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说课稿
作者:刘毅 陈水明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3年第03期
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是打造简洁高效课堂。要打造简洁高效课堂,教师必须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认真分析学情,精心设置目标,科学选择方法,巧妙设计流程,教后及时反思。下面从“文本解读、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后反思”四个环节和“小与大、苦与善、幸与愧、平与奇”等28个字来进行《老王》一课的说课。
一.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教学设计的前提之一,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有效阅读的前提。
1.“小”与“大”——本课在单元中的作用和地位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写的都是“小”人物、“小”事件。尤其是本文,让我们看到的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同情,弱者对弱者的关怀,还以一颗知识分子“愧怍”的心呼唤善良人性的回归,反映的是人间“大”爱。“小”中见“大”,足见本课在单元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
2.“苦”与“善”——主人公老王的故事与人物形象
主人公老王的“苦”首先表现在“三独”“三破”。三独:独干,无依无靠,失群落伍;独眼,眼拙不清,身残客少;独居,荒僻塌败,孤独栖身。三破:破旧三轮,维持生计;残破身体,痛苦生活;破落小屋,苦度光阴。此外,老王还时时遭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因为眼瞎,有人嘲笑他年轻时不老实,才害了什么恶病,进而在心灵上打击他、摧残他。
老王是如此不幸,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之心。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这“三送”折射出老王善良的人性之光。尤其是送香油鸡蛋,那是老王在生命垂危之际送出的最后礼物,展现出老王的极端善良。
3.“幸”与“愧”——杨绛的写作缘由与意图
杨绛先生的“幸”是相对于老王来说的,因为她毕竟有女儿、有丈夫,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她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在“文革”中倍遭磨难,在某种程度上比老王还不幸。在困境中,她也在关心着老王。那她为什么还会“愧怍”呢?作者认为,她所给予老王的只是同情,只是似乎用钱可以对等交换的回赠来回报老王。她愧怍于感情付出的不对等,愧怍于知识分子狭隘的“高贵”,愧怍于迟到的“懂得”。作者回忆起当年的事情,不但“愧怍”,而且写出来让大家看到。这不仅让我们看到杨绛先生人格的高尚,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病态荒谬社会的反思,对人性善良的肯定与呼唤。
《《老王》说课稿》相关文档:
《老王》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05-16
《老王》教案-1005-16
[《老王》优秀教案]老王教案05-16
《老王》教学设计(精选5篇)05-16
《老王》教案(4篇)05-16
《老王》教案4篇05-16
《老王》教案05-16
《老王》教案合集7篇05-16
《老王》教案05-16
《老王》教案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