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教育事业 奉献智慧人生
——西宁市湟源县中小学校长培训会讲座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根据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领导的安排,很荣幸能来湟源参加这次会议,也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相互学习,共同交流,但更主要的是来求经问法,因为湟源本身就是一个以“茶马商都”名扬四海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民风朴实,传统文化氛围浓郁,是一个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教育强县,2011年10月13日的《西宁晚报》就对湟源的教育作了《小县城办出大教育》的专题报道,着实令我们这些同行敬佩和羡慕,所以我下面的发言,还望不要贻笑大方为好。
我在教育战线已经工作了33年,担任校长一职也整整24年了!其间在大通县督导室任主任1年半。从八十年代至今,我经历了不同的时代、任职过4所不同情况的学校,雄关漫道,沧海桑田,这期间我收获了沉甸甸的教育人生和美好的回忆,在大通百姓记载着一个个“大通第一”:我是第一个被青海省政府命名的中学“特级教师”、第一个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青海省首届“十杰”校长、第一个个人事迹在中国教育电视台频道进行专题报道的教育工作者,第一个被命名的“西宁市首届学科带头人”。在别人看来,这些荣誉是令人羡慕的,是值得称道的;我个人以为,它们是自然而然,无法推辞的!但这些荣誉不等于我的业绩有多突出,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强,可是在4所学校的任职经历,还是有几句心里话可说的!在这里,我愿意将一些经验和感悟拿出来与各位校长分享。如果我这几点感悟,能带给各位校长一点点启发,就甚感荣幸,极有成就感了;如果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正确自我定位,实实在在做事。
1981年12月,我大学毕业。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执着追求,坚守着“从大山中走出,终要回报大山的”最初信念,我毅然放弃了留在省城条件优越单位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地处偏远的农村中学——大通一中,做一名普通而光荣的人民教师。为养育过自己的家乡、为农村的教育事业献出自己毕生的精力。一位老校长曾珍重地对我说:“教育教学,是直接造福百姓的善事,没利可图。”到大通一中后,我担任高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通过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成果,迅速成长为全校的业务教学骨干,所带班级的学科成绩始终在同年级中遥遥领先。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天道酬勤”,我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家长的赞誉、学生的好评,在1984年我甚至担任了高三年级两个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我的学习付出和努力更是得到了学校和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1985年3月被任命为教导主任,1986年11月任命为副校长。1988年8月,县委县政府任命当时年仅30岁的我为大通一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至此,我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了一名学校的管理者,重任在肩,任重道远。虽然我将面对的是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我要将我的信念进行到底,誓要为大通的乡村教育开创一片天地。
一个学校的兴衰成败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心,特别是当我走上校长这个工作岗位后,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校长的使命是何等重大!”作为一校之长,就是要沉下心来为学校的事业着想,为学生的现在和未来着想,为学校的现在和未来着想。依据时代特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做出几件事来。我认为校长应把握一条原则:就是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有利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只要切实可行,就要大胆想,扎实做,认真干。切忌前怕狼,后怕虎,丢了校长,没了职位。只要本着这条原则做了,上级是满意的,社会是赞誉的,师生是认可的,自己是无愧的。
在大通一中上任伊始,我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学校中大力提倡以扎实的教研、优秀的师德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全校教师的深入讨论,确定了“让大通一中跃居成为全县先进学校”的办学目标,形成了教工人心凝聚、骨干教师带头示范、年级大干巧干的良好局面。通过全校师生的努力,教研加强,学风渐浓,教风日正,一中的教学成绩也有了显著的提高,1992——1994年,连续三年高考成绩接近或超过当时全县最好的中学——大通二中。大通一中地处偏僻小镇,学生几乎全部来自贫困的农村,高一入学时分数极低,大部分学生的分数在200分以下,如此低的起点却有如此优异的成绩,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一成绩轰动了全县,县四大班子和教育局在大通一中召开了全县学校管理现场会,将“一中经验”向全县推广。而这一成果也先后在青海电视台、青海日报、西宁晚报、中国教育报等新闻媒体上做了宣传和报道。我想,没有当初的锐意进取,没有当初的拼搏实干,这一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正是基于这样的工作经历,我于1994年8月,被县委县政府任命为大通二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2000年10月被任命为大通县教育局督导室主任。
2002年2月,大通矿务局学校按政策划归地方管理,大通矿务局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学校半数以上的老师来自企业车间,或是转岗、顶岗的军人,这些人的意识形态在学校占有主导地位,养成了一些积习难改的毛病,全校初高中学生合计才只有534人。在选派校长时,全县没人想去,也没人敢去。原因是由于企业的长期不景气,教师工资低,学生生源差,骨干教师留不住。就是在这一年,县教育局和县委领导再一次把重任放在了我的肩上,可以说我是临危受命。组织信任我,我就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重任。令我欣慰的是,随着我的任职,全县许多学生选择来大通矿务局中学(2004年,更名为大通七中)就读。我把大通七中的办学目标定位在:将一所原属厂矿企业的学校办成一所在全县叫得响的中学,在大通七中工作的四年里,通过我和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教育教学质量跃居到全县学校前列,使一所原本名不经传的学校,变成了一所被媒体关注、社会热议的学校。其间,省人民政府授予我了青海省首届中小学“十杰”校长的荣誉称号,受到了省政府的重奖。经省教育厅推荐,我接受了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组的专访,个人事迹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以专题片形式在黄金时段向全国做了专题报道。
正因为有了正确的定位,才能把学校的前途置身于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大背景中,才可以敏锐地感知到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并将这个定位自觉地融入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去。当校长的的确确要踏实,但不能做一只知会埋头苦干的老黄牛,只知犁地,不知抬头,要善于做好与先进学校的对比研究。同时还要立足本校实际,找准学校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发展的瓶颈,寻求到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师德培养
每一所学校经过长期的发展,都会积淀形成自己的文化理念,但我们也不排除少数学校由于个别领导的种种特殊原因而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气和作风。正如江河,会有支流暗沟,但主流终将奔腾不息,最终会汇入浩瀚的大海,所以我认为:学校要发展领导是核心、制度是保障、教师是关键,。
大通二中始建于1958年,是青海省二十所知名重点中学之一,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相对较好,但由于长期的管理不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变现状。1994年8月,县委、县政府派我去管理这所在大通教育战线上最重要而教学质量欠佳的学校。上任后,我搞专题,做调查,全面了解造成二中滞后的原因。经过深入分析,我认为管理制度不到位、教师师德素质不高是造成教学质量连年下滑的主要原因。动员和发动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我先后组织中层干部、年级组长、骨干教师去乐都一中、二中,互助一中,湟中一中等学校参观学习,这些学校主要是教育质量高,管理上各有特色,叫大家看、想、议。在此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通过三个月的讨论修改,最终制定并通过了《大通二中教职工工作评估奖惩方案》,把教师师德与职称考评、奖金发放等联系起来,用规章制度来促进二中教师队伍师德的提高,提出了“科学的管理制度与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兴趣相结合”的师德理念和治校治学途径。并以此为切入口,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有利学校发展的规章制度,并编印成大通二中历史上第一本管理制度汇编。对于工作态度、工作责任心、业务能力相对较差的教师,首先是帮助找原因,其次寻找机会培训,调换合适的岗位,再不行的调出,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施压。
制度有了保障,师德建设就变得具体化,要落实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从“备、讲、改、辅、考”五大环节入手,注重科学性、精确性、时效性,不断完善综合素质考评法,严格管理,加强落实。自此,二中开始了教学历史上的大转折。以前那种松松垮垮、互相推诿、人浮于事的现象消除了,老师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校容、校级、校风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不断的修改完善。制度先从自身和班子开始落实,然后逐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一个教职工的身上。
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我总结摸索出一条“教师的师德要在教学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体现”的新方法。我认为传统教学历史悠久,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教学的某些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学生的发展,尤其与现代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重任在某些方面相悖。教师应为每一位学生将来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创新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我提出:“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人,以明确的师德建设促进人,以综合的素质评价人,以全面的教育培养人”的办学理念,扎扎实实的推进素质教育。经过大通二中全体师生拼搏奋斗,开创了二中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大通二中由1994年的58名学生上线到2000年599名学生上线,学生上线人数翻了10倍多,上线人数一跃成为全省第四名。
三、做到率先垂范,真情凝聚人心
校长在师生中没有威信,就没有向心力,没有感召力。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的威信更多的在于其是否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当校长24年来,不论到哪一个学校,“以校为家,爱校如家”,尊重每一位学校领导、老师,甚至是炊事员、门卫、合同工,尊重他们为学校付出的劳动,这始终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记得1988年12月,我在大通一中刚上任不久,当时一中所在地的治安状况很混乱。学校教师财物连续被盗,社会闲散人员不时闯入学校滋事打架,威胁学生,搞得整个校园人心惶惶,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面对这种情况,寒冬腊月里,我带领学校的青年教师在校园埋伏守候了十多个晚上,又走访了近百人,终于查出线索,将偷盗行凶的惯犯马某交送到派出所。看到罪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看到被盗教师领回了失窃财物时高兴的神情,我和一起守候、走访的教师感到舒心极了。
在大通七中任职期间,考虑到学校的底子薄、经费紧,在工作和生活上,我从不搞特殊化,没有对原本就已经破旧简陋的办公室进行装修,更没有为自己的办公室添置一件办公用品。为了给学校添置教学设备,我和领导班子再三商量,将学校接送领导上下班的吉普车卖掉,这一做法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儿子上大学,女儿结婚,我从未声张,为的是不惊动同事和老师们送礼。近几年来了,我戒了酒,也谢绝了方方面面以各种理由为借口的吃请。因为我知道,筷子一拿,酒杯一端,很多事就变得不再有原则,许多事就会变味,把不该办的事办了,那么该办的事又怎么办得下去?
无论到哪个学校任职,在教学教研上,我总是要求教师撰写业务笔记,给各个年级的教师提出业务自修和专业成长的指导意见,并在年终批阅,填写上我的意见和建议,签上我的名字。在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我也时刻不忘总结教育教学心得、撰写教学论文,先后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3篇。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我购买了几千元的书籍,研读了大量资料,通读了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材,形成了中学校长培养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清晰的工作思路和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校长就是要用自己的真心诚意来对待领导、班子成员、学生家长、教师和学生,得到他们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学校的管理,眼光不能仅放在一所学校,更要着眼于大局,才能使学校这个局部更快速的发展。我在各个学校之所以取得成功,如果没有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领导的关怀和扶植,就没有这四所学校的今天和发展。我经常告诫全校教师要有全局意识,要顾全大局,为发展大通的教育、办大通人民满意的学校作贡献。
在内部管理中,做校长的要心胸豁达,真诚待人,有容人之量。真诚待人,以心换心,定能赢得教师的信任和拥戴。工作中我们重细节,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司其职,分工不分家,重大事务经校务会议集体讨论,分管工作都做到职权责统一。领导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大家相互信任,互相支持,保持合力和政令畅通。切实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困惑,生活上的困难。在新调入教师恳谈会上倾听他们谈来校后的感受,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促进学校各项工作。
四、树立学校品牌,形成办学特色
2009年3月,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把大通县唯一的省级重点中学大通二中建设成为“省级品牌学校”的实施意见。根据组织上的安排,我再一次调任大通二中担任校长。面对“创建省级品牌学校”的这一课题,面对县委、县政府的指标和任务。我清楚的认识到,任重道远,为了使全体教职工提高认识,迎难而上。我们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了以“如何创建品牌学校?”、“什么是品牌学校?”、“大通二中的品牌之路何在?”为主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统一了思想,明确了目标,接下来就是具体的落实和执行,
当时二中全校有276名教职工,教师队伍整体上来说素质较高,业务理论水平较强。但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职业的安稳,以致有的教师形成了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认为到了一所学校,只要不犯大错,就可以终老一生,混到退休,缺乏危机意识和进取心。这与创建品牌学校是不适应的,势必会影响到创建进程。2010年8月,经过将近半年的酝酿和准备,在县委、县政府和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对二中全体教师进行了综合考评,并对考评中落聘的教师进行了教学辅助岗位的再竞聘。当时全校设立了27个教学辅助岗位,而参加竞聘的教师有32名,这就意味这将有5名教师从大通二中分流待岗。为了保证竞聘的公平、公正、公开,我们提前一个月公示了全校教师综合考评的打分结果。竞聘会召开的前一个星期,我回绝了一切相关人员的登门拜访。8月1日在学校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大通教育历史上的第一次落聘教师再上岗竞聘会,由学校行政领导班子、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组成评议团,对竞聘者的演讲,进行现场打分,现场公布。我清楚的记得,当时许多参加竞聘的老师在演讲过程中,声音哽咽,眼含热泪,数次中断演讲;而参与打分的许多评委,更是一边打着分,一边偷偷擦拭着泪水。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坦诚地讲,我当时心里也是感慨万千,五味杂陈,但我知道,要改革就要有阵痛,有阵痛才能发展。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举在全校乃至全县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每一位教职工都感受到了切身的压力和危机,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工作积极性极大增强,有力推动了品牌学校的创建。
在管理和教学方面,实行了由副校长、处室主任负责制下的年级部管理,权利进一步下放,由年级部具体负责本年级的日常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如教师的考勤、课时安排,学生的分班、调班,本年级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等等;同时对学校行政部门进行调整,精简处室人员,加强处室对年级部的检查和指导力度,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夯实常规基础,优化教学过程;开展听评课活动,优化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实施课题研究,开展校本教研;狠抓考试纪律,提高高考成绩等措施,进一步创新了教学工作,稳固提高了教学质量。2011年我校共有874名同学参加了高考,总上线人数为863名,一次性上线率为98.32 %。文科考生有47名进入重点本科分数线,重点率为23.5%;理科考生有251名进入重点本科分数线,重点率为37.24 %。文、理合计重本人数为298 名。在全省近四万名考生中,我校有25名同学成绩进入全省前200名,其中2名同学被清华大学录取,全县文、理科状元也双双花落我校。
一所品牌学校应该有三个构成要素:过硬的教育质量、完善的办学理念和深厚的校园文化。在这三者之中,教育质量是学校品牌的支撑,办学理念是学校品牌的灵魂,校园文化则是学校品牌的底气。大通二中是一所已经有着53年建校历史的学校,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积淀和保留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想真正让大通二中成为全省的品牌学校,在以稳固的教学质量为支撑下,必须要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所以三年来,我组织学校的相关人员,总结了大通二中的办学经验,完善形成了大通二中的办学方针、办学思想、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构建起了以环境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橱窗文化、雕塑文化、成果文化、理念文化、活动文化和社团文化为内容的校园十大文化体系。投资上百万元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走进学校,处处是芳草如茵,彩砖铺地,白杨连天,溪水环绕,书香飘逸。校园内横幅标语展示着育人理念,名人雕塑启迪着昂扬人生;校训高悬催人奋进,文化橱窗令人流连;书画长廊丹青竞秀,学生公寓温馨如家;网络电视引领学生纵览天下,艺术殿堂激励少年壮志凌云;教室里书声朗朗,校园内生机勃勃。处处洋溢着快乐、和谐、文明、尚美的精神风貌。2009年11月,经过专家的多轮评审,学校被命名为“西宁市首批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
在创建品牌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掘特色,突出亮点,大通二中是“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省级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单位”。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中,曾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学校部分音乐、美术教师的造诣相当深厚,有的任青海美术协会的副会长,有的在青歌赛青海赛区获得过金奖。每年的高考,在全县范围内唯有二中有10多名艺术特长生被高等院校录取。经过与学校行政班子的协商,将音体美教学定位为二中的特色来发展。成立音体美特色班,招收音体美特长生;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音体美的资金投入力度。2011年,我校2名同学被选拔为青海省中学生田径运动员代表(全省田径运动队员共有12名),参加了在内蒙古包头市举行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经过三年的发展,学校以良好的设施,敬业的队伍,扎实的管理,突出的质量,吸引了八方学子来校就读,大通二中的品牌创建初见成效,但我深知这仅仅是开始,而我会一如既往地全情投入,为我热爱的教育事业而奋斗。今天我们如何做校长,我说不出高深的理论,只能讲讲自己做校长中的领悟、启示,免不了有自夸和激动,请大家多多批评指导。
《校长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班上的经验交流材料》相关文档:
《在中小企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0-05
在中小学学生食堂管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03-11
在中学军训动员会上的讲话稿04-09
2023数字教育资源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心得体会(优选5篇)08-31
在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总结会上的讲话09-30
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11-01
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11-06
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结业仪式上的讲话12-30
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