8个月           2SRHZ/6TH或6EH
                2SRHZ/6S2H2Z2
R代表利福平,H代表异烟肼,Z代表吡嗪酰胺,E代表乙胺丁醇,S代表链霉素,
T代表丙硫异烟胺。下标数字表示每日用药次数;其余数字表示用药月数,斜线前数字表示前2个月,斜线后字表示后几个月。
对复治病例,一般可用以下几种方案:① 2S(E)RHZ/4RH(E),督促化疗,保证规律用药。② 初治规则治疗失败的患者,可用2S3H3Z3E3/6H3R3E3;③ 慢性排菌者可用敏感的一线药与二线药联用,应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疗程以6~12个月为宜。
对毒性症状严重者,可加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炎症及过敏反应,促进渗液吸收,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及胸膜粘连。对咯血患者,应对症治疗,包括休息、止咳、镇静以及应用止血药如安络血等。
五、细菌的实验室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结核杆菌属于二类,BSL-3。WHO将结核杆菌生物危害等级定为Ⅲ级。所有参与结核杆菌防治和研究的实验室和实验室人员都必须遵守《结核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
(1)安全防护
大多数实验室获得性结核病是由于处理感染者标本引起——可从痰、尿、组织、大便和其它体液标本中分离到结核杆菌。处理标本或培养物时产生气溶胶是实验室获得性结核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接触感染。
因此首先应树立全程防护的观念,全面加强从事结核杆菌科研、检测、试剂和疫苗生产机构的生物安全管理。严格限定有资质开展研究的实验室和研究者。建立健全传染病病原管理组织;制订和完善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技术操作规范;加强可能暴露于结核杆菌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相关业务人员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和风险
和意识教育;切实落实各项管理制度,预防和控制实验室等渠道造成结核杆菌感染和传播;加强部门间沟通与合作,加强对高暴露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监测工作,并保证他们能及时被发现与治疗。当进行大量活菌实验时,所有操作应在BSL-3级实验室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为防止实验过程产生的气溶胶导致的实验室感染,所有操作
应使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包括标本留取、运送、处理以及废物处置等程序都应防止感染性气溶胶的产生。病人留取标本应在独立的房间,应定时作好房间消毒,保持通风。标本应留取在封闭的器皿内送检。检验人员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实验室空气、实验台面应定时消毒。痰、尿标本找抗酸杆菌,应先高压灭菌后,再涂片染色。尤其是痰标本进行涂片制作时,在打开标本容器、涂片、加热固定时容易产生气溶胶,为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
导致实验室感染,所有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使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痰标本培养时,在标本进行前处理高速振荡混合和离心、培养液或上清液的倾倒、转移和接种等操作过程有产生气溶胶和意外溅洒的可能,为防止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等导致实验室感染,所有操作应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并使用二级生物安全防护。药物敏感性测定时,在磨菌、滴加菌液、接种培养物、烧灼接种环等操作过程有产生气溶胶和意外溅洒的可能,实验者有可能直接大剂量暴露细菌。因此该项操作一定在BSL-3级实验室完成,且最好实验室内要有负压。并且操作者着二级生物防护用品。
(2)意外事故的处理
结核杆菌的灭活方式有化学的和物理的方法。实验过程中:
1)如标本或标本的前消化处理液被打翻污染操作台或地面,应以吸满75%已乙醇溶液的卫生纸覆盖污染区,15分钟以后卫生纸方可移去;
2)如污染物溅落到身体表面,或有割伤、刺伤、烧伤、烫伤等情况发生,应立即停止实验工作进行紧急处理:更换被污染的实验服装,皮肤表面用消毒液清洗,伤口以碘酒及酒精消毒,眼睛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3)如果发生菌液溢出、带菌的培养管破碎等,造成中、小面积污染。可用比污染面积大25%以上的纱布覆盖污染区域,边缘用脱脂棉围住,向纱布倾倒5%苯酚溶液或75%的乙醇溶液,浸泡2小时以上(其间适量添加溶液防止干燥),再经紫外灯近距离(1米内)照射2小时以上;被污染的器械、容器等立即浸泡于75%乙醇溶液中2小时以上,实验完成后再进行高压消毒处理;
4)如果发生气溶胶污染或大面积污染,应立即停止实验并关闭实验室,对实验区域和实验室进行紫外灯照射消毒过夜;第二天对污染区域进行24小时封闭空气熏蒸消毒(乙醛消毒法:5ml乙醛+2g高锰酸钾/平方米空间),直接被污染的区域可参照第3)条进行处理。
(3)实验室人员的防护
从事结核杆菌检测、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出现下列情况,不能进入:身体出现开放性损伤;患发热性疾病;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导致抵抗力下降的情况;妊娠、已经在实验室控制区域内连续工作4h以上,或其他原因造成的疲劳状态。
从事结核杆菌检测工作人员可间隔数年接种卡介苗一次。若操作者或其所在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此期间出现与被操作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类似的症状或者体征时,例如发热、盗汗、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等症状,则应被视为可能发生实验室感染。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以控制管理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蜡样芽胞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蜡样芽胞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存在于土壤、灰尘和污水中,植物和许多生熟食品中常见。已从多种食品中分离出该菌,包括肉、乳制品、蔬菜、鱼、土豆、糊、酱油、布丁、炒米饭以及各种甜点等。在美国,炒米饭是引发蜡样芽胞杆菌呕吐型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在欧洲大都由甜点、肉饼、色拉和奶、肉类食品引起;在我国则主要与受污染的米饭或淀粉类制品有关。

1950年Hauge在对挪威奥斯陆某医院职工和病员进食甜食后引起的食物中毒研究中,首次明确指出蜡样芽胞杆菌的致病作用。蜡样芽胞杆菌作为一种食源性疾病的报导较多,在各种食品中的检出率也较高,如1982年犬饲等对日本名古屋所采1641份食品样品中,有193份检出了该菌、阳性率为 11.8%;1984年我国有关单位对南京市所采211份食品样品中,有81份检出了该菌,阳性率为38.4%。

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通常以夏秋季(6-10月)最高。引起中毒的食品常于食前由于保存温度不当,放置时间较长或食品经加热而残存的芽胞以生长繁殖的条件,因而导致中毒。中毒的发病率较高,一般为60-100%。但也有在可疑食品中找不到蜡样芽胞杆菌而引起食物中毒的情况,一般认为是由于蜡杆芽胞杆菌产生的热稳定毒素所致。

当摄入的食品其蜡样芽胞杆菌数量达>106/克时常可导致食物中毒。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在临床上可分为呕吐型和腹泻型两类。呕吐型的潜伏期为0.5-6小时,中毒症状以恶心、呕吐为主,偶而有腹痉挛或腹泻等症状,病程不超过24小时,这种类型的症状类似于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腹泻型的潜伏期为6-15小时,症状以水泻、腹痉挛、腹痛为主,有时会有恶心等症状,病程约24小时,这种

类型的症状类似于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严重者还可导致败血症。

蜡样芽胞杆菌引起食物中毒是由于该菌可产生肠毒素。它产生两种性质不同的代谢物,引起腹泻型综合症的是一种大分子量蛋白;而引起呕吐型综合症的被认为是一种小分子量、热稳定的多肽。致呕吐型综合症的肠毒素至今尚未提纯,致腹泻型综合症的肠毒素已提纯,其纯化的肠毒素分子量为55-6.0×103。致腹泻的肠毒素能使小白鼠致死。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蜡样芽胞杆菌分类为芽胞杆菌属的第I群,该群有22个种。根据营养型菌细胞的宽度分为两类,蜡样芽胞杆菌、蕈状芽胞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炭疽芽胞杆菌和巨大芽胞杆菌属“大细胞菌种”。

蜡样芽胞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大小为1-1.3×3-5μm,需氧或兼性需氧,生长6h即可形成原形芽胞,芽胞位于菌体的中心或次末端不突出菌体,菌体两端较平整,多数呈链状排列,与炭疽杆菌相似。引起食物中毒的菌株多为周鞭毛,有动力无荚膜。它的生长温度为25-37℃,最佳温度 30-35℃。在肉汤中生长混浊有菌膜或壁环,振摇易乳化。在普通琼脂上生成的菌落较大,直径3-10mm,灰白色、不透明,表面粗糙似毛玻璃状或融蜡状,边缘常呈扩展状故而得名。偶有产生黄绿色色素,在血琼脂平板上呈草绿色溶血。在甘露醇、卵黄多粘菌素(MYP)平板上,呈伊红粉色菌落。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蔗糖、水杨素等,VP实验阳性,可液化明胶,卵磷脂酶阳性,但多次传代后,其生化特性常可改变。

此外蜡杆芽胞杆菌耐热,其食物中毒菌株中的游离芽胞能耐受100℃30分钟,而干热灭菌需120℃60分钟才能杀死。本菌对氯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耐药。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收集  采集可疑食物或收集粪便和呕吐物进行直接涂片染色镜检和其他操作。

2.活菌计数  无菌操作称取样品50g放入灭菌搅拌缸内。加Butterfield磷酸盐缓冲稀释液450mL,以高速(18.000-21.000rpm)均质 2min。用上述1:10稀释液,连续稀释供蜡样芽胞杆菌计数。移取10mL均质样液(1:10稀释)加到90mL空白液中,从10-2到10-6制备一系列稀释液,充分混匀,并继续稀释直到10-6为止。取样品的各个稀释液(包括1:10)0.1mL接种2只MYP(甘露醇一卵黄多粘菌素琼脂)平板,用灭菌玻璃棒在每只平板表面涂布均匀。将平板置30℃培养24小时,并检查菌落周围有沉淀圈者,表示产生卵磷脂酶。蜡样芽胞杆菌菌落通常是粉红色,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则更明显。如果上述反应不清晰,应将平板再培养24小时后计数,从MYP平板上挑取典型菌落5个或更多,移种到营养琼脂斜面上供蜡样芽胞杆菌证实试验用。

3.MPN技术被推荐用于食品中低于10个/g蜡样芽胞杆菌的检验。某些不适合用平板计数法的脱水淀粉类食品也可用此法检验。在胰酪胨大豆多粘菌素肉汤中接种3管MPN系列,10-1、10-2、10-3的稀释液各接种1mL于3管。将培养管置30℃培养48±2小时,检查生长密集、典型的蜡样芽胞杆菌。将阳性管培养物划线接种于MYP平板,于30℃培养24-48小时。以下步骤同2。

4.分离培养  将可疑食物置无菌乳钵中,加适量生理盐水研磨后,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或血琼脂平板,若为呕吐物可直接划线接种于上述平板,于37℃培养,

5.若有类似蜡样芽胞杆菌的菌落出现再进一步分离纯化以及进行生化反应。

6.蜡样芽胞杆菌的证实试验  蜡样芽胞杆菌的分离物应符合下述条件:1)革兰氏阳性产芽

胞大杆菌,其芽胞不突出体外;2)在MYP琼脂上产生卵磷脂酶而不发酵甘露醇;3)厌氧培养生长,发酵葡萄糖产酸;4)还原硝酸盐;5)VP阳性;6)分介L-酪氨酸;7)在含0.001%溶菌酶的培养基中能生长。

7.蜡样芽胞杆菌群的鉴别试验要鉴别典型蜡样芽胞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群的其它种还需进一步进行下述试验:1)动力试验;2)根状生长试验;3)溶菌活性试验;4)蛋白质毒素结晶试验:蜡样芽胞杆菌有动力、强溶血、不形成根状菌落,或不产生蛋白质毒素结晶。而且蜡样芽胞杆菌在4℃、pH4.3、盐浓度 18%的条件下仍能存活或生长。通过高温杀菌或适当的冷藏可以控制蜡样芽胞杆菌的增殖。

8.血清学分型、噬菌体分型。

四、细菌的防治

蜡样芽胞杆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因食品在食用前保存温度较高(20℃以上)和放置时间较长,故对中毒的预防包括:由于蜡样芽胞杆菌在15℃以下不繁殖,剩饭、剩菜应放在低温保存。该菌污染的食品一般无腐败变质的异味,不易被发觉。因此,剩饭、剩菜在食用前一定要再加热。注意食品的贮藏和个人卫生,防止尘土、昆虫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

若一旦发生了中毒,则立即停止食用可疑污染的食品,多饮水。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腹泻较重者可到医院就诊。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蜡样芽胞杆菌属于三类,BSL-2。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假结核棒状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结核棒状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和土壤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家畜(羊、马)的慢性淋巴淋巴管炎,偶尔也会引起人的淋巴结炎、肺炎等疾病。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假结核棒状杆菌属于棒状杆菌属,是一种兼性厌氧,没有芽胞、没有荚膜,抗酸阴性的革兰阳性杆菌。细菌末端膨大呈棒状,菌体有时成单或成双。有时菌体染色不均匀呈栅栏状排列。它没有动力,但触酶呈阳性、尿素阳性。

所使用的培养基包括血和亚碲酸钾,比如Hoyle 亚碲酸盐培养基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性鉴别培养基。假结核棒状杆菌可以在血平板上产生轻微的溶血。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镜下形态  革兰染色呈革兰阳性杆菌、多型性、锥形或棒状的细菌末端略有弯曲。

菌体单个或成双,时常呈“v”型。有些菌体染色微弱或不均匀,呈珠状。

2.分离培养  血平板-皮肤拭子培养:5-10%CO2  35-37℃  40-48h;

喉拭子培养:厌氧,35-37℃ 16-24h;菌落周围有微小的B溶血环;

Hoyle 亚碲酸盐培养基: 35-37℃ 16-48h:灰色/黑色,非常干燥的透明菌落。

3.生化试验:硝酸盐 阴性;尿素 阳性;

4. PCR 是一种快速的试验,可以在接受到菌株后3-4 小时内完成检测。

5.毒素确诊试验还要结合毒素的表型试验。

6.如果初步试验结果提示有假结核棒状杆菌,需要结合临床症状考虑结果。

四、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

微生物名录(待颁布)假结核棒状杆菌属于三类,BSL-2。
实验室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气溶胶,所以怀疑假结核棒状杆菌的菌株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处理。对于尿素试验认为使用尿素斜面比使用尿素液体培养基安全。在运送时还应当遵守邮政局的危险品运送手册,如果以上的初步试验提示该菌株是假结核棒状杆菌,需立即通知上级相关单位,并根据实验室安全手册进行隔离。。
志贺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志贺菌属是主要的肠道病原菌之一,也是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体。本属细菌分布于全世界,是炎症性痢疾的典型病原菌,很多地区5%~10%的腹泻性疾病是由该菌属所致。弗氏志贺菌和宋内志贺菌比鲍氏志贺菌和毒力特别强的痢疾志贺菌分布更广。美国犹他州所有临床实验室工作者志贺菌病的年发病率为0.7/1 000,而临床微生物学工作者的年发病率为5.4/1 000。在英国临床实验室,沙门菌病和志贺菌病的年发病率分别为0.137/1 000和0.322/1 000,大多数感染者为微生物学工作者。

感染者和恢复期带菌者的排泄物是传染源,经粪-口途径直接传播,经污染的食物或物体可间接传播。苍蝇可作为机械性媒介,水源性传播不常见。卫生条件差的拥挤人群中最易发生流行,流行区的幼儿志贺菌病特别常见,而成人得病较轻。

恢复期和亚临床带菌者是重要传染源,但真正的长期带菌者罕见。感染很少或不诱导产生免疫性,因此同一菌种的再感染是可能的。

志贺菌可穿入低位肠段的粘膜,引起粘液分泌,充血,白细胞浸润,水肿,并常有表浅粘膜溃疡。志贺菌感染相关的水泻由内毒素介导所致,因这种内毒素可引起肠道分泌增多。

由志贺菌感染所导致的症状包括:(1)急性细菌性痢疾 经潜伏期1~4日,幼儿的起病突然,表现为发热,烦躁不安,嗜睡,厌食,恶心或呕吐,腹泻,腹痛和腹胀以及里急后重。3日内大便中出现血液,脓液和粘液.大便次数可增加到≥20次/d,体重下降和失水严重。若不治疗,患儿可在12日内死亡;若患儿存活,则在第2周急性症状消退.成人可表现为无发热的非血性,非粘液性腹泻,很少有或完全没有里急后重.但其最初的症状可为发作性腹绞痛,急于排便,起初排出成形大便并在排便后可缓解腹

痛.以后反复发作,并且日趋严重和频繁.腹泻变得明显,系软便或含有粘液,脓及常

有血液的水泻。严重的里急后重可造成直肠脱垂和大便失禁。成人患病常可自愈:轻者4~8日,重者3~6周。伴有循环虚脱的明显脱水和电解质丧失及死亡主要发生于<2岁的婴儿和衰弱的成人;(2)慢性细菌性痢疾 主要是因急性菌痢治疗不彻底,造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病程超过两个月以上者;若是有病史、无症状,结肠镜检或粪便培养阳性者称为隐匿型菌痢,在流行病学上亦具有重要的意义;(3)携带者 是指恢复期带菌、慢性带菌者和健康带菌者三种类型,尤其是健康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除此以外,还可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特别是衰弱和脱水的病人。严重的粘膜溃疡可引起明显的急性失血.其他并发症虽不多见,但可有中毒性神经炎,关节炎,心肌炎和罕见的肠穿孔。小儿志贺菌病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本病不会变成慢性,也不会成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因素。但有HLA-B27基因型的病人在志贺菌病后常常比较容易发生关节炎或明显的Reiter综合征。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志贺菌(Shigella)隶属于肠杆菌科,分为A,B,C,D4个亚群——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特志贺菌和D群宋内志贺菌,而各亚群又可分各种血清决定型。它们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短小、无芽胞无鞭毛,有菌毛,在胞质中存在着大小两种质粒,与该菌的侵袭性和耐药性有关。

志贺菌为兼性厌氧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敏感,在1%的石炭酸中15~30min可被杀死,因此运输时必须采用含有缓冲剂的培养基。它们最适的生长温度为37℃,pH为7.2~7.4,对营养的要求不高,可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在肠道培

养基上可形成不发酵乳糖的无色半透明菌落,而宋内志贺菌还常形成粗糙型的菌落,也因此可发生S-R变异。

志贺菌属没有H抗原,但有O抗原以及部分菌种的K抗原。O抗原可耐热,100℃60min不被破坏,它是分类的依据,具有群特异性以及型特异性两种抗原。正是依据O抗原的不同以及生化反应的结果将志贺菌分成了4个血清群和32个血清型;而K抗原存在于A群和C群的全部菌型以及B群种的部分菌种中,不耐热,对分类无意义,但它的存在将阻断O抗原与相应抗血清的凝集作用,故可先以100℃60min破坏之。

志贺菌的致病因素主要有:

1.菌毛的侵袭作用;

2.内毒素:各群志贺菌都能形成强烈的内毒素,其作用机制包括:破坏肠粘膜上皮,造成粘膜下层炎症,并有毛细血管血栓形成,以致坏死,脱落,形成溃疡,出现粘液脓血便;使肠壁通透性增高,促进毒素吸收,引起一系列毒血症的症状,如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使肠蠕动失调并痉挛,尤以直肠括约肌受累明显,因而发生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症状;

3.外毒素:A群志贺菌Ⅰ型和Ⅱ型能产生志贺外毒素(ST), ST能引起Vero细胞病变,故也称Vero毒素(VT)。ST的组成是由1个A及5个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是毒素与靶细胞表面糖脂受体结合的单位; A亚单位链为毒性部分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ST具有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3种生物学活性:肠毒素性,此毒素有类似E.coli和霍乱肠毒素的作用能引起腹泻与呕吐;细胞毒性,它可以阻止小肠上皮细胞对糖和氨基酸的吸收;神经毒性,在痢疾志贺菌引起的重症感染者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昏迷或脑膜炎 ;ST在体外还可加重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ST和内毒素的持续存在的联合作用可能与志贺菌感染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等并发症有关。

二、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主要根据暴露史、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诊断。急性期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粪便镜检有多数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红细胞即可诊断。确诊则依赖于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

1.血常规 急性期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高,多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亦增高。

2.直肠镜检查可见粘膜表面弥漫性充血并有大量小溃疡。可用拭子从溃疡处取材作涂片检查或培养。这些拭子及大便标本均应立即镜检及培养,标本接种于肠道杆菌选择培养基或鉴别培养基上,常用S-S培养基.37℃培养18-24h,取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和血清鉴定,以确定菌群和菌型;如不能立即培养,可放于30%甘油缓冲盐水保存液中。

3.粪便检查 外观多为黏液脓血便,无粪质。镜检有大量脓细胞或白细胞及红细胞,如有巨噬细胞有助于诊断。粪便培养病原学检查有利于确诊,同时可做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粪便免疫学检查与细菌培养比较具有早期快速诊断的优点,但由于粪便中抗原成分复杂,易出现假阳性,故目前临床上尚未广泛应用。

4.湿片或经甲基蓝或赖特染色的涂片可见大片白细胞,这点可鉴别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因阿米巴可破坏白细胞)。

5.毒力试验Senery毒力试验:将受试菌 37℃18-24h 制备菌液(109/ml) 接种豚鼠结膜:发生炎症,则Senery试验阳性,说明受试菌有毒力

6.免疫染色法将粪便与志贺菌抗血清混匀,在显微镜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7.免疫荧光菌球检查法在含有荧光素标记的志贺菌属免疫血清的液体培养基中接种标本,培育4-8h后发现带有荧光的菌球为阳性。

8.协同凝集试验用含有SPA的葡萄球菌标记志贺菌属抗体,测定病人粪便中或增菌培养液中细菌及其可溶性抗原。

9.PCR法检测志贺菌核酸,快速、敏感,可提高45%志贺菌标本的检出率,目前尚未广泛应用。

10.此病还应与急性阿米巴痢疾、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其它病原菌引起的肠道感染、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及肠套叠相鉴别。

三、细菌的防治

首先是防治:

1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和早期彻底治疗病人外,查出带菌者

2 切断传染途径, 操作食品前应彻底洗手。脏衣和床单应放在带盖的桶内用肥皂水浸泡然后再煮沸消毒。房屋应使用蚊帐纱和屏障。对病人和带菌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特别是对粪便的隔离)。此外还包括加强水源管理及食品卫生监督等

3 口服菌苗预防 有链霉素依赖 (Sd) 株及口服重组活菌苗。Sd株口服后,因肠道无链霉素它不生长也不立即死亡,而产生SIgA,但只对同型菌的再感染有保护作用,故使用此菌苗时应考虑到当地常见流行菌型。重组活菌苗由多个型别 (或种型) 的免疫原组成,具有广谱保护作用 ,已开始生产

在治疗方面:

1.补液疗法 腹泻常引起等张性脱水(盐和水的丢失相等)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和明显失钾.脱水导致的口渴使病人过多的饮水又可引起低张性变化。无腹泻的痢疾不会导致过多失水特别是气候炎热地区的婴儿,通过出汗和呼吸的失水再加上严重腹泻,可导致高张性脱水。过早地应用高渗性液体(牛奶,鼻饲、自制电解质混合液)可引起高张性损害,包括抽搐。

2.抗生素 在决定应用抗生素时,应考虑到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年龄、卫生状况,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和造成细菌耐抗生素的可能性等因素。此外,早期用适当的可吸收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明显减轻症状和减少志贺菌的排出:对儿童,TMP-SMX中的TMP成分4mg/kg每12小时1次为首选方案;对成人,用双倍加强片(TMP320mg)每12小时1次。成人还可用诺氟沙星400mg口服每日2次或环丙沙星500mg口服每日2次。很多志贺菌株可能对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

3. 其他治疗 热水袋有助于缓解腹部不适,用可被吸收且起减轻刺激作用的甲基纤维素制剂对腹泻和里急后重起不到任何缓解作用.抗胆碱能药物和樟脑阿片酊应尽可能不用,因为它们可引起肠道郁滞,延长发热期,并使大便持续排菌。

四、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志贺菌属于三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阴沟肠杆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阴沟肠杆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土壤、水、污水、腐烂蔬菜和乳制品亦可发现,在阴沟污水中含量可高达107/g。它是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易致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它也可发生伤口感染、菌血症和败血症,尤其易发于下列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长期住院(特别是在ICU)、患严重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侵袭性操作、应用放疗或化疗及免疫抵制剂等患者。据报道: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革兰阴性菌感染中,肠杆菌属细菌的感染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居第二位。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阴沟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肠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有周身鞭毛、无芽胞,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能够形成大而湿润的粘液状菌落。在血琼脂平板上不溶血,在肠道选择性培养基上可发酵乳糖形成红色菌落。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 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如粪便、血液、尿液等;

2.染色镜检 为革兰氏阴性粗短杆菌

3.分离培养 可选用血平板、MAC、EMB等;

4.生化鉴定 是主要的鉴定依据。IMViC试验呈――++;动力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均为阳性——此可以与IMViC试验同为――++的肺炎克雷伯菌相区别;在同属菌种之间:阴沟肠杆菌对赖氨酸/精氨酸/鸟氨酸的反应为―++。

四、细菌的防治

由于阴沟肠杆菌为条件致病菌,所以要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测,对于久病,特别是合并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基础病患者,应规范操作,特别是侵袭性操作患者,应重视该菌的培养,

鉴于该菌耐药性较高,临床应首选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甙类抗菌药尽可能减少青霉素类及一、二代头孢抗生素应用,对重症患者可选用亚胺培南。同时应重视避免或缩短侵入性操作,加强消毒隔离,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阴沟肠杆菌属于三类,BSL-2。

在实验室操作上对于有高风险的人员,如免疫缺陷者,要严格限制进入。对于针头和锐器要有警示,要用专门存放锐器的容器盛装。在个人防护上,要求穿隔离衣,出实验室时应将隔离衣脱下;在可能接触病原时要戴一次性使用的手套,但不要戴手套接触清洁表面(如电话等),脱去手套后要洗手;在BSC外面进行操作时,要进行面部保护,如套口罩、眼罩、面罩等。要有泡手消毒缸和洗眼台,还要有高压消毒器。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能在冷藏温度下生长的少数几种肠道致病菌之一。本菌天然寄居在多种动物体内,如猪、鼠、家畜等,通过污染食物(牛奶、猪肉等)和水经粪—口途径感染或因接触染疫动物而感染。它除引起胃肠道症状外,还能引起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结缔组织等疾患,甚至可引起败血症,造成死亡。该菌还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很多国家都已将该菌列为进出口食品的常规检测项目。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散发或暴发流行,多累及婴儿及儿童。不同年龄患者的症状有所不同,5岁以下患儿以腹泻为多见,临床表现与菌痢不能区别。本病为自限性的轻型急性胃肠炎,一般表现为腹泻、发热和腹痛,粪便呈黄色水样或含粘液,带血或血便者较少见,腹泻每日3~10次,可持续1~2周,个别可长达3个月。偶可引起肠道溃疡、穿孔和腹膜炎。慢性腹泻常持续数月,甚至可拟似慢性特发性炎性肠病。发热从短期高热到持续几周的低热不等,亦为本病的突出症状。5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常有下腹痛,末梢血白细胞总数增加,症状极似阑尾炎。在成人中,肠炎后1~2周,有的可出现结节性红斑,常见的并发症为活动性关节炎。此外,尚有脑膜炎及败血症等临床类型。

但国内既往对该菌重视不够,医务人员普遍缺乏对本菌的认识,临床医生在对胃肠道疾病诊断时很少考虑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检验人员也很少能为准确诊断提供依据。由于诊断不及时,容易造成误诊,多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病人很难得到及时、针对性治疗,造成感染慢性化和并发各种合并症,有些小肠结肠炎

耶尔森菌感染甚至被当作阑尾炎施行手术。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肠杆菌科耶尔森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有毒菌株多呈球杆状,无毒株以杆状多见。对营养要求不高,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但较其他肠道杆菌生长缓慢,培养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7~8,初次培养菌落为光滑型,通过传代接种后菌落可能呈粗糙型。

本菌具有“嗜冷性”,在水中和低温下(4℃)能生长,为肠道中能在4℃生长繁殖的少数细菌之一。因此,食品冷藏保存时,应防止被该菌污染。

野生动物、家畜(猪、狗和猫)、牡蛎和水源中都能分离到本菌,亦可从健康人或患者粪便中分离得到,其传播方式可能与摄入被尿、粪便污染的食物(尤其是肉类)和接触感染动物等有关。

本菌可产生耐热肠毒素,121℃30分钟不被破坏,对酸碱稳定,pH1~11不失活。肠毒素产生迅速,在25℃下培养12小时,培养基上清液中即有肠毒素产生,24~48小时达高峰。肠毒素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因素。毒力型菌株均有VW抗原(蛋白脂蛋白复合物),为毒力的重要因子,与侵袭力有关,侵袭力可能是耶尔森菌感染肠道表现的病理基础。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 常为粪便以及食物,也可取血液和尿液等。

粪便标本采集要求:采集的动物粪便标本应新鲜,病人的粪便标本最好在发病3-5病日内,使用抗生素之前.粪便采集量每份不少于5克,置于干净塑料袋

或置于运送培养基中于6小时内送实验室检测,夏季标本的保存和运送要注意冷藏.原则上每天采集的标本可分两次送至实验室,即上午的标本中午12时前送到,下午的标本晚6时前送到,以便于及时开展检测。

2.分离培养——以粪便标本为例

(1)冷增菌 粪便与改良磷酸盐缓冲液以1:10混合 于4℃增菌,并于10天,20天分别转种麦康凯MAC平板或耶尔森菌属专用选择性培养基CIN 于25℃培养24~48h 。

(2)该菌的菌落在MAC平板上呈无色透明,在CIN平板上呈粉红色,偶尔有一圈胆盐沉淀;

(3)将可疑菌落接种改良克氏双糖培养基25℃培养24h~48h ,上、下层均为阳性(即显黄色)者接种Rustigian氏尿素培养基(使成浓厚菌悬液),振荡10秒钟25℃培养2~4h。

(4)尿素阳性者再接种半固体各2管 ,1管于25℃培养24h,另1管于37℃培养24h。该菌在25℃动力阴性,37℃动力阴性。

3.生化鉴定(25℃培养) :典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的生化反应情况:脲酶阳性、硫化氢阴性、VP25℃阳性、鸟氨酸脱羧酶阳性。发酵葡萄糖、蔗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密二糖和鼠李糖。

4.血清分型

四、细菌的防治

症状较轻时,本病多为自限性,无需抗菌治疗。宜进行适当隔离,粪便及排泄物要消毒,以免疾病传播。有失水者及时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对病程较长,有并发症或呈暴发型者,应给予抗菌治疗。本菌对所有氨基糖甙抗生素、多粘菌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呋喃唑酮和喹诺酮类等均敏感。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属于三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假单胞菌普遍存在,而在潮湿环境尤甚。铜绿假单胞菌是存在于人类中最常见的一种假单胞菌,它偶尔可在腋下和肛门生殖道周围的正常皮肤,但除非给服抗生素,在粪中甚为罕见。该菌通常伴随毒力较强的细菌存在于病灶中,但偶尔也可单独引起暴露于外部的组织感染.假单胞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医院内。洗涤槽,防腐溶液和贮尿容器中常可发现这种细菌。通过医护人员可将病菌传给病人,特别在灼伤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重要的医院内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很多感染发生在衰弱或免疫受损的住院病人,它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是换气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除医院内获得感染外,HIV感染者很容易在社区获得该菌的感染,而且一旦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可出现晚期HIV感染的体征。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发生于很多解剖部位,包括皮肤,皮下组织,骨,耳,眼,尿路和心脏瓣膜。感染部位与细菌的入口及病人的易感性有关。烧伤时,焦痂下区域可成为大量细菌侵犯的场所,进而成为引起菌血症的病灶,而菌血症常是烧伤的致死性并发症。

本菌所致感染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受累部位。在住院病人中,若口咽部有绿脓杆菌和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共同繁殖,则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或间歇性正压呼吸可引起肺部感染。囊性纤维病的后期铜绿假单胞菌性支气管炎常见,分离得到的菌株有粘液状菌落的形态学特征。烧伤伴有恶性肿瘤的病人常见在其血液中分离出该菌株,临床表现为革兰氏阴性败血症,有时出现坏疽性深部脓疱,其特征为直径约1cm的紫黑色病变,中央区溃疡,四周为红斑。这种病变最常见于腋下和肛门生殖器部位。该菌还是

尿路感染的常见病原菌,特别常见于有过泌尿科操作的病人,尿路梗阻的病人或接受广谱抗生素的病人。

热带气候条件下常见的外耳炎流脓是耳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糖尿病患者可发生更为严重的恶性外耳炎,表现为严重耳痛常伴有单侧颅神经麻痹,需要肠外给药治疗。绿脓杆菌眼部感染一般表现为角膜溃疡,最多见于外伤之后,但有些病人也可因角膜接触镜片或镜片液体污染而感染。引流的窦道,特别在足部外伤或深部穿刺伤后,可发现该菌菌。引流物常有汗味和果味.这种穿刺伤有很多可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性蜂窝织炎和骨髓炎,为此除抗生素外,还要早期外科扩创。

罕见情况下该菌可引起心内膜炎,通常发生于心脏直视手术所装的人工瓣膜或静脉吸毒者的自然瓣膜上。右侧心内膜炎用内科治疗,但为根治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或人工瓣膜的感染,通常必须将感染的瓣膜切除。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铜绿假单胞菌属于假单胞菌属,是一种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细菌运动活泼。本菌生长温度范围25~42℃,最适生长温度为35℃,特别是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的特点可用以鉴别。需氧生长,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存并能产生水溶性的色素。在血平板上会溶血。

该菌含有O抗原(菌体抗原)以及H抗原(鞭毛抗原)。O抗原包含两种成分:一种是其外膜蛋白,为保护性抗原;另一种是脂多糖,有特异性。O抗原可用以分型。

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采集 采自不同感染部位的各种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标本、脓汁、穿刺液等。还包括来自医院环境中的各种标本如水、空气、物体表面采样等。

2.染色镜检 为革兰阴性菌,菌体细长且长短不一,有时呈球杆状或线状,成对或短链状排列。菌体的一端有一根鞭毛。

3.分离培养 对有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或采自环境中的标本应接种选择性培养基如MAC;对无正常菌群存在的临床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可接种普通或血琼脂培养基。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18~24h可以见到扁平、湿润的菌落,该菌所产生的带荧光的水溶性青脓素与绿脓素相结合将使得培养基呈亮绿色;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可以见到在菌落的周围有溶血环,菌落呈金属光泽;如果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则呈浑浊状生长,在液体表面形成菌落,而在培养基底部细菌的生长不良。

4.生长实验 该菌在4℃不生长而在42℃可以生长。

5.生化鉴定 该菌能氧化分解葡萄糖但不分解甘露醇、麦芽糖和蔗糖。不产生吲哚、常不液化明胶、可分解尿素,还原硝酸盐为亚硝酸盐并产生氧气。

6.分型

(1)噬菌体分型 所应用的噬菌体现有24株,分型率达90%。

(2)血清学分型 利用O抗原进行分型,目前可分20个血清型。

(3)质粒指纹图分析:此项技术是对同种细菌的不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的一种方法。根据细菌携带质粒的情况进行分析。

三、细菌的防治

及时隔离治疗患者,同时提高医院内的消毒水平以及症疗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能够切实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院内感染水平。

在治疗方面,若感染位于外表而且局限,可用1%醋酸冲洗或局部应用多粘菌素B或多粘菌素E,即可奏效。坏死组织必须扩清,而脓肿则必须引流。

若需肠外给药治疗,用妥布霉素或庆大霉素5mg/(kg.d)分剂给予,可治愈大多数铜绿假单胞菌性尿路感染。根据临床反应,可将剂量减少到3mg/(kg.d)以尽量减少副作用。肾功能不全者的剂量必须减少。对酶介导耐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铜绿假单胞菌应该用丁胺卡那霉素.很多专家主张治疗严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用氨基糖苷类再加一种抗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几种青霉素,包括替卡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和阿洛西林对铜绿假单胞菌也有效。其他有良效的药还有头孢他定,头孢平,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匹宁和环丙沙星。替卡西林最为常用,其剂量为16~20g/d,静脉注射。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头孢平,头孢他定,美罗匹宁和亚胺培南体外试验对某些耐替卡西林菌株有效。

对全身性感染或粒细胞缺乏的病人,应该用一种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的氨基糖苷与一种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合用。对嗜中性白细胞减少并且肾功能处于边缘状态的病人,可用非氨基糖苷类联合疗法,例如双重β-内酰胺或β-内酰胺加一种氟喹诺酮,也是安全的。尿路感染常可用羧茚苄青霉素或环丙沙星或其他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但氟喹诺酮类不应该用于儿童,因为该药对软骨有不良作用。两种抗假单胞菌药物合用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菌株的机会明显减少。

四、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铜绿假单胞菌属于三类,BSL-2。相关的防护事宜包括:

(1)操作要求

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3、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和溅出气溶胶。

4、对于污染的锐器,必须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包括针、注射器、玻片、加样器等。

5、注射和吸取感染材料时,只能使用针头固定注射器或一次性注射器(即注射器和针头是一体的)。用过的一次性针头必须弯曲、切断、破碎、重新套上针头套、从一次性注射器上去掉,或在丢弃前进行人工处理,要不将之小心放入不会被刺穿的、用于收集废弃锐器的容器中。非一次性锐器必须放置在坚壁容器中,转移至处理区消毒,最好高压杀菌。

6、打碎的器皿不能直接用手处理,必须用其它工具处理,如刷子和簸箕、夹子或镊子。盛污染的针头、锐器、碎玻璃的容器在倒掉前,应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消毒。

7、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的法规。

8、溅出或偶然事件中,明显暴露于传染源时,要立即向实验室主任报告。进行适当的医学评估、观察、治疗,保留书面记录。

9、按日常程序、在有关传染源的工作结束后、尤其是传染源溅出或洒出后、或受到其他传染源污染后,实验室设备和工作台面应当使用有效的消毒剂消毒。污染的设备在送去修理、维护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消毒;在离开设施转移前,要按照相关的规定打包运输。

(2)安全设备

1、正确使用和保养生物安全柜、最好是二级生物安全柜、或其他合适的人员防护设施、或物理遏制装置。

2、确定可能形成传染性气溶胶或溅出物的实验过程,包括离心、研磨、匀浆、剧烈震荡或混匀、超声波破裂、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采集感染标本等。

3、涉及高浓度或大体积的传染源时,若选用密封转头或带安全罩的离心机,若转头或安全罩仅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则可在开放实验室内离心。

4、当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外处理标本时,需采取面部保护措施(跟镜、口罩、面罩、或其他防溅装置),以免传染源或其他有害物溅或洒到面上。

5、在实验室内,必须使用专用的防护性外衣、大褂、罩衫或制服。人员到非实验室区域时,防护服必须留在实验室内。防护服可以在实验室内处理,也可以在洗衣房中洗涤,但不能带回家中。

6、可能接触潜在传染源、被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要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不用清洗、不能重复使用,不能用于接触“洁净”的表面(键盘、电话等),也不应当戴着到实验室外。要备有带滑石粉的乳胶手套。脱掉手套后,要洗手。

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嗜水气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它是水中常居菌,可以从生水、氯化水和污染水中分离到,每年的5月至11月,该菌在水中的含量最高。它有致病性菌株和非致病性菌株之分,致病性菌株可感染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动物。人亦可因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而发生肠道内和肠道外的感染。肠道内的感染主要表现为腹泻及食物中毒,占夏季腹泻的第二或第三位。腹泻的程度从较温和的腹泻(分泌性腹泻)至严重的细菌性痢疾样腹泻(脓血便)均有,少数情况下还可引起霍乱样腹泻。好发人群为5岁以下的幼儿。此外临床上还可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败血症,慢性感染表现为皮肤溃疡等。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嗜水气单胞菌属于气单胞菌属,是革兰氏阴性直杆菌,大小0.3~1.0um×1.0~3.5um,有动力。生长温度范围较宽,营养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即可。但不能在TCBS上生长。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标本的采集 根据不同的疾病分别采集粪便或肛试、血液、脓汁、脑脊液和血液等。待检样本可包括病料、水样及送检菌株,病料既可是无菌采取的易感动物的肾、肝、脾等未污染病料,也可是粪便或病变皮肤等污染病料,如样本为菌株,应先接种于普通肉汤28℃培养24h,再划线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使之形成单个菌落,以供鉴定用;

2.染色镜检 呈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3.分离培养 嗜水气单胞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28℃培养24h后的菌落为光滑、微凸、圆整、无色或淡黄色,有特殊芳香气味;

4.氧化酶试验 嗜水气单胞菌应为阳性;吲哚试验 嗜水气单胞菌应为阳性;

5.AHM鉴别培养 挑取普通琼脂平板上氧化酶试验阳性的单个菌落少许。穿刺接种于AHM鉴别培养基上37℃培养24h。嗜水气单胞菌的表现为:顶部仍为紫色,底部为淡黄色;细菌沿穿刺线呈刷状生长,即运动力阳性;部分菌株顶部呈黑色。

6.糖发酵试验 嗜水气单胞菌可发酵葡萄糖、蔗糖、阿拉伯糖、七叶苷及水杨苷等5种糖。

7.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性鉴别:

(1)脱脂奶平板试验:取AHM鉴别培养基表面菌落少许,接种划线于1%脱脂奶蔗糖胰蛋白胨平板28℃培养24h。若菌落周围出现清晰、透明的溶蛋白圈,判为阳性。

(2)斑点酶联免疫试验:取AHM鉴别培养基表面菌落少许,接种蔗糖胰蛋白胨肉汤 28℃摇床(30r/min)培养48h,10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用微量加样器取5μL点样于硝酸纤微素膜光面 37℃烘干,置20%脱脂奶中, 37℃封闭1h。用含吐温-20的磷酸盐缓冲液洗5次,每次2min;置1:50兔抗嗜水气单胞菌蛋白酶抗血清中,37℃作用1h,用含吐温-20的磷酸盐缓冲液洗5次,每次2min;置1:10酶标羊抗兔抗血清中,37℃作用1h。用含吐温-20的磷酸盐缓冲液洗5次,每次2min;加3,3-二氨基联苯胺-过氧化氢中显色。待斑点明显后,用去离子水终止显色。设无菌肉汤作阴性对照。以出现明显棕色斑点者判为阳性。

总结以上实验结果,符合以下特性者应判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1)在普通琼脂平板上, 28℃培养24h后的菌落为光滑、微凸、圆整、无色或淡黄色,有特殊芳香气味;

2) 在AHM鉴别培养基上,顶部仍为紫色,底部为淡黄色;细菌沿穿刺线呈刷状生长,即运动力阳性;部分菌株顶部呈黑色;

3)氧化酶试验阳性,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短杆菌;

4)吲哚试验阳性,发酵葡萄糖、蔗糖、阿拉伯糖、七叶苷及水杨苷等5种糖类;

5)脱脂奶平板试验阳性或斑点酶联免疫试验阳性。

四、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嗜水气单胞菌属于三类,BSL-2。在实验室操作上对于有高风险的人员,如免疫缺陷者,要严格限制进入。对于针头和锐器要有警示,要用专门存放锐器的容器盛装。

在个人防护上,要求穿隔离衣,出实验室时应将隔离衣脱下;在可能接触病原时要戴一次性使用的手套,但不要戴手套接触清洁表面(如电话等),脱去手套后要洗手;在BSC外面进行操作时,要进行面部保护,如套口罩、眼罩、面罩等。要有泡手消毒缸和洗眼台,还要有高压消毒器。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感染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传播,少部分也可通过微生物或感染性材料的胃肠道外接种传播。伤寒由伤寒沙门菌引起,副伤寒由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沙门菌还可引起胃肠炎和败血症。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未被胃酸杀灭的细菌进入小肠,在肠腔内碱性环境、胆汁和营养物质的适宜条件下繁殖。伤寒沙门菌入侵肠黏膜,经淋巴管进入肠道淋因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再由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阶段属潜伏期,患者无症状。伤寒沙门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相当于初期)。病程第2~3 周, 伤寒沙门菌继续随血流播散全身,经胆囊进入肠道,大量细菌从粪便排出。来自胆囊的伤寒沙门菌,部分通过小肠黏膜,再次入侵肠道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肠道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加重肠道病变。在所有肠道病原感染中,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感染是最严重的,伤寒沙门菌内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但伤寒持续发热的发生机制则主要是由于病灶中的单核-吞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所致。随着机体免疫反应,尤其是细胞免疫作用的发展,细胞内伤寒沙门菌逐渐被消灭,病变亦逐渐愈合,患者随之恢复健康。少数患者在病愈后,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菌而成为慢性带菌者。副伤寒致病机制与伤寒类似。

从临床表现上看伤寒的潜伏期为7~23d,一般为10~14d。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发热,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和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梯形上升,可在 5~7d 内高达39~40℃。病程第2~3周常出现伤寒的典型表现,如高热、稽留热持续10~14d;出现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便秘、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尚可出现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神经系统症状,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表现;常有相对缓脉或有重脉;肝脾肿大;部分患者于病程7~13d皮肤出现淡红色玫瑰疹。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病程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逐步下降。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通常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副伤寒甲、乙潜伏期为2~15d,一般在 8~10d。起病时可有急性胃肠炎症状,如腹痛、呕吐、腹泻等。2~3d后出现发热等伤寒临床表现,胃肠炎症状减轻。弛张型发热较多见,每天波动大,热程较短(副伤寒甲平均3周,副伤寒乙2 周),毒血症状较轻,但胃肠症状明显(副伤寒乙尤为多见)。玫瑰疹出现转早、较多、较大,颜色较深。

副伤寒丙临床表现复杂,起病急,体温上升快,不规则热型,常伴寒战。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型,其次为伤寒或胃肠炎型。热程一般约2~3周。

二、 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伤寒、副伤寒甲乙丙均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为革兰氏阴性直杆菌,大小0.7~1.5μm×2.0~5.0μm,多具有周鞭毛,能运动,无芽胞无荚膜。

兼性厌氧,最适的生长温度为35~37℃,Ph6.8~7.8。它们对营养的要求不高,普通培养基即可生长出圆形、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但沙门菌经人工传代后会从光滑型菌落逐步过渡为粗燥型菌落。不发酵乳糖,在SS琼脂平板上形成的菌落中心呈黑色。

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丙具有的抗原结构包括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及表面抗原。O抗原具有耐热性,能耐受100℃2.5h,它是分群的依据,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以IgM为主,能够与相应的抗血清反应表现出颗粒状凝集;H抗原为不稳定的蛋白质抗原,加热或用乙醇处理均会被破坏。沙门菌的H抗原有两个相,第一相特异性较高,在种间不同。第二相为非特异相,为沙门菌属共有。H抗原是定型的依据,其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以IgG为主,与相应的抗血清反应表现为絮状沉淀;表面抗原包括Vi、M和5抗原三种,Vi抗原不耐热,加热60℃30min或经石炭酸处理即可破坏,经人工培养基传代后也易失活。新分离的伤寒以及副伤寒丙沙门菌常带有此抗原,它位于菌体的最表层,有抗吞噬及保护细菌免受相应抗体补体的溶菌作用,

当Vi抗原存在时可用于分型,但它也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必须在血清学鉴定时加以注意;M抗原又称粘液抗原,虽不能用于分型,但它的存在也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5抗原可被1mol/L的盐酸所破坏,属于一种表面抗原。

沙门菌的抵抗力都不强,加热60℃15~20min即被杀死。在水中可存活2~3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它们对胆盐和煌绿等染料有抵抗力,可以此制备选择性培养基。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数一般在(3~5)×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随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对伤寒的诊断与病情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

2.病原菌培养 血培养为最常用的确诊依据。伤寒病程第1~2周的阳性率最高(80%~90%),第3周约为50%,第4周后不易检出。由于骨髓中巨噬细胞丰富,含菌多,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阳性持续时间亦较长。粪便培养于伤寒第3~4周的阳性率较高。尿培养早期常为阴性,伤寒病程第3~4周有时可获阳性结果。十二指肠引流胆汁培养操作不便,病者不适,很少应用。玫瑰疹吸取物培养亦可获伤寒沙门菌,但不作为常规。

3.肥达(Widal)反应 通常在病后1周左右出现抗体,第3~4周的阳性率可达70%以上,效价亦较高,并可维持数月。有少数患者抗体阳性较迟出现,或者抗体效价水平较低。约有10%~30%患者肥达反应始终为阴性。“O”抗原为伤寒沙门菌

4.和副伤寒甲、乙、丙杆菌的共同抗原,血清中检出高效价“O”抗体不能区别四种不同的病原菌感染,但四者的鞭毛抗原(“H”、“A”、“B”、“C”)不同,可从四者的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来判断感染的菌种。对未经免疫者,“O”抗体的凝集效价在1:80及“H”、“A”、“B”、“C”抗体在1:160或以上时,可确定为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通过每5~7日复检1次,若效价逐渐上升,价值较大。若只有“O”抗体上升,而“H”、“A”、“B”、“C”抗体不上升,可能是发病早期;若相反,只有“H”、“A”、“B”、“C”抗体上升而“O”抗体不增高可能是因其他发热性疾患所致的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沙门菌D群与A群有部分的共同抗原,后者的感染可产生“O”与“H” 抗体的交叉反应。

5.其它检查:一些新的免疫学诊断方法检测伤寒沙门菌抗原、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PCR 技术检测伤寒沙门菌核酸,快速、敏感,但临床常规应用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四、细菌的防治

重点是加强饮食,饮水卫生和粪便管理,切断传播途径。病人和带菌者按肠道传染病隔离,直至停药后一周,每周作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为止。沿用已久的死菌疫苗保护作用不理想,口服减毒菌苗还在试用中。

1.一般治疗:患者应严格隔离,严格卧床休息,排泄物应彻底消毒。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便性状的变化。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还要注意变换体位,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应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的营养丰富饮食。发热期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多进水份,必要时静脉输液以维持足够的热量与水电解质平衡。恢复期患者食欲好转明显,可开始进食稀饭或软饭,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饮食恢复必须循序渐进,切忌过急。饮食不当,有可能诱发肠出血、穿孔。高热时酌用冰敷、酒精拭浴等物理降温方法。烦躁不安者可用安定等镇静剂。便秘时以生理盐水低压灌肠,或开塞露人肛,禁用泻药。腹胀时给予少糖低脂肪饮食。毒血症状严重的患者,在足量、有效的抗菌治疗同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减轻毒血症状,如地塞米松静脉滴注,2~4mg, 每日一次,疗程 1-3d,腹胀明显者慎用。

2.病原治疗:喹诺酮类对伤寒沙门窗(包括耐氯霉素株)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敏感率高,应列为首选药物。氧氟沙星(ofloxacin)的用法为每次剂量200mg,每日3次口服;左旋氧氟沙星每次0.2g,每日2次口服;或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每次0.25g,每日3~4 次。亦可使用诺氟沙星(norfloxacin),每次口服400mg,每日3~4 次。体温正常后应继续服用10~14d。孕妇不宜应用。氯霉素对氯霉素敏感的非多重耐药伤寒沙门菌株仍为有效药物。用法为每天1.5~2克,分3~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再用10~14d,总疗程约为2~3周。氯霉素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血象的变化,尤其是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体外有强大的抗伤寒沙门菌作用,临床应用也有良好的效果,孕妇亦可选用。头孢哌酮或头孢他啶每日剂量2~4g,分2次静脉注射,疗程10~14d。ⅲ. 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者应严格卧床休息,暂禁饮食或只给少量流质。严密观察血压、脉搏、神态变化及便血情况。适当输液并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使用一般止血剂,视出血量之多少,适量输入新鲜全血。肠穿孔应早期诊断,及早处理。禁食,经鼻胃管减压,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热量供应。加强抗菌药物治疗,控制腹膜炎。视具体情况及时手术治疗。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待颁布)伤寒沙门菌以及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都属于三类BSL-2。主要应防止病原菌通过皮肤、黏膜和消化道的感染,若具有良好的微生物学技术和普遍的预防措施,可在开放的实验台上安全地操作含有病原体的临床标本。

1.菌株的管理 对检测出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的标本,还必须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办法》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与要求对分离到的伤寒、副伤寒菌株进行保存、运送与管理。每分离出一株细菌,即建立菌株保存档案,详细记录菌株的来源,分离的时间和地点及取材病人的基本信息和流行病学基本特征;同时准备2支半固体培养基,每管倾注3.5ml半固体培养液,用接种针挑取菌落接种至半固体,37℃培养18小时。管内加入石蜡使隔绝空气,室温或4℃避光保存。一管保存在当地实验室,另一管附菌株档案送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经过复核鉴定后按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要求上送菌株,每次移交均填写交接记录。另外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室内质控。

2.其他防护要求:

在实验室管理方面,对于有高风险的人员如免疫缺陷者,要严格限制进入;对于无特异性免疫力者应预防接种。对于针头和锐器要有警示,要用专门存放锐器的容器盛装。

(1) 实验室应有进、出实验的规定程序,应张贴生物危害的警示标识,要制定生物安全手册和处理病原暴露事故的制度。

(2) 在个人防护上,要求穿隔离衣,出实验室时应将隔离衣脱下;在可能接触病原时要戴一次性使用的手套;

(3) 在BSC外面进行操作时,要进行面部保护,如套口罩、眼罩、面罩等。

(4) 在实验室设施和结构上要求有可锁的门,要有泡手消毒缸和洗眼台,还要有高压消毒器,实验室的位置应远离公共专场所;气流进入实验室后应不再循还到非实验室区域。

沙门氏菌属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相关文档: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艾滋病毒生物危害评估01-24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整改报告05-01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05-01

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05-01

53例北极狐皮肤癣病的病原茵分离鉴定08-16

(完整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整改报告10-15

医院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11-25

病原微生物评估报告02-13

关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报告02-27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备案-艾滋病毒生物危害评估03-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