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幸福教育和教育幸福

时间:24-11-01 网友

共建幸福教育和教育幸福

在教育均衡全面推进的今天,农村基础教育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教育公平,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亟待认真研究的课题。这是因为:农村义务教育较比城市教育还缺乏现实根基,这就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在农村文化和历史文化与城市文化间找到平衡点,使农村教育由被動认同走向和谐发展的健康轨道。

标签:幸福教育 教育幸福

1农村教育现状及学校发展历程

1.1现阶段农村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还存在着实际问题。以农村初中为例,如何让初中教育走出低谷,让农村初中教育青春绽放,让孩子们接受到优质的教育,真正赢得百姓的赞誉。安徽省濉溪县任集中心学校“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的做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一事关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1.2学校发展历程

任集中心学校于2007年成立,前身是任集初级中学,始建于1967年,学校地处濉溪县南部偏僻的农村,下辖11所学校,初中一所、小学10所,共有学生6000多人,在职教职工240余人。其中:高级教师24人、市优秀教师45人、市县级教坛新星22人、县级教学能手68人。学校本部有四层新教学楼一幢、综合楼一栋、男女生公寓楼各一栋。成为了濉溪县南部规模最大、学生人数最多、师资综合实力最强的初级中学之一。

2建设“开放、自主、合适”的学校文化

近年来,任集中心校在濉溪县强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均衡化发展的过程中,县里投入大量资金,先后撤并了4所学校建设了全新的任集中心校。新校建成后,如何让一所非资源型、落后型的学校走出困境?如何让孩子们在自己所熟悉的家乡学校幸福地上好学、读好书?就成为了任集中心校必须面对和办好的大事之一。

2.1建设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确立“皖北一流、全国一流”的目标,以“追求卓越、占位第一”的教育思想,作为任集中心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最高追求。带领全体教师紧紧围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主题,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四主一本”的教育理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迈进。最终,形成“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核心价值观;“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学习、创新学习”和多元优质发展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

2.2建设学校制度文化

实行级部全面教学质量目标管理、教师与级部双向选择、教学过程发展性评价机制;调动级部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建立教师职业素质年度考核评价体系;教师管理、聘任考核、岗位聘任,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度,保障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权利。

2.3建设学校物质文化

努力创作多元“泛在学习”系统,做到“立体式、全方位、快节奏”为师生提供获取快捷信息的设备和空间。近两年,学校又为班级和教师共配备了32台电子白板、45台手提电脑和42台台式电脑,还装备了班级图书柜、办公室图书角;学校又建起了长廊文化、寝室文化、校园文化,使育人气息更加浓烈、教育环境更加优美。

2.4建设学校环境文化

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丰富校园文化载体,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以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学校创建了文学社、书法社、读书社、音乐社、自然科学探寻社、英语沙龙社、美术社、舞蹈社、民俗社、阳光体育社等组织;定期举办书画品展、文艺汇演、小制作、演讲、征文、绘画、运动会比赛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德育课等平台,对学生进行爱校、爱家、爱国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3构建“高效、特色、创新”的教育模式

“抓质量就必须从课堂抓起;问题出现在哪儿,质量就必须跟进到哪里。”这是任集中心校全体教师始终遵循的教学观和育人观。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基层一线的校长,要想做好农村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办出令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的教育。作为教师就必须将“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用在训练上,时间夯在课堂上,智慧投在导学上,身心放在育人上”。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质量课堂、生命课堂、高效课堂”,才能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时代发展的先进教育元素,做好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为农村的孩子们创设出幸福的教育乐园。

3.1创新备课模式,提高执教水平。

落实从“共案—个案—共案—个案”的制作过程,是我校的创新之举。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将组织各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至少一周时间进行两次修改定案成形。最后,再交予教师走入课堂。同时,学校将每周的年级组、教研组教学研讨会直接开到课堂上,为教师的教学诊断把脉,走出传统的集体备课误区,力求让集体备课变成“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

3.2创新实施“先学后导,展示训练”。

教学是一个极具充满诱惑的领域,学校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百姓的心。尤其是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令百姓所关注。因为孩子接受的教育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百姓的切身利益。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我校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先学后导,展示训练”的教学模式,并围绕这一教学改革,明确规定了每学期的学导目标、每单元的学导目标和每课书的学导目标;每课时中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学导目标,不断占领新课程改革的制高点。

3.3实施“合作学习”,开展“小组探究”。

我们观摩了一堂展示课,班级分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学生作为小组成员围坐在一起共同探究。有的学生到黑板上进行着展示,有的回答着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质疑。整个课堂,学生们在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目标、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教师不再是施教者,而是与学生一起互动、共同分享学习中的喜悦与快乐。4打造“专业、教研、发展”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我校教学特色的形成,有赖于一批“守得住、干劲足、能力强、讲奉献”的教师群体。近年来,我校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打造一支“思想超前、课堂领先、科研带头”的名师队伍,他们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1变革发展机制,助推教师成长。

近年来,我校立足现实,实施了“全体教师快速发展、部分教师充分发展”的战略,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以“主动学习”为抓手,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做到点面结合、立体推进。在点上突破中,学校以任务为驱动,课堂为切入点,科研为载体,每年围绕1-2个重点,激发一批中青年教师自主发展、内在成长。学校通过三年一周期,梯次发展、滚动培养,形成了一支敬业高效、梯次明显、素质一流的骨干教师队伍。他们紧紧依托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学科、工作实际进一步转变观念方法,真正成为了德才兼备的行家里手。

4.2变革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成立了教师发展联盟,组建了年级管理委员会、校务执勤管理、学校名师委员会、有效班级管理培训委员会、学生学习有效管理等组织,学校领导班子自觉带头做表率,做教育教学的掌门人和领军人,全体教师争先恐后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共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该校还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让教师走出去,借他山之石增长见识。近年来,通过国家、省、市、县课题引领,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学校还搭建了新安教育网、中国教师培训网、中国教育第二网站、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网等学习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培、国培脱产在职进修……通过大密度、大力度、多层次、多角度的学习培训方式,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自觉性。

5重构“多样、立体、选择”的课程体系

我校在抓科研、抓课改、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思想引领下,还将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提升办学水准的重要课题加以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重构“多样、立体、选择”的课程新体系,主要是新课程实施后,国家赋予学校很大的课程空间,尤其是在应试教育还比较浓烈的今天,学生不能享受本有的教育乐趣,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受到了压抑。学校为解决这个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建设了丰富多样的课程,让学生的生活更富有情态,更加充满活力。

5.1国家课程校本化。

我校创新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就是对国家课程进行二次开发。即课程内容校本化:就是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课前自主学习内容、课中交流展示内容、课后探讨创新内容三部分,编写“任集中心学校新课程学导案”,体现出“自主、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课程实施校本化:学科领域课程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分ABC三个层次,在艺术、体育、书法、绘画等领域实行模块走班制管理。课程评价校本化:考试科目课程实行“基础+提升+创新”的试卷模式定量评价;考查科目从“参与情况、过程表现、有效结果”等三维度定性评价。这种创新方法,既贯穿了国家新课程标准,又突出了农村教育的实际,获得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5.2校本课程多样化。

我校依据学生的培养需要,开发了五类10项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拓展、兴趣特长、身心健康、生活技能、实践活动等。“德育活动课”有校会、级部晨会、班会、心理和社团活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体育特长课”让学生个性张扬;“学科拓展课”给学生提供基础方法、知识拓展层次的遴选:“生活技能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的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劳动实践课”培养、提升学生书本与实践结合的意识与能力,为理论学习与亲身践行提供空间与积淀。

5.3自主学习立体化。

走进任集中心校,这里每个班、每个年级根据不同的学习爱好和兴趣,都有一个不同形式的学习独立体和组织。这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对原有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其学习内容、形式、地点不受时间限制,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变成了自觉学、主动学、互助学,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學习、激励性学习、发展性学习已成为学校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学校连续3年中考取得市县前列,连续两年有2名学生成为淮北农村中考的佼佼者;学生考入省重点高中的录取率逐年提升,令人赞不绝口。

6营造“和谐、民主、向上”的育人氛围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德育为首的育人方针,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它寄托着很多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学校德育更需要一种精神的自觉。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忠诚之爱,要把这种爱转化成师生的一种团结、和睦、奋发、向上、友爱、尊重的精神风貌,和谐、民主、向上的育人氛围才能全面形成。最终,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6.1关心关爱学困生、问题生、留守儿童。

关心关爱学困生、问题生、留守儿童,使他们沐浴爱的阳光幸福成长,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亮点之一。班主任责任帮扶,任课教师结对帮扶,校领导重点帮扶,我校教师用充满爱的教育,点亮每一名学生的希望之灯,使同学们在学校这个温暖大家庭里幸福成长。心语聊天室里师生们倾心交流,教室、寝室里老师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角角落落都有师生们探索求知的温馨画面。

《共建幸福教育和教育幸福》相关文档:

幸福心得体会(共8篇)09-01

幸福心得体会3篇09-01

幸福课心得体会09-01

我安全我幸福演讲稿09-04

有关安全与幸福的演讲稿(5篇)09-04

安全是幸福的演讲稿5篇09-04

安全健康幸福主题比赛演讲稿5篇09-04

我安全我幸福演讲稿5篇09-04

安全就是幸福演讲稿3篇09-04

关于幸福的演讲稿600字5篇09-0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