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调研报告
(征求公众意见稿)
专题调研课题组
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我省作为东部地区的试点省份,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积极推进试点工作,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确定了在集中学习、调查研究阶段开展六个重大问题的专题调研,其中“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调研专题由罗志军省长负责,省发改委、统计局、政府研究室和社科院共同承担完成。
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是江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关键性的战略举措,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将促进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省的自觉行动。
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就是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突出“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主题,针对江苏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提出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符合江苏实际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有力的引导各地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之路,为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涵盖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评价对象是省级和省辖市。在认真学习、综合分析、比较借鉴的基础上,课题组根据江苏实际,结合小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考核体系的基本框架。目前的指标体系强化了评价的统一性,对省和各市采用相同的指标和相同的权重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五大类36个指标,以及1个公众参与指标。
一、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是把总书记指示精神落到实处的关键举措,对于把全省各方面发展积极性有效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推进江苏在新的起点上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是江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学习实践活动的试点省,江苏要完成中央交给的光荣任务,必须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上闯出一条新路。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就是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具体化,形成正确导向,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自觉行动,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新步伐,创造新经验。
(二)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选择。江苏在新阶段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既面临难得的新机遇,也面临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深层次体制障碍和社会矛盾凸显等新挑战,经济发展存在着产业结构偏重、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矛盾。运用过去老经验很难破解这些矛盾问题,继续沿着旧路径,很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就是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出一条符合江苏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子。
(三)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是解决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问题的重要途径。2003年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思想以来,我省上下认识不断深化,效果日益显现。但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还亟待解决。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就是要促进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更加自觉的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思想方法转到科学发展观要求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高自觉遵循和运用客观规律办事的本领,努力增强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切实肩负起“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的重大职责。
(四)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是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有力抓手。能否构建起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是衡量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否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准。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是形成有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科学评价考核体系,可以有效地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统筹协调起来,把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一致起来,把“三大考核体系”(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干部考核体系)衔接起来,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动力。
二、国内外有关发展的评价体系综述
(一)国外有关发展的评价体系
国际上对我们建立科学发展评价指标有借鉴作用的有关发展指标主要有三类,一是关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二是关于社会发展指标,三是关于区域竞争力指标。
1、可持续发展指标
联合国于1996年建立了一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帮助各国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该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环境、经济、制度四个方面,其中社会指标涉及平等、健康、教育、住房、安全、人口,环境指标涉及大气、土地、海洋和海岸、淡水、生物多样性,经济指标涉及经济结构、消耗和生产模式,制度指标涉及制度框架、制度能力。
英国于1996年发布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首家公布全套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国家。几经修订,英国提出了主题为“保障未来”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更侧重国际和社会角度的综合目标,更重视环境极限原则,更注重实效同时重视人民福利。并由此形成了68个指标构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其中20个主体指标,反映了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一些优先和关键领域如温室气体排放、资源利用、河流质量、参加社区活动积极性、事业家庭、健康、社会公平等,其他48个指标是配合20个主体指标的进展监测指标。
2、社会发展指标
在2000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千年峰会上,189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领导人就《千年宣言》达成了历史性一致,提出了8项“千年发展目标”以及相关的18项具体目标和48项指数。这些目标涉及社会公平(反贫困、教育平等、性别平等)、生命健康、环境保护及全球合作等,现在已成为国际社会衡量发展进度的重要标准。
3、区域竞争力指标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建立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可以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所提供的良好的经济与制度环境的能力。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国内竞争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八大类三百多个指标。该指标体系由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4个竞争要素组成,指标分为3类:一是128项统计指标,又称硬指标,其数据由各国际组织机构和各参评经济体合作机构等提供;二是113项调查指标,又称软指标,其数据来自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年度问卷调查结果。三是73项背景指标,其数据来源与统计指标相同。背景指标仅作为排名结果的参考背景资料,不进入竞争力排名计算。
总体而言,这些国际通用发展指标体系覆盖面广,指标间逻辑性、科学性较强,指标设计偏重于反映动态发展变化的相对指标,较少采用规模总量等绝对指标。但指标设计过于细化,许多指标是描述性的而不是操作性的,主要起导向作用。另外,这些指标体系基本上是从发达国家的发展阶段出发,指标设计偏重于生态、环境及生命健康、疾病控制方面,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公平、社会保障等问题的指标明显偏少。其关注的领域及构造指标框架的思路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二)国内科学发展评价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学术界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较有代表性的有:
1、中国社科院的“中国城市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含发展指数、协调指数和支撑能力指数三项一级指标。其中,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两个二级指标构成;协调指数由城乡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三个二级指标构成;支撑能力指数由基础设施、环境条件、科技研发、体制支撑四个二级指标构成。
2、中国人民大学提出的“中国发展指数”。“中国发展指数”包括健康指数、教育指数、生活水平指数、社会环境指数四个单项指数。与以前很多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该指数没有区域经济的总量指标,而基本都是体现社会发达程度和福利状况的人均指标,体现了以经济效率、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福利水平比高低的理念。
3、邵腾伟等提出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将科学发展分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发展包括经济速度、经济结构、经济效益3个复合指标;社会进步包物质生活、公用事业、教育培训、主观感受4个复合指标;生态良好包括人口因素、资源利用、环境保护3个复合指标。
4、李敏提出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67个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五个方面。另外还设置了3个功能指标:发展度、协调度和持续度。
5、井波提出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目标层,设置了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3个指数。其中全面发展指数由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水平三方面的指标构成。可持续发展指数由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发展潜力、生态承载力的三方面指标构成。协调发展指数在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的要求下,由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对外开放几个方面的指标构成。
在实践方面,北京、广东、山东等地政府部门对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开展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1、北京的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2005年,北京市发布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该体系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居环境三个方面,分别设置了若干项最具代表性和导向性的指标,反映区县功能的差异性,进行分类评价。
2、广东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广东指标体系总体上分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四个大类。按照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分为都市经济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有限发展区,每类区域评价指标的四大类指标框架不变,但具体指标的选择有所侧重,较好地体现了分类指导的原则。
3、山东的科学发展考核体系。2007年底,山东省委、省政府颁布并下发了《关于健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考核监督体系的意见(试行)》。该考核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民生状况、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和群众满意度等8个类别共60项。考核实行千分制,总权重为1000分值。其中经济发展245分值,社会发展145分值,可持续发展、民生状况各155分值,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各100分值。群众满意度不列入总的权重分值,作为考核系数。
4、深圳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2005年,深圳市制订了《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调控指标体系(试行)》。该体系包括宏观效益、生态环境、创新能力、社会和谐四大类,共18个核心指标、41项量化指标。其目标导向是大幅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确保在环保等方面的公共投入,突出“和谐”和“效益”。
5、河北省唐山的科学发展评价指数体系。2008年初,唐山市发布了《唐山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数体系(征求意见稿)》,该指标体系设置了5个一级指标49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
以上评价指标体系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综合型,综合测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发展,第二类是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第三类是目标集中的专项考核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结合各地实际各有特色,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但在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上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这些指标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体系庞杂、操作复杂等问题。权重设置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省内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探索和实践
江苏各市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探索本地区发展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各市结合本地实际,逐步调整发展重点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科学发展指标体系。
南京市建立了“南京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富民主题、经济主题、社会和制度主题、环境主题等四个主题,共48项指标。在此基础上,为凸显不同区域发展的特色,南京市出台了“关于明确区县主导功能及建立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若干意见”,将区县划分为“优化提升区域”、“重点开发区域”、“生态保护区域”三类,在优化提升区域中评价指标强调现代服务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发展效率;在重点开发区域中评价指标强调现代工业产业结构、发展速度、节能减排;在生态保护区域中评价指标强调旅游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南京市在各区域考评体系中强调分值向经济发展质量、突出县区主导功能、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建设等方面倾斜,并引入了第三方问卷评价机制。
苏州市2007年出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工作实绩综合考评办法”及实施细则,该考评体系分为经济发展、结构调整、资源环境、民生质量四大类,共计36个指标。其计分方法是,经济发展类和收入类指标根据指标值和指标增速加权计分,其他指标根据每个地区完成指标的位次情况计算折算系数,再乘以权重得到分值。苏州市还规定了加分方法,对于引进服务业重大项目(房地产除外),新增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上市企业、国家级省级研究创业中心等成绩给予不同程度加分奖励。
无锡市2006年出台了《关于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综合考核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该考核办法设置了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四大类30项39个指标,其中12项20个指标为核心指标,其他18项19个指标为核心指标的补充。该考核办法的实质是考核领导干部践行科学发展的水平,对建立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有借鉴作用。
其他各市都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目标管理进行了修改完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社会发展、人文发展、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指标。
以上考核体系反映了不同地区发展的要求和侧重点,对在省级层面制定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有借鉴作用。一是指标体系的设置较为全面,综合考虑了经济、民生、社会、环境、政治等多方面的指标,不仅注重经济效益,也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体现了分类指导的原则。有的市按主体功能定位进行考核,有的市对县(市)和城区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指标。三是考核方法有所创新。除量化考核外,有的市引入第三方评估进行计分考核。还引入了加分、扣分项目甚至一票否决指标,突出反映了各地最为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好的导向性。四是指标体系设置突出地方特色。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发展阶段,苏南地区更多关注结构调整、外贸经济,苏北地区较为关注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
各市的目标管理考核与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还有一定的区别与差距。一是关注的焦点,目标管理考核关注的是发展的水平,科学发展评价更要关注发展的过程、方式和路径。二是指标设计,各市较多关注发展速度、投资、招商引资等指标,且权重较大,体现发展质量、反映民生的指标相对较为薄弱。三是各市指标设置较多的注重一些刚性的、量化的指标,柔性的、定性的、反映人民群众满意度的指标相对较少。
三、建立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首先要准确全面的把握和理解科学发展的深刻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现阶段发展特征、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建立科学发展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指导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必须立足于江苏发展的实际,着眼于解决江苏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十分突出等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按照这样的要求,提出我省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我省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好字优先、又好又快”的发展主题,紧密结合江苏实际,按照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改善社会民生、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体现区域发展的阶段特征,突出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建立一套导向明确、指标科学、分类指导、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逐步形成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引导各地向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的方向迈进,努力推进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把江苏经济社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在确实评价考核指标时,注意“五个体现,五个突出”:
——体现发展第一要义,突出发展质量。不能把经济发展简单的理解为GDP增长,但是也不能脱离经济发展来谈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必须以发展为基础,并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核心,进一步提高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率,优化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转变,努力实现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体现发展方式转变,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是江苏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要鼓励科技创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突出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推动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提高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体现协调发展,突出社会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关心社会的全面进步,努力做到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进一步强化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高财政对社会发展的支出比重,逐步实现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稳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体现可持续发展,突出“两型”社会建设。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提升竞争力,要坚定不移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通过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不断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用地消耗、用水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民生改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就业,提高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体现大多数居民对科学发展成果的直观感受。
(二)基本原则
在制定指标体系过程中,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全面体现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既要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和要求,有利于推进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统筹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也要紧密结合江苏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突出重点,着眼于解决我省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我省人均GDP已超过4400美元,处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阶段,进入了经济与生态的敏感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突出的问题集中在发展方式、自主创新、资源环境等方面,评价体系的制定要从问题着手,有利于这些突出问题的解决。
——组织考核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既要有统一规范的考核程序和科学有效的组织方式,体现政府执政意图和发展导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老百姓对科学发展的切身感受,把群众认可度、满意度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到组织考核和公众参与相结合,量化考评和定性考评相结合。这次全省学习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动员大会,邀请了200名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民主人士参加,充分体现了公众参与。对科学发展的评价同样要提高公众参与度,需要引入专家评价和群众评价,并赋予较高的权重。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体现科学性,做到指标选取科学、权重设置合理、评价方法有所创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同时,要充分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和动态性,兼顾统计资料的可获取性,使指标可采集、可量化、可对比,做到综合系统、简便易行、务实有效,能够及时监测,较好地评价科学发展的程度。
四、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设计科学发展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过程中,力求把导向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结合起来,力求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的发展多方面准确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力求立足于江苏发展的实际、解决江苏现阶段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努力建立一个具有鲜明科学发展导向的考核评价新体系。
(一)指标分类
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主要目的是看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道路是否科学。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人民生活,这是国内比较通用的分类,也是我省全面小康指标的分类。在建立科学发展评价体系时,为更好地体现江苏发展的阶段特征,强调科技创新对江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把指标体系分为五大类,即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和民生改善,这既与小康指标有衔接,又有创新。指标体系分为五大类、36个具体指标(详见附件1)。
一是经济发展类。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义,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消费与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相协调,对于江苏“两个率先”具有重要意义。该大类指标包括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等方面的7个指标。
二是科技创新类。科技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也是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我省进入了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第三发展阶段,要发挥江苏科教人才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该大类指标包括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两个方面的4个指标。
三是社会进步类。社会进步是科学发展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该大类指标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和社会安全等方面的8个指标。
四是生态文明类。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突出解决制约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统一,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该大类指标包括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个方面的8个指标。
五是民生改善类。民生改善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核心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民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该大类指标包括就业收入、收入差距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9个指标。
对于科学发展的评价,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来评价地区发展的科学性。评价考核不仅需要由上级评价下级,也需要由群众评议政府,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因此,指标体系引入了人民群众对科学发展成果感受度的指标,主要是反映经济发展是否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发展成果是否为老百姓所认可、所共享。这个指标的使用有三种思路。一是作为辅助指标,不参与定量评价,只作参考,就像小康社会指标达标时要做一个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感受度的调查,大部分人认可了,才算达标。二是作为指标体系的一部分,赋予一定的分值和权重,直接参与定量评价。三是作为系数指标,对定量计算的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修正,两者相乘后作为最终评价分值。
(二)指标说明
1、经济发展类
这类指标选择了人均GDP增长、高效农业比重增幅、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经济国际化水平综合指数、消费需要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品牌经济占GDP比重7个指标。
(1)人均GDP增长。这是反映经济水平的指标,没有选用总量,而是选用人均,既体现发展第一要义,又体现以人为本,同时选用增长速度,充分考虑了三大区域的总量差距,以纵向比较来衡量发展的业绩,更为科学合理。
(2)高效农业比重增幅。这是创新指标,反映农业产出效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标,体现了我省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具有鲜明的江苏特色和较强的导向性。
(3)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我省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这是江苏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江苏提高产业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5)经济国际化水平综合指数。这是综合反映对外开放水平的创新性指标,体现了十七大提出的开放型经济要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的要求,也有较强的江苏特色。
(6)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提高消费需求贡献率,可以促进三大需求拉动的平衡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保持经济平衡发展,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7)品牌经济占GDP的比重。这是江苏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重要标志,也是产业竞争力的体现,是一个创新性指标。
经济发展类的指标较多,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曾经选择先进制造业比重、新型工业化指数、地均产出,财政收入增长、民营经济比重等指标,由于难以界定和统计、复合指数与现有指标高度相关性、导向性不够鲜明等原因,没有采用。
2、科技创新类
这类指标选择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幅、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4项指标。
(1)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这是反映科技投入和创新的常用指标,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可比性。
(2)科技进步贡献率。这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度的指标,体现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比较通用的指标。
(3)发明专利授权数增长。这是反映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的指标,是三种专利方式中最具创新的,总体反映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和活力,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考虑到三大区域的地区差异,用增长体现纵向比较。
(4)万人科技活动人员数。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用一线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反映创新比较确切。
在科技创新指标中,曾经选择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比重,可以反映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由于与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有较高的相关性,以及万人人才数指标的针对性不够强,没有采用。
3、社会进步类
这类指标选择了城市化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增幅、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增幅、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8个指标。
(1)城市化水平。这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标志,体现社会发展和进步,是国际通用指标。
(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是反映受教育水平的指标,我省的高中阶段已基本普及,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日本、韩国30个百分点左右,具有较强的阶段特征和针对性。
(3)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反映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程度,这是政府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既有数量要求又有质量要求,是一个创新指标。
(4)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反映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体现公共财政的发展方向和政府职能的重要转变。
(5)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包括现行的城镇基本社会保险,同时也增加了农村有关保险的内涵,体现了统筹城乡的要求,这是一个创新指标,综合反映城乡社会保障的水平,体现了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的理念,同时要积极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人群,实现全体人民的全覆盖,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6)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反映了安全生产的水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社会进步的要求。
(7)万人刑事案件发案率。反映一个地区社会安全的重要指标,用发案数能够比较真实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
(8)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反映全社会信息化的普及程度,是一个创新指标,具有较强的阶段特征。
4、生态文明类
这类指标选择了单位GDP能源削减率、单位GDP用水消耗下降率、单位GDP耕地占用下降率、COD排放量削减率、SO2排放量削减率、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和城乡绿化覆盖率8个指标。
(1)单位GDP能源消耗削减率。这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个约束性目标,反映节约能源。
(2)单位GDP用水消耗下降率。这个指标反映节约水资源,体现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单位GDP耕地占用下降率。我省人均土地资源较少,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这个指标反映节约集约用地程度,体现土地资源节约。
(4)COD排放量削减率。这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个约束性目标,反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持续下降,改善环境质量。
(5)SO2排放量削减率。这是“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一个约束性目标,反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持续下降,改善环境质量。
(6)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这是是反映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的重要指标,是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指标。
(7)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这是是反映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的重要指标,是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环境改善的指标。
(8)城乡林木、绿化覆盖率。包括城市建成区绿化水平和林木覆盖水平,是一个创新指标,反映统筹城乡生态建设。
在生态文明指标中,曾经选择耕地保有量变动幅度、新能源占能源总量比重、循环经济比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标等指标,由于指标不够鲜明、涵盖范围较小、难以界定和统计、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较高等原因,没有采用。
5、民生改善类
这类指标选择了城乡居民人均实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年生活费低于2500元的人口比重降幅、城镇登记失业率、人类健康指数、食品药品检测合格率、城镇住房困难户占总户数的比重、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行政村和农村已建规划居住点客运班车通达率9个指标。
(1)城乡居民人均实际增长。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剔除了价格因素后的居民实际收入涨幅,体现了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
(2)城乡居民收入比。体现了统筹城乡的要求,是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度的重要指标,具有较强的工作导向性。
(3)年生活费低于2500元的人口比重降幅。这个指标与国际通用的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是一致的,是体现消除绝对贫困、改善民生的重要指标,重点关注低收入人群。
(4)城镇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扩大了原来的城镇失业登记范围,包括城镇居民和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的就业情况,是就业惠民的重要指标。
(5)人类健康指数。这是体现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指标,是一个创新指标,反映人民群众综合健康状况。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6)食品药品检测合格率。根据省委十一界三次全会提出的“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的工作要求,是反映群众关心的食品、药品安全的重要指标。
(7)城镇住房困难户占总户数的比重。根据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住有所居”的工作要求,是反映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的重要指标。
(8)城市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这是反映城镇居民出行便捷程度的指标,体现政府的公共交通服务提供,是国际通用指标。
(9)行政村和农村已建规划居住点客运班车通达率。这是反映农村居民出行便捷程度的指标,体现政府的公共交通服务提供。
在民生改善指标中,曾经选用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人均GDP增长之比、城乡低保标准增长率、低收入人群比重、城乡居民居住质量指数、农村饮用水安全率、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等指标,由于与现有指标的相关性、反映影响当前民生改善的问题不够突出,没有采用。
(三)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旨在通过合成一个单一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符合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实际的综合指数。本评价体系采用指数化的综合评价方法,即先将各指标作无量纲化处理,尔后加权得出综合指数。从而动态地观察分析我省科学发展状况,测度各地科学发展进程。
1、数据处理。各指标反映科学发展的不同层面,重要程度、计量单位以及方向性不尽一致,在综合时不能直接相加,需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就是采用功效函数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同度量处理,以消除指标量纲的影响。
一是对每项指标分别计算各地区的最大值和最小值word/media/image1.png和最小值word/media/image2.png。
然后,计算极差:word/media/image3.png。
最后,计算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word/media/image4.png),其公式为:word/media/image5.png。其中,word/media/image6.png为指标的实际值。
二是对同一类型区横向比较指标无量纲化。
横向比较指数是以某年某一类型区域的平均水平作为基准值,来衡量各地区之间的相对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在对正指标、逆指标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无量纲化后,合成得到一个横向比较指数。
正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为:
Zi =6af1d5e22b0d24a0899759563648a568.png×100
逆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为:
Zi =91779b480573323ff7e39b41bc4e5cc2.png×100
2、确定权重。尽管评价体系的每一项指标对于科学发展这一整体而言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实际作用和重要程度仍存在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各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这时主要采用Delph法(即专家赋权法),充分吸收专家意见,对各子系统和具体指标分别确定权重。
3、综合评价。采用线性加权办法,计算各地科学发展综合指数。第一,将各指标的标准化值乘以相应权重,得出单项指标指数;第二,各大类下各单项指标指数相加得出各大类的指数;第三,将各大类指数与其相应的权数相乘,然后加总,得出各地科学发展综合指数。
计算公式为:D=∑XiWi
4、评价结果。利用计算结果,可按总指数和各大类指数以及指数变动的增减量进行由高到低排序,以对各地科学发展作总体评价和比较分析;可对具体指标作比较研究,以肯定成绩,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也可以以全省平均水平为参照系,将各地综合指数和具体指标与之比较,用以衡量和观察科学发展的进程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建议省委省政府每年对总指数排序前三位和总指数增量前三位的省辖市实施表彰奖励。
(四)指标体系监测
1、监测评价目的。通过反映科学发展各项指标的监测评价结果,包括全省科学发展总(大类)指数及其指标变动情况、各地科学发展总(大类)指数及其指标变动情况、各地科学发展特征总体(大类)聚类结果,客观、科学地分析评价科学发展各项工作进展和取得的成效,以及各地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际政绩,促进工作导向和工作部署由加快发展向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转变。
2、监测评价频率。每年监测评价一次,即每年6月底前对上一年度的反映科学发展的情况进行监测评价,形成统计报告,并经省委、省政府审定后发至各市党委、政府及省级各部门,适当时机向社会公布。
3、监测评价要求。省统计局会同省发改委等部门,对各市进行监测评价。鉴于本体系中部分指标在县级难以取得,因此具体进行县级监测时,可适当精简指标。省统计局负责建立规范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测统计报表制度,明确评价范围、资料来源、计算方法、上报时间等,同时利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简称CATI系统)进行民意调查,了解老百姓的认可度和新要求。省级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相关指标的监测统计制度,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调查手段及时收集、整理转变发展方式相关指标数据和信息,引导各地找差距、鼓实劲、求实效。
五、实施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的工作措施
实施科学发展考核体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确保评价考核工作顺利有序进行,确保评价考核体系发挥导向作用。工作中应该注意做好“四个结合”:
一是科学确定评价考核主体,做到政府考核与群众评判相结合。根据地方政府组织法有关规定,上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是下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的考核主体,各级政府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考核责任。建议省级评价考核体系一经通过,立即成立考核领导小组,由省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具有考核或确认指标任务的部门领导为成员,下设得力的工作班子。为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公正,配套建立评价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在开展评价考核工作时,坚持群众公认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充分听取专家学者、普通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最大限度地扩大群众参与范围,真正做到把科学发展的成果和老百姓的实际感受一致起来。
二是科学选择评价考核时机,做到积极推进和稳妥实施相结合。我省在制订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方面见事早、行动快,目前还是走在全国前列的。为避免出现“醒得早、起床晚”的现象,实施这一体系“宜早不宜迟”,不一定等到尽善尽美之时再行实施,事实上也难以做到,可在实施过程中形成“动态管理”的修订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修订部分指标。实施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实践,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在“积极推进”的同时,还要注意“稳妥实施”。在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时,“宜粗不宜细”,防止束缚基层的手脚,影响基层走有自己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三是科学设置评价考核办法,做到刚性约束和柔性修正相结合。为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次我们在制订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时,保留了一些过去已有的考核指标。这些指标中,有不少是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必须完成的。在开展新的评价考核工作中,对这样的指标仍然不能放松要求。但由于过去的考核体系重在结果,新的评价考核体系重在过程;又由于我省各地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础差异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在评价考核实际工作中,要区别对待,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对各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一些新做法、新经验要及时肯定,给予奖励,并适时吸收到评价考核体系中来。
四是科学运用评价考核成果,做到兑现奖惩与推动工作相结合。一方面,要严肃认真做好评价考核工作,把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奖惩赏罚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考核体系的督促检查功能,另一方面,要看到评价考核只是一种手段,推动做好科学发展的工作才是目的。要更加注意发挥评价考核体系的导向、推动作用,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机统一起来,推动全省真正把经济社会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调研报告》相关文档:
会计调研报告范文3篇09-04
社会调研报告格式(共7篇)09-08
英语教育调研报告4篇09-21
英语教育实习调研报告09-21
初中英语教育调研报告09-21
初中英语教育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_09-21
关于小学英语学科现状的调研报告4篇09-21
英语调研报告(共8篇)09-21
英语培训调研报告(精选多篇)09-21
中学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研报告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