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作家,在诗、文、赋方面都很有成就,尤其是她自成一格的词作,更给历代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曾被前人推为“婉约之宗”。尽管她总的创作风格是婉约的,但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使得她词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人正直,博学能文,有诗文四十五卷,被称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状元的孙女,亦工藻翰。这样的家庭氛围给童年的李清照以极好的影响,她博闻强识,谙金石,工书画,晓音律,诗词文赋无不擅长。后遇赵明诚,两人感情甚笃。赵明诚亦善诗文,好金石,曾作《金石录》。良好的家庭教育,美满的婚姻保留和发展了李清照青年时期个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这一切都是李清照前期创作的生活基础。
李清照前期的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游兴、感时。
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更多的则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一夜急风暴雨过后,女主人从深醉浓睡中醒来,非常关切地问侍女:院子里的花怎么样了?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依旧。”极有情趣的问话,得到的是极淡漠的回答。女主人不由得愠怒,质问侍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质问,不仅描写了女主人对春色观察之细,喜爱之深,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惜花惜春的心情和对于红颜易老的感叹,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咏物、述志。
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她最长的词《多丽》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赞颂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为了更自由地表现对远大理想的追求,李清照在《渔家傲》中还借梦述志。那“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的宏伟天景,那“归帝所”“闻天不语”的非凡经历,那“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的惊人抱负,都表现了词人积极进取的豪迈气概和对远大理想的强烈追求。
(三)言情、相思。
表现爱情生活是李清照前期词最重要的内容。她深于情,专于情,而且勇于在作品中表露爱情。婚后的李清照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她与丈夫赵明诚对文艺有共同的爱好,不仅在诗词上相唱和,还能一同研究金石书画,真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
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婚后不久,丈夫要到远处去求学、任职,夫妻暂时分离给李清照带来哀愁,这在她的许多词中充分表现出来。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时“误入藕花深处”而“争渡”的热烈情绪消失了,只有“独上兰舟”,仰望蓝天,翘盼鸿雁传书,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
《醉花阴》以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了闺中的寂寞和离情。“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用黄花比拟人的消瘦,是极富于创造性的形象;用消瘦表明长时间痛苦的相思,不说破情而情愈深。
丈夫远离,面对寂寞深闺,怎能不“柔肠一寸愁千缕﹗”万般无奈,于是迁怒于自然景物,原来在她看来是无限明媚的“淡荡春光”,现在则是“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进而恼怒,“多情自是多沾惹,难拼舍,又是寒食也。”回忆与丈夫相聚时的快乐,不禁叹息:“画楼重上与谁同?”“酒意诗情与谁共?”殊不知“借酒浇愁愁更愁”。她用整个心灵在呼唤,情丝万缕,日思夜想,生活也变得暗淡无彩,毫无情趣。“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慵自梳头”,真正是为夫“憔悴损芳姿”。李清照以她女性特有的缠绵婉转,一往柔情的语言,把自己埋藏在内心的情感不加任何雕饰和夸张,朴素自然,坦率而真诚地表露出来。
她感风吟月为了爱情,伤离惜别也是为了爱情;过雁征鸿引动她的心事,春花秋月惹起她的相思。在我国古代封建士大夫家庭出身的女性中,再没有谁像她在作品中这样热烈而大胆地歌唱爱情了。这在当时是对封建礼教的冲击,并具有反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
总体看来,李清照在南渡前,风格是清丽隽永、委婉含蓄的。她运用精炼朴素而又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展现出内心的欢乐与哀愁,但由于这一时期生活狭窄,视野不广,反映到作品中的生活现实不够广阔。
二
公元1126年,李清照43岁,给北宋王朝带来灭顶之灾的“靖康之乱”也彻底打破了他们夫妇原本安定美好的生活。这一年,金兵攻陷宋都汴京。次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到了北方,朝廷南迁。
以后种种灾难接踵而至:先是他们的十余屋收藏在战乱中化为灰烬,继而丈夫染疾身亡,自己也大病一场,“仅存喘息”。金兵攻陷洪州后,又有大批书画宝器“散为云烟”。不仅如此,又传闻她家受到秘密弹劾,有人诬告他们通敌,这都使李清照大为惊恐。为了表明心迹,李清照将留下的宗器献给朝廷,并追随宋高宗逃亡路线,开始漂泊流浪的生活。
国破、家亡、夫死,以及长期的颠沛流离,使李清照后期的词在内容与感情方面都发生显著的变化。感叹沦落,悼亡怀乡,成了她后期作品的基本内容,基调是不尽的悲凄和深切的忧伤。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讲。
(一)忆往事、悼亡夫。
后期的李清照,丈夫故去,生活凄苦,因而她常常在词中回忆同丈夫共同生活的幸福时光,倾诉今日生活的孤独痛苦。表现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眷恋。
如《孤燕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这首词,既不像世人那样描写梅花的色香味形,又不像世人那样描写梅花的品格气质,而是将梅花作为自己悲欢的见证人,抒发由于梅花引起的哀思悲情。同时在抒情上极有层次,从“无佳思”写到“情怀如水”,写到“多少春情意”,写到“千行泪”,写到“肠断与谁同倚”,从淡到浓,步步深入,层层加重,直到痛极。最后三句,描写词人折得梅花,寻遍人间天上,再也找不到爱人可以寄托了,似乎是将哀思悲情推到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使人从心底感到哀思绵绵无绝期,此情深深无止境。
无限悲凉的处境,精神上沉重的压抑,唤起她对丈夫深沉的怀念。以前同丈夫分别总还有相聚的日子,还能凭鸿雁互通音信,现在能够聊以慰藉的只是眼泪,她是在含泪倾吐着自己的心声。
(二)伤春秋、叹身世。
同前期词一样,李清照后期词中也有伤春悲秋的感时之作。但两者在内容和基调上有着很大区别。
南渡前,词人在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感情的抒发上,是涂上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而南渡后她就用涂满沉重忧伤色彩的诗句去描绘周围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感情。如同样借西风、黄花、酒来抒情,后期的悲凄色彩就要浓重一些。这主要因为词人是由思想较单纯的深闺少妇变为感情复杂的暮年孀妇,因此她的作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由清空隽永变为沉郁悲凉,由潇洒疏落变为低回窈渺。
如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声声慢》,这首词开篇用十四个叠字既将胸中凄惨的心情喷薄而出,又对这种心情进行了极有层次的抒写:昔日的欢乐已经逝去而又不甘心,则反反复复去寻觅;寻觅不果,则感到周围的冷清;冷清凝聚于心,则生凄凄;凄凄不堪忍受,则倍觉惨惨;惨惨表现于形,则洒泪而泣,即戚戚了。接着采用淡酒、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悲凉景物和境况,使愁情越来越大,越来越猛。结尾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将愁情的波澜推向无限广阔的感情大海,展现了词人历经国破、家亡、夫逝等众多劫难之后难禁难耐、难堪难诉的愁情。我们仿佛看见了她东摸摸、西瞧瞧,又猝然跌坐在木椅上,不知所措,怅然泪流的样子。
(三)怀家乡、思故园。
这类词在李清照后期词作中所占比重最大,也是她所有词作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如《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念奴娇》:“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容。”《添字采桑子》:“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思乡心切,觉得就连南方之雨声也扰人心怀,留恋故土的心境,嗟叹失地的难收全在愁中。
又如《永遇乐·落日熔金》,面对元宵佳节的“融和天气”,她想到的却是可能到来的“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这一“谢”,可以说是众人皆乐我独悲,众人皆醉我独醒,深化了词人的悲哀心情和忧国意识,结尾更以“听人笑语”加深表现他对“中州盛日”的追想和对“次第岂无风雨”的焦虑,并且隐含了对拱手出让大片河山,醉生梦死、苟安一隅的南宋统治集团的讥讽和谴责。“憔悴”毕现李清照悲苦万状之形,“不如”又托来些许无奈情愫,“听人笑语”尤衬出李清照痛恨金兵侵略、哀叹故土沦落后被迫流亡的凄凉身世。诸般悲事皆现其间,直似掏自肺腑。
李清照这种由于个人生活巨变引起的今昔之感所抒写的深愁,是一个身经丧乱而且满怀爱国心的诗人深沉厚重的感伤之情。
总之,由于时代的变动,生活的变迁,李清照的词前后期有了明显的不同,从而形成了她独特的创作风格。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学是五千年春色满园的艺苑,李清照的词便是馨香的奇葩;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学是座五千年的宝库,李清照的词便是灿烂的瑰宝。愿易安词这朵旷世奇葩以其永恒之魅力续放异彩,远播遗芳。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相关文档:
李清照的词风变化11-30
李清照不同时期情感及词风的变化11-30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11-30
浅析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对词风的影响11-30
李清照词的人生经历对其词风的影响开题报告11-30
浅谈李清照前后词风的变化11-30
走进李清照讲解11-30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变化11-30
李清照的词风11-30
李清照的诗词大全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