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交流材料
促进我县资源型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是贯彻党的十*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实施 “工业立县”、“绿色富县”与“走在全省山区县市前列”战略的客观需要。笔者试从我县资源型产业企业生产“减量化”、园区产业“集群化”、生态环境“资源化”三个方面,思考我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
一、以企业生产“减量化”促进要素结构转变,实现发展方式的第一个转变
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企业的减量化生产,是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它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用较少的资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目的,从而实现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源头控制。因此,企业生产“减量化”,是经济增长实现要素结构转变的重要保障。
(一)调整资源开发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首先要求在生产源头就注意提高单位产品对资源的利用率,从而预防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我县在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中,随着煤炭、磷矿等资源不断消耗,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同时,我县存在富矿少,贫矿多,矿石地质品位较低等问题。因此,我们应从资源开采的源头入手,调整资源开发配置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要大力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优化和集中资源配置,推进深度开发和磷矿资源全层开采,大幅度提高磷矿资源采出率。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及运销管理,对高品位磷矿石实行开采和运销总量控制,从严限制高品位原矿出口。
二是在生产消耗环节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企业加强资源消耗定额管理、生产成本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研究制定开发利用中低品位磷矿的政策措施,逐步将资源税、资源补偿费计征与矿山消耗资源储量和矿石品级挂钩。
(二)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科技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经济发展只有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产出,也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重点领域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在我县具有特色优势的磷化、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中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开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二是积极构建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财政、金融部门对
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改善创新创业投融资环境。要制定企业自主科技创新保护措施,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全面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对共性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创新,要加大政府投入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自主创新。目前,对我县磷化工企业要继续给予引进资金的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制定再投资所得税减免政策。
三是在项目安排和投入上,重点应将投资方向放到对我县经济发展影响大的“四大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业技术升级、结构优化。重点支持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按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创新研发。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组织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与企业协作攻关,加大关键技术的投入。对于磷化产业而言,从磷化企业发展精细磷化工和高浓度磷复肥系列产品、食品级和饲料用各类磷酸盐、磷化物和有机磷产品入手,重点引导研发硫磺制酸、硫铁矿制酸焙烧、集成应用制酸余热回收发电等新工艺,开发五硫化二磷、牙膏级磷酸氢钙、单氟磷酸钠、工业级磷酸一铵、焦磷酸钠、三氯化磷等新产品,尽快实现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从而实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靠科技进步调整和更新产业结构。
(三)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所从事产业的效率和效益。降低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增加经济中科技知识的含量,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复杂劳动和不断创新。因此,要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结合起来,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要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理论教育、专业培训和实践锻炼,结合企业实际和职工岗位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采取到大专院校深造、在职培训,或由本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讲课、传授技艺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地培育一批职业道德高尚、技术精湛、懂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有利于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机制,制定鼓励引进技术、研究、管理和经营各类人才的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培养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重业绩,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管理、经营人员给予奖励。
二、以园区产业“集群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个转变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从我县实际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依托竞争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集聚企业群,依托优势产业构建产业链,坚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大突破口,以提高支柱产业的市场比重和提高现代服务业的结构比重为支撑,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工业园区为载体,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已初步形成了磷化、建材、机械、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为主的县域工业体系,我们应以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为着力点,把四大支柱产业发展成竞争力强、节能降耗的新型支柱产业。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以永安车桥为代表的机械加工和汽车制造业,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和竞争力。要依托已有的优势和产业基础,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的比重,提高其作为骨干企业的规模效益,培育零部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汽车工业的发展带动机械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汽车零部件及轻客集群。
二是进一步发挥我县磷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稳步发展农用化工,并大力推进下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及深加工。重点要加快东圣化工集团公司60万吨/年磷酸二铵及配套项目、绿陵化工公司矿肥结合项目的建设,早日完成楚源化工公司磷系列精细化工项目的建设改造。将我县建成鄂西地区的磷化工产业基地。
三是建材工业要突出抓好新型高档建材产品的生产,积极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加快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新型墙体材料、新型装饰材料、高档陶瓷等。要以花林水泥公司2500t/a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武星防火板搬迁扩建项目、大宏陶瓷公司墙地砖项目建设为龙头,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和档次,尽快发展成为优势产业。
四是充分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桑丝、特色绿色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桑丝产业链,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垭丝”真丝服饰名牌产品和桑、丝系列的后续产业链。食品工业要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突破性地加快“野风”、“奥龙” 地方绿色特色食品项目的建设步伐。推动“鸣凤”优质大米生产集中度,实现品牌优势与规模效益的有机结合。饮料酒企业要按照“优质、高效、低耗”的方向,加快楚园春酒业5000吨黄酒项目的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二)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合作,加快产业集群形成
调整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形成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空间格局。
一是要率先在园区内促进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业融合、行业融合、企业联合,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产业链延伸,实现做大做强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发展。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导,强势企业控股的资本重组、产业融合、相互投资的新格局。
在不断壮大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磷矿资源优势,依托荷花化工小区和江北小区,进一步整合磷化生产企业。通过兼并、合股或“磷、电”结合的方式,鼓励选矿和磷矿深加工企业实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使布局相对集中地区的企业实现群落化。重点发展壮大以精细化工和高效复合肥为主的磷化工业,力争到20xx年,形成100万吨磷酸一铵、60万吨NPK复合肥、150万吨中低品磷矿石加工、100万吨磷石膏(磷渣)处理能力。要围绕磷化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下游产品。充分发挥森林、陶土、石灰石等资源优势,走联合开发、系列开发之路,发展壮大以防火板、建筑陶等为主的新型建材业。充分发挥为大企业、大集团配套的优势,延长产业链,发展壮大以车桥等汽车配件为主的机械加工业。充分发挥绿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扩充基地,精深加工,发展壮大以食用菌、桑蚕、香菇等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骨干民营企业,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骨干企业聚集。
二是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将星球等污染性企业从老城区中搬迁到相应的工业园区重新选址。
三是引导骨干民营企业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促进工业化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
转变产业结构,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既给社会带来了极度浪费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等突出问题,也导致了一二三产业比例失衡,使得重工业比重较大,农业相对落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等。三大产业间的不协调,又影响了第二产业本身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以“巩固第一产业、做大第三产业、提升第二产业”为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园区产业“集群化”。
一是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在优化结构、增加就业、提高效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把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我县经济中的比重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信息业和现代物流业;大力培育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积极扶持文化产业、旅游业、房地产业、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全面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加快流通业态创新。形成机制灵活、结构优化、开放程度较高、功能较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
二是以服务园区经济为重点,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使工业发展与第三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加大对第三产业市场主体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放宽第三产业市场准入,鼓励更多的民间资金进入第三产业。大力运用政府采购、资金扶持等措施,鼓励第三产业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
三是坚持把新兴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体,大力提升信息服务业,不断加大培育力度。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通讯服务业的网络服务功能,为社会和居民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培植壮大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业,积极引进外地知名的中介机构落户远安,加大对法律、会计、咨询、广告、招投标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力度。
三、以生态环境“资源化”促进产业结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三个转变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节能减排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真正把过高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降下来;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又是转变发展方式有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循环经济应充分重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因此,生态环境“资源化”体现了资源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
(一)支持发展资源再生产业
资源再生产业是实现末端治理的有效办法。专家预计,21世纪中后期,再生资源将成为我们资源需求的主要来源。我县大多数工业企业对环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磷石膏、二氧化硫、氟化物等均超出国家排放标准。同时,每年产生大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中,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十分丰富,在废物的再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我们应在现有产业结构基础上,针对产业链缺损部分,积极引进关键“补链”项目,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
目前我县在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主要是缺乏政策支持,缺少有效的组织,缺少技术研发,再生资源下游处理和再生加工环节发展滞后,尚未形成产业,影响了资源的回收利用。因此,应将资源环境保护与工业经济协调发展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突破口。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和企业入园清洁生产标准,促进资源再生利用形成产业规模,实现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的有机统一。
一是要提高矿产资源回收率,对现有磷化企业逐步整合,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引导生产企业提高改进原矿采选方法,进行深加工和精细产品开发,提高磷产品附加值,做到高、中、低品位矿石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二是要组织实施示范项目。在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生物质能综合利用、废纸回收利用、绿色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和工业园区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创建一批节约型企业,组织一批示范工程项目,以重点企业集团为龙头,加快建设工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区。包括工业余热发电及能量梯级利用示范工程;生物质能技术示范工程;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工程等,发挥项目工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推动我县循环经济发展。
东圣公司硫磺制酸配套建设的2×3000kW余热发电项目,可实现年供电3880.6万度,年节约标煤量47520吨,减少粉尘排放量62t/a,减少S02排放量278t/a。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XX万元,税金1XX万元,利润1XX万元。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示范作用。
目前,我县要重点鼓励发展磷炉尾气净化合成有机化工产品,使用磷渣、磷石膏制成建材或建材添加剂等。对利用磷化工“三废”磷石膏、回收氟等做主要原料、燃料生产的产品实行奖励和重点扶持。
三是扩大清洁生产的行业覆盖面和中小企业覆盖率。将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指标纳入到县直部门及乡镇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中,树立“资源有限、节能无限”的观念,加强对园区生态化建设的指导、组织和协调,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优先支持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建设,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
(二)加快生态工程建设
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建设生态经济要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从而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因此,要实施生态工程投入,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综合治理,有效控制工业污染。积极倡导节能绿色消费理念,大力开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推广应用新型墙材。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两大产业链。加强以政策、法规、规划、标准和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环境建设,为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发挥政策资金对民间资本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要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要使公众真正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使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相互协调,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交流材料》相关文档:
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10-05
【演讲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推介致辞10-05
在全区文旅文创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10-05
产业发展资金使用实施方案11-09
乡村产业发展与规划计划范文(2篇)11-16
农村产业发展项目计划书11-16
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11-16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以全国重点旅游乡村、全11-19
网红经济背景下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策略研究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