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摘要:“花间派”词作为早期的一种词,其产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在选取并简评其两位代表人物——温庭筠和韦庄的代表词作之后,对花间词的创作风格进行探讨并简述这种创作风格对宋词尤其是婉约词的影响。
关键词:花间派 温庭筠 韦庄 宋词 婉约词
一、“花间派”词与《花间集》
词体在盛唐时期孕育于民间,中唐时己有一些文人开始从事词的创作,至晚唐五代,词体已渐趋成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花间集》,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期十八位词人的五百首诗歌曲子词。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共六十六首,另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因其来源《花间集》而得名。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谈到:“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花间词大多是伤春悲秋、离情别绪写的。这一景象出现于晚唐五代, 原因虽较为复杂, 但自有其必然性、合理性。
从客观角度看,同任何文学流派的兴起一样,花间词的出现,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唐以后政治腐朽、社会衰败,广大文人志士面对纷乱世事,无奈至极,转而需要消遣性、情绪化、日常性的软性文学来回避生活中的苦难,在诗词的表达中求得慰藉和平衡。加之中唐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步扩大,追求世俗享乐的意识迅速膨胀。曲子词的兴盛正是迎合了这样的需要,通过婉约细腻的词作吟唱情思和爱意。
也正在这一时期, 特别是五代, 儒家思想的统治明显削弱, 封建礼教观念相当淡薄, 在婚姻爱情方面的思想解放已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中唐以来,以爱情为题材的诗歌渐多,及至晚唐李商隐等人,描写真挚的闺情、捕捉细腻的心绪,代表了唐代爱情诗歌的最高成就。但是近体诗发展至此,在言情表达方面开始显露出力不从心。它严整的形态,难以表达波澜起伏的内心情感,但是这种新的情感心境、审美情趣一旦兴起,就必定要寻找到一种能够避免形式束缚,更加自由地传达心曲的文学载体。
从主观角度看,早期文人对词体的初步认识,对花间词的产生有着巨大影响。晚唐五代人的诗、词,即使同出一人之手的诗与词,也呈现着不同风貌,诗重言志、 词重言情,诗庄而词艳。在表现文人多重性格和丰富情感上,词与诗就已开始分担着不同文学使命。文人们往往把诗中不便、不屑而又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思想情感,毫不拘束地写入词中,而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正是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社会风气、文学思潮的诸多新变,花间词兴起并广为传唱。
二、“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评析
温庭筠、韦庄是花间派的代表作家,人们常把他俩的词相提并论,称为“温韦”。
(一)“浓妆”之温庭筠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作为我国晚唐著名文学家,温庭筠诗词俱佳,以词著称。温庭筠诗词,在思想意义上虽大多无较高的价值,但在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在温庭筠之前,诗人虽有填词的,但都以诗为主,填词作品不多。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填词的人,词的成就在其诗之上,词到了他,形成了一种正式的文学体裁,与诗并列并得到了独立的地位。可以说,温庭筠在诗、词过渡时期起了桥梁作用。由于他在词上的创作与成就,成为了晚唐词人的代表,开创了五代、宋词的发展道路,被称为“花间鼻祖” 。
温庭筠所写词的主要内容是描写妓女们的苦闷情绪和男女间的离愁别恨,在创作上,特别善于用浓密细腻的笔调描摹女人们细致曲折的心理变化。概括为两点,一是表情深密而隐约,二是语言浓艳而华丽。《花间集》中选录的温庭筠的词,充分表现出他善于描写妇女生活以及心理的技巧。以下以两首作品为例简评: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这首词描写一个女子等待所爱的人归来而不断失望的心理。她清晨起床,梳洗化妆完毕就倚楼望江,迫切希望眼前过去的船只中有一只载着她所爱的人归来,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从清晨望到黄昏,仍不见他归来。“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一面写实景,另一面是则侧面表达她爱情的坚贞不移;“斜晖脉脉”写夕阳欲落不落,似乎依依不舍,这里不单纯是写景,主要还是抒情;“水悠悠”既是写景,更是指无情男子象悠悠江水一去不返。这首词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婉约的笔调,凸显出了“深密而隐约”的特色。“深密”即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许多层意思,“隐约”即婉约含蓄。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前两句既体现了他浓艳的色彩、华丽的辞藻风格,也体现了他把女子的姿色、风情写得到了穷妍极态的地步。他的许多词,大都充满了这种浓烈的脂香粉气,虽然色彩浓艳华丽,但与词的内容却很调和,他写词的手法,是将许多可以调和的颜色景致物件放在一处,使他们自己组织配合,形成一个意境、一个画面,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情意。最后两句“梧桐树,三更雨”,“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都体现出温庭筠善于借物抒情,以及由此而来的在情感表达上的婉约含蓄。
(二)“淡抹”之韦庄
韦庄,字端已,五代著名词人。他的词在内容取材上较温词广泛、民间气息浓厚,和温词比较,具有疏淡浅显、清丽自然的特色。韦庄的词,句与句之间关系清晰、布局疏朗而有层次。温、韦词在内容上并无多大差别,不外是男欢女爱、离愁别恨、流连光景。但韦庄更善于运用清丽的字句、白描的手法、疏淡秀雅的笔调描写缠绵婉转的深情。由于深受民间作品的影响,他的词在语言上能够做到清朗自然,不含一点浓艳的颜色、没有一点辞藻的堆砌。他善于以直率坦白的语言描写热烈真挚的情感,可谓是“寓浓于淡”。以下这两首词里,作者运用比较素淡的语言和明丽如画的形象去刻画种种婉转缠绵的情致,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首词开篇泛写“江南好”,那么江南究竟好在哪里呢?“春水碧于天”两句赞美了江南的水乡,“炉边人似月”两句赞美了江南的美女。此情此景足使将欲远行的游子痛断人肠,由此词人有“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之劝词。全词层次清晰、画面清丽,与温词显然有别。此词为作者避乱南方时所作,抒发了自己的浪游情绪,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图。全词一气呵成、语意自然、色彩素淡,无刻画之痕、无隐晦难懂之语。
《思帝乡》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词,全词坦率地表达出少女求爱的热情,语意浅显、真率抒情、感情热烈,在文风上很明显是受了民间民歌作品的影响。这首词最能体现韦庄词的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于朴素平淡中蕴含深挚的情感。
三、“花间派”词的创作风格及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花间派是我国词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从内容到形式,它对后世词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花间词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题取向、审美情趣以及艺术风格,同时真实地展现了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演进、转化的过程。从词的发展历程上来说,《花间集》大体规范了词体的文学体性和美学特征,确立了花间范式,在中国词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花间词人的词学观念以及创作活动,都为后代词体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经验教训,对后世词体文学的发展、推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花间词属于抒情词,其若干表现和抒情手法对后世词作影响甚广。善于寓情于形象之中,“善于描绘不同的生活画面,善于截取典型场景,善于捕捉细致入微的思想感受,善于抒发质朴强热的儿女情思”。 花间词人大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他们能将曲折复杂、郁结在心灵深处的种种微妙的情思,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倾吐出来。而“花间派”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诗词创作最显著的影响体现在宋词上。
宋初词作除了受南唐词的影响外,更多的是继承了花间词,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内容上,写相思离别及伤春悲秋仍是词作描绘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从艺术上看,花间词对宋词的影响就更加明显。北宋初年的词多为小令,沿袭了花间词在语境和字句方面的特点。如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声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可以说,宋初词作是花间传统的自然历史延续,只是扬弃了其浓艳香软的特点,而保留了其婉约流畅的一面。
北宋中期之后,柳永、苏轼等词人,对花间词进行了批判性的继承,使宋词在题材的选择和表达的方式上开始有所变化。柳永在词的创作体式和表现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开拓,然而在情调上却仍是承“花间”一脉而来的,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很多明显学习花间词的印记和痕迹,比如《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与柳永不同,苏轼以诗为词,在词中抒发了前人只用诗阐发的文人情感,但苏轼并没有减少对“花间”传统的继承,苏轼不少的词作,如《蝶恋花》中“花褪残红青杏小”、《水龙吟》中“似花还是非花”等,仍是缠绵婉转。于是,花间词所开创的婉约柔媚的词风,在后代词人不断的学习模仿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南宋一代,虽受到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豪放词风的冲击,但如李清照、秦观等人词作的基本格调,仍然延续花间词传统,主导风格为婉约缠绵。即便豪放派的代表辛弃疾,仍有学习花间词的地方。如辛词《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历来评词, 都分婉约和豪放两大派,而婉约派的源头,就在花间词中。宋词家,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人,上承花间词,去其浮艳,形式雅正、语言清新、感情真切。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且都能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然而大体上并未脱离宛转柔美的轨迹。
“总体上说,花间词都是婉约词,而婉约词则远不止花间词。花间词是婉约词第一阶段的产物,开婉约词风气之先,在词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祥源、傅生文,试论花间词派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圳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2、呙立军,论“温韦”的词风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3、李军,略论韦庄词的艺术特色,《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4、张福洲,“花间”对宋词的影响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花间派”词的代表人物及其创作风格对后世诗歌的影响》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