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ADIS)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以免疫系统损害和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传染病,由于艾滋病的病死率极高,又无有效的疫苗及治愈的药物,因此给人们的心理上造成极大恐慌,对人们的健康也带来严重的影响。不但造成沉重的经济损失,还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十分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目前正处艾滋病广泛流行期,艾滋病病毒实际感染人数已接近90万例,特别是近几年来,以30%的速度递增,并且正由特殊人群(如吸毒者)向普通人群扩散。随着艾滋病的患者人数的增加,加强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诊断意识及防护能力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在医疗活动中难免会出现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感染者,这其中就包括实验检测工作人员。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1.1定义职业暴露是指从事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及在执行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者胃肠道黏膜,或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1.2暴露后的急救处理1.2.1如皮肤完整无伤口时,可立即用肥皂和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l/2)危害级别为Ⅱ级风险。艾滋病实验室所用的样品和材料通常来自感染者的组织或体液以及体外培养病毒上清或细胞。尽管职业暴露多是通过血液或血液污染物发生,但从感染者和实验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的血液、精液、唾液、泪水、尿液、脑脊液、羊膜液、乳汁、宫颈分泌液和其他多种组织中都能分离到病毒。实验室操作时,如果防护措施不力,极易引起交叉感染和意外事故,感染后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目前,尚缺乏有效的疫苗和可治愈的药物。因此,采取安全操作和防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HIV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涉及活病毒的步骤较少且时间较短,因而相对较安全。但在保证样品中的病毒已经被灭活之前,样品的处理应在BSL-2安全设施内进行。操作者应具有BSL-3个人防护并使用BSL-3操作规程。在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进行实验时,尤其是当载体含有全长感染性基因组(HIV-1)时,应该在BSL-2安全设施内进行BSL-2/3操作。HIV与其他病毒的镶嵌分子(如SHIV)大多能够感染人PBMC,在不能完全确定其感染能力和毒力之前应与感染性克隆同等对待。HIV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多具一定的生物活性。从事不涉及活病毒或感染性克隆的其他HIV-1分子生物学研究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在BSL-1或以上的安全设施内进行。
艾滋病检测实验室每项实验活动都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目的在于尽可能消除危险。如果无法消除危险,则应按下列的优先顺序使各种风险减至尽可能低的水平,包括使用替代方法、使用防护方法、使用个人防护措施和设备。
按卫生部《可感染人间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年)(简称《名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列为危害程度第2类病原微生物,根据国务院2004年颁布的424号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HIV属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HIV以血液传播为主,通过共用针头吸毒、使用被污染的血制品及血液是我国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国外临床医护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职业暴露引起的感染多有报道,HIV抗体检测实验室以检测血液样本为主,为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止实验室交叉感染,我们仅对HIV抗体检测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HIV危害程度分类
HIV危害程度属于第2类病原微生物
。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
1.HIV抗体检测 HIV抗体检测实验室属于非病毒培养的实验,仅为血清学检测,按《名录》要求,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HIV抗体检测实验室中操作。
2.HIV分离、研究 HIV分离、细胞培养及研究工作按《名录》要求,应在Ⅲ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3)中进行,因此不作探讨。
三、实验室要求
HIV抗体检测实验室应按国标《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及《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年)、《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2006年)要求设置。
实验室主要配置:酶标读数仪、洗涤仪、离心机、洗眼装置、生物安全柜。
其中,生物安全柜应放置在没有气流明显流动的地方,避免生物安全柜在工作时受到外界气流而影响了正常的内部层流。
四、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1.实验室危害评估 对新建或已建的HIV抗体检测实验室必须作一次实验活动危害评估,评估内容应根据各实验室现况、条件、人员,以及具体实验活动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
2.健全实验室管理制度体系 完善各类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样本的处置与保藏管理、仪器的安全使用、消毒隔离措施、应急事故处理、实验废弃物处理、人员健康定期医学监护制度、职业暴露处理等。
3.个人防护 实验室工作人员所用的个人防护装备均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使用前应仔细检查,不使用标志不清或破损的防护用品。同时应根据本实验活动的特点,选择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并要正确使用。一次性的用品不可反复使用。
五、样品采集
HIV抗体检测主要采集血液样品,样品采集的工作人员应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有效地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
样品采集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清楚意识到待检样品的潜在感染性,操作时须戴手套(如果采集已知的HIV感染者或病人的样本时,应戴双层手套),提倡使用真空采血器,若使用普通的注射器,采血后,不得用手摘取针头,不得给注射器重新“戴帽”,避免刺伤手。针筒内的血要小心缓慢地沿管壁注入试管内,防止血液外溅。
盛有血液的试管必须及时加盖,并放置于稳妥的试管架上,防止倾侧。试管在注入血液前应认真检查试管底、管壁有否裂纹和破损。
使用后的真空采血器或普通注射器及止血棉球都含有待检样本的血液,必须立即放入内含消毒液的容器内,按有关要求消毒一定期限后,作为医疗废弃物处理,或放置于生物废弃袋中,在密封的情况下送去作高压灭菌处理。
如果因流行病学调查及疾病监测需要,在现场采集样本时必须注意:(1)大面积采血时,尽可能不污染采血现场,工作台面应采用一次性的台布铺垫;(2)受检人员较多时,可能出现较混乱场面,应有工作人员注意维持工作秩序,防止人群弄翻已采好的血液样本;(3)必须备足消毒液,以便对被污染的环境及时有效地进行消毒处理;(4)工作完毕,应该将所有的样本采集的残余物质用一次性台布包裹集中放置于生物废物袋(注意:针头等锐器应放置于耐扎的容器内)带回单位高压灭菌后作无害化处理;(5)离开现场前,对现场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处理;(6)采集的血液样本要按照有关规定运输回本单位。
六、样品转移
1.单位内部运输 一般单位的采血点与实验室都有一定的距离,可能是在同一楼,或在另一楼内,采好的样本放在规定的容器内送到实验室,不得徒手拿到实验室内。
2.实验室间远程运输 需利用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运输的样品,应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TO)提出的三级包装系统,根据卫生部2005年第45号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的要求,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事先应进行规范合适的包装和标记,办妥必要的运输申请手续,方可实施运输。
七、样品接收、开启
实验室接收样本应在生物安全柜内开启包装件,并检查盛装样品的试管有无破损或渗出的情况,如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存留的样品移出,对被污染的试管、试管架和盛器均需作严格消毒。
八、样品分离
1.离心机分离血清 样品在离心前,最好在实验室自然放置1-2h。在离心时,最好使用带有密封离心桶(安全杯)或者密封转头的离心机分离血清,离心后,应在生物安全柜里开启试管盖。在生物安全柜内分离血清,操作时,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工作人员的手臂动作幅度不能太大,以免影响安全柜内的空气层流。如果是无盖的试管,应在离心完毕后,静止30min后,再开启离心机盖,如发生试管破损,要对离心机进行严格的消毒。
2.血清分离器械的处理 操作完毕后,所有的吸管、Tip吸头、含血球的试管等废弃物应置于规定的已含适当消毒液的容器内,小心的移出生物安全柜,高压和/或焚烧。如使用滤纸片作为载体收集的样本,在实验室内使用缓冲液浸泡、离心收集样本的操作,亦参照上述要求处理。要求工作人员将所有实验操作移至生物安全柜中间进行,安全柜内工作台面由左到右分别为相对清洁和污染区域。
3.消毒 应备有合适的消毒液,以随时清除溅出物及溢出物。
九、样品检测
1.HIV抗体筛查检测 (1)手工操作:①加样、混匀 用移液器将分离好的血清在生物安全柜内加样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其它试剂的反应孔中,小心混匀,尽可能避免气溶胶的产生,封盖后,用托盘平移至温箱孵育;②洗涤、溢出 洗涤仪使用前应检查吸液针孔是否已阻塞,如发现阻塞应尽快疏通,在洗涤过程中要注意洗涤液不能溢出;每次洗涤完毕,用蒸馏水洗涤几次,以免洗液中的成分产生结晶而阻塞针孔,造成实验环境污染;吸入废液瓶中的液体,应按量加入适量的消毒剂,作用规定时间后处置;(2)自动化酶标仪检测:该仪器操作中存在有加样探针及洗涤的废液均应根据每次废液的量加入足够的消毒剂,作用规定的时间后处理。
2.HIV抗体确认检测 (1)手工操作:必须注意,需确认的样品阳性概率非常高。加好样品以后,小心的将反应槽放于摇床上,启动摇床,缓慢地提高转速,直至达到规定的转速,不要启动后马上达到转速,将可能导致液体急促溅出,如摇床失常,液体溢出或泄漏,应及时用消毒剂处理;对每次反应后的废液,应集中收集于容器内,加入足量的消毒剂,作用规定时间后弃之;(2)自动化蛋白印迹仪:仪器使用后收集的废液应按照上述要求处理。
十、剩余样品处理
如需保藏的血清或血浆样本,应设有专用冰箱、登记造册入档、专人保管。若专库保藏的,必须按照国家高致病性样本管理要求保藏。不需保藏的所有样本,按实验室废弃物处置。
十一、废弃物处置
1.废弃物处置规范 废弃物处置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和《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
2.废弃物处置 从实验室出来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品(血球、血清等)、反应板、试剂阴阳性对照、ELISA标记物、试剂包装盒等,均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应置于专用的密封防漏容器或生物废物袋中,经高压无害化处理后,密封容器或扎紧废物袋口,按环卫部门要求处置。所有废弃物应按照HIV污染物品处理,由专人按特定程序和方法进行清洁和消毒,污染或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在带出实验室前均应严格进行消毒。
3.记录 废弃物的处理应做好记录。
4.消毒效果监测 可使用化学、生物指示带/剂法,每次高压灭菌需用化学指示带、每月用生物指示剂来监测灭菌效果。
十二、实验室意外和意外事故处理
实验室必须随时备有足够应急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保证消毒效果。发生意外事故时,应立即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1)血液溢漏、倾翻于工作台面或实验地面时,应马上采取消毒措施;(2)操作人员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了待检样本或含有HIV的血清,发生了职业暴露事故后,应立即用消毒液或清水处理被污染的部分,尽可能用力挤压皮肤,排出污染物,或使用洗眼装置冲洗眼睛黏膜,然后按卫生部《医护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理指导原则》认真做好职业暴露危害评估及处理;(3)未破损的皮肤只需立即消毒清洗;(4)工作人员衣物污染时,应马上脱去,高压灭菌后再清洗;(5)如果发生环境大面积污染,工作人员应及时离开实验室;(6)做好意外和事故登记、报告和检测。
十三、生物安全柜
每次开启后首先检查气流正常与否。每次实验完毕后,使用合适的消毒液(防腐蚀)擦拭安全柜内壁。生物安全柜应定期检查空气的层流、流速、噪音、泄漏、紫外线强度、高效过滤膜的破损等。
若生物安全柜出现正压,或不能正常工作报警时,应被视为房间有试验因子污染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危害较大,应立即关闭安全柜电源,停止工作,缓慢撤出双手离开工作位置,避开从安全柜出来的气流。在保持房间负压和加强个人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消毒处理,撤离实验室。
生物安全柜的高效过滤膜阻塞工作无效时,必须请专业人员在密封状态下用福尔马林熏蒸后再更换,更换下的滤膜应放置于专用塑料袋密封后移出实验室,送到指定地点销毁。
十四、人员准入制度
实验室必须建立严格的人员准入制度,严禁非本职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区域。
十五、仪器和设备的保养维修安全
对实验室内的所有仪器设备在按规定做好点检保养核查前或出现故障时,需进行有效的消毒处理,方可移出实验室,或由工程师上门维修,以确保维修或保养人员的个人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不是新出现的学科。应该说自人类开始有医疗行为时就存在有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问题,当一个生物样本从人体采集后,进行样本运送到实验检测,剩余样本的处置,直至检验报告发出这一连续过程中,始终贯穿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以往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自200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生了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陆续出台了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及规范管理性文件,将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纳入规范管理体系。
实验室生物安全作为体系管理,对所有的生物实验室都应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来系统管理,使在每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将可能对人员和环境发生的危害控制到最低。这些系统管理制度会使原来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受到约束和干预。为此,每个工作人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搞好实验室生物安全首先保护的对象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同时,必须考虑到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有共性,亦有个性,要针对不同的实验对象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HIV室生物安全评估》相关文档:
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报告09-07
生物教师教学工作总结5篇09-11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范文09-15
生物实验学习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09-15
生物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2篇)09-15
生物实验心得体会(精选7篇)09-15
生物听课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09-15
大学生生物专业实习心得体会09-15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范文09-15
生物专业实验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6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