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在山西!人类远祖源于运城

时间:24-02-02 网友

“古中国”在山西!人类远祖源于运城!

(一)

多年以来,人类的摇篮之说曾摇摆于各大洲之间。

因为在北非的法尤姆,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距今大约3500万年。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得到了考古界的长期认可。

然而,当4500万年的世纪曙猿化石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又该发出怎样的感叹?

1916年,北洋政府实业顾问、瑞典科学家安特生,在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寨里村附近的土桥沟发现了中国第一块始新世哺乳动物化石。

1983年,美国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道森博士,又在该县古城镇寨里村土桥沟发现了一块偶蹄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道森先炭兽。1995年5月,他们又在垣曲发掘出一对带有几乎所有牙齿的世纪曙猿下牙床。

1997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童永生、黄学诗、美国北伊利诺斯大学的解剖学教授、古生物学家丹尼诺·基博再赴垣曲,又找到了世纪曙猿的一些跗骨化石。

这一系列的考古发现,被组合成一个整体,专家们称其为世纪曙猿,共识为人类的远祖。

世纪曙猿是生活在距今 450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证实了人类的远祖起源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比北非法尤姆发现的化石提前了1000多万年,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

在垣曲县古城镇世纪曙猿化石发现地的纪念碑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人类从这里走来。

据专家考证,在太元古代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山西省均处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下。大约25亿年前的太元古代末期,地层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变质,山西省的五台山、吕梁山、中条山等局部露出了海面,成为山西境内乃至我国最早露出海面的陆地。

而中条山最早露出水面的地方,就是现在位于垣曲县的舜王坪。

后来又经过数次地壳运动,山西全境脱离海槽,成为中国范围内最早而且面积最大的一块古陆地。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做出这样判断:世纪曙猿可能就是地壳隆起时留在陆地上的海洋生物,它们经过长期的进化,终于演变成了世纪曙猿。

据测算,它生活在距今约4500万年前的垣曲盆地,那是新生代第三纪早期。地球在新生代第三纪的气候跟如今比起来,更为温暖、湿润而且较少变化。垣曲盆地是我国最早知道的早第三纪地质之一,是第三纪地层和哺乳类动物的发祥地。

我国已故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杨钟健在考察后对垣曲盆地早第三纪地层做了详细描述:约在6500万年前,垣曲一带是淡水湖泊。现在的黄河还没有诞生,那时候的气候不像现在热、温和,而是常年炎热、雨水充沛。湖的周围长着许多和现在热带植物差不多的植物,湖水中生活着许多田螺、河蚌、鱼类等,特别是两栖类的爬行动物鳄鱼、腹足类的蜗牛等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哺乳类动物开始在湖岸出现。

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古猿逐渐演化成现代人。一般认为,人类是在新生代第四纪出现的。

进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他们生活在大山里,会遭到其他野兽的威胁,也会受到风霜雨雪等大自然的考验。他们不断地改变着自己,提高着自身的生存能力。

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数量的增加,他们开始群居,并形成许多群体。各群体之间难免会发生争斗,于是许多部群开始四处迁移。其中有一支,离开了垣曲的大山,逆黄河而上一路西行,终于来到了河东的古盐池,食用了古盐池里的食盐。

河东古盐池,就是运城的盐池,又称盐湖、银湖,位于运城市南边的中条山下。大约在7000万年前,由于造山运动和地壳变化,这里出现了一个狭长的凹陷地带,逐渐形成了湖泊。这,就是古老的盐池,是我国著名的池盐产地。每年夏季,古盐池经过太阳暴晒和南风吹拂,盐池里便会显现白花花的食盐。

我们的远祖出自大海,基因里自然有着对盐的需求。然而,因长期生活在山林里,通过植物的果实和根茎,习惯了酸甜苦辣的味道,却很难再接触到咸盐。谁也说不清是哪一位远祖首先发现了盐,并舔食了盐。这一发现,使他们的生活开始有滋有味起来,由于长期食用,以致使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此我们的身体里至今还遗传着远祖们的基因。我们离不开盐,因此我们的血液是咸的,汗水是咸的,泪水也是咸的。盐,在现在仍然是我们生活中的百味之王,调味之首。

古盐池是大自然赐给我们远祖珍贵的礼物,给了我们远祖的力量和健康,他们开始依赖盐,并长期居住在盐池周围,快乐而健康地生活着。

随着数量的不断增加和身体的不断强壮,他们获取食物的领地不断扩大。一些远祖继续西行,在距今180多万年前,他们的身影出现在了今芮城县的西侯度一带。

在这里,他们又有了再一次改变命运的重大发现,这就是火的使用。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馆对西侯度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烧骨材料。

这是目前人类最早的用火证据!

这个发现把人类用火的历史推到了距今183万年前。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还没有发现过如此古老的烧骨。

可以想见,在西侯度,我们的远祖将盐和火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他们享用撒着食盐的熟食,开始区别于其它动物,并加快了他们的进化速度,使他们在拥有了人类的早期智慧,从古猿到类人猿,从类猿人到猿人、从猿人到古人、今人,一步步走向了人类文明。

在古老的河东大地,关于人类的发源与发展,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传说中的女娲、后土娘娘抟土造人。

位于万荣县的黄河和汾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由于黄河与汾河两条河流的长期冲击,河中形成了一块南北长四五华里,东西宽二三华里的狭长“河洲”。这块“河洲”,便是传说中女娲、后土娘娘“抟土造人”的地方,称为“脽”。相传,这里还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站立之处,也是伏羲、女娲交媾产生人类之处。

在河东,关于女娲、后土的传说很多。关于女娲、后土是不是同一个人的说法也很多。但普遍认为女娲即后土,后土即女娲。

虽然这些动人的传说,与现代科学关于人类起源的观点大相径庭,甚至有些幼稚。但它体现了我们的远祖在生产能力和认知能力十分低下的时代,对人类起源最初的想象和探索。

自古以来,华夏儿女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母亲河到了河东地区,拐了一个弯。通过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黄河拐弯的形状像极了母亲的乳房,乳房所在的地方必然是母亲的怀抱,这是上天的造化。从垣曲县寨里村到运城盐池,再到西侯度遗址,再到汾阴脽上,似乎可以看到,我们的远祖一直是沿着母亲河“乳房”的周边逆流而上,黄河水则像乳汁一样,哺育着我们远祖。

黄河流经的古河东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水文条件十分优越,再加之气候湿润,山水相连,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有河水冲积带来的厚厚的黄土,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我们的远祖们便在中条山下的运城盆地里驯化植物,休养生息,享受着大自然得天独厚的恩赐。

大约在5000年前左右,经过了长期的进化和演变,我们的远祖已经开始成为大地的主人。中国最早的地理文献《禹贡》,把中国划分为九州,古河东地区被称为冀州,又名涿鹿。居住在古河东地区盐池周围的部落被称为九黎部落,酋长是个能征善战之人,名叫蚩尤。他有九个儿子,个个彪悍勇猛,力大无穷。九黎部落在蚩尤的带领下,十分强盛,附近的一些小部落,都愿意臣服于他。

那时的黄河中下游,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部落。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有些部落开始强盛,而有些部落通过战争走向消亡。

这些战争,使许多部落得到了融合。按照历史学的观点,当时正处于人类由野蛮阶段向文明阶段过渡的原始社会末期。

当时,还有两个著名的部落,分别是神农部落和有熊部落,两个部落的首领就是炎、黄二帝。为了争夺地盘,我们这两位祖先拉开了战争的序幕。黄帝最终打败了炎帝,炎帝部落融合到了黄帝部落里。

然而,黄帝又将目光投向了生活在古盐池边的九黎部落,因为这里有天日映成的河东古盐池。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开始了,史称涿鹿之战。这场战争旷日持久,打了三年。

黄帝一面调集了忠于自己的各部落的援军,在涿鹿附近集结,一面又召集自己的部下仔细研究蚩尤军的特点和破敌的办法……战争终于结束,黄帝胜利了。蚩尤虽然失败了,但他是一位勇士,和炎黄二帝一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涿鹿之战之后,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方圆数千里的各部落慑于黄帝的威严,皆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各部落得到充分融合,天下初定。

经历了两次大战而获得胜利后,黄帝为了进一步安定天下,就到现在位于万荣县的汾阴脽上祭祀后土,祈求得到后土的保佑,史书称之为“轩辕扫地而安九土”。所谓“扫地为坛”,就是黄帝在祭祀后土前,亲自扫除黄土圣坛上尘土污物,显示出黄帝对后土圣母虔诚至极的钦敬之心。

扫地坛与后来的后土祠都在汾阴脽上,后因河水冲毁,扫地坛与后土祠曾于清代两次移地重建。这不可辩驳地说明,万荣县汾阴脽上的“扫地坛”是轩辕黄帝最早的祭祀场地,中华民族的祭祀活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当现在的人们前往陕西黄帝陵祭祀黄帝时,首先要意识到,其实最应该祭祀的还有黄帝曾祭拜的后土女娲娘娘。

在后土圣母的护佑下,安定天下的黄帝统领着各部落,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一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就为三世帝王尧舜禹相继在河东建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昭示着经过漫长的孕育,“古中国”将在河东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

(二)

在古代帝王中,尧被尊为五帝之一。

在尧之前,中国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易·系辞》中说: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徒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可见黄帝之后,尧帝之前,部落首领没有固定的宫室。是帝尧,创建了古“唐国”,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深深地打下了国家的烙印。

大量的史料记载以及史学家的科学考证,“尧都平阳”几乎已成定论。但又有诸多史料记载尧“迁都平阳”,那么,尧又是从哪里迁到平阳去的?

我们还是从史料里来寻找答案吧。唐代杜佑《通典》里有这样一句话:“尧旧都在蒲”;北魏地理学家阚骃所著《十三州记》里这样写道:“蒲坂,尧都。盖帝尧都此,后迁平阳。”;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慨叹曰:“河东地形极好,乃尧舜禹故都,今晋州河中府是也。左右多山,黄河绕之,嵩、华列其前。”;《帝王世纪》和《通典•州郡典》及《蒲州府志》里,也都有“尧旧都在蒲坂”或“安邑为尧旧都”等有关记载。这些资料表明,尧最初建都在蒲坂或安邑,也就是现在的运城一带建都,后来才迁都到平阳,也就是现在的临汾市。

除此之外,尧在河东的这片土地上,还留下了许多遗迹。在运城市绛县,和尧有关的村子就有好几个,尧寓村、尧都村、尧宿村,每个村里都有尧的遗迹,村村都有尧的传说。

尧寓村有尧王古城,“陶唐遗风”和“唐尧寓处”两块石匾至今还保存得十分完整。该村南依中条山,村后的三座山峰分别叫东尧岭、西尧岭和中尧岭。三岭之间的两股泉水分别被称为东尧泉和西尧泉。

舜在蒲坂,也就是现在的永济市境内建都,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尧舜时期,我国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也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开创时期。

后来,因大禹治水有功,舜将帝位禅让给大禹,禹建都安邑,位于现在的运城市夏县一带。

大量的史料虽然论述的角度不同,时代背景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尧舜禹都曾在运城一带建都兴邦。

正是由于三代帝王的相继建都,才奠定了这里是最早的中国!在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国位于正中,所谓“中国”,就是指“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南宋郑樵编撰的《通志》上说:“伏羲但称氏,神农始称帝,尧舜始称国。”说明尧舜时期已经有了“国”的概念。在此之前,国家的形态尚未形成,黄帝、炎帝、颛顼等古帝建都的地方,都还不能称为“中国”。而《诗经·大雅·民劳》《公羊春秋·昭公二十三年》《左氏春秋·僖公二十五年》《管子·匡君小匡》《史记·秦本纪》等诸多史料则印证了当时的“中国”,既有地理区域的概念,又有京师、京畿之地的意思。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中则直接明了地讲道:“帝王所都曰中,故曰中国。”

不可否认,与运城相邻的河南固然也有许多地方较长时间亦称“中国”,但是皆在尧舜禹之后,不能称为“最早”,而最早称“中国”的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河东。

(三)

一个能够孕育灵长类乃至人的地方,一定是最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地方;一个创世帝王建都兴邦的地方,一定是孕育中华文化和华夏文明的地方;一个最早叫中国的地方,一定是经济、政治、文化交相辉彩的地方!

《礼记·中庸》载曰:“仲尼祖述尧舜。”意为孔子主张遵循尧舜之道来治理天下。纵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处处蕴含着尧舜禹文化的基因。

尧,名放勋,姓伊氏,也称帝尧、唐尧,是帝喾高辛氏的少子,黄帝的曾孙。帝尧在位70年,享年118岁。在尧的治理下,华夏大地上出现了第一次太平盛世。他的主要功绩有:大公天下、禅让帝位;选任贤能,治国安邦;治理水患,解厄安民;铲除六害,天下太平;教民稼穑,丰衣足食;礼议为本,政纲彰明。

《史记·五帝本纪》中称赞尧:“其人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孔子说:“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帝王之德莫盛于尧。”

尧和舜的时代,被称为“尧天舜日”。现在的永济市张营乡有个舜帝村,传说舜就出生于这里。

现在,我们走近该村的中央位置,一座高大的碑楼就会赫然出现在眼前,石碑上写着:“大孝有虞氏舜帝故里”。舜帝村原名“姚墟村”,村里人大多姓姚,历史上属诸冯管辖。

舜未当政前,以孝感动天下,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在运城市垣曲县,舜也留下了许多遗迹,最有名的当属历山。历山上的舜王坪,就是传说中舜耕历山的地方。相传,唐尧访贤途中,在历山遇到躬耕的舜,见舜在犁辕上拴着个簸箕,问其原因,舜说牛拉犁已经非常辛苦,不忍心抽打牛。牛走得慢了,就敲打簸箕,黑牛以为打黄牛,黄牛以为打黑牛,两个牛就都走得快了。尧帝听后 ,心想,舜对牲畜都如此体恤,让其承其帝业,定会爱民如子。于是,他将娥黄、女英两女嫁给舜,先观察舜治家的本领。

垣曲县另一处舜的遗迹是位于历山镇神后村的神井。据古籍记载,舜幼年丧母,继母与异母兄弟象骗舜淘井,然后落井下石。舜早有提防,已经在井下挖好逃生通道,才得以脱身。但他并没有记恨继母和弟弟,反而对父母孝顺,对弟弟友爱。被誉于二十四孝之首,以孝名闻天下。

舜继位后,建都蒲坂。他将人生终始之礼总结归纳为“五常之教”,又名“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在全国建立起了一种礼仪制度,和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以及治理国家的制度,从而使“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司马迁赞舜推行五常之教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当我们的先祖们从大山里走进盆地、走进平原,走进农耕文明时,养育了他们的黄河及其支流汾河,却又给他们带来了无数次的灾难,充当了恩人和魔鬼的双重角色。

尧舜时期,洪水经常泛滥,淹没了庄稼,淹没了房屋,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尧将治水的任务交给鲧。鲧用了九年时间,不见任何成效。舜主理朝政后,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大臣们又推荐鲧的儿子禹来治水。舜就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禹。

相传,大禹治水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可谓历尽艰辛。此后,大禹率领治水大军,苦战数年,终于凿开龙门,引水归道,安定了九州。

舜后来传位于禹。因禹治水有功,人们称他为大禹。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禅让,又给河东大地留下一座帝都,就是禹都安邑,现位于运城市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

有专家指出:大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核心价值的基石。他以人为本、心系民生的“民本思想”;因势利导、疏堵相宜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拚博精神,被千古传颂,使万民仰止。大禹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华夏之魂。自尧舜禹始,做为“古中国”的古河东地区进入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辉煌期。

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盘古开天”“女娲抟土造人”“嫘祖养蚕”“后稷稼穑”“尧王访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羿射九日”等等与人类发展和农耕文明有关的传说均发生在河东大地上。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所谓礼仪则分为“礼”和“仪”,礼字的第一点就是穿着,待人接物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衣着。

嫘祖,夏县尉郭乡西阴村人。《史记·五帝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西陵即今夏县尉郭乡西阴村。后来,嫘祖养蚕产生的丝绸,不但解决了人们穿衣的问题,而且也使衣物在人们的身上得到了美化。《易经》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在古中国,嫘祖解决了人们衣食住行里“衣”的问题。

河东地区厚厚的黄土,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发展农耕文明得天独厚的条件。尧时代的后稷精于总结,善于观察,最后熟练地掌握了农耕技术,改良了生产工具。他教化民众什么时侯开始播种,什么时侯开始收获,并系统地传授了农耕技术,开启了我国真正的农耕文明。

后稷已经成为我国农耕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而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均在古河东地区,在这里,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里“食”的问题。

上个世纪,当我们走进河东乡下的农村,几乎家家院墙都是土筑的院墙。这种筑墙的方法称为版筑,它的发明者是商朝中兴时期的贤相、今运城市平陆县的傅说。傅说虽是奴隶出身,但天资聪明,有过人之志。他创造了“版筑法”,就是用两块木板相夹,中间装满泥土,以杵夯实,层层加高,便成了一堵堵厚实的土墙。

这一发明,后来被人们广泛应用到了修筑房屋和院墙之上。版筑的墙体,不但能遮风避雨,还能防止野兽的袭击,让普天下民众居之有所,解决了人们衣食住行里“住”的问题。

奚仲,据传为黄帝之后,夏禹之臣。他自幼就非常喜爱科学技术,青年时期便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奚仲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制造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他造的车有车架、车轴、车箱,为保持平衡,采用左、右两个轮子。墨子在“非儒”篇中提到:“左者羿作弓,仔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奚仲因造车有功,大禹封奚仲为“车正”。奚仲,解决了人们衣食住行中“行”的问题。

关于“行”的问题,我们不能不提起另一个人,这就是发明指南车的风后。风后是黄帝的第一任宰相,故后人称他为“开辟首相”。正是风后发明的指南车以及八阵兵图天下无双,才帮助黄帝取得了阪泉大战的胜利,进而使黄帝统一了各部落。《史记》赞之曰:“用经略,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底定国。”

在古河东地区灿若星河的历史中,人们用智慧解决了衣食住行最基本的生存所需问题。但具有中国符号的“琴诗书画”也都于这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琴,我们无须考证,但凭舜帝那首《南风歌》便可印证。舜当政时,让乐师制了九抬、九韶、五弦琴等古乐。有一次,他登上熏风楼,面对浩渺的百里盐池,轻抚五弦琴弹唱了自己谱写的《南风歌》。

魏,是西周初分封的姬姓小国,故址在山西芮城。《诗经》里的魏风,大都源于这里。最著名的有脍炙人口的《伐檀》《硕鼠》等,反映了当时的魏国人民反对剥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幻想。同时,也证明,古河东地区,是诗歌的重要发源地。

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被人们称为“书圣”。但他的启蒙老师却是夏县的卫夫人。相传,王羲之7岁时,就开始学习书法,卫夫人很喜欢他的聪明伶俐,尽心教王羲之练字。王羲之后来经过自身的努力,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其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卫夫人,名铄,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东安邑(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晋人著名书法大家钟鲧称赞卫夫人的书法是“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若树,穆若清风。”充分肯定了卫夫人书法高逸清婉、流畅瘦洁的特点。其实,魏晋时期的河东卫氏是一个著名的书法世家,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影响朝野的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人们常说书画同源。当我们走进位于运城的舜帝陵时,会看到里面有一个敤首祠。敤首,在传说中是舜帝同父异母的妹妹。据文献考证,她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以画入史的画家,是中国画祖,又称画嫘。《画史会要》中说道:“画嫘,舜妹也。画始于嫘,故曰:‘画嫘'。”《汉书·古今人物表》亦有记载:敤首舜妹,最早做画的人。《列女传》盛赞她善画,“造化在心, 别具神技”。

2000年重修舜帝陵内的陵庙时,87岁的中国一级工笔画家、原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潘洁兹老人,多次建议在舜帝陵庙内建造敤首祠,并亲手绘制了一幅“敤首作绘图”,又作了一首“敤首颂”。按照潘老的意愿,景区在陵冢西侧“娘娘殿”的原址上修建了敤首祠,一来纪念中国画祖敤首,二来为华夏民族画家提供了一个寻根问祖的地方。

在五千年前后,在“古中国”大河东这块神奇的地方,我们的祖先以衣食住行的发源,奠定了物质文明的基石,以琴诗书画的发源擎起了精神文明的旗帜。

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立国于公元前3000年,文明史延续2000多年;诞生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立国于公元前32世纪,文明史全长2500多年;诞生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立国于公元前3500年,文明史全长1500年;古巴比伦公元前729年灭于亚述帝国。古埃及公元前343年灭于汉斯帝国。古印度公元前2000年灭于雅利安蛮族。因此,古印度并非印度,古埃及也并非埃及。至于古巴比伦,今已不存的。它们灭绝至今均已超过2000年。唯有中国,从河东大地开始就从未中断过,所以,它从来都叫中华五千年。

而中华五千年文明,也只有在河东才更加闪耀着无尽的灿烂与辉煌。

《“古中国”在山西!人类远祖源于运城》相关文档:

某某、某某运城华美中等技术学校借款合同纠纷首次执行执行裁定书裁决书03-28

某某、山西省运城华美中等技术学校借款合同纠纷首次执行执行裁定书裁决书03-28

观看运城电视问政河东的心得体会06-19

五年级下册。优秀作文,运城博物馆。06-22

运城十三县乡镇村统计07-03

2022山西运城初一数学十三县07-03

运城六年级十三县卷子答案英语07-03

山西运城十三县试卷语文八下盐湖区期中07-03

七年级下册语文运城十三县卷子答案07-03

山西运城十三县试卷四年级下册语文答案07-0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