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 语文教案
(基础模块)下册
第一单元一、合欢树教学目标:
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
品味词句意蕴
教学难点:
“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
(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
明确:年龄 “我” 母亲
十岁 作文获奖 做裙子
二十岁 双腿残废 做各种事情
三十岁 小说发表 不在人世
三十多岁 聊起合欢树 已死多年
(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
明确:(1)条理清楚 (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
母亲对儿子
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
明确: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
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3、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句子(略)
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全文还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明确:乐观、坚强、执著 聪明 美丽 善良 热爱生活
儿子对母亲
1、对这样一位为自己付出太多的母亲,在母亲死后多年,儿子对母亲又是怎样的感情呢?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感激、内疚、 句子(略)
重点分析内疚之情。(1)母亲原本是一个聪明、爱美、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在自己没得病的时候,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母亲陷入了无止境的忙乱,一次次的失望,而且,史铁生的母亲在49岁时就死去,他一直觉得母亲的早死与自己有关,所以,对母亲,史铁生是怀有深深内疚的。
(2)对母亲住过的房,栽种的合欢树,作者的态度是有变化的。从不愿去到想去看看一直到后悔没早看。不愿去既是无法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也是无法面对自己深深的内疚之情。想去看,表明作者从内疚中解脱出来,终于可以理智的接受现实。因为他觉得母亲太苦了,死亡或许是一种解脱。
2、句子理解
理智起来的作者可以静静回忆与母亲曾经的事情,所以文末写道“悲伤也成享受”可见对母亲怀念之深。
小结: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内疚之情并不是完全隔离开,也没有先后之分,两种感情是交织在一起的。
(三)理解合欢树的象征含义
1、文章主旨是母爱,合欢树与母爱有无联系?这运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有联系,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种。运用的是象征的手,也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手法。
2、你认为合欢树象征的是谁,为什么?
合欢树既象征母亲也象征作者。合欢树是母亲亲自栽种,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所以象征着母亲。同时,合欢树从弱小到花繁叶茂,象征了作者的成长。(出示课件)
3、作者有没有成长起来呢?让我们来看史铁生的介绍,请大家注意作者的笑脸。(出示课件)
小结:史铁生在人生的黄金年龄,在最该张狂的时候突然瘫痪,这是他的不幸,但他有这样一位可敬可爱的母亲又是他的大幸,难怪史铁生在好几篇文章中满怀深情的回忆母亲,让我们一起阅读相关资料。
三、课外拓展(出示课件)
提问:这些片断反映了史铁生对母亲怎样的感情,与课文中的感情是否一致?(明确:一致,感激与内疚)
小结:史铁生的这些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主要的原因是他写的是真人真情,是肺腑之言,所以,我们作文时要抒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抒写自己的真性情。
四、质疑
大家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问题?(略)
五、布置作业(选做)
1、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文章,体会其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2、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学习本文以物为感情载体的方法作文。
六、结束语:
让我们在满文军的《懂你》这首音乐中结束这节课,愿母爱的光辉永照每个人心田,更愿我们都能理解自己的母亲,
二、善良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论证结构,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把握善良的含义,做一位善良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2、反复阅读,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并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善良过时了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入。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教师:“‘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坚守善良,幸福之花将处处开放。’当代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在强调斗争的年代,被错划为右派,然后被‘自我流放’到新疆生活了十几年才得以回到北京。可是他在一场场的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加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他就是王蒙。”
二、 王蒙及其作品的介绍
三、 整体感知
1、 学生阅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维流程。
2、 字词积累:
① 字音:不足恃(shì) 滥(làn)恶 圭(guī)臬(niè) 稚(zhì)弱
② 字形:恃才傲物 对峙 凄厉 励精图治 弘扬 一泓深潭
参透 渗透 迷彩服 兴高采烈 负隅抵抗 喁喁私语
3、理清文章思路:(请学生归纳,教师点拨)
第一部分(1—4) 针对社会生活中善良似乎过时,善良被看作愚蠢的情况,提
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部分(5—11)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与认识,并把善良与凶恶作对比,强
调了善良的力量和作用。
第三部分(12)总结强调自己喜欢善良, ¬并且相信国人会变得越来越善良。
四、重点探究,分析理解(学生思考,举手发言)
1、本文为什么用大量篇幅深入挖掘两个寓言故事?
明确:作者从两个有关善良的传统故事切入话题,这样不仅能获得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而且这样切入,使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突兀,有说服力,这也恰恰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从逆向的角度使人们认识到施与善良的必要性,为下文的论述做了准备。
2、第6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明确:排比 喜欢—欢迎—向往表现迫切之情。“……才(有)能……”充分展示善良的功能作用,表示善良是必要的条件,强调了善良对于幸福和平、天下太平的重要性。
3、在文中找出“善良”和“凶恶”作对比的段落。
① 第5自然段:
凶恶 善良
强大 稚弱
毫不犹豫 不设防
无所不为 有所不为
武器多 武器少
作用:取材于生活,让人产生共鸣。
②第8自然段
阐述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见解独到,醒人耳目。这是作者根据自己坎坷的生活经历悟出的哲理,它能帮助人们解开心中的郁结,更坚信善良,坚守善良。
4、小结主旨:本文围绕善良这一话题,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善良的重要意义、作用、属性和本质,暗示了新形势下人们应该学会善良的道理,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和时代感。
五、联系现实,发散思维
1、说说课文中你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学生思考,自由发言)
2、联系生活,讨论交流:
① 请说说在你周围发生过有关善良的故事。
② 你曾经有过“好心没好报”的经历吗?你是怎么对待的?
(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教师适时加以情感上的引导)
3、思维的诗意拓展:善良是什么颜色?
(学生可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朗读有关善良的名言。
六、教师提出希望:从今天起坚持做一个善良的人!
三、人生的境界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
一、教学导入 :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 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 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 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 严肃 趋向 B.程度 严格 倾向
C.水平 严肃 倾向 D.水平 严格 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中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四、文意概括:(板书)
本文围绕“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逐层深入地阐述了人生的不同境界,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即教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并由此引出中国哲学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贡献。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并简要作答,是提高人的
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层(第2自然段):概述由于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四个不同等级的
人生境界。
第二层(第3—6自然段):分别阐述什么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第三层(第7自然段):综合评价人的四种境界。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照应第1自然段。
第一层(第8、9自然段):在明确什么是人生境界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哲学的任务,
阐述实现哲学任务的方法,回答哲学任务的问题,指出哲学的任
务是帮助人们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第二层(第10—12自然段):中外哲学家对于如何到达天地境界的不同阐述以及由此引
出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对中国哲学发展的展望。
这样看来,本文的行文逻辑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先是明确文章
的中心论点:即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进而阐述什么是人生境界,有几个等级、有什么不同,从而更加明确了哲学的崇高任务是教人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于是顺理成章.弛提出如何成为圣人的方法的问题,从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角度来阐述,得出了中国哲学既出世又人世的特征,展望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因此,从文章的整个思路看,是层层深入的,纵深至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发展,文章不仅深刻,而且旁征博引,容量极大;横断面上剖析了人的四种境界、中外哲学思想的相通之处,因而形成了思维缜密、纵横交错的结构特点。
五、语句研读: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党解与否?
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 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才能真正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只知道功利意义,只知道利己,很容易滑到损人利己、损公利己的地步、功利境界中人是容易分化的。
5.“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难道惟有道德境界中人才了解社会的存在,而功利境界中人连社会的存在也不了解吗?
所谓“了解社会的存在”,是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的,那就是了解社会的整体利益,了解他人的利益,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意识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自己也应该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6.儒家所提倡的“正其义不谋其利”,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冯友兰先生又将这一套奉为道德境界的要义,是否合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是把义和利结合起来,求得二者的一致才现实?
这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儒家义利观的影响。义与利的关系是值得研究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是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义,归根结底,就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相互关系的原则,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而这种服从是在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的要求。在两种利益一致的情况下,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也是义。把义和利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正其义”就绝对不能“谋其利”,反而使某些人嘴上一套心里一套,口是心非,导致人格分裂。还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说得合情合理:“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币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7.“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这里所说的“宇宙”是个什么概念?还有“宇宙的利益”,又是一个什么概念?
说“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这就是,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既包括人类社会这个整体,又比人类社会大得多。即使只说地球吧,社会整体之外,还有自然界,而地球在宇宙之中,又只是一个小小的整体。从“天地境界”这个概念中,可以看出,作者所说的宇宙是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宇宙的利益”,包括社会利益而又不限于社会利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宇宙之中,除了社会利益之外,确实还有自然界的利益,宇宙的利益是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8“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自然的产物。没有受过道德教育、哲学教育的人,就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所谓“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就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所谓“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就是应该把成为贤人、圣人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应该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9.“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价值。”何谓“超道德价值”?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他的行为不仅于社会有利,而且于宇宙有利。他的精神境界最高,他生活于最高的人生境界,取得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这样的价值比道德价值又高出一个层次,是“超道德价值”。
10为什么说“道德境界,也是哲学的产物”?研究道德现象、揭示道德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叫做“伦理学”,为什么把伦理学也说成哲学?
注意下文“道德行为,并不单纯是遵循道德律的行为;有道德的人也不单纯是养成某些道德习惯的人。他行动和生活,都必须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这种道德原理,则是哲学的一部分。并不是把伦理学说成哲学,只是说道德原理也是哲学。
11.“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能够进行道德评价的行为。是行为主体自由选择的结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是有道德行为;反之是不道德的行为。不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没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或不是在道德意识支配下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
道德习惯,也称“道德行为习惯”,是个体稳定的道德行为方式。指个人的某种道德行为已经不需要意志努力,可以自然而然地完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训练、培养而形成的。具有一贯性、稳定性等特点。
12.什么是人与宇宙同一?为什么说在人与宇宙的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天地境界的人,他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也就是他到了理智世界,他的行为完全符合宇宙规律,达到“人道与天道”合一,人与宇宙合一,也就是中国哲学所说的“天人合一”。宇宙是物质的,人与宇宙同一,也就超越了理智。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由于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达到天人合一,也就超越了主观,超越了理智。
13.冯友兰先生认为天地境界的人,“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这样说来,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实际上还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有什么意义呢?
人不但有物质生活的要求,而且有精神生活的要求,人有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生活在天地境界的人,精神上达到了最高境界,人生有了最崇高的意义。另一方面,人生境界高,他做事,当然比别人做得好,更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宇宙。
14.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中国的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既然向来如此,为什么说未来的哲学才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又出世,意思是,既投身到社会里,又能超越人世。这跟宗教不一样,宗教是一味追求出世,而逃避现实。也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讲究入世而不能超脱人世。中国的圣人,如孔子孟子,都置身于社会斗争之中,又以天地境界为自己的人生境界,意识到自己是宇宙的一员,是“天民”,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正是既入世又出世的表现。
这里所说的“未来的哲学”是指世界未来的哲学。作者认为,世界未来的哲学很可能走中国哲学的方向,这样,中国哲学就可能对世界哲学的重构有所贡献。
15.冯友兰先生把哲学的任务单纯地界定为“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是不是过于简单了?
冯友兰先生一再提到“中国哲学的传统”,确实,“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用世界眼光来看,中国哲学的内容也不能说不偏狭。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提高人生境界确实是哲学的一个任务,但是把哲学的全部任务说成惟此而已,恐怕也不行。所以,说“哲学的任务之一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似乎才适当。
六、依冯友兰先生的看法,你认为老庄哲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讨论,引导学生抓住老庄哲学的一些观点去分析,使之大胆阐释自己的看法)
七、完成课后练习三之后,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读怎样的哲学,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留作课后作业 )
第二单元五、科学是美丽的教学目标:
1、在整体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读关键的词语、句子,领会其含义 ;
2、通过训练点拨,提高学生对具体语境中的词、句的理解、辨析和解题能力;
3、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并能准确表述。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品读关键词、句,完整深入地领会它们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并提高表述的完整性与规范化;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有位科普作家——沈致远将会告诉你:科学是美丽的。
二、课文分析
1.通读全文,字词疏通
2.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提出论点“科学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的。
第二部分(3-10)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论证科学之美。
第三部分(11-14)探讨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3.总结全文思路:提出观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
4.重点部分探讨:为说明科学是美丽的,作者列举了那些理由,陈述了那些事实?
——三部分理由:天文物理学、物理学、数学
事实:画家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
科学家威廉斯用诗歌、乐曲、舞蹈
现代派雕塑家和画家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
电子云、叶绿素、DNA、纳米等研究对象也是美丽的
全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课堂重点)
5.重点语句的理解
A.第一自然段的手法和作用--------先抑后扬 引起读者兴趣
B.第二段开头问句------设问句 作用上强调,模拟读者语气,为下面正面立论做铺垫
C.第三段中运用的句式------排比反问句式
D.结尾的叹号和问号作用------感叹号加强反问力度;问号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作者的自信,有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三、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
2.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例证)、祥略得当
3.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夹叙嘉议
4.语言风格:既准确、严密,有活泼、生动
六、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目标
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说明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猜谜语:像球样的圆,像血样的红,像珠样的亮,像蜜样的甜。
——打一水果 (樱桃)
脱了红袍子,是个白胖子,去了白胖子,是个黑圆子。
——打一水果 (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发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 自向庭中种荔枝。 ——白居易《种荔枝》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惠州一绝》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
1、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2、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重点难点及目标达成过程
1、解题
思考:标题给我们提供了关于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
明确:①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 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丹——红色。②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齐读第一节,思考:在文中,作者如何引出说明对象?
明确:引用《荔枝图序》,质疑,引起下文。
3、白居易认为荔枝“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作为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的作者认同吗?浏览课文,分组探讨。
明确: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不足(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
4、文中除了介绍荔枝的壳、膜、肉,文中还有不少有关荔枝的介绍。再读课文,通过找关键句的方法归纳每小节的内容,完成图表。
(图表见附录)
说明: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本文由主到次、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达成过程
1、作为说明文,阅读文章时,我们没有感到枯燥,却觉得很有趣味。那么作者主要通过什么说明方法来增添文学趣味的呢?找出相关语段,诵读诵读,并举例分析。
①诗文及作用
《荔枝图序》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咏荔枝膜》说明荔枝的膜的轻薄
《过华清宫绝句》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惠州一绝》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建议大力发展生产荔枝,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
②掌故及作用
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兼程送荔枝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
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文徵明说顾氏种活荔枝事说明荔枝的性喜温暖特点
③比喻及作用
绛囊、红星、珊瑚珠说明荔枝颜色红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说明荔枝成片林的绚丽美景
教师小结: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得文章生动了许多,也极大地激发了我们阅读的兴趣。
2、科学小品文是以生动活泼见长,但这是必须以准确为前提,那么你认为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何处?
①适当的数量表述。如: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②恰当的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又如: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8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
三、总结课文
文章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引用等多种说明方法,由主到次,由表及里地描写了荔枝的生态特征,介绍了有关荔枝生产方面的知识,科学性、知识性极强。同时,本文引用了大量诗句和掌故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意味,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能力训练目标
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教学设想
1.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培养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2.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要求学生阅读这篇新闻报道,弄清其结构特征,以之为范本,进行新闻写作练习。
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难点: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的万户,身绑土制火箭,要勇敢地飞向天空,虽然没有成功,但他的探索精神令人敬佩。万户可以算是人类历史上尝试乘坐火箭升上天空的第一人,今天我们的航天人终于实现了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
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三、整体感知
1.写作背景介绍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这篇新闻就回顾了这段历史。
2.通读全文,弄清文章的基本结构
【明确】本文的导语部分是1、2、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并且指明“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一方面指明了这一事件的意义,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而是叉开一笔,用一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这一部分所占篇幅最长,引用的都是一些背景材料,这就使得本文和同题材的其他新闻报道有了很大的不同。大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火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人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一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几笔。本文作者立意的角度更高,他们认识到“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事件,我们的目光不应该只是关注这样一些琐碎的场景,读者急需了解这一事件背后的故事。所以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的深处,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以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也正是因为把事件放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也使得事件本身更加凝重。
在这一段回顾中,有几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又用了一个过渡段把笔拉回到了现实事件中,这样从头至尾形成一种首尾圆合型的结构。
四、分析与探究
1.【提问】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
【明确】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喻指这一探索过程。
2.【提问】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航天史,是不是有点不像新闻了?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虽然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立在叙述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而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用的。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什么样艰辛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首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以历史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第三单元九、边城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4.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的情节;借助情节和环境,鉴赏人物形象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多媒体辅助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繁华的大都市,令人目不暇接、心醉神迷。林立的高楼、琳琅的商品、穿梭的人流、怡人的乐园。闲暇时,我们是不是也想让生活增添点儿古朴意趣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拜读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边城》,神游于作品描写的几十年前的湘西,感受那里闪烁着的正直朴素的人性美。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沈从文的“边城”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人吧。
(放录象,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人家。这户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这就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说写的就是这户人家的故事, 其中的“女孩”名叫翠翠。她是怎样的姑娘呢?
(放录象,女声朗诵)“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清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 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这就是翠翠。小说中的天保、傩送兄弟俩都爱上了她,为爱情展开竞争。按当地习俗,要在大月亮的晚上用歌声向姑娘求爱。阴历十四到了,月也快圆了。
二、检查预习情况:请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或语段,并与学生共同研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参考:第一处,首段“天已快夜了……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第二处,第一部分“翠翠坐在溪边……就忽然哭起来了。”第三处,第三部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翠翠的心被吹软了。”第四处,第一部分“月光如银子……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安睡了。”
文中集中写景的共有4处。它们都是夜景,而且都有着温柔、美丽和平静的特点。这些描写既为文中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真实可感的环境,又使得人物的活动和美丽、平静甚至于有些单调的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为翠翠性格的形成做了一个最好的诠释。另外,这些景物都是冷色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一种淡淡的哀伤,较好地烘托了气氛。
三、作者介绍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炯之、璇若等。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展示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返朴归真的牧歌情调。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四、交代学习重点: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眼里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是一幅用水墨绘就的无彩之画。沈从文在说到创作动机时也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五、情节归纳,整体把握。
(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明确)
1、 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第一部分: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为什么对母亲“神往倾心”呢?(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薄薄的凄凉:因为规矩中唱歌的日子快到了,在期待和担忧(对碾坊作陪嫁的事有所耳闻)中,内心骚动不安,看万物生机勃勃,而自己却不能像草木、泥土、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自己的事了,似乎把她给忘却了,于是感到生活“太平凡了”,“好象缺少了什么”;“杜鹃叫个不息”恰反映出内心的寂寞惆怅。这种感觉既源自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由于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
胡思乱想,惩罚爷爷:当自己内心躁动不安,有不可名状的苦衷,无法倾诉,连唯一的亲人爷爷也不能理解时,要让爷爷尝尝失去自己的痛苦。
一遍遍喊爷爷回家:无法想象没有祖父的生活,希望得到安慰。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事,翠翠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便一齐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当然,“很觉得悲伤”,“祖父不理会”只是外部表象,渴望情感抚慰是真。
听爷爷讲父母的事:对于母亲的神往倾心,源于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朦胧的期盼,渴望爱的自由与坚持。父母的爱情是个悲剧,对于情窦初开对爱满怀憧憬的翠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爱的恐惧。百感交集,无从排遣,所以“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
第二部分:问: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做梦:沉醉在爱情的美梦里:梦中很容易地摘到了“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耳草,展示出潜意识里对现实中还未得到的爱情的向往,显出内心里对傩送的朦胧感情明确起来了。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虎耳草的叶子是心形的,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的东西是一种爱的寄托和象征。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象征。提示:一方面可以配合二老“走马路”这一事件,正是因为这个“梦”,翠翠错过了听歌的时机;另一方面翠翠“不知道把这东西交给谁”又暗示了爱情故事将会无果而终。
第三部分:问:爷爷问翠翠选哪一个,翠翠为什么不答?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与爷爷交谈中流露:愿意听歌,明知故问,不直接回答(沉默、回避)等都体现出翠翠的矜持与羞涩。
等歌:听祖父说傩送“想走马路”为自己唱歌,就“出了屋外”坐到岩石上去,“似乎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其实,是在等待傩送爱情的表白,好让自己的感情找到归宿,以使自己驿动的心找到港湾。以翠翠那样的性格,这当然已经是以心相许的明确表白了。
吹芦管,又吹不好。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心乱,连芦管也吹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表明她被柔柔的曲子所感染,浸润在自己憧憬的爱的温柔甜蜜中。
要爷爷唱歌,“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爷爷唱的是“那晚上听来的歌”,是傩送对自己爱的表白,于是心里塌实了,又沉浸在爱的美梦中。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六、教师总结:
当爱情来临时,翠翠的内心躁动不安,她热切地期待着傩送的歌声,期待着爱情的实现;渴望着感情的抚慰,渴望着心灵的归宿。但,只有在梦中她才能品尝到爱的温柔甜美;矜持羞涩的个性、一系列或人为或天意的误会,让她只能长久地执着地等待……
这节课我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初步感受到文中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下节课我们再进一步品评文章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是一块行将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绿洲。”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呢?下面我们将继续走进《边城》。
二、进一步研习(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1、分析翠翠形象
(1)请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开头至“忽然哭起来了”。)
①提问:翠翠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缺了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
明确:此时的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朦胧的爱情已经注入了她的情怀,她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②提问:翠翠为什么要想象离开爷爷?
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③“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翠翠对爷爷明知自己心思还要追问自己选大老还是二老,很不满。但她明白爷爷是一番好心,希望自己忘记二老,答应大老的提亲。可感情不是买卖,翠翠实在不愿意做违心的选择,她面对百般疼爱自己的祖父,“不敢生气”,只能勉强笑着。她可能气二老不和自己一样对爱情执著,不再坚持唱歌示爱;也可能气自己,明知王团总想把女儿许配给二老,还心存幻想,气自己不能和王团总之千金平等竞争。
④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⑤翠翠的爱情比起现代都市人的爱情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样的美?(开放性题目,联系实际)
明确:翠翠爱得自然,爱得朦胧,爱得执着,爱得纤尘不染,爱得水晶般纯洁透明;翠翠爱的方式,她在爱情来临时的表现孕育、脱胎于湘西古风犹存的风土人情,典型地体现了人情人性美。
2、想象人物形象: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小说的一大特点,他特别擅长描写女子,他曾说“我是天生就一种理解女子的心。”故而翠翠是尤其可爱的。但在节选的文字当中我却找不到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你认为翠翠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要把《边城》拍成电影,请你作一回导演,你打算选一位什么样的演员来饰演翠翠,如何来给她造型。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参与。(题目具有开放性,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参考:情窦初开,“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深深的依恋爷爷,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当她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一面锐声喊着祖父,一面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口去”喊爷爷,看见爷爷依然后,小“小心子还跳跃不已。”朦胧中渴望着爱情。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间或吸气,释放心中被压抑的“分量沉重的东西”。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在梦中听到傩送唱的歌,梦见自己摘到了平常摘不到的虎耳草。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天真而幼稚。爷爷在溪中渡船,她一个人坐在悬崖上,觉得很悲伤,看见萤火虫闪着蓝光,便又想“看你飞得多远”便把眼睛随着那萤火虫的明光追去。可以说,翠翠是淳朴的边城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形象。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三、探究文章的文化内涵和主题
讨论:作者在创作谈中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你认为这篇小说所表现的这种人生形式究竟是什么样子?
参考:《边城》描写的确实是一种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说也只能描写一种人生形式。《边城》所表现的人生形式确实是自然的,这里的人生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娇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这种人生形式是优美的,他们含蓄而毫不伸张,温情而毫不暴烈,他们的人生是优雅的,安详的。这种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们有爱、敢爱,爱的深沉,爱的彻底。
讨论:作者以“边城”为题有什么用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边城”为题,意在说明这种人生形式的流逝,而与之相对的庸俗、腐化、浅薄、金钱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胀,正在风靡。
讲解: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传统文明是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种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的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伤孤寂的色彩。固守传统还是拥抱现代,怎样把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也是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生存的问题。比如过年吧,我们既希望它象几十年以前那样神圣、热闹,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现代意识的发展,无论如何,我们再也找不到象《祝福》里描写的那种过年的味道了。
四、结束语:
故事结束了,山依然青,水依然绿,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边城》,那就是:“美”和“爱”。翠翠是美丽的,《边城》同样是美丽的。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让我们学会欣赏,学会爱,学会生活。
五、课后研读题:
1.细读课文,试着写一段关于翠翠的外貌描写。
2.阅读《边城》全文,找出翠翠与爷爷、天保兄弟之间的“爱”,进一步体会人情人性美。
十、林黛玉进贾府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五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
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全书以宝黛爱
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
宁府
宁国公贾 演——贾代化——堂舅父贾 敬——堂表兄贾 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 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 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 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 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 珠
表嫂李 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 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引出了本文所讲的故事。
二、学习小说,我们仍然要抓住小说的情节链。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通过讨论,找到情节链。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的点拨:
本文的情节链是——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的行踪:
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足之
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三、我们学习《红楼梦》有利于了解封建社会。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
1、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贾府大富大路贵,穷奢极侈,令人惊讶眩目。他们自己
不会创造财富,由大批奴仆和丫环为之服务;
2、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家长统治,由贾母一人说了算数,
由贾母一人支配一切;
3、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封建的秩序扼杀个性,繁缛的礼仪使用权人活泼不得,
空气十分压抑;
4、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这样一点:这个封建社会已经在开始动摇了,宝玉的
对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不迷信,并对这些封建秩序有所违拗,是反叛倾向的表现。
四、要求学生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掌握以上要点,并预期习重点的语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本文的情节链是:
步步留心——进贾府大门——贾母的正房大院见贾母——三个姐妹——不足
之症——王熙凤来了——已经放了月钱、找缎子——去大舅父、大舅母处——去荣禧堂二舅父、二舅母处——王夫人说贾宝玉——路过王熙凤的住处——在贾母的后院正房用饭——林黛玉和贾宝玉相会——暂置碧纱橱。
2、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
(1)封建社会的不平等,贾府大富大路贵,穷奢极侈,令人惊讶眩目。他们自己
不会创造财富,由大批奴仆和丫环为之服务;
(2)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实行的是封建专制,家长统治,由贾母一人说了算数,
由贾母一人支配一切;
(3)在这个封建家庭中,封建的秩序扼杀个性,繁缛的礼仪使用权人活泼不得,
空气十分压抑;
(4)但是我们也从中看到了这样一点:这个封建社会已经在开始动摇了,宝玉的
对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不迷信,并对这些封建秩序有所违拗,是反叛倾向的表现。
二、重点课文阅读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课文。指出这里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和“不
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是黛玉的行动准则。在整个小说中制约着黛玉的行动。当然,在本节选的课文中,同样也体现这一点。黛玉的悲剧,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2、下面我们先来阅读6至9自然段,研究一下王熙凤的性格特征。看看曹雪芹
是如何刻划这个人物的典型性格的。是通过怎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刻划这个人物的。
(1)王熙熙攘攘凤的感情变化线索是:先表恭维,后表同情,最后是表
关心。
(2)一见林黛玉,有这样几个动词,十分引人注目:携着、打谅、送至、
笑道、拭泪、转悲为喜、问。这些动词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她的虚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
(3)她对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样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
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些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王熙凤既要讨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在机房府的权势大。)
(4)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 个(缎子)来给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来吧,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过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请问,当时王熙凤为什么这么说?王夫人为什么笑一笑,点头不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要表示对黛玉关心异常,说‘早已事先想到’,以讨取贾母的欢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哄得贾母欢喜。)
(5)把王熙凤在这段文字 中的言辞和行动,归纳起来,可以看出王熙 凤怎么样的性格特点?(有善于察言观色和机变奉迎;善于讨好机房母的性格特征;喜欢弄权,以显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在贾府她威重令行,有敢于在贾母面前放诞无礼的地位。)
五、学生课后阅读这段课文,预习13、1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点:
1、“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和“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这是黛玉的行动准则。
2、第6至9自然段,下列问题:
(1)王熙凤的感情变化线索是:先表恭维,后表同情,最后是表关心。
(2)一见林黛玉,有这样几个动词,十分引人注目:携着、打谅、送至、
笑道、拭泪、转悲为喜、问。这些动词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她的虚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
(3)她对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样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
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些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王熙凤既要讨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在机房府的权势大。)
(4)课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缎子)来给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来吧,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过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请问,当时王熙凤为什么这么说?王夫人为什么笑一笑,点头不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要表示对黛玉关心异常,说‘早已事先想到’,以讨取贾母的欢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哄得贾母欢喜。)
(5)把王熙凤在这段文字 中的言辞和行动,归纳起来,可以看出王熙
凤怎么样的性格特点?(有善于察言观色和机变奉迎;善于讨好机房母的性格特征;喜欢弄权,以显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在贾府她威重令行,有敢于在贾母面前放诞无礼的地位。)
二、学习新课内容:
1、学生阅读本课的内容,做书间笔记。要求学生弄清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如
何 理解 这些内容。找出哪些不能理解的内容。然后学生分小组和大班研究讨论。
2、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研讨情况,讲解以下要点:
(1)本段属于环境描写,是贾政和王夫人的住处:13段写的是正室,14段是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是东边的三间耳房。课文以荣禧堂为重点,描写了贾府的华贵的陈设。
(2)这段文字——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提示了贾府的社会地位和荣华宝贵。例如:匾是皇帝的御宝,大画是表示对君王的忠心耿耿和尊敬。
(3)这副对联的意思中,我们可以了解了怎么样的内容?(与贾政来往的人,都是一些豪门贵族。)
(4)我们从全文其它的描述中,还可以看到许多贾府的显赫:如荣宁两府门前的大石狮子,兽头大门,华寇丽服的守人等等。
3、学生装朗读这两段课文。并重点抄写以下词语:
万几宸翰之宝、大紫檀雕螭案、镶着錾银、座上珠玑日月、堂皇前黼黻焕烟霞、猩红洋罽、金钱蟒靠背、汝窑美人觚、茗碗痰盒、撒花椅搭。
三、学生预习下面的几段课文,着重预习宝玉和黛玉两人的性格特征。并在作业本上抄写三段文字,两段是写宝玉进来时和宝玉眼中的黛玉,一段是两首词。
第四课时
一、学生分小组和大班交流预习情况。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精要的重点分析指导。要点是:
1、关于林黛玉的思想性格:
(1)“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
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写出了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性格。
(2)在宝玉眼中的黛玉是:,这是侧面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眉,一双
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窃,病如西子胜三分。”此诗写出了黛玉的内秀外美,体弱多病。在宝玉眼中,更是聪慧灵秀,多愁善感。
2、关于宝玉的性格特征:
(1)在王夫人的口中,是个“混世魔王”。说明书宝玉的作为,与封建
社会的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格格不入。是封建社会的叛逆。
(2)黛玉眼中的宝玉:容貌中透露出多情、温柔、敦厚。
(3)关于两首《西江月》词:指导的有关的要点是:
A、共用四组对偶句。
B、第一首刻划了贾宝玉狂放不羁,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对功名利禄的淡视,追求个性的我有放。
C、第二首是对宝玉性格的褒扬,同时也斥责了当时封建社会特别是贵族家庭的世俗观念。
D、两首词运用了寓褒于贬的手法,塑造了宝玉这个封建叛逆的形象。并暗示封建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E、这两首词,对于读者理解宝玉的形象和性格,理解全书有关宝玉的情节设置和展开,有极大的作用。
F、词中的“愁”和“恨”是宝玉欲求摆脱封建束缚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傻”和“狂”是宝玉痛苦中寻求新生活新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的食性迷惘的种种情态的表现。
G、这两首诗写出了宝玉不为人理解的对封建社会的叛逆性格。
H、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写出了宝玉不愿意读孔孟的文章,被人看作是愚笨顽劣,说明书他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厌恶功名利禄。
I、解释“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见风使舵49页注解⑩)。纨绔和膏粱,是借代用法。
J、这两首诗,似贬实褒,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他对封建社会叛逆性的写照。作者用正文反写的方法,赞美宝玉。
3、学生抄写这几段文字。
三、准备听记训练和单元练习薄。
第五课时
一、练习内容:
1、王熙凤的感情变化线索是怎么样的?(先表恭维,后表同情,最后是表关心。)
2、王熙凤一见林黛玉,课文用怎么样的几个动词,十分引人注目?有什么作用?(携着、打谅、送至、笑道、拭泪、转悲为喜、问。这些动词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她的虚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
3、王熙凤她对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样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这些话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王熙凤既要讨好老祖宗,又欲在黛玉和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在机房府的权势大。)
4、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王夫人)因又说道:‘该随手拿出两个(缎子)来给你妹妹去裁衣裳的,等晚上想着叫人再去拿来吧,可别忘了。’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经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过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请问,当时王熙凤为什么这么说?王夫人为什么笑一笑,点头不语?(王熙凤在贾母面前要表示对黛玉关心异常,说‘早已事先想到’,以讨取贾母的欢心。而王夫人明明知道王熙凤当面撒谎,却又赏识侄女机灵过人,口舌伶俐,哄得贾母欢喜。)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全册教案(职高、职业中专、中专学校用)[word86页]》相关文档:
职高院校学生个人自我鉴定范文职高学生毕业鉴定自我鉴定(3篇)09-06
职高毕业生自我鉴定09-06
职高毕业生的自我鉴定15篇09-06
职高自我鉴定毕业生范文8篇09-06
职高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300字09-06
2023年职高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2篇)09-11
职高毕业生自我鉴定09-27
职高毕业自我鉴定09-27
2023职高教师工作计划标准范文(五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