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本培育 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实施教育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校把促进发展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强化校本培育,加快师资结构调整,优化师资资源配置,促进师资合理分布,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教师素质,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就我校在强化校本培育、提升教师素质方面的具体举措作一汇报。
一、加强思想政治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提升教师素质
我校专门定时间、定地点组织常规性的政治学习、理论学习,深入学习了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使全体教职工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德育人的观念。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为目标,深化教育改革,开拓创新,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开展多种活动,落实师德规范,大力提倡师德,塑造教师新形象
几年来,我校继续推行素质教育,全校进一步浓厚了“崇尚师德光荣,不讲师德可耻”的风尚,人人积极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努力工作,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对学生耐心诱导,绝不搞体罚和变相体罚,不歧视侮辱后进生,做到“三爱”,即爱教育、爱武中、爱学生。积极开展“三德”活动,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加强对教职工队伍的管理,树立正气。学校先后组织多次“解困助学献爱心”活动,全体教职工纷纷参与。我校还积极开展了“百名教师进千家,交流感情扬师德”为主要内容的“心连心”家访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家校联系,将学校对每一位学生的爱送入每一个家庭,将科学的教育方法传授给每一位家长,与家长共创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开设“爱心工程”基金会,开展“青年文明岗”与贫困学生结对活动,“解困助学献爱心”活动,学校中层以上领导与后进生结对等活动。同时继续开展好“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搞好阶段性评比总结工作,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加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服务学生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服务社会,关心学生,家长满意”的师德形象。积极开展评优活动,学校每年评选优秀教育工作者、“十佳文明教师”,评选校“文明组室”;组织党、团员进行义务劳动。开展了“十佳师德标兵”评选活动,通过广泛发动宣传,自下而上地评出了十位师德标兵。”。
三、立足教师实际,跟随教师需求,给予以师为本的培训 ,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一)构建一个“圈子”——环境影响,让自我发展成为行动意识。
环境造人,其潜移默化的功能往往能在人的心灵深处催生一种意识,培植一种习惯,所谓“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那么,让教师处在一个研究的群体中,浸染研究的气息,自然而然,研究就成了习惯,发展会成为自我需求。
我校积淀了较为深厚的学校文化,拥有了一批优秀的教师,虽然有新教师不断补充进来,但教师成熟队伍较为稳定。但是,成熟往往保守,安于现状,排斥新生事物,难于否定自己,有全新的重生。所以,构建积极的培育圈子,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打造学习型组织,一直是学校校本培育的基础工程、系统工程。
1、加强教研组建设。校本培育必须从教研组抓起,因为校本培育的规模与效益取决于培育活动的落实与质量,也是校本培育中最富活力的学习型小队。学校制定了《教研组考核制度》,对教师的教学研究、个人反思、群体合作、专业化发展提升等,做了明确规定与要求,从宏观调控,微观安排,把以校为本教学研究落到实处。每学期末,学校对教研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优秀个人和先进教研组,并予以奖励。在这种考核评价的激励下,教研组的活动越来越规范和系统,中心研讨深入,参与讨论面广,相互听课学习、开展教学反思也成为了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并积极推动了教育科研的开展。
2、推动备课组沙龙活动。备课组相对于教研组而言,人少,教学内容相同,教学对象一致,更具有具体研讨的共性。我们把备课组的活动定位为“沙龙”,是倡导不拘形式、自由活泼、即时研究的自由研讨之风,把备课组建设为更灵活的研讨组织。每个备课组我们都安排有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要求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不时召集教师就教学问题即时研讨,并传扬这种风气。在这些教师的努力下,备课组其他老师迅速聚合在他们周围,形成了极强的备课组合力。几年的努力,现在学校备课组已成了学校内极其活跃的学习研究团体。备课组的几位老师经常以网络、电话等形式进行联系交流,一周基本相聚一次,有重要事情或特殊问题时,聚到两三次。并由校内自发延展到课外。
3、组建学科综合教研大组。学校成立了文科、理科、综合教研大组,打破学科隔离、知识分离的教育教学现状,对相关问题进行协调,使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整体认知能力和横向思维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的迁移,推动课程整合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大组有计划、定主题、有考核,规范开展。
4、构建网络互动团体。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实行资源交流共享,使各个分散的个体、团队,通过网络,组合成一个研究整体。我们校园网设立了资源中心,现在拥有课件4352个,论文、反思等1202篇,教案1510份,试题1630套,专家报告88个。构建了校园博客网,即时交流。通过网络,使交流更快捷,使研究的氛围得以更强地创设。
骨干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研大组——网络团队,如震波,一层层扩展,并相互交融,每个圈子里都有各自的学习研讨氛围,又在相互接触中渗透融合,产生积极的影响,构成了学校大范围的教研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又推动了各层面的学校研讨行动的开展。现在,学校里已拥有了几个自发组织的学习圈子,由同学科的,也有不同学科的,相互鼓励,共同学习研究,进一步增强了学校良好的教研之风。正如雅斯贝尔斯说“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打造一份案例——把准切口,让自我发展得以有效实现。
教师的行动在课堂,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师的需求也在课堂。校本培育的合力应集中于课堂这一研究载体。在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学校集合了专家引领、同伴协助的力量,推出了教学反思、常态调研和专题调研等制度,采取了诸多的措施和策略,推动教师行动研究的有效开展。
“打造一份案例”,是我校校本培育中的一个长期坚持、成效显著的行动研究策略,是与原生态课堂研究同时推进的。原生态课堂研究重在了解学校教学的现状、教师日常教学的真实情况、个人专业素养,发现普遍问题,推行大众教育。相比,打造课堂更关注的是过程和结果。由过程而言,教师们经历一堂课的琢磨打造的动态变化过程。一堂课的琢磨打造过程,就是教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的过程,是教学艺术如何实现的认识过程,是教学问题如何切实解决的思考过程,对执教的教师是提升的过程,对经历这一过程的教师也是提升的过程。就结果而言,是推出成功的案例,加以推广,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让执教的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发展的内驱力,并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
我们根据教师不同层面、学校教研重点,着力打造“三种案例”,实施两阶段的研究。
一种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基本流程:备课—开课—议课—改课—复课—反思;主要形式:指导教师、名师面对面指导。流程简单,突出青年教师自主备课,真实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指导老师或同组名师面对面指导,共同修改,再在实践中比较,自我完善,自我反思,获得认知。这一活动与青蓝工程、青年教师的培训工程相互融合,很好地推动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使他们拥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并能在教学实践中正确运用,在各届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评比中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种是教研问题研究课。形成了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教研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就教研中形成的问题或研究的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落实教学行动,根据情况,以研究小组为单位共同参与反思行动。研讨方式为:个案求异纵向比较和多案求同横向比较。前者就一个案例,经历一个完善过程,纵向比较,在不同之处寻求规律。后者就多个案例横向比较,寻找成功的共同点。
一种是展示评比精品课。执教的老师一般都是骨干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个性特色,所以这类课的打造过程围绕执教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展开,集合备课组、教研组骨干教师的智慧,就课堂教学中个性化处理予以思考实践验证。从而成就为具有较高品位、富有个性创造的精品课。
两个阶段是案例打造和案例延展。我们不仅仅把案例停留于琢磨打造,完成一个成品。而是紧抓住这一“点”,纵横伸展。进一步开展的工作是:撰写教学反思,实践推广,推广中形成新的研究问题,由此课例理念设计相关教学。一堂课是一个点,但紧抓住这个点,带出的是一个面,是一种思想的成熟。
案例打造的成功推进基于两种制度的保障。
一是理论学习制度。每两周教研组集体理论学习,实施中心发言,保证学习的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学习内容由学期初统筹计划,基于两个要求:切合教学实际,把握教改动向。每日教师个人自主学习。我们根据教师需求,订阅教育教学类杂志,开辟教师阅览室;结合教育形势和现状,即时购买教育专著,要求教师每学期细读一本教育专著,我们先后集中学习了《我的教育之梦》、《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细节决定成败》等等,并推行网上学习。以学习积淀理论,提升认识,使案例打造能实行并有较高的品位,理论与实践得到最大效益的结合。
二是问题发现制度。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不是说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问题,没有困惑,而是没有关注问题的意识和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把这些问题提炼为教研主题的能力。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实质就是教师深度思考与反思的过程。为此,学校初步形成教学问题累积制度,规定教师结合教材、教法与学法实际,每天至少提出一个感到困惑的问题,或提出一个具有见解性的问题;每周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时间或每月利用教研大组,活动时间,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组织教师一起探讨。通过探讨,集同伴协作的力量,解决一些问题,提炼一些问题。这使案例打造目标明确,内涵丰富。
(三)创设一个交流网——自我展示,让自我发展获得开放空间。
学校着力构建了五大平台,相互交融,形成了一个展示交流的立体网络。给予教师自我展示、合作交流的平台,获得发展的开放空间。
1、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以学校“生活·能力”校本课程为平台,推动校本教研向课程构建方面提升。使教师成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推动教师学习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自觉地从课程结构的整体出发,全面理解分析学科知识的结构,对所教学科的课程有全面总体的认识。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中,现今已开发了十个系列的课程内容。
2、课堂教学展示周。每学年举办一次,学校领导、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家长、校外教师、教研员共同参加。随堂听课,共同评论。既营造课堂教学研讨的强势效应,促使全体教师深入到课堂研究与革新中,又给予了教师课堂教学大展示的机会。这是现象,我们更主要的还在于挖掘、综合各方面对这些展示课的评价,予以整合梳理,反馈给各位老师,并作出综合评价,作学校教学策略制定的依据。
3、校园论坛、沙龙。举办各类主题论坛,相继举行了“走进新课程”、“学生评价”“与生活接轨”等主题的教育教学论坛,提升了教研的品位。我校的班主任论坛已连续举办了八届。组织教学沙龙,以漫谈的形式展开交谈,参与人员具有明显的共同性,如“青年沙龙”、“班主任沙龙”等。
4、校际协作平台。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学校广泛展开交流。与桐乡六中、平湖东湖中学等学校结成七校联谊会,与多所农村中学“结对子”,与小学开展衔接研究。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共同开设教学研讨课,共同交流经验和教训。
5、成果展示平台。完善《武中教育》,增办《新课程实验》杂志,举办三届新课程教学反思评比等,编辑各类主题的论文集、反思案例集,宣传推介教研成果,并成为教师思想的家园。
四、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科学落实三“三”措施
1、搭建专业人才“三格”层次。
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个复杂劳动的系统结构,都有一定的层次,系统内部运动能否有效或效率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科学地划分层次。我校根据教师不同学历、资历和驾驭教学的能力,分成“入格”培养层、“升格”培养层和“风格”培养层三个层次,实行分层要求,分类培训。
①新教师“入格”培养。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的目标是使合格的本科毕业生缩短“磨合期”,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我校的做法是:
一是引导新教师做好角色转换,对他们进行教育发展透视、教育法制法规、班主任工作艺术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二是抓好课堂教学常规,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并面对面地进行跟踪指导。
三是施行师徒结对的“青蓝工程”,要求每位新教师必须自拜“教学师傅”,并签订“师徒合同”,每学期量化考核,内容包括交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组织一次公开班队活动、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等,使他们顺利地在教坛上闪亮登场。
②中青年教师“升格”培养。中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未来,学校的未来,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做法是:
首先给青年教师树立榜样,编辑《师德写真》,宣传我国教育大师和本地名师,发挥他们的榜样示范作用,引导教师不断进取。
其次是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成立学校“文化沙龙”,开展“武中论坛”和开通“教育博客”网络,通过观摩、研讨、竞赛、考核、评比等形式,给青年教师以成功的机会,让其从中获得成功的心理满足。
第三是创设条件,优化培训环节,对事业心强、有培养潜力的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走出校外、县外、市外、省外参加教学展示观摩、研讨培训。
③骨干教师“风格”培养。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化,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具有风格特色的教师,由此来带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做法是:以科研为先导,要求骨干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根据学校“促进专业成长”、“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总课题目标,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确立子课题,并在智力投资、经费援助上给予一定支持,为骨干教师的研究工作创造条件。骨干教师通过科研攻关,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不仅取得了一些教科研新的成果,而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2、铺设专业人才“三环”道路。
教师的培养从夯实基础到专业化发展,必须铺设一条“外环”(教学基本功)、“中环”(教学策略)、“内环”(教学思想)的教师成长“三环”路。因此,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摒弃过去大部分教师终身“磨道式”发展的现象,积极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有效发展通道。
①历炼“教学基本功”。引导所有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积极参加各项培训,主动投入“教师基本功大赛”,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开学初,学校组织了“地毯式”的全员听课、评课活动,为优秀教师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为有待提高的老师找到了症结所在,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全员教师教学基本功现场比赛,展示优秀作品、教学课件、论文成果等活动,检验了教学基本功,满足了教师成就感,激活了积极向上的竞争机制。实践证明,“历炼教学基本功”指的是锤炼“教学策略”。
②锤炼“教学策略”。随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单一的人才目标、划一的教学形式、统一的考评方法已无法适应教育改革,甚至成为课程改革的阻力。我们根据教师和学校实际,坚持师德与师能并重,长线与短线结合,点面合理安排,既有前瞻性,又能及时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要求骨干教师探索新课程需要的教学策略,把握整体性,突出人文性,体现开放性,发挥主体性,注重实践性,落实探究性,追求艺术性,让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提炼“教学思想”。
③更新教育思想。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首先就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育观念转变了,教师的差距找到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学思想”的提炼,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然而,要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有一批教育领衔式的将帅人才。面对浮躁和充满欲望的社会现实,面对别人的辉煌,我们要求全体教师能够坚守自己的心灵,坚守人生的真诚和尊严,自甘寂寞,苦苦求索,撰写教育反思与教育随笔,学校开展评比与表彰活动,努力使每一位教师追求并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及教学风格。
3、构架专业人才“三维”空间。
①“学习”空间。今天,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多媒体的时代,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世界,令人目不暇接。但是,月上中天,伴着青灯,茶香、书香、墨香弥漫下的温馨之夜的快感,是任何其他形式都替代不了的。我们通过组织教师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教育理论,加强教师教育理论的基本建设;推荐教师阅读《没有任何借口》、《细节决定成败》等书,并人手一册;通过“读书汇报会”、“今天怎样当教师”等专题讲座,让教师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不学习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倡导教师博览群书,保持教师自我学习、不断探索的欲望,努力为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构建学习型人生,学习型学校。
②“实践”空间。教育的实践性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原则。我们要求青年教师走“学、教、训、研”相结合的道路。实践过程中,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努力构建适应教学发展的“双师型”的知识结构,使教师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底蕴,又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③“展示”空间。教师的学识才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挖掘与发现,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通过评选学校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星级教师等,打造教育人才梯队,帮助教师寻找教育展示的舞台,组织他们承担各级各项教学科研课题,承担学校“教育开放”任务,并对大家所分享的工作表示发自内心的尊重,以唤起教师热爱学校、拓展专业、献身教育的情感和意识。实践证明,构建专业人才的“三维”空间,结果必然是,教师对学校感情与日俱增,服务教学的热情与时俱增,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日俱增,从而形成了“我和学校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硕果累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优化育才环境,为我县基础教育的优质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相关文档:
最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暨队伍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精品09-05
招远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招政办发〔2020〕15号09-21
学校团委队伍建设工作计划多篇10-17
公安交警队伍建设工作总结精选10-31
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10-31
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10-31
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有关情况的报告10-31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情况报告10-31
关于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心得体会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