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县汾南和汾北花鼓之我见

时间:23-03-21 网友

稷山县汾南和汾北花鼓之我见
作者:
来源:《科学导报》2017年第71期

        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是稷王教民稼穑和农业的发祥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既有灿烂辉煌的古老文化,又有英贤辈出、可歌可泣的一代风流。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这方热土上的稷山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不断创造、丰富和发展着自己的文明史。后稷故里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那条由东自西的河流——汾河蜿蜒而过,把稷山县切割成汾南和汾北两段。因此,汾河南北两岸的地理环境、经济贸易、民间风俗、生活环境等有所不同。随着经济时代的高速发展,稷山县汾南和汾北的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文化娱乐活动也日益高涨,就说令人振奋的花鼓表演技艺,它在一步步地不断成熟、繁荣和完善。

        一、稷山县汾河两岸花鼓文化历史悠久

        汾南和汾北的花鼓表演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据老年人辈辈相传,汾南蔡村乡东蒲村的花鼓起源于明初朱元璋在位时期,据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汾南和汾北的花鼓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形式,早期的花鼓是边打边扭秧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打鼓的人按其固定位置表演,打锣的人依次先后进行舞蹈,每打完一个段落,夹唱秧歌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唱的秧歌调主要有《绣荷包》《小放牛》《放风筝》等。曲牌主要有《四锤》《三滴水》《风搅雪》《乾炒》《鸭子浮水》等。后来,花鼓表演的这种艺术形式在汾南和汾北越来越盛行,逢年过节,几乎村村都有这种艺术表演活动,演出时多由1人挎鼓妆扮老翁,4个妆扮姑娘或媳妇,老翁击小鼓,姑娘们持彩练,围绕着老翁转。鼓的表演分胸鼓(高鼓)、低鼓(腰鼓)、条鼓(身背6、7鼓)。鼓点主要有“一点油”、“紧三捶”、“捞捶”等动作,鼓点铿锵有力、巧中多变、独具风格。队形有“白菜卷心”、“龙摆尾”、“枣花”、“连环套”等。有时老翁还背负数鼓,表演双蹲式、勾脚步法、海底捞月、秦琼背剑、凤凰展翅等动作。老翁动作利落,戏逗各个姑娘,十分风趣、引人入胜。

《稷山县汾南和汾北花鼓之我见》相关文档:

稷山县汾南和汾北花鼓之我见03-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