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时间:23-07-07 网友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

一、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社会治理模式变革并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全球性趋势。与此相适应,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巨大变迁的客观实际,高度重视社会治理创新,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调整社会管理方式方法,在改善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仍处于快速转型时期的我国,面临着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空前急剧变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改善社会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具体而言,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在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分化和重组的同时,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没有实现相应的转变。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化加速,我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异质性和多样性对同质性和单一性的取代。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取代了“一大二公三纯”的旧式格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带来了职业群体结构的变化;改革前社会阶层结构高度均质化的状况已大为改变,并越来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种社会分化几乎在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导致原先简单的社会结构复杂化了,使同质的社会不断异质化了,这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失调现象、不稳定因素大大增加了。在快速激变的今天,过去传统的社会整合力量趋向弱化,而新的社会整合机制又不健全,特别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官本位依然大行其道,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于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社会整体整合力量特别是国家行政整合能力明显不足。

  第二,社会治理结构尚未得到调整和优化,共建共治和谐社会的合力不强。社会治理结构实质上是确立治理主体、客体、行为准则、治理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良好的社会治理机构,需要各治理主体既保持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能够通力合作,形成一种和谐有序、自律自治的制度化治理机制。但从现状来看,这种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在我国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观念还未树立、建设和谐社会的领导能力与行政能力不强等等。

  第三,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短缺低效。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进程中,由于在发展观和发展理念上的偏差,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以致各级政府在履行职能和推进职能转变方面,主要精力放在了履行经济管理职能以及相应的经济管理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而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领域改革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造成政府在社会管理职能方面的转变步伐明显滞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不足,存在着许多体制性障碍,社会事业发展受阻。

  第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拉美化”现象开始凸显,社会风险逐渐累积。目前我国发展进程进入了被世界上许多国家公认的敏感阶段,也就是进入了一个社会矛盾频发、社会问题集中的高风险时代。这个时期,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显着增加,社会矛盾多样化与社会控制力下降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可以说,现阶段我国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广泛性和数量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有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严重性、负面效应不断呈现出来,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全运行与健康发展开始构成明显的威胁。对此,要想在短期内基本消除它们,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对这些社会矛盾和问题熟视无睹,不加防范与缓解,则可能会出现一个累积、扩散、爆发的失控过程,进而使整个社会陷入动荡、混乱的境地。而且,从现在起到今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我国所面临的特定时代条件和社会失调现象仍将延续下去,某些不和谐因素还有可能呈加剧之势。显然,对于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这种生长性如果认识不足,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控制,则必然给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巨大隐患。

  二、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思路

  第一,构建适合国情的社会治理模式,优化社会治理结构。与西方各国相比,我国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着一些不同的前提条件,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社会治理变革也象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一样,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模式,而应当探索既符合国情又适应当今时代潮流的社会治理模式。综观西方国家治道变革的整体历程,反思我国政府权力行使惯性以及公民社会发育不足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政府主导——社会合作型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可供选择、比较恰当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该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一主多元”,所谓“一主多元”,就是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社会治理结构。选择这种模式的主要根据在于,对于现阶段的我国政府而言,无论是对政府内部的自身建设,还是对外部社会事务的管理,都需要承担大量的管制职能,都必须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同时,我国市场经济事实上是“先天不足”的市场经济,这些年在市场化改革中暴露出来的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都需要政府加强市场监督职能来加以克服。另外,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平、提供社会规范等公共服务方面,也需要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只有形成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多元组织共治的局面,才能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质量与效能。

  第二,培育和规范公民社会组织,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公民社会不仅能够承载政府转移出来的部分职能,对传统政府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拓展,而且有利于构筑多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进而从根本上推动着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战略和基层民主自治的不断推进,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在我国迅速崛起。作为新的组织形态,公民社会在其成长和壮大过程中,如何规范并促进其健康发展,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作为政府部门,应该认真履行管理职责,规范社会组织本身的生活,与社会组织一起共同管理社会事务,为公民社会的自治提供制度环境。各级政府要针对我国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采取分类管理的办法,对于不同类别的社会组织,制定不同的法律和法规,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作为公民社会组织,应当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明确与政府一道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治理,不是为了与政府争权,也不是要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更不是要取代政府,而是与政府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第三,制定并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采取突出社会公正的社会政策。现实生活中日趋严重的社会不公正现象所导致大面积负面效应情况,迫切需要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部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为此,目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制定并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全国适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即无论地方自有财力如何,都必须提供最低标准的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资需求,尽可能地使人们享有同样的权利。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实质在于政府要为全体成员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关注的焦点应当从过分强调效率优先转向更加强调社会公平上来,政府工作的重点应更多地转向提供包括医疗卫生、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让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第四,建立健全同现阶段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机制。为了使各种社会不和谐因素、社会问题处于可控、可调的状态,避免出现剧烈的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就需要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围绕和谐社会的目标,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社会管理机制,确保社会各个系统、各个要素始终处于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状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亟待确立的社会管理机制至少包括: (1)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当前各种利益性矛盾和冲突的增加,根源并不在于社会经济不发达或财富不充裕,而在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社会财富和社会权利的分配不公,有失社会公正。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政府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公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2)友善的社会帮助机制。社会公共帮助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救助的方式对社会上困难的弱势群体提供最低生活水平保障,其目的就是使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能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以缩小社会差异,减少社会排斥,增进社会整合与和谐。(3)有效的公共安全机制。为适应社会转型对公共安全多样化的需求,政府提供公共安全职责要从被动的、消极的“反应式治理”向主动的、预防的“积极式治理”转变,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确立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面临的问题,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4)灵敏的社会预警机制。应当尽快地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及危机预警系统,形成完备的社会发展监控体系,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危机及早作出预测,防微杜渐,使问题和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切实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五,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发展基层民主政治与治理。要真正按照自治的原则建立社区组织,探索新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健全社区管理组织体系,建立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企业在社区建设中的伙伴关系,把一部分政府可以不直接承办和企事业单位剥离出来的社会管理职能、公共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承担。要努力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政治生活,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程度。社区居民通过广泛参与,了解自身需求,并采取积极的改进行动,动员社区内的一切资源,尽力化解社区内的各种问题,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福利和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要借鉴发达国家有关社区建设的有益经验,正确区分社区管理事务中基层组织建设、弱势群体保护等纯公益福利部分和家庭服务、物业管理等非营利或营利部分,采取不同政策加以对待,不断丰富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内容,推进社区功能的完善和发展。


按照“五个重在”(重在加强领导、重在整合资源、重在健全机制、重在提高素质、重在解决问题)、“四个一”(一个窗口服务群众、一个平台受理反馈、一个流程调解到底、一个机制监督落实)和“六联”工作机制(矛盾纠纷联合调处、社会治安联合防控、重点工作联勤联动、突出问题联合整治、基层平安联合创建、流动人口联合管理服务)的思路,强力推进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大综治大调解工作平台。

保证至少有3个功能区,即一个接访受理大厅、一个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区、一个联席会议工作区,

综治维稳短信平台


建设综治工作中心的实践与探索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探索基层综治工作工作新模式,2005年6月份,密云县委政法委、综治办在大城子镇进行了综治工作中心试点,建立了集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民政科、经管统计站、综合科和妇联等多个职能部门于一体一站式办公的综治工作新机制——综治中心,整合力量,分析、研判、分流处理区域安全稳定问题。综治工作中心既是便民服务中心,也是矛盾调处中心、民情信息的收集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指挥中心。实现了维护稳定工作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军作战”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基层维护稳定、化解矛盾、治安防范的能力和水平。

  一、综治工作中心的组织与职能

  (一)依托综治工作现有网络和机制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

  综治工作中心是以党委为核心,依托综治工作现有网络和机制,整合组织机构,统领乡镇、街道综治工作。在组织结构上,分为镇、村(社区)两个层面。在镇级层面上,由综治办牵头,将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等职能部门,纳入综治体系,成立综治中心,固定地点,由综治主要部门抽调专人到中心合署办公,共同接待处理综治工作。综治工作中心主任由党委分管副书记担任,综治办常务副主任担任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在社区、村级层面上,在党支部领导下,引导群众自发组建和谐创安自治协会,推动政法综治工作工作进村、进巷、进家庭,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工作网络。协会以派出所为龙头,以治保会为桥梁,群众自发参与成为会员,通过协会章程,实行邻里守望、治安巡逻、自治管理,共保一方平安。创安协会接受乡镇综治办和综治工作中心的业务指导。

  (二)因地制宜科学设定综治工作中心职能

  综治工作中心具体职能主要包括:贯彻落实市、县委工作部署,定期分析治安形势,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工作情况,提出工作建议;组织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统一受理、调解、督办一般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协调处置重大突出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重点地区专项治理工作,防范和减少刑事治安案件,净化社会治安环境;督促落实对重点人群的管控措施,加强闲散青少年、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等群体的服务管理帮助教育;在重大节日,组织开展安全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大型活动和突发事件安全稳定工作预案,确保大型活动和公共场所安全;组织开展政法、综治和平安建设宣传活动,提高群众法律素质;加强基层综治工作队伍建设,做好基层综治工作人员和群防群治队伍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工作;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等。

  二、综治工作中心的运作模式

  通过五项工作机制建设,推进区域综治工作工作常态化。一是联调机制。对排查出来和直接到镇(街道)要求调处的矛盾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实行统一受理、分流,统一协调、督办,统一归档,综合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方法进行疏导化解。二是联防机制。定期公布治安警情,建立健全治安巡防工作网络,健全各项防范工作制度。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防活动,指导督促企事业单位落实内部安全保卫措施。三是联勤机制。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综治工作中心主任主持,综治办牵头协调,统一组织安排各组成部门开展工作,形成职能上融合、力量上整合、工作上配合,网络上组合、部门上联合、信息上汇合的工作体系。四是联治机制。按照上级部署,动员和组织各部门各单位及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严打”、禁毒、禁赌、道路交通安全等整治行动,定期组织开展对治安重点地区、突发治安问题以及校园周边专项整治。五是联创机制。围绕平安创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中心作用,整体推进平安镇、平安社区、平安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等各项创建活动的开展。

  通过完善五项工作制度,推进区域综治工作工作有形化。一是议事制度。每周,由综治办召开一次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工作人员会议,沟通工作情况,研究与部置下步工作。二是例会制度。每月初,综治工作中心召开一次由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工作例会,研判分析维稳形势,总结经验,制定相应工作对策,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编发《安全稳定月报分析》。三是通报制度。每季,由综治办负责,对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开展工作情况进行通报,激励先进,督促后进。四是考核制度。由综治办负责,以综治委名义,与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每半年对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开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每年底,对目标管理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总结奖励。五是记实制度。对综治工作中心各部门负责人每年进行工作实绩记实,与晋职晋级挂钩。

  简言之,综治工作中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统一性。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综治办牵头协调、检查督办,围绕基层平安创建统一计划、统一行动。二是综合性。中心集中了基层各有关部门力量,其职能以及履行职能的手段、方法、措施等都显示了较强的综合性。三是协调性。通过建立完善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凝聚起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提升了基层平安创建的效能。四是辐射性。中心的组织网络、责任体系伸到了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等基层单位,也将其功能辐射到了整个辖区。

  三、综治工作中心取得的成效

  通过综治工作中心模式,全县综治工作工作理顺了关系,加大了力度,提高了效率,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推行综治工作工作新体制、新机制,对维护基层稳定,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地区综治工作工作效率提高了。综治工作中心整合了乡镇(街道)各方面安全稳定力量,通过合署办公和定期会商研判制度,统一受理接待群众来访,统一安排部署、检查验收区域安全稳定工作,避免了多头重叠部署工作,方便了群众投诉,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是地区综治工作工作力度更大了。综治工作中心有效整合了各方执法管理力量,搭建了综治工作新平台,实行矛盾联调、治安联防、事件联勤、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五联”机制,形成了职能融合、力量整合、部门联合、网络组合、信息汇合的工作体系,强有力的整体推进了区域平安乡镇(街道)、平安社区(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家庭等系列创建活动。

  三是地区综治工作工作更加顺畅了。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的大背景下,信访工作的任务艰巨复杂,靠以往的各部门独自处理,单兵作战,很难及时就地有效处理随时发生的各类矛盾和纠纷。综治工作中心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区域内的信访工作资源,建立了上下联动的社会矛盾调处体系,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工作中心具体运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界整体联动的社会矛盾调处工作格局,使工作从以往的单兵作战到现在的集团参战,构建了“畅通、有序、务实、高效”的信访工作新秩序,综治工作工作机制更加顺畅了。

  四是全县综治工作工作效果更加明显了。首先是平安奥运行动取得了重大成果,实现了“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严格、秩序良好”的平安奥运目标。县综治办通过督查、检查等多种方式,深化、固化“综治工作中心”及“和谐创安自治协会”模式,在乡镇街道层面,以综治工作中心为总抓手,充分发挥其会商、研判、排查职能,整合各方面力量开展群防群控工作。奥运期间,组织发动3万余名治安志愿者、生态林管护员、和谐创安自治协会会员和6000余名机关干部深入社区、村开展奥运安保工作,人员总数达到全县实有人口的6.3%。在社区、村层面,以和谐创安自治协会为抓手,推动综治工作工作进村、进巷、进家庭,在全县范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参与社会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合了群防群治力量,将综治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区、村、胡同和社会最小单元——家庭,实现了群众自发参与平安创建的目的。其次,治安巡防力量得到整合,部分可防性刑事案件下降,民转刑案件减少,群众安全感增强。综治工作中心成立以来,通过组建专职治安巡防队,增设司法、流动人口协管员,加强保安队伍建设,增加生态林管护员和生态村保洁员治安巡防职责,与公安专门力量相结合,充分整合社会各方面治安防范力量,有针对性的加大了治安防范力度,全县可防性案件明显下降,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2008年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在全市名列第三。2008年,全县社会治安状况达到了2000年以来的最佳状态。同时,信访调解、化解成效显着,全县安全稳定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综治工作中心有效整合了各方力量,通过统一会商、研判增强了工作合力。各乡镇(街道)形成了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作用,职能部门积极互动,互相配合,采取行政、法律、调解、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有效化解社会各类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使信访渠道更加畅通,办理信访的效率明显提高。全县安全稳定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实践证明,建立综治工作中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以民为本,方便群众的理念,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解决治安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是有效整合乡镇(街道)资源、组织发动群众构建维护治安稳定第一道防线的有力举措,是落实条块结合、属地管理、推进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抓手,对落实区域安全稳定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思路》相关文档:

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及思路8篇09-13

每月销售工作计划及思路范文8篇09-13

销售工作计划及思路09-14

2023年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思路(10篇)09-21

五心服务思路与方案(草案)09-24

安保部年度工作计划思路8篇09-24

2023年工作计划和思路(七篇)09-29

2023年度工作计划思路(精选7篇)09-29

酒店工作计划及思路怎么写(16篇)09-30

物业客服主管思路及计划【10篇】10-0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