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荣开明
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7年第6期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突出强调要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导。明确指出,把理论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告诉我们,坚定“四个自信”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使命,也是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任务。
为什么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如此重大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亟需认真探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共识,深化认识,还得从“四个自信”的提出依据、重大价值、内在逻辑关系等基本问题入手。只有在这些基本问题上形成了科学的共识,才能在广阔的视野、更高的境界上自觉地完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使命。
一、“四个自信”的提出依据
我们党提出“四个自信”的主要依据,是着眼于更好地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因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而提出来的。
一是从世情看,中国经过60 多年的发展特别是30 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路程,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使自己逐步地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的全球治理密不可分,关联度越来越强。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样与具体,但总体而言,世界的舆论格局、思想理论文化氛围并没有改变“西强我弱”的局面。由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意识形态、治理理念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在世界上的发展话语权、决策权、制定规则权都较微弱。中国现实的文明发展道路仍然处于“遭疑挨骂”的局面。在当今世界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形势下,各种社会思潮、思想文化激烈碰撞,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表现得尤其突出。
二是从国情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但在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发展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发展进入转型期,经济发展出现新常态,要求重点关注供给侧结构改革,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前所未有。一些地区和单位对思想理论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一些领域精神懈怠、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出现了文化自信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伦理道德下滑、礼仪廉耻“四维”不张,甚至“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舍弃优秀民族传统,丧失民族气节,热衷于搞什么“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此外还有“四种陷阱”的难题也表现出来,即在发展上面临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社会思潮方面要抵御“西化分化陷阱”,在党群关系上要避免“塔西陀陷阱”,在处理大国关系上要妥善应对西方炒作的“修昔底德陷阱”。
三是从党情看,党面临的“四种考验”、“四种风险”尖锐突出地摆在面前。党的政治生活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一个时期以来,也出现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党员、干部包括高级干部中,理想信念不坚定、对党不忠诚、纪律松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弄虚作假、庸懒无为,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拜金主义不同程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任人唯亲、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现象屡禁不止,滥用权力、贪污受贿、腐化堕落、违法乱纪等现象滋生蔓延。特别是高级干部中极少数人政治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谋取权位等政治阴谋活动。这些问题,严重侵蚀党的思想道德基础,严重破坏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严重损害党内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严重影响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上述诸多考验、风险、难题和状况表明,我们的思想理念、精神面貌都面临着实实在在的严重挑战。特别是在国际上“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中遭受着严重的挑战,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遭遇着西方自由主义的挑战,马克思主义遭遇着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遭遇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壤上培育和践行的挑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遭遇着人们现代化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挑战,革命文化遭遇着时代精神和历史任务改变后还管不管用的挑战,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文化观遭遇着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挑战。所有这些挑战,都要求我们坚定“四个自信”,对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做好思想理念的精神准备和能力准备。这种新的斗争,从时间上看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将是长期的艰难的复杂的。从斗争的形式或重点看不会一成不变,将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而改换面貌。这都迫使我们不能不将培育和强化“四个自信”作为当务之急。
二、“四个自信”的重大价值
(一)坚定“四个自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观点和框架的重大创新
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理论变为实践、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我们党逐渐将这一基本观点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和框架的认识。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的讲话,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框架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作出了科学阐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将这一阐述深化拓展开来,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内涵、特色、和“三个总”、“八项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确规定,还首次提出了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和丰富。如果说我们党将社会主义理论、运动和制度三统一的基本框架用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框架是引进吸收再创新的话,那么由三个统一的基本框架再提出“三个自信”到如今的“四个自信”逻辑框架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想建构,则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魅力,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整体自信水平。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的论述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正在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道,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一个新的具有总体性的话语表达和理论建构。
(二)坚定“四个自信”为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打开了广阔空间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主要在道路、理论、制度的框架内进行,因而对社会主义与中国文化特别是悠久的传统优秀文化的契合研究显得不足,进而对相关领域的许多深层次问题缺乏有说服力的解答。比如,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产生的科学思想,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生根开花结果,并长期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只抽象地讲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兼容并蓄等契合起来去加以阐述,就很难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也很难克服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文化两张皮的隔离现象。一旦打开这样的思考空间,就将迎来这方面研究的根本性突破,有力地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去马克思主义化”等等错误思潮,提升中国话语构建和走向世界的底气和能力。提出“四个自信”的首要价值就是超越对社会主义内涵认识的传统思维定式,进而为我们深入破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打开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产生更广阔更深远的影响。
(三)坚定“四个自信”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核心使命和应有担当
我们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使命和应有担当,就是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就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三、“四个自信”的逻辑理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范畴,四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
(一)从各有区分、不可替代看,四者内涵有别,功能不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其功能是解决中国走什么路去夺取新的更大胜利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P11)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五大建设、一个奋斗目标。坚定道路自信就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行动指南。其功能是解决以什么样的理论作指导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P11)当然也包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理论、一个重要思想、一个发展观、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邓小平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开创和奠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 世纪,科学发展观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就是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其功能是解决用什么样的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 P12)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一个法律体系、一个基本经济制度、四个具体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就是坚信这一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认定这一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特点和优势。但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曾遭受“左”的冲击,出现过曲折,还不完善、还未成熟成型,还只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上半程。下半程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0 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各项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划、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3(] P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基础和灵魂。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价值导向解决精神支撑的问题,特别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文明建设、道德情操建设、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括起来讲,就是一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革命文化、一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坚信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特有的民族文化基因,提供正确价值导向,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民族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化对世界各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
(二)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看,四者紧密联系,不可或缺
“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4(] P3),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决定着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逻辑原点和历史起点,只有探索出一条成功的道路,理论才有实践基础,制度才有现实依据,文化才有深厚土壤。因而它为其他三个自信提供实践上的基本前提。
理论的成熟是党成熟的根本标志。理论带有根本性,道路、制度、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最终都要靠理论去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是道路、制度、文化自信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也为其三个自信提供思想引领,指明发展航向。
制度带有稳定性、根本性、战略性。制度的设计、安排与运行,直接关系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顺利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理论、道路、文化自信在制度上的具体展现,也使这些自信通过制度建设加以强化和固化,使其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为其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软实力、巧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的内在要求、核心和灵魂,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强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道路、理论、制度的形成,本身就是文化积淀的结果。
很显然,四个自信紧密联系,不可或缺。而其中道路自信是最根本的。文化自信是基础和灵魂。习近平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5]“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6]
(三)从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看,四者契合为内在的逻辑统一体
“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统一性,首先,体现为四者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其次,体现为四者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次,体现为四者的本质属性、立足点、落脚处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理论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出发,制定发展战略、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共同探索和回答我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孕育出从实践到理论上的伟大创新。
《正确认识“四个自信”》相关文档:
当代青少年应当如何正确认识爱国3篇11-24
第九讲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03-26
转正思想汇报范文:对党的正确认识08-18
正确认识自己作文(精选12篇)11-12
正确认识自己演讲稿04-07
正确认识“四个自信”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