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视听语言分析论文
摘要:
导演陈可辛在影片《中国合伙人》中取得的成功,一方面是源于导演对片中细节的把握、严密的叙事逻辑、深厚的导演功底,另一方面则源于导演对影片主题的表达以及对中国大陆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在一个大众消费的语境下,陈可辛在影片中对中国大陆故事的讲述,体现了导演文化生成逻辑的一次转变。文中将从影片中的镜头、画面表现以及声音的运用来分析影片中的视听语言对影片主题的表达,以期对我国电影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国合伙人》;文化认同;陈可辛;视听语言
近些年来,有不少导演转向了中国大陆,陈可辛导演的《中国合伙人》不仅斩获5亿多的票房还获得年度“金鸡奖”,表现了观众对剧中故事情节的共鸣。影片讲述的是三个年轻人的青春史、奋斗史,以三个中国人在中国实现了美国式的梦想为线索,以一代人的回忆为背景,以成冬青、孟晓俊三人故事为核心,很好地印证了影片英文片名:American dreams in China。陈可辛导演的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和他以企业领导人为素材的题材选择有关外,更主要的是其通过镜头、画面、声音、蒙太奇等手法对人物的细腻刻画和对主题的深入表达。
一、丰富多彩的视觉冲击
(1)镜头的运用的多样性。李·R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提到:“一部电影的质量,归根到底取决于影像各方面的质量。镜头是看见影像的眼睛,是摄影机的焦点。要产生符合要求的精确影像就需要选择精确的镜头。决定选择什么镜头,是把影像转移到胶片上的关键因素。”[1]陈可辛在影片中,运用了很多生活化的镜头为观众表现出了更多的细节内容,不仅使观众获取到了更多的画面信息,还使得影片展现出了故事生活的真实性,这也更有利于拉近观众的心理距离。正如约翰·费斯克所言,一种商品要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包含大众的利益[2]。在镜头的运用方面,陈可辛用了大量的摇镜头,以及其他一些镜头,使得电影语言具丰富的视觉效果。摇镜头的运用是陈可辛电影的一大特色,可使影片画面显得更加真实,并且使观众能够在与摄像机移动的时候,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影片中的另一个特色镜头就是重复镜头,片中成冬青对孟晓俊一直都说“Yes”,这样的镜头反复的出现只为给成冬青的一句“这一次我要说No”做铺垫,这就使得影片情节跌宕起伏。片中成冬青被拒签的镜头出现过四次,每一次的出现都衬托出了陈冬青的最后一次美国之行,也反衬出了那些向往美国、渴望获得签证的人,更是很好地表达了成冬青在中国而不是在美国实现了中国人的美国式梦想。
(2)画面色彩及构建的隐喻性。陈可辛亦承认:“集体回忆可能是我最擅长的题材,我一直在苦苦地等,等集体回忆能成为潮流的这一天。”[3]《中国合伙人》在画面色彩的运用中,具有很好的巧妙性,并且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从而以一种视觉的享受感将观众带回到上世纪80年代。前后色彩的运用形成了鲜明对比,影片后半部分以明快光亮色彩为主,这也很好地突出了时代的进步。“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其中一种特殊的方式组成其中一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我们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对其中一种特殊的现实之感情的表现。”[4]在对成冬青追苏梅时,陈可辛很好地运用了画面色彩来进行二人情感关系变化的隐喻,此时陈可辛赋予了色彩更深层次的意义。
陈可辛在这部影片的画面构建中,运用了很多镜头画面进行隐喻,从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画面中出现了两次成冬青为和孟晓俊剪发的画面,隐喻了对新生活的改变就像他自己所说的“我的80年代死于今天”、隐喻了孟晓俊回国后新的生活状态;片中出现的两次电视,一次是成冬青准备与所带家教孩子的家长谈薪水时出现的德国与中国企业就德国大众汽车签署协议的画面,另一次是在美国的孟晓俊和良琴躺在床上时,电视机里的画面是《英雄本色》中豪哥对小马哥说的:“你写给我的信息不是那样说的”,赤裸裸地告诉了观众孟晓俊的现状。还有对玻璃的运用、对楼梯的运用等方面,隐喻被陈可辛用到了极致,这不仅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现状,还使得故事的表现具有多样性,画面也更加的丰富。
(3)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影片中,陈可辛用了大量的蒙太奇叙事手法来展现故事的来龙去脉,以及刻画人物形象。他将剧中的故事置于在很远的非线性时空关系中,以线性的结构讲述故事。影片以成冬青、孟晓俊、三人的签证开头,而当成冬青说偶像是孟晓俊被拒签时画面却是孟晓俊通过签证,这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紧接着,对孟晓俊家庭背景表现完后却又是现在的成冬青站在巨大舞台上面对无数观众的演讲,而孟晓俊内心的独白“20年前演讲的那个人通常是我”,此时再次形成了对比。连续的对比不免会对观众形成一定的冲击性,这种蒙太奇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得影片的展现方式呈现了更多的趣味性。蒙太奇叙事手法在该片中的充分运用,不仅更加深入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更是加深了观众对片中故事以及主题的理解。例如一个镜头中:首先画面是孟晓俊与处在低谷的张曦见面,之后就切到了成冬青给小孩补习英语,然后画面就一直在成冬青与孟晓俊之间来回的切换,这种叙事手法的充分运用不仅很好地为我们展现了导演所要展现的人物现状,而且还能形成对比,以便于对主题线索进行把握。
二、相得益彰的声音
《中国合伙人》中对于声音的运用恰到好处,几首具有时代感的经典音乐让观众回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这些音乐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也很好地渲染了故事的氛围。在影片的人物语言中,声音不仅彰显了人物性格特征,还把人物的内心真实地展现给了观众。声音是现代电影和电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视觉画面一起构筑银幕空间,推动叙事,完成艺术形象塑造[5]。因此,声音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而陈可辛对于声音在此片中运用尤为细腻,也是影片的灵魂所在,这些对于影片的叙事是功不可没的。
(1)背景音乐与画面内容的对应性。“每个时代的音乐,无论从社会内容、乐曲的旋律、曲式、演唱方式还是流行的乐器都各不相同。一首使用恰当的时代音乐远远胜过视觉方面的时代布景、道具、服装、发式”[6]。影片中选取的音乐都具有很强的时代代表性,例如齐秦的《外面的世界》,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花房姑娘》,以及主题曲《光阴的故事》等,这些歌曲影响了一代人,也代表了在那个时代中人物的激情岁月,让观众在汗水和泪水中寻找记忆。这些歌曲的成功运用,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听觉的.享受、心理的共鸣,更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影片中在KTV中演唱的《海阔天空》,很好地诠释了的人生历程,这样的场面让观众为之震撼,将影片带向了第一个高潮。陈可辛在歌曲的细节处理上也很到位,通过音乐给观众一种胜过千言万语的感觉,使得音乐与画面内容完美的契合。
陈可辛用音乐的反复来表达叙事,在影片中无数次响起的齐秦的《外面的世界》,每一处都显得相当的和谐,在引起伤感怀旧的同时表达了叙事。当最后一幕主题曲《光阴的故事》响起时,“再次见面的我们,又历经了多少路程……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不但表现了对青春岁月的追忆,还深深地感动着一代人。
(2)影片中人物语言的意味性。影片中人物的语言安排具有特色,不但可以凸显出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还可以增强故事的叙事性。例如在成冬青和送别孟晓俊时,孟晓俊说:“我不回来了”,说:“你牛逼,牛逼就别回来了,永远别再回来”,这预示着孟晓俊会回来;在孟晓俊和管理人员理论时,成冬青对管理人员说他刚从美国回来,而飞扬跋扈的管理人员说:“从美国回来了不起啊,有本事别回来”,简单的语言却深深地刺进了孟晓俊的心里;孟晓俊在和同学们谈论时说:“只有在一个地方才能改变世界,就是美国”,在他和教授谈论美国时,孟晓俊说:“所谓的美国梦,就是在梦想面前人人机会均等,全世界只有美国能做到这一点”,这些语言都为他后来的回国以及两次去美国的谈判做了深厚铺垫,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孟晓俊从过去到现在的改变。陈可辛对听觉语言的运用为观众营造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也对人物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尤其是的一句“永远别和最好的朋友合伙开公司”,更是在人内心久久回响。
三、总结
陈可辛在《中国合伙人》中,以中国人在美国实现美国式的梦想为主线,以成冬青和孟晓俊以及的改变为辅线,这样一部青春奋斗史的影片展现出导演陈可辛对中国大陆文化的理解。影片中的视觉语言非常的丰富和细腻,听觉语言也更是运用到了极致。导演陈可辛借片中人物之口:“在历经岁月之后,希望即使改变不了世界,但也不要被世界改变”,还有“如果我们改变自己,我们就能改变世界”,这是香港导演用好莱坞的语言来为中国大陆观众所编制的中国梦,也是一部专为大陆市场所打造的影片,彰显了今日中国的影响力,也蕴含着陈可辛导演对大陆文化的认同。影片《中国合伙人》中视听语言的巧妙运用一方面为影片的叙事和主题表达增色,另一方面也为华语电影在新时期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电影《中国合伙人》中的视听语言分析论文》相关文档:
合伙人合作协议范本(精选17篇)09-03
项目合伙人协议书(10篇)09-03
合伙企业合伙人股权转让协议书09-03
工程合伙人协议书(汇总3篇)09-10
工程合伙人合同协议书范本09-10
工程合伙人协议书范本09-10
装饰公司合伙人协议书(通用5篇)09-21
关于餐厅合伙人合同范本(11篇)10-07
公司合伙人协议书(精选14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