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县XX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尊严为了他的尊严教案北师大版

时间:24-01-08 网友

为了他的尊严

一、教材分析

本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叙述故事,记叙的是一位老妇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借助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能熟练连词认读,掌握多音字.

2、正确书写本课11个生字,书写工整,笔顺正确.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独臂乞丐由不情愿搬砖到搬砖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从女主人那儿获得做人的尊严,懂得了自尊.

4、有感情朗读课文,在自读自悟中体会两个乞丐的不同,从而感悟到只有依靠劳动才能创造幸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再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

2、谁为了他的尊严?(学生边回答边随即板书,妇人——乞丐)

(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

4、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出示生字)

(抓住学生认读有困难的生字,重点指导,帮助学生记住。)

5、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6、预习中,有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边提问题,老师边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抓住学生提到的关键问题,用课件出示,作为本课的一个切入点。)

7、这么多的问题中,你们想先研究哪一个问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探究,其他的问题说不定也会迎刃而解的。)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妇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再读这句话,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乞丐?是两个怎样的乞丐?

2、那个独臂乞丐开始就情愿搬吗?后来为什么搬了?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1)集体交流:学生抓住句子体会,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已经非常可怜,妇人却让他搬砖,他很生气很不情愿.

(2)谁来读读这位乞丐的样子?体会“慷慨”的意思,并指导“慷慨”两个字的写法。

(3)出示句子“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让学生抓住乞丐表情的变化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原来一只手也能干活,也有尊严。

(4)谁能带着乞丐恍然大悟的表情把他内心的变化读出来。

(5)学生读乞丐干活时的样子,说一说看到这一切感受到什么?

(学生抓住“整整……才……”、“气喘如牛"、“布满灰尘"、“汗水濡湿"等词语体会这搬砖的活对独臂乞丐来说很不容易,而且又累又脏。)

(6)干了这么又脏又累的活,乞丐还生气吗?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感激)为什么感激?

(7)带着感激之情,再读乞丐的话。同学们在课前提到“为什么要带走那条擦汗的毛巾?"现在大家明白了吗?

小结:他感激的不仅仅是妇人给他的20元钱,更重要的是妇人的做法唤起了他的尊严。上路后的他结果怎样呢?(成了董事长)

(8)我们去看看这位董事长吧.睡来读一读。

小结:原先可怜的乞丐今天却成了一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

3、再来看看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丐,他为什么不搬砖?请同学们默读有关的段落,抓住句子体会.想象他的结果会怎样?

(小结:他不仅仅是没有挣到20元钱,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4、再读这句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学生进一步体会搬不搬对乞丐来说的确不一样。

5、若干年后,成为董事长的乞丐又回到改变他一生的那位妇人家里,想不想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在他们的谈话中,有一句话就是同学们课前提出的问题,“


妇人为什么不要报酬,还要把房子送给一只手也没有的人?”(学生抓住妇人说的话,体会到妇人也很有尊严,而且还很善良。)

7、师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四)感情升华。

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们想说点什么?

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尊严改变了乞丐的命运,也是尊严使我们感到了妇人是高大而可敬的,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让我们珍惜尊严吧!

(五)布置作业。

1、阅读短文《嗟来之食》,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谈谈你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

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

  (六)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      乞丐

              搬砖挣钱


李清照

word/media/image1.jpeg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创“易安体”。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李清照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醉花阴》、《武陵春》、《夏日绝句》等。


类文阅读-17 跳水

被人相信是一种幸福

一艘货轮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上行驶。一个在船尾搞勤杂的黑人小孩不慎掉进了波涛滚滚的大西洋。孩子大喊救命,无奈风大浪急,船上的人谁也没有听见,他眼睁睁地看着货轮拖着浪花越来越远……

求生的本能使孩子在冷冰的水里拼命地游,他用全身的力气挥动着瘦小的双臂,努力使头伸出水面,睁大眼睛盯着轮船远去的方向。

船越来越远,船身越来越小,到后来,什么都看不见了,只剩下一望无际的汪洋。孩子力气也快用完了,实在游不动了,他觉得自己要沉下去了。放弃吧,他对自己说。这时候,他想起了老船长那张慈祥的脸和友善的眼神。不,船长知道我掉进海里后,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这里,孩子鼓足勇气用生命的最后力量又朝前游去……

船长终于发现那黑人孩子失踪了,当他断定孩子是掉进海里后,便下令返航。这时,有人规劝:“这么长时间了,就是没有被淹死,也让鲨鱼吃了……”

船长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回去找.又有人说:“为一个黑奴孩子,值得吗?”船长大喝一声:“住嘴!”

终于,在那孩子就要沉下去的最后一刻,船长赶到了,救起了孩子。

当孩子苏醒过来之后,跪在地上感谢船长的救命之恩时,船长扶起孩子问:“孩子,你怎么能坚持这么长时间?”

孩子回答:“我知道你会来救我的,一定会的!”

“怎么知道我一定会来救你的?"

“因为我知道您是那样的人!”

听到这里,白发苍苍的船长扑通一声跪在黑人孩子面前,泪流满面:“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

一个人能被他人相信也是一种幸福。他人在绝望时想起你,相信你会给予拯救更是一种幸福。

——《现代文阅读100篇》

1.解释下面词的意思。     

不慎:

犹豫:

2.试着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局。

( )——( )——( )


3.第四五自然段中写其他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4.“孩子,不是我救了你,而是你救了我啊!我为我在那一刻的犹豫而耻辱……”船长这一席话的意思是( )。(多选)

A。是孩子对船长的信任让船长感到耻辱的。

B。实际上并不是船长救的这个孩子。

C.如果当时船长毫不犹豫地去拯救小男孩,他就不会感到耻辱。

5。你觉得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不小心. 拿不定主意.

2.孩子掉入海中 孩子拼命求生,船长发现孩子失踪,决定返航 船长救起了孩子

3。通过对比,反衬船长的善良和负责任。

4。AC

5。他是一个慈祥、善良、负责的人.

温暖的雪书

清晨出门,才惊喜地发现,昨夜下了一场大雪,地上积起了厚厚的一层。

这几年,杭州难得下雪,即使下雪,落地就融化了.这场意外的大雪,立即引起了早起的人们一阵阵的惊呼。

雪景很美,可是,一出门,我开始担心起来,路上的积雪已经冻结,很滑,不知道汽车还能不能开。开了几年车,还从没有在雪地上行驶过,我担心自己的技术和安全.

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 找到自己的小车,挡风玻璃上,也都积上了一层厚雪,必须先将积雪铲掉。忽然发现,我的车前挡风玻璃上,有人在积雪上写了一个字,细细分辨,是个“慢”字。字写得歪歪扭扭,估计是用树枝写的。他是在提醒我吗?他会是谁呢?我的心里暖暖的。

我发动了车子,打开暖气.乘预热的时间,将车上的积雪,一点一点慢慢铲除.

这时候,小区里陆续有人走出来。

身后忽然传来一声惊呼,谁在我的车上画画了,回头一看,是停在我后面的一辆车。我好奇地走过去,只见她的车前挡风玻璃上,画着一幅画,是一座房子,还有一只高高的烟囱。女车主不解地看着画,这是什么意思啊?联想起我车上的那个“慢”字,我笑着对她说,这是一座房子,一个家,画画的人可能是要提醒你小心开车吧.女车主也笑了笑,对对,是得慢点。

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字或者画,我突然很想知道.


一辆辆车看过去,果然,每辆车的前挡风玻璃的积雪上,都被写上了字,诸如小心、慢、安这些字;有的车上,画着一座房子、一颗心、一个孩童什么的;还有一辆车上,画着几个大大的惊叹号。

这个人,他是在提醒我们啊.

大家就此议论开来,猜着那个写字画画的人,会是谁呢?我们的一位邻居?社区里的保安?晨练的老人?路过的行人?

猜不透。大家恍然明白,是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提醒和问候,是大家的安全啊。一个有经验的老驾驶员,告诉我们雪天开车的注意事项,大家听了直点头.

这是我搬到这个小区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大家离得这么近,是大雪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啊。

启动车子,缓慢地驶离小区,赶往单位。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1.这篇短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

2.对于车前挡风玻璃上的‘慢’字和积雪,都已经消融,可是,一个陌生人无声的问候,暖暖地,留在了我的心里"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这件事情令“我”和邻居的关系更加亲近,令人难以忘怀。

B。这件事情是“我”从来不曾遇到过的,让“我”难以忘怀

C。那些写在雪上的字随积雪消融,但善意提醒传达的关爱却给“我”和其他人留下了深深的感动,永远难以忘怀。

3.“小区外,停在室外的汽车上,都堆积了厚厚的积雪,就像覆盖着一床厚实的棉絮.”这句话的作用是 。

4.发挥想象补充最后一自然段“我”的心理活动,不少于30字

答案:

1.一个雪天,不知名的人在每辆车上提醒和问候大家注意安全,温暖了人们的心。

2。C

3.说明雪大的环境,为后面的故事做铺垫

4。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我们的社会是如此的和谐。我一定要珍惜这周围美好的一切啊!


9。古诗三首

word/media/image2.png

1。认识“仞、岳”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word/media/image3.png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word/media/image4.png

1.相关课件.

2。玉门关遗址的图片;标有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地图。

word/media/image5.png

2课时

word/media/image6.png

◎课时目标

1.认识“仞、岳”2个生字,会写“仞、岳、摩、遗"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两首表达家国情怀的古诗。

2。板书课题:《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二、解读诗题,了解诗人

1。让学生从诗题入手,猜一猜古诗的内容。

预设:《从军行》与边塞、战争有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的是诗人的感想。

2。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宋代诗人陆游的诗都有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你还学过或知道他们的哪些作品?

  预设:《出塞》《示儿》……

三、朗读古诗,指导生字

1.教师范读后指名读,提示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

2.出示词语,指导识字写字。

(1)出示第一组词语:

word/media/image7.png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根据语境,读准“行”“长”还”“尽"等多音字的读音。

③指导学生结合形近字的特点识记“仞”的字音,记住字形。

(2)出示第二组词语:


word/media/image8.png

①指名读词语.

②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诗中提到的地名。

③拓展思考:鼓励学生课后在地图上找出以上地点,想象地名背后的故事.

(3)出示第三组词语:

word/media/image9.png

①让学生结合注释说一说:“河”和“ 岳”指的是什么?它们是不是真的有“三万里”“五千仞"?

②点拨:“三万里"“五千仞”是虚指的写法,有夸张的表达效果。

③指导书写“仞”“岳”“摩"“遗”等字。

四、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意

1。让学生朗读古诗。

2。同桌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同桌交流。

五、围绕写景诗句,想象画面

1.小组讨论:《从军行》的前两句诗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引导学生聚焦景物:读前两句诗,标出其中描写的景物。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王昌龄通过抓住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青海湖上连绵不断的大片阴云遮暗了雪山,一座城关孤单地矗立在荒漠之中,和它遥遥相对的是军事要塞——玉门关。

(3)感受画面特点:这样的画面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

  预设:荒凉、孤寂、压抑……

  追问:联系诗歌背景,说说你从这一画面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了边塞环境的恶劣,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

3。学生小组合作,说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六、精读抒情诗句,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的后两句,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关注“黄沙”“百战”,说一说:《从军行》的后两句诗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边塞黄沙漫天,将士们英勇搏杀,即使铠甲被磨破或被刀剑刺破也浑然不顾,依然勇往直前。

  追问:在这样的情境下,将士们发出了怎样的豪壮誓言?从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他怎样的感情?

  预设:在边塞的艰苦条件下,将士们仍然誓言不打败敌人就绝不返乡,从中能感受到诗人对戍边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

(2)引导学生抓住“泪尽"“又一年”,说一说遗民的心情。

  预设:悲愤、失望……

  追问:这种悲愤、失望的心情,是遗民的,还是诗人自己的?


  教师相机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知道诗人此时是身在南方的,从而明白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

3.让学生朗读两首古诗,思考并交流:两首诗、两位诗人、两种不同风格的景物,一个个画面叠加在一起,你有怎样的体会?

  预设:(1)有王师保家卫国,人民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2)诗人的忧国忧民。

(3)王昌龄对边关将士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精神的歌颂和赞美;陆游盼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

(4)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情感。

word/media/image10.png

在同主题诗句的整合中,引导学生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七、尝试背诵、默写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试着背诵。

2。指名学生在全班背诵。

3。让学生默写这两首诗,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字。

4.教师小结:通过两位诗人的描绘,我们感受到了以身报国的戍边战士们的英雄气概,感受到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期盼。

5。让学生再读古诗,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读出来。

◎板书设计


word/media/image11.png

word/media/image12.png

◎课时目标

1。认识“蓟、涕”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涕、巫"等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以诗题为引,导入新课

1。学生小组讨论:从诗题入手,猜猜诗的内容.

2。全班交流.

  预设:这首诗应该写的是作者听说朝廷收复了河南河北之后的感受。

3.课件出示资料,简介作者杜甫及本诗的历史背景.

4。导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作者听闻叛乱被平定的消息后,想到自己可以还乡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师相机正音,课件出示并提示多音字“裳”在诗中读“cháng",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

2.学生自学“蓟、涕"等生字,交流识记方法。教师相机点拨易错处。

3。指导学生书写“涕、巫”.

4.指名朗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借助注释,粗知诗意

1.学生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大致说说诗的意思。关注“妻子"“青春"两个词语。

2.全班交流诗的大意。教师相机点拨。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思考:想到自己终于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家乡了,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找出诗中直接表现诗人情感的关键词。

  预设:“喜欲狂".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读一读表现诗人“ 喜欲狂”的诗句,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体会。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1)从“涕泪满衣裳”中能感受到诗人听到失地被收复的消息时特别激动。

  点拨:这句诗饱含了诗人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这“涕泪"中,既有诗人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诗人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诗人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

(2)“漫卷诗书”表示诗人把书随便卷起来就放在一边了,从这样的动作中能看出诗人的开心、激动。


(3)从“白日放歌须纵酒”可以看出诗人的狂喜,大白天就开始唱歌、喝酒,喜形于色。

  追问:“青春作伴好还乡”是什么意思?诗人已经“还乡”了吗?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情?

  预设:这句诗的意思是正好和春天作伴一起返乡。诗人还没有还乡,从中可以看出他愉快、轻松的心情.

4.课件出示地图,标出作者当时所在的位置和他故乡的所在地,以及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的大致位置,让学生说一说:诗的最后两句写的是什么?

  预设:写的是诗人返回家乡的路线。

5.追问: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描述中感受到的?学生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预设:从这两句诗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兴奋、迫切、急于返乡的心情.

  点拨:结合地图标识,可以知道这些地方相距不近,但“即从”“便下”等词让人感觉很迅疾,仿佛距离并不远,从中能感受到诗人的喜悦与急切。

6.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内心.

word/media/image13.png

7.布置作业: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word/media/image14.png


称象

一、看拼音写词语。

chén gòu xún mì wū yā chì jiǎo

( ) ( ) ( ) ( )

xīn kǎn hé tún zhàng pò dà jiē xiǎo xiàng

( ) ( ) ( ) ( )

二、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晕皱(yūn yùn) 胆怯(què qiè)

炫耀(xuán xuàn) 发散(sǎn sàn)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草芽 ( )的太阳 ( )的孩子 ( )的河水

( )地流淌 ( )地玩耍 ( )地歌唱 ( )地呼唤

四、写出带有“春"字的四字词语,并选择其中一个词写一句话。

五、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寻觅( ) 心坎( ) 苦闷( )

欣幸( ) 强烈( ) 呼唤( )

六、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草儿头上还顶着那胀破了的种粒的壳,发出一寸多高的芽子,欣幸地钻出了土皮。( )

2、小城里被扬花给装满了,大街小巷到处飞着,像纷纷落下的雪块……( )

3、春天带着强烈的呼唤从这头走到那头……( )

4、巴掌大的地方哪能踢球呢?( )

七、句子变变变。

1、扩句:同学们听报告.

2、缩句:从到校的第一天起,他就刻苦努力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3、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改为陈述句)

改:

4、李宁严肃地对小明说:“如果你再迟到,我就一个人去。”(改为间接叙述)

改:

5、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改为肯定句)

改:


八、修改病句.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改善。

2、江心屿的夜晚是人们乘凉的好地方。

3、这篇文章的插图、内容真美丽真丰富啊!

九、你认为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十、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的办法?

十一、课外阅读.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 和 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

3、高山流水比喻 。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参考答案:

一、尘垢 寻觅 乌鸦 赤脚

心坎 河豚 涨破 大街小巷

二、yùn qiè xuàn sàn

三、嫩绿 炙热 顽皮 冰冷

慢慢 快乐 高声 神情

四、春暖花开 白雪阳春 春意盎然 春风得意

春意盎然:公园里春意盎然,大地焕发着勃勃生机。

五、寻觅—-(寻找) 心坎-—(心里) 苦闷——(苦恼)

欣幸——(欣喜) 强烈-—(猛烈) 呼唤——(呼叫)

六、1、拟人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七、1、略。

2、他学习知识。

3、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不能忘怀.

4、李宁严肃地对小明说,如果小明再迟到,李宁就一个人去。

5、这是伟大的奇观。

八、1、把“改善”改为“提高”

2、把“江心屿”和“夜晚"调换位置。

3、这篇文章的插图真美丽,内容真丰富啊!

九、略。

十、略。

十一、1、高山流水。这个故事中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对知音。

3、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人们把知音比作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4、略。

《静海县XX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尊严为了他的尊严教案北师大版》相关文档:

静海县XX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尊严为了他的尊严教案北师大版01-0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