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现代文学
146、漫谈冰心早期散文中的“抒情”
147、新女性的觉醒——读庐隐五四时期小说
148、论萧红散文文化小说的主观抒情性
149、漫谈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
150、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151、五四新文学发生学研究
152、中国现代作家创作道路论
153、论巴金小说的“家庭”涵义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154、文体的魅力——巴金小说《憩园》叙事学分析
155、论曹禺话剧艺术创造的超越精神
156、论《北京人》中“北京人”的三重内涵
157、沈从文小说意境的原型批评
158、论《围城》中人的“生存环境”
159、论穆旦诗歌对中国传统诗学规范的超越
160、“生命的沉思”——论冯至《十四行集》的现代性特质
161、五四人文精神的当代意义
162、周作人散文的闲适品格
163、杨朔散文的夸饰性与模式性
164、两种历史文本:《苦菜花》与《丰乳肥臀》比较
165、通俗文学勃兴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166、当代校园诗歌态势
167、张承志小说中的宗教意识
168、公木诗歌的思想之路:激情·理性·智慧
169、新时期中国文学中的人道主义
170、新时期中国文学的启蒙主义思潮
171、寻根文学运动的文化选择(可综论亦可以某一作家为例)
172、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审美选择(可综论可以某一作家例)
173、新时期女性作家论(可选任何一位女作家论述)
174、新时期先锋作家论(可选任何一位先锋作家论述)
175、新写实小说的得与失
176、试论“新生代”的小说创作
177、市场经济与新都市文学(或新市民文学)
178、世纪未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
179、余华风格的转变与先锋作家的转向
180、我看“现实主义冲击波”
181、王朔现象剖析
182、余秋雨现象剖析
183、王小波的意义
184、鲁迅与日本文学
185、中日新感觉派小说
186、巴金小说研究
187、萧红小说、散文研究
188、新时期寻根文学论
189、论新时期的先锋文学
190、论新写实主义小说
191、莫言的小说创作
192、余华的小说创作
193、张承志的小说创作
194、贾平凹的小说创作
195、张炜的小说创作
196、王朔的小说创作
197、论九十年代的女性小说创作
198、陈染小说论
199、林白小说论
200、海男小说论
201、新生代诗歌创作
202、朦胧诗论
203、论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
204、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205、论九十年代的个人写作
206、论九十年代的乡土小说
207、论九十年代的都市小说
三、外国文学
208、莎士比亚悲剧研(《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任选一题)
209、勃朗特姐妹研究(《简·爱》或《呼啸山庄》任选一题)
210、哈代小说研究(《还乡》或《德伯家的苔丝》任选取一题)
211、英国浪漫主义诗论研究(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雪莱、济慈等)
212、尼采的美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研究
213、“新批评”的诗歌
214、诺思罗普·莱的原型批评研究
215、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研究
216、试论奥尼尔戏剧的古希腊悲剧意识
217、论福克纳笔下的“淑女”
218、海明威的文体风格
219、试析海明威作品中的模糊现象
220、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
内容摘要:有人骂王朔,有人崇拜王朔,但都是把他当做一个具体的人,一个作家来看,而我们却没有看到,王朔,王朔的作品,王朔的言论,王朔产生的影响已经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成为了照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丑陋与卑怯,自身不足与缺陷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1.王朔 2.文化反叛 3.王朔现象 4.犬儒主义
一“动物凶猛”——王朔的反叛
无论是王朔的作品或是他的品论,都深深带着一种动物的原始性,他的反叛是直接而裸露的。
1958年,王朔出生于南京一个军人家庭,父亲是解放军政治学院(后改名为国防大学)的教授,母亲是北京军区总院医生,1959年王朔随父母进了京都大院,开始了他的大院生活。
王朔的反叛首先是他语言的反叛性,对于传统语言的背离。“痞”是其一大特色,王朔的语言来源于胡同与大院的交界处,一方面王朔调侃用的都是一些市井传统套路,另一方面又随着大院人群结构调整有了新味。王朔的口语化写作实质上是“京片子”相声的变形与小品化。“王朔文学”只是由王朔来侃的“流氓叙事”罢了。这是王朔的特殊性,但归根到底,他的特殊性来源于大院。“四人帮”垮台后,大院的语言逐渐与市井之侃结合,这样,大院的侃便介于市井与庙堂之间,比起官面文章,它有了真实,但比起民间语言的直露,它又有几分遮掩和精明。用王朔的话来说,“侃”不同于“谄”,但也不同于“斥”,戏言而已。
另一方面王朔的反叛体现于思想。这种反叛同样来源于大院,是“大院精神”的继承与再现。首先就是王朔的等级观,许多人都强调王朔有“平民意识”是为底层居民代言,但这不过是个假象,实质上王朔对于自己的“平民”身份是颇有优越感的,而对别的“平民”则表现出不屑与鄙视。王朔作品中的“平民”更多的是对自己那样“大院子弟”的揭示,而对于真正的“平民”,“穷人”的轻蔑在不经意间暴露无遗。大院本身就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圈子,“我并没有把他看成对等的朋友,不管他多么无愧,原因很简单也很令人惭愧......他的父亲是一个司机。”“在我们那个连住房都按军阶高低划分得一清二楚的部队大院内,一个司机及其家庭的地位可想而知。”①
王朔对于积极向上,努力工作的价值观是否定的,他宣扬一种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反叛。
王朔的反叛无论是语言的,思想的,都来源于其生存的环境,而成为影响中国文化的一个因素也绝非偶然。
二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作品的两极
王朔的所有作品无碍乎两个主要特征,“痞”或“纯情”,或者说是“痞”与“纯情”的结合。于是“痞”与“纯情”两个极端,成为王朔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则是其特征的最好诠释。
在《空中小姐》《永失我爱》《过把瘾就死》等作品中,“痞”与“纯情”纠缠不清,体现到极致。而在《顽主》《橡皮人》《一点正经》等作品中,对于“痞”则发挥得淋漓尽致。
但王朔的主人公虽然大多是些痞子,可没有一个是真正的痞子。“这些人都玩得特纯情,特真挚,不同于那些蛮不讲理,动辄喝酒抡板砖的流氓痞子,他们流氓得有原则,痞子得有风度,还有那么股子小布尔乔亚的温情味,玩得潇洒,耍得浪漫。说他们是流氓。那也是王朔把流氓理想化了”
总之,王朔作品中的“痞”与“纯情”是对立统一的两极,痞子总有真情,纯情少女总爱上痞子,崇拜痞性,但这痞又不是真痞,不是真坏,而是一种“真挚的”孩童玩耍般自然而然,不加掩饰的真性情。
王朔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爱情观的表达纯情的方式,有别于当时乃至今天都流行的琼瑶、三毛、汪国真,抨弃了脂粉气、奶油味、酸溜溜的痞子纯情,使人们发现了自己立足于社会的本原,即赤裸的动物性的生命力。
在“痞”与“纯情”的冲突交融中,王朔把自己的价值取向赤裸裸地呈现在中国人、中国社会面前,任人评说!
三 “千万别把我当人”——阿Q的新时代体现
虽然王朔对于鲁迅先生也进行了尖酸刻薄的批评,但不可否认他很多作品中的痞子角色,幽默与讽刺都有着阿Q的影子。
不论是《一点正经没有》的马青、方言,还是《千万别把我当人》的唐元豹,都仿佛是阿Q在新时代的射影。
王朔在作品中拼命糟蹋的就是人,人的人格和尊严,“踩平的就是自个儿”“只要你不把自个儿当人就没人拿你当人找你麻烦你也就痛快了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儿”③无怪乎唐元豹的自我阉割,自打耳光,自揭面坯向全场展示,能在自我糟践大赛上拿冠军,在洋人面前为中国人“争口气”了。西方人的精神以灵魂和上帝为代表,中国人的精神则以脸皮、面子为代表,但以撕掉面子为“露脸”、为有面子和光彩,无疑这是王朔对中国人灵魂的挖掘与发现,而且用象征的手法将这种精神发展到顶峰。
王朔笔下的人物虽然夸张,却从中国人的根底上揭开了一层大家都努力掩饰的东西,王朔的描写与评论,无论是赞赏,或是讽刺,我们只去关注他揭露出中国文化上劣根性表现的客观事实。
换个角度来看,王朔文学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初火暴,乃是国民心理普遍犬儒化前提下的自觉选择,那些热爱王朔,热爱他的调侃与价值取向的人,无疑都是犬儒主义的信奉者。这是王朔得以大红大紫的深层文化原因。在这个人们什么也不信的时代,王朔的登场填补了人们心灵的空白,并且由于其通俗化,得到人们的认可。
王朔戏弄了众人,还是众人玩弄了王朔。
其实王朔本身就是个典型的阿Q,从而体现他自身存在的价值。
四 “顽主”——不幸的预言
在一个大家都反思,都低调,都深沉的时代,王朔又一次与大家背道而驰,他看到了今后。
看看身边这些被称做“新新人类”的年轻人,没有信仰,没有理想,玩世不恭,任性妄为,这一切都不幸在九十年代初王朔作品中有了先兆。
不知道是社会改变了作品,还是作品在改变社会,也不管王朔当初写《顽主》是为了刺激读者感官从而获取更多稿酬,或是预见性地在生活中发现一个倾向,但不能不承认,“顽主”似的人在我们身边,在这个社会以不是少数。他们什么都玩,什么都敢玩,“玩的就是心跳”,玩麻将、玩女人、玩惊险、玩文学、玩深沉、玩理论、玩自己......只要生活中有的,他就玩,关键是无论玩哪样,都要玩得成功,玩得潇洒。玩得无牵无挂,玩玩而已,玩过就放,放了再玩。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游戏,无疑这些所谓的“重压下的幽雅”、“表明中国人巨大承受力”和“生存勇气”的表述,都是一种价值观的沦陷。
无论王朔写的,社会流行的,泊来的,古已有之的这种“顽主”“顽主精神”,我们从中应该看出的是醉生梦死和堕落无耻;看出建立在自我欺瞒之上的自我感觉良好;看出有些人要把这种畸形、发育不良的自得其乐吹嘘为有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还要作为“极有意义”的好东西来大肆发扬。
历史的倒退不等于历史的反叛。
五 “看上去很美”——冷眼看王朔
二十世纪末,王朔热第二次掀起,这一次的王朔先生没有带来自己的小说,而是带着一根棍子,这里捅一下,那里敲一棍,专拿名人开涮,谁有名骂谁,余杰、白岩松、金庸、老舍,甚至更早的鲁迅他也不放过,再加上媒体炒作,评论家跟进,中国文坛空前火热。我不禁要问:中国怎么了?中国文化怎么了?
若说当年的王朔以一种反传统的语言、思想、作品动物凶猛般闯入九十年代相对沉闷的文坛,而今天王朔的再度升温,作为一种现象的出现却很值得我们反思。
而王朔依然一副对知识分子蔑视、轻鄙的样子,若说九十年代他是受时代的影响,那么时至今日他依然抱有这样的观点,而无怨无悔,让我们不能不回到“大院文化”对知识分子的鄙视、嫉恨和憎恶上,而王朔的血液中的观念,只是对“大院文化”的继承。
“我的老师给我留下恶劣印象,他们那么不通人情,妄自尊大,全在于他们自以为知识在手,在他们那,知识变成了恃强凌弱的资本,我成长过程中看到太多知识被滥用,被迷信,被用来歪曲人性,导致我对任何一个自称为知识分子的人都不信任,反感乃至仇恨。”④
而王朔在讲述这些时,却忽视了这种种人性的弱点并不是知识分子所独有的,而是人类共同的弱点,却成了他反对知识、知识分子的借口。
我只能从一个角度来理解王朔及王朔现象: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表现,是主流文化主导作用削弱、社会价值观重置特殊情况下产生的特殊产物。王朔的作品以及他本人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精神特质,应该说从根本上反映出中国文化的一个死角,而这个死角在今天已呈现出扩大的态势。于是对王朔和王朔现象的分析,有着特别的时代意义。
六 王朔以后
王朔热也许又一次降温,中国文坛又一次归于平静,留给我们的思考余地却是巨大的,而在这个连被称为主流文化代表的余秋雨先生也为了金钱不懈努力的时候,我们眼前一片茫然。只有期待,价值观重置的完成,以后。
而至此,我只能说:
当黎明未来时
我的心
沉沉睡去
《比较文学学科内容》相关文档:
比较文学学科内容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