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时间:23-05-13 网友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地位和教师的主要任务

《氓》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氓》这首诗语言障碍并不大,结合课下注释学生可以理解《氓》的根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这节课的主导思想就是:以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尽力把新课改的精神融入到整个课堂中去。

对《氓》这首诗歌,作为一名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带着学生去“倾听”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情感,帮助学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在这种感受和理解的根底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的。

二、说教学目的

1.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在充分预习的根底上,课堂的讨论重点放在鉴赏层面:体会分析^p 理解:

〔1〕人物在特定处境下的复杂情感;

〔2〕表达复杂情感时所采用的表达方式。

3.深化挖掘,体察人物命运的偶然与必然,推测判断人物将来的人生命运,从而引发更深化考虑。

三、说教学设想,从教师层面说。

我主要通过三个问题来组织课堂,引导学生深化地考虑文本;发现和理解婚姻失败之后的严肃与冷峻,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照顾;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

从学生层面说。

引导学生一切从文本出发,自由读,整体读,个别读。实现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

引导学生进展课堂讨论,辩论、探究。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在活动中让学生“开展独立阅读的才能”,“注重个性化阅读”。把语文教学活动落实到学生的“学”上,从而来进步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

从教学环节层面说。

倡导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设计我的课堂的,详细的课堂流程也会随着这些因素发生变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自古以来,爱情就是文学中永久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出了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那是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这些都是诗经当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来继续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2、自由诵读,寻找称呼。

自由朗读文章,寻找诗歌中女主人的对男主人公称呼的微妙变化,你会发现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5分钟〕

第一章里,先是称“氓”,也就是一个陌生的小伙子,说明女子对他毫无认识;接着称“子”,“子”是对男子的尊称,这时,女子已经跟他很熟了,把男子当作朋友了对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称“尔”了,这是两人感情很好以后的亲昵的称呼。

第三、四章而称之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冷淡了。

最后两章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

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表达中,由于感情的变化,不自觉地选择、转换指称,从她对男子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开展,很有意思,耐人寻味。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3、二读诗歌,照顾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学习“比、兴”的艺术手法

考虑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展现出女主人公怎么样的思想性格?运用了什么手法?〔多媒体展示〕

明确: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板书〕纯真痴情,活泼热情&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伤心〔板书〕勤劳能干,任劳任怨

“淇那么有岸,隰那么有泮”,第三次:绝望、委屈、愤怒、决绝〔板书〕冷静决绝,坚强果断

在课堂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响,我可能会适时的用下面琐碎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进女主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对话。

导致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场婚姻中我有没有责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还有那些因素给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个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从这场爱情中总结了哪些经历呢?她用什么艺术手法来阐述这个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决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离婚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4、讨论、辩论分析^p 婚姻悲剧原因

为什么如此一个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妇女为何会被休弃呢?〔学生讨论辩论〕

1.性格决定命运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变心

4.社会原因

恋爱-------------------------婚变--------------------------决绝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课部分

教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表达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络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进步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才能。

〔二〕、说教学目的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才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的: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考虑,主动参与课堂,独立考虑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解决教学重难点。

详细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考虑,主动学习。

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完毕,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二、授课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图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怀古迹》〔其三〕。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彷徨,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恳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恳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隆。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问题,昭君为什么愿意分开汉宫去遥远的匈奴?

《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成心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可见,昭君因画工毛延寿从中作梗不被君王赏识,然而根还是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像宠幸宫女,不见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从标题“咏怀古迹”中的“咏怀”二字确定诗歌类型。

咏史诗:大多是诗人针对详细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但凡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展表达、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提问:作者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展表达从而寄托情感的?

答:王昭君〔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问:既然这首诗是咏史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情感的那个词语?

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联“清楚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得出〕。

理解诗人如何借咏叹昭君的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深沉怨恨?带着这个问题鉴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三〕、赏析诗歌

1、首联赏析,理解诗人如何引入歌咏对象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问:请同学们描绘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宏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样气象宏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衬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宏伟气象来衬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2、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着可惜、同情。

提问:接下来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体会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详细指什么情感?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荒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孤独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紫台”与“朔漠”形成比照。“紫台”指宫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个华美繁华,一个荒凉冷落。

“青冢”“黄昏”,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黄昏时广阔的天空连着大漠,却独有一个青冢,何等空旷凄清。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气氛,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去”与“独留”形成比照,“一”与“独”同义互文,将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连”与 “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气氛,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其一) 宋·王安石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 《琴曲歌辞·昭君怨》

提问:同学们从这两首诗中体味诗人对昭君不幸根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诗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问: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

“画图”提醒了昭君悲剧的根: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丑化昭君,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那么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时机,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清楚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思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土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四〕、结合创作背景,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怀。虽外表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络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 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远离汉宫,身死异国 怨 无辜遭贬,漂泊西南

画图省识,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六〕、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布置

1、总结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比照鲜明,对仗工稳。

2、作业布置

背诵及默写这首诗歌。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首诗歌。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课文分析^p :《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的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属于唐宋散文。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要理解课文所总结的历史教训以及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理解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文知识。

《游褒禅山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名作。这篇游记,表达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决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教学本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讲授记游山的部分,第二课时是讲授发议论的部分,我的说课内容是针对第二课时来说的,这个课时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是领悟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二)学情分析^p :《语文教学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才能……”,高二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才能,但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构造的不完善,对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理的领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这节课我的教学设计是通过疏通文本,学习文中文言文知识,从而领会作者阐述的“深思慎取”的道理。

(三)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分析^p 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的:

1、认知目的——学习文本中词语的活用,理解文言虚词“者”、“其”的意义与用法。

2、才能目的——熟读背诵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才能。

3、情感目的——领会治学处事必须坚决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二、说教法

《游褒禅山记》是一首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也是很难把握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了“反复诵读法”、“串讲翻译法”和“问题探究法”的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串讲翻译:通过文本的疏通,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理清“志”、“力”、“物”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人生哲理。

三、说学法

我将结合作者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等写作手法进展教学。引导学生诵读、齐读、品味,力争能通过这三方面使学生领会作者所阐发的“深思慎取”的道理并培养才能。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南朝刘勰说过:“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山水之乐在于陶冶性情,也在于一山一水给我们诸多的联想与点滴的感慨,你们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p :

〔一〕单元特点与本单元总的教学目的

本册第二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教材主要内容为唐诗宋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希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进步学生对我国古典诗词的感悟、品味、以及评价、鉴赏的才能。

〔二〕课文特点以及课文在单元中的地位

雨霖铃是本单元第八课《词七首》中两个教读篇目之一,另外一篇是豪放词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雨霖铃那么是婉约词风的出色代表。该词以“离情”为线索,描绘了情人之间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二教学目的: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根本理念,我希望通过对这首柳词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柳永其人及其词作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并理解,掌握柳词“虚实结合,点染相彰”的艺术手法〔知识与才能目的〕;在此根底上,关键是要进步学生解读意象,品味语言的才能,进而进步对作品的评价鉴赏才能〔过程与方法目的〕;当然,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本词的教学,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价值观目的〕。

三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的,我将采用诵读法,讨论法,以及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的根本理念,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尝试着设计了“诵读感知——讲解品味——评价鉴赏”三位一体的教学流程。结合授课对象已经是高二学生这一详细学情,再加之柳词本身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再对字词作重点讲解,而是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走入文本,亲临美的现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不仅让他们参与课堂讨论,而且还将把词的下阕交给学生自己来解读,让他们亲自体验“细读文本,品味语言”的乐趣。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进步自身的口语表达才能。

以上是我的说课。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教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一〕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p 】:语概括叙事脉络中,进步概括才能和表达才能。

〔二〕 教材目的及确定根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的:

1. 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根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 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三〕 教学中难点及确定根据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到达了很高的程度。我把讨论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 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

布置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理解《左传》。

2.理解本课历史背景。

a. 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 理解"城濮之战".

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p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才能,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交融,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根底,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进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才能。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根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理论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才能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才能。

C、指导学生进展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施行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那么,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展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根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才能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构造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根底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谁还记得当中所讲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刿是怎样的形象?〔学生答复〕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来结识另一位谋臣烛之武。

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

如今假设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结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

大家想了这么多的方法,那个方法能奏效呢?

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讲授新课,分析^p 鉴赏

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根底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考虑分析^p 才能。

4、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 军 师 子 是 鄙 远 陪 赐 朝夕 版 唯

一词多义:假设 说 辞 鄙 微 之

词组: 以为 "所"字词组

句式: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第二阶段:分析^p 鉴赏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 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p 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衬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 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心将威胁到秦的开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p 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化,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打破。并且可以拓展讨论:双方谈话有哪些语言艺术?

〔三〕讨论总结,认识升华

1、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单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才能和能言善辩却早已知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保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此可以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化,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⑵《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本文中就有所表达。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文章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五〕 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题。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3、 预习《荆轲刺秦王》,分析^p 荆轲是怎样得到樊於期首级的,当中有怎样的语言艺术。

〔六〕板书设计

情节开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军撤离

写作特点:详略得当 语言简洁

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非常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的。

二、说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化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化内涵。

(3)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进步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根底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讨论如何将景、情、理严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p 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 到达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的。根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开展独立阅读的才能”,“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重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根底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根底知识不可无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p 】: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根底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p 】:,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p 】:“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化考虑:作者如何将景、情、理严密结合? (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辛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根底,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根据:让学生更深化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防止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5.以“我读苏轼”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小作文。

七.完毕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 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 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 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 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 归于旷达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陈情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属于古代散文,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为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而《陈情表》又是一篇字词较多,以情动人的文言文。

二、说教学目的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的是:

1 背诵全文。2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3 品味作者在表达中蕴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义。4 鉴赏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词得体的写作技法。

教学的重点仍然是实词虚词教学难点是体味真情,体会作者怎样逐层深化地叙事陈情

三、说教法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落实字词教学,体会以情动人的特点,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性查,预习不到位,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指导诵读和讲解为主,加以点播点拨启发、讨论领悟。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苏轼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因为《出师表》学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动人这个重要特点。

2、解题主要让学生明白陈情表这三个字的含义就行,尤其是应该让学生理解“表”这种文体,明白为什么要些表,写给什么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书上有注释,没有必要展开讲,但要提示学生要和瓦岗的李密分清。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动人的特点,背景要简单介绍一下。

4、范读正音为何要在范读正音之前给学生轻声读课文,勾画注释的时间呢?因为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学生预习是很不到位的,假设直接范读,会有相当多的学生会忙着听音注音,而无视节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况我检查发现学生预习不理想时会给学生几分钟让学生把注释的音移到课文中,这样范读时才能提出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听出感情。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我主要提示了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也不知道这样处理是否适宜,还希望多听各位前辈的意见。

5、朗读指导本来在正音之后,安排有个别学生分别朗读,然后就学生朗读中存在的字音、节奏、感情处理问题进展讨论、评价、指导,因为没有学生,这个环节也没有进展。

6、学习第一段 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个任务,重点是和学生讨论字词,梳理构造简单赏析,在此根底上指导背诵,并进展分组朗读比赛,一般时间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况下我会示范背诵,争取学生可以当堂背。

7、课堂小结,要可以承上启下就行,显得课堂的完美。8、作业布置:这个讲课时一紧张忘了,其实作业有两个,一是背诵全文,二是识记字词,下节课提问检查。

五、说板书设计我向来认为语文板书以简洁为要,实用为主,平时我的板书主要分三块,一是讲课当中举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关键词】:^p 】:,比方说今天提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使学生记得准确而不是只记个耳熟,我会板写在右边。重点字词我板写在左边,中间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书安排好,上去太紧张,把字音写在左边,其实应该写在副板的位置上没有一节课是一无是处的,也没有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每节课上完我都会认真反思,是设计上的缺乏,还是运行中的失误。一个人要擅长反思和正视自己的缺乏,才会不断进步,同样,一个人更要虚心和真诚听取大家的意见,才会进步的更快。我真诚的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教师多提意见,给我成长的时机。8、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根底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才能,培养学生安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进步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进步他们的写作才能。

(二)教材分析^p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分开都城汴京(如今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可以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同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语言简洁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化,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三)鉴于以上两点,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1.教学目的

(1)知识与才能: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初步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深化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词中意象,详细领会唐代几位诗人和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通过理解文句,分析^p 意境,以进步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才能。

(3)情感态度: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作者当时的理想;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着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2.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易词造意法;

3.难点:理解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因为这是从鉴赏评价的层次来要求)。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p

1.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诗词作品,因为诗词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详细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更不能很好地把握。

2.学生在初中和高一已学过诗词,对诗词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3.柳永是个著名的词作家,早已为同学们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4.中学教材中涉及的术语虽然不多,但学生普遍感到混乱。澄清这些相近的概念是学生准确运用这些概念的根底。

(二)学法指导:

把握整体察背景品味词语反复吟

联想想象悟主旨再现意境体诗情

易词造意赏名句求同辨异见风格

熟读背诵常积累改写运用争创新

学生主要运用:快速阅读法、圈点批注法、发现法、比较法、品析法以及讨论法。例如:

1.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

3.比较阅读法:将要学的内容与内容进展比较,求同存异,加深理解。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专家教师:

我是×××××××,我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展示的时机,谢谢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导。我说课的题目是《花未眠》,我说课的内容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根底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才能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化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的: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才能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的:〔1〕情感目的,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2〕知识与才能目的,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的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展,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讨论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讨论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 小说家,散文家。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 文坛的地位。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 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由于受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考虑: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考虑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单独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然后教师小结:作者可以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考虑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可以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可以进步人对美的感受才能。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进步人对美的感受才能。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化的理解,然后再进展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图,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绘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师可举例引导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为什么说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种"哀伤"

明确: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假设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

明确:①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英勇活下去。②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一些美妙事物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风光,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就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才能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议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妙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10 各位教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林黛玉进贾府》。

下面,我将从说学情分析^p ,教材分析^p ,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展阐述。

一、说教材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小说,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曹雪芹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借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的描写,交代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塑造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经典人物形象。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构造和认知程度,是教师授课的根据与出发点。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才能,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篇小说,因此重心在分析^p 人物性格和情节主题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默读,感悟的方法进展文本分析^p 。

三、说教学目的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进步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的:

1.初步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通过分析^p 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主要手法。

3.准确解读古典小说的人物个性,培养文学审美才能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构造和认知程度,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构造,理解林黛玉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主要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打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引导同学观看《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吗?没错就是《红楼梦》。那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是怎样的豪门家族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林妹妹的内心。这样的导入可以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小说,并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理解将要学到的根本内容,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分享课前搜集的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文章背景。

其次,我会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并结合题目概括文章大意。

(三)深化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带着学生分析^p 文章的情节开展,提问学生:文章的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能不能尝试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这些问题设置,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才能。也可以借此梳理出本文的情节脉络为序幕:我们知道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以及所见到的人物:她先到贾母院,见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贾赦院,但没见着,又去贾政院,也没得见,最后回到贾母院,见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宝玉。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主要让学生来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己考虑并借助小组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来解决问题,力求突出重点、打破难点:

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p 黛玉人物形象。

②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p 黛玉的性格特点。

③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分析^p 黛玉的性格特点。

④“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有助于引发学生自主考虑,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的,突出了重点打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让同学们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黛玉的服饰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记写黛玉的服饰了?在此环节主要通过细节式的问题来引发对林黛玉服饰的考虑。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稳固,我会带着学生一起来回忆本节课所学写的知识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的作业是:林妹妹不仅仅美在外表,美在气质,其实她还是一个才女。大家课后搜集林黛玉的诗词,这些诗句都很契合她的实际,细细品读,进一步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下节课我们就“我看林黛玉”这个话题再来讨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复习文章内容,又可以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根底,以及实现对人文性的理论。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深化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表达这一点: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集锦10篇》相关文档:

保险申请书(集锦15篇)09-01

杭州市房屋租赁合同(集锦5篇)09-01

课前励志演讲稿集锦15篇09-01

实用的检讨学生的检讨书集锦6篇_109-01

去公园作文集锦15篇09-01

七夕情人节酒店活动方案(集锦15篇)09-01

培训承诺书集锦五篇09-01

培训承诺书集锦八篇09-01

家庭大扫除日记范文集锦7篇09-01

2023年工作计划范文集锦五篇_4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