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设计含义目的范围和内容
城市设计学科层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街道,广场,建筑群
城市设计含义:(1)、规划论: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阶段或一个分支,是城市规划的深化或具体化。(2)、建筑论:是对空间秩序的创造,基本上是一个建筑问题,是大规模的建筑设计或是建筑学的扩展。(3)、全过程论:应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全过程,是解决经济、社会和物质形式问题的手段。(4)、形体环境论:从三维角度对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或对公共环境的设计。(5)、管理论:是政府职能的一部分,是运用法律手段对城市的综合控制。
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包括两个方面:①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 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 。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人们活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环境,而现有的空间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甚至创造新的高一层次的人的活动,或者至少可以说诱导人的活动。
城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 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 环境
相结合,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
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 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 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 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 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 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
城市设计的层次: 1)、整体城市设计 1 确定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根据城市自然地理环境及布局特征,结合城市规划要求的用地布局,建构出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形态。 2建构城市景观体系:从美学角度确定出城市不同景观特征的景观区、景观线、景观点和景观轴,为城市建设控制提供依据。 3布置城市公共活动空间:为城市生活提供物质空间条件,包括游憩、观赏、健身娱乐、庆典、休息、交往等,对这些空间的性质、内容、规模和环境位置进行布置,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系统。 4设计城市竖向轮廓:根据城市的自然地形条件和景观建筑特征,对城市空间的整体轮廓进行高度上的分区,确定高层建筑群的布局、城市空间走廊的分布、自然地势和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形成有特色的城市景观轮廓。 (2)、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以总体城市设计为依据,对城市的重点地区在整体空间形态、景观环境特色以及人的活动所进行的综合设计。设计重点对片区内的土地利用、街区空间形态、景观环境、道路交通以及绿化系统等方面作出专项性设计,对建筑小品、市政设施、标识系统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进行整体安排。 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应与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紧密协调,构成规划管理的依据。 (3)、城市重点地段城市设计 重点地段城市设计是对城市重点地段或重要节点的环境空间形态,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界面、容积率、公共开敞空间、建筑风格和色彩、绿化配置、树种选择,及人文活动等城市设计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组织,为引导场地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整治,提出相应的开发与保护的控制要求和意象性方案及管理细则。 其主要类型包括:街道空间、 城 市广场、城市滨水空间、重要节点地块。
城市设计内容:城市环境研究 城市空间环境 城市社会空间 城市经济发展 管理与控制
城市设计的工作特点:城市设计的综合性,持续性,地域性,控制性
城市设计特征: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二特征与理论
城市设计部分理论简介:1卡米诺 西特 《城市建设艺术》 运用艺术原则对城市空间的实体(主要是教堂)与空间(主要是广场)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美的规律进行了探讨,分析19世纪末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 认为欧洲工业化城市空间平淡、缺乏艺术感染力,还认为城市空间主要有三个体系和若干变体,即矩形体系、放射体系和三角形体系,变体是这三者混合的产物。对此提出批评。 卡米诺.西特主要从视觉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感受等角度来探讨城市空间和艺术组织原则。 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关系及关联的内在性。2伊利尔 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 提出“体形环境“的基本概念。城市建设原则:表现原则 相互协调的原则 有机秩序的原则
3凯文 林奇 《城市形象》理论 1形象性的建立:具形物体使每个特定观察者产生高效率的强烈的心理形象的性能。 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识别性。主要指物体的外形特征或特点。---结构。主要指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和视觉条件。---意义。主要指与观察者在使用和功能上的重要性。
形象的构成元素:--路径。即交通联系的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区域。一个区域应该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使用功能,并与其他区域有明显的区别。如历史区、高层区、居住区、工业区等。---边缘。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线。包括建筑立面、城市轮廓、绿化带、河流、山崖等。---边缘。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线。包括建筑立面、城市轮廓、绿化带、河流、山崖等。---节点。节点就是集合的场所。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要点或是日常城市生活外来的必经之地。 ---标志物 是一种认知环境的参照点,观察者不进入其内部,只是在外部认知它,通过它来辨别方向。它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形象,包括突出的自然地形地貌、奇特的植物、形象特征明显的建筑物和环境设施等。
4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具有以下要素:⑴尺度. ①外部空间可以采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为“十分之一理论”。②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m的模数,称为“外部模数理论”。⑵直线。距离和直线是极其重要的设计重点,在外部空间的布局中,相对于人的活动,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运动空间和停滞空间。 芦原义信根据外部空间的用途和功能将空间分为以下多个层次和顺序:外部的—半外部的(或半内部的)--内部的 公共的---半公共的(半私用的)--私用的 多数集合的---中数集合的—少数集合的 嘈杂的、娱乐的---中间的—安静的、艺术的 动的、体育性的—中间的—静的、文化的
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5罗杰·特兰西克 《寻找失落的空间》 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联系理论(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和场所理论(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
连接理论: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是为创造城市形式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与运动的重要性。局限:对于界定空间方向时,有一定局限性。场所理论:是城市设计是逐渐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
6黑川纪章:提出新陈代谢理论。两个原理;一是通时性;一是共时性。通时性意味时间的变化。不能把建筑当作建成之后就固定不变的东西,而应当把他看作是从过去、以至于未来,一直变化下去的一个过程。用建筑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表现出来。共时性:不同文化的共生---空间的共时性
7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并非树形》 认为城市分为自然城市和人工城市 自然城市具有半网络结构,人工城市一般采用树形结构
8巴奈特: 《城市设计引介》 设计城市而不是设计建筑
9麦克 哈格:《设计结合自然》 第一个把“生态学”用在城市设计。两个原则:1生态系统承受压力,且有限2某些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敏感,需谨慎处理。生态设计方法:1自然过程规划2生态因子调查3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4规划结果表达
10简 雅各布 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街道除了安全性,交往性,人的心理还应考虑1街区中应该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并考虑不同使用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2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交往)3街区中应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4人流往返频繁密度与拥挤不同
三元素与原则
一 城市设计元素
主要设计元素有:土地使用/建筑布置形态和体量/开放空间/使用活动组织/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步行街(区)/标志与标牌/城市色彩
(1)土地使用: 混合利用区 特殊功能区 有条件开发区 群集建设区 鼓励性建设区
(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 ①、规定性指标: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容积率/绿地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公共设施。②指导性指标:人口容量/建筑形式、体量、色彩、风格等/其他环境要求等③许可指标:一般指容积率变更的奖励和补偿有条件规划。
设计重点:保护城市自然环境不受破坏 保护历史建筑的景观条件与周围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 保证城市街道、广场等人流聚集和停留场所有合理的日照。 保护建筑物之间的文脉关系及空间比例 保护城市天际线的美观与特色
(3)开放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公园、河流、街道绿地等 趋势:使用上步行化,内容上多样化和文化性 四个特性:开放性:空间不应封闭 可达性:方便到达 大众性:服务对象是社会公众,而不是少数人。 功能性:聚会、游憩、休闲、交往、活动等。
(4)交通与停车 解决对策:1采用多种停车方式,包括多层次停车库、地面停车场和路边停车,特别鼓励建设地下停车库。2集中停车3鼓励城市中心区边缘和城边停车4在时间维度上建立一项“综合停车”规划5城市中心区限制停车数量,时间或增加停车费用
(5)使用活动组织 杨·盖尔(丹麦)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把公共空间中的户外活动划分为三种活动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一般讲日常工作和生活事物属于这一类。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是人们所希望的活动,在天气、时间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形体环境质量的好坏与这些活动的发生频率有很大关系。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社会性 活动是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引发的活动,所以也称之为“连锁性”活动。
(6)保护与改造 除了保护历史建筑和历史名城外,还包括保护不同时期的优秀建筑、历史街道环境、历史性景观特色和地方性风俗民情。
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 ,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
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7) 步行街(区) 包括步行街、步行广场、林阴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和室内步行空间等。
优点:社会效益:提供了步行、休憩、社交聚会的场所,改善人际关系。 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繁荣。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于人情味。交通方面:步行道可减少车辆并减轻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事故。
(8)标志与标牌 它包括道路指示牌、广告、宣传牌、灯箱等 在城市设计时,对标志与标牌设置的高度、位置、样式都应统一规定,使其有连续和谐的景观效果。
二 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城市性质的制约:不同性质的城市在建筑风格、色彩、气氛、建筑层数、建筑密度等方面可能不同,城市设计要服从这个基调。 城市规模的制约:不同规模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地位、作用以及相应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实力,设计应与之相适应。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城市设计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变化而不断注入物质文化传统、新的土地利用内容和城市机能、政策等因素。因此,在对城市某地块或区段的设计中,要考虑到该地块在未来城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如建设项目的确定、交通用地的设置等)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必须以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力量为出发点,对所有的社会和经济因素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根据这些结论处理物质环境和进行空间和景观设计。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由低到高分为如下五个等级: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心理需要 自我完成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充分利用以下原有优势:自然环境特征 人工环境特征 社会环境特征
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距离:人与实体间的距离。 动线:路线与空间的关系/空间的连续性/人的行动方式 光线:考虑一天中时辰的改变,天气和季节的变化。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平面布局清晰:功能分区明确,道路系统清晰,中心点突出,平面构图简洁明快等。 空间结构完善,层次分明,空间展开有序。型体、色彩、质感等处理多样而统一。以建筑实体为中心的构图方式向以空间虚体为中心的构图方法发展。
四城市空间
一 城市空间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城市空间是由城市内建、构筑物、道路、绿地、小品等组合而成的,包括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整体。
二 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 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一)建、构筑物 1城市中的建、构筑物应该是城市整体空间中一员: word/media/image1.gif重群体关系,单体服从整体 亚里士多德说过:“全体大于局部的总和” ②注重个性、特色的创造(充分利用地形、阳光、山峦、水面、绿化等要素)③注重室内外空间的渗透,有机结合,融为一体2反映城市每个时期的历史特征3结合地形,尊重自然4重视建筑屋顶对空间的影响
(二)道路与广场
道路与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骨架。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 1、合理确定道路和街道的等级层次。空间层次丰富、合理控制交通量。 2、建立步行街区。促进城市生活和保护城市富有特色的结构。 3、人、车合理分流与交接。道路骨架清晰,各司其职。4、结合地形。考虑竖向交通的连接,以减少石方工程量和体现空间的延伸性。 5、重视道路、街道的美学要求。
(三)绿化及小品实施(含人工水面) 分割、组织、限定空间。植物:围上不围下 围下不围上 上下全围合
三、空间的类型 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四、空间的限定 1、垂直要素限定:垂直墙、柱、树(绿化)等侧界面 2、水平要素限定:顶面、地面/顶界面、底界面 3、各种要素的综合限定 ---底界面: 1面铺装和质地变化 2地面的上升与下沉处理。---侧界面:1形状: 垂直面:紧张感、高洁感、上升感 斜面:动感、不安定感、强烈的表现力 几何曲面:规律、理性、动感、柔美感 自由曲面:奔放、丰富、难以掌握。2高度
五、城市空间的组织 1、空间的连续与渗透 2、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3、空间的贯穿与贯通。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流动感 4、常用的组织手法:①轴线法 ②张拉法 ③重复法④视差法⑤层面转换法 ⑥框景法⑦诱导法
五城市景观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城市景观三要素:景物、景感和主客观条件 解释:景物:即城市景观形式的本身,是基本的素材。包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 景感:是人对城市景物的感觉反映。 分为直接景感 理性景感 (3)、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都是城市景观构成中的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人对景观的鉴赏过程中的时间、地点以及鉴赏人的年龄、兴趣、职业、知识等的差异,和社会的文化、科技、经济等情况,则是城市景观的主观条件。
二、城市景观的组成: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 (1)、自然景观:由山、水、动植物和云、雨、风、雪、光、气等景观组成。(2)、人文景观:指各种建筑、构筑物、街道、小品、雕塑等人工设施,以及历史文物古迹、诗文碑刻、堆山、凿洞、挖地、人工瀑布、跌水、绿化等。(3)、社会景观:是以社会和人为内容的景观。如:社会习俗、风土人情、民族气氛等(花灯节、花卉节、龙舟节、冰雪节、庙会等)。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佳者收之。(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四·城市景观设计要点(1)城市轮廓线控制 (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六街道与步行街
一、街道空间设计要点 1、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2、强调旋律和节奏。3、考虑街道对景。4、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①街道空间与周围空间结成整体。②多高层建筑、交叉口建筑,宜多退红线布置,前面留出一定面积的广场空地,或布置低层群房或绿化,以增加景深与层次。③沿街道两侧建立等高建筑,能使街道空间的纵深感增强。④设立过街天桥、牌楼等设施,会改变街道的视觉效果,增加街道层次。⑤街道上的步行道、路牙石、水沟、车行分道线、绿化、灯杆等设施,都能强调街道空间的纵深感。
5、城市街道与街巷的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的出入口处等都是设计的重点。6、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与趣味性:①结合街道所在的各地段特点,分别设立明确的地标,以使其结构清晰易辩;②结合街道交叉、街头绿地等,每隔200-300米,建立一个趣味点或停留点;③沿街建筑收放结合,内外空间与外向空间结合,确定街道的建筑红线;④利用和处理好各沿街的大型建筑出入口;⑤组织好街道建筑的轮廓线与背景;⑥结合人行道和绿化带,对公共车站、电话亭、废物箱、饮水池、标牌等街道家具和小品进行控制布置和设计,注意街道装饰特点;⑦合理地安排好各大商店、公共建筑等的汽车进出口、汽车停车场与自行车停车场。7、注意视域的开放:利用半边街的布置、布置低层建筑或设置平台等手法,以打通视线走廊,扩大空间感。
二、街口建筑布置形式 (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4)、将建筑物后退,留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出或停留。
三、步行商业街设计
1、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特点: ①多功能性。②多空间型。 ③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④增加绿化,讲究铺地。2分类①完全步行街。 ②“定时式”全步行街。③公交步行街。④半步行街。
3、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构成,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主体; 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④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一般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4、步行商业街的形式 ①街道式:一般街道式 两端封闭式 Z形或折线形式 ②商业街结合小广场③平行商业街 ④区块式商业中心word/media/image2.gif地下商业街word/media/image3.gif室内步行街
七 城市广场
一中世纪城市广场特征:1、城市广场尽可能通过公共建筑的围合或各种柱廊的环绕形成连续、整体和丰富多样的界面,造成封闭的空间2、广场的形式和大小根据场地的具体情况及公共生活的需求确定,同时也取决于广场主体建筑的重要性及视觉要求,采用横阔型或深远型的布局,类型灵活3、广场应尽可能不规则,教堂、钟楼、市政厅或雕塑不应放在广场的几何中心,应避开交通位置偏于一侧或一角,以利于视觉上的变化以及从多个角度及侧面来观赏主体建筑或雕塑4、建筑物、纪念性雕塑与广场之间应有紧密的功能上、视觉上及意义上的联系,如此等等。
二、城市广场的概念: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三、广场的分类: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
四、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城市广场必须与城市空间结构保持呼应,广场内部空间环境应相互融合,以形成有机体。2、平衡原则。广场设计要掌握一种平衡,如开敞和封闭的平衡、公共性和私密性的平衡、复杂和简洁的平衡,限定和变化的平衡3、场所感的创造。结合自然、人文及地域特色创造丰富的活动空间,成为具有识别性,使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空间场所。4、多样性原则。以丰富的空间景观给人丰富的视觉感受,以丰富的活动场所适应人们多样的社会活动要求。
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情趣要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空间。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 。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饰广场。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树木、花草等。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5、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重点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出:作为名副其实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出入口,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八 过程与成果
一、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 1用地现状调查研究:包括用地内部及其周围地区存在的环境条件的调查研究等,其内容有:①气候:包括地区的极端温度、湿度、日照率、雨量及其分配期、风向、台风、地震和当地的微气候等②地形:包括地形图和依地形图等高线所作的地貌图、坡地分析图、坡向图等,以作为空间布置、用地分区及场地竖向设计等之用。③地质:包括岩石性质、土壤种类与承载能力,以及超陡坡、崩塌地、倾斜地、断层、地下水位和涌泉、地下溶洞、矿坑和冲蚀区等,也可作出相应的地质分析图。④土地使用:包括设计区的范围界限,确定的建筑红线,土地使用性质及产权界限,现状建筑物主要用途、层数、高度、质量等级及其价值,节点和地标资料,建筑密度,土地使用的变迁过程,名胜古迹等。⑤交通运输:包括用地内道路、步行路,用地周围道路网及其机能,道路工程标准,交通量及交通流态等,并作出现状的交通分析。⑥公用设施:包括用地内部和周围用地内的公园绿地、游憩设施、商业、行政、警察、邮电、卫生、学校、图书馆、美术馆等文化设施,以及上下水道、供配电站、煤气管、垃圾及废污水处理站公用设备情况。⑦周围土地使用:包括与本区的关联程度,用地内外的和谐性,邻近建筑物的样式、效用,风景视野方向、范围与状况等。⑧生态:包括本区及周围地区现有的自然生态体系和人工生态体系,如森林、园林绿化、树木、水系(包括养鱼池等),以及适宜于本地种植的树木、花草。⑨公害:包括气相公害:空气污染、噪声、有毒气体,液相公害:污染水池、溪河等,固相公害:振动、土地污染、泥陷等的污染源及其影响程度等。
⑩有关资料收集:包括有关的规划设计文件、法规,城市总体规划对本地区在性质、位置及建设项目、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及其它限制条件(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规定等)。
2、社会调查研究:①人的行为调查研究 ②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调查法 观察法 实验法
(2)资料分析 城市设计的资料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分析---空间景观分析---使用活动分析---开发与保护分析
(3)目标建立 (4)设计评价 (5)实施计划 (6)维护管理
二、城市设计成果 (1)两种成果类型 工程—产品型 :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政策—过程型 :文字成果为主,图示成果为辅。(2)文字成果:---设计政策 ---设计导则---设计计划(3)图示成果(4)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 弹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5)成果的评价 ①可度量标准:自然环境标 准建筑形态标准 ②不可度量标准:便利性 多样性 可读性 灵活性 愉悦性 个性
九 城市滨水区
一城市滨水区的概念: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二滨水区城市设计要点: 1滨水区城市设计的范围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主要包括与河流、湖泊、海洋相邻的土地或建筑区域,即城市临近水体部分) 2滨水区公共环境的特征(亲水性、人性化、外向型物质和社会空间、形态、功能和社会要素都与水域密切相关,桥梁成为地区的视觉中心,是所在城市开发和城市中心区的重点依托,交通可达性) 3滨水区城市设计的关键(做好公共空间环境的城市设计是滨水区开发的关键)
三滨水区环境景观构成要素1蓝带要素2. 灰带要素3 绿带要素
四、滨水区的开发类型 :1保护 2再开发 3开发
《城市设计总结》相关文档:
城市设计总结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