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民”的胜利
“庶民”的胜利
有那么一个镇,有那么一群人,寄居于祖国东南之隅,却时时刻刻把握这历史的脉搏,见证着“庶民”的胜利。
抗战烽火
1940年,正当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日军的魔爪伸向福建省三沙镇。“日军来啦,日军来啦!”消息瞬间打破了小镇百年的宁静。小镇上的人们纷纷冲回家中藏起世世代代的积蓄。听姥姥说,隔壁李大爷曾将十几吊的铜钱吊在身上,再在外面披上一件厚厚的棉袄。日兵来他家搜查时,叫他走开,可他就是不走,日兵将他衣服扒开,抢去了所有的铜钱。更有甚者,将钱藏在了棺材里,自以为万无一失,可谁知日兵竟拿刀捅棺材,铜钱便“哗哗”地流下。
特殊的年代,总是要特殊的活着。
据说当时镇里的许多女人为了逃避日兵都往脸上涂满了泥巴,有的人甚至吓得躲进了粪坑,三沙镇的了子山上至今矗立着一座瞭望台,虽然如今已经布满了涂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座小小的瞭望台曾经庇护了三沙镇无数人的生命。在这里,三沙的民兵曾经无畏敌人的枪林弹雨,拼死维护镇民的安全。在这里,三沙的人民曾经无畏死亡的恐惧,与日兵顽强拼搏。姥姥说,当时街上出现了好多由渔民自发形成的民兵团,民兵团到每家每户叮嘱藏身路线及地点,常常头顶着轰隆隆的战机声,急忙冲向下一户家中。
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的真情,总显得那样珍贵。
一直令我引以为豪的是,我的爷爷曾经在同日军作战时因向日军成功扔中一枚炸弹,导致日军损失惨重。“其实我当时什么都不怕,一心只想赶走日本鬼子.”爷爷如是说。
是啊,风雨如晦的年代,容不得人有过多的思虑。
而三沙人民用血与泪,将这面腥风血雨的旗帜插上了胜利的高地。
文革重创
1966年,当轰轰烈烈的红卫兵运动在祖国大地肆意泛滥之时,小镇却也无法避开这动荡敏感的时代。小镇再次被祖国的一次震颤惊醒,从此开始了长达十年风雨如晦的踟蹰。
据姥姥回忆,当时三沙划分成了两派,一派为“八二九”一派为“新三沙”。“八二九”主要由素质较高的知识分子组成,而“新三沙”主要由渔民、农民等小生产者组成。两派水火不容“新三沙”控诉“八二九”人士为资产阶级分子,而“八二九”据理力争,谁也容不下谁。不幸的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叔公(姥爷的弟弟)加入了“八二九”,与作为“新三沙”一员的姥爷反目成仇,一场家庭战争爆发了。
“当时吃饭都不能说话,只要一开口,两兄弟就要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姥姥无奈地说“街坊邻居都在喊‘两兄弟吵架啦’‘两兄弟又打啦’”。一会儿,邻居的各自“派友”们便会聚到家里,各执一理,仿佛有争个三天三夜誓不罢休的气势。姥姥说:“一家原本和睦的两兄弟,却突然大打出手,叫人多么心痛啊。”
虽时隔多年,但说起这些故事的时候,外祖母的神情,却让我感觉那些早已消散在历史风云中的往事,竟穿越了时间的荒凉,变得如此真切、清晰。
“两大派的人每天晚上都到三中的主席台上吵架,说不过别人就动手。”邻居家的王大爷是这段历史沉重的受害者,他因在一次争吵中被另一派的人打了一拳,正中左眼,从此只剩下右眼微弱的光线勉强维持视力。
我曾经在小路上看着他佝偻着背,步履蹒跚,也曾经多次想敲开他紧锁的房门,但还是不忍揭开结疤的伤痕。
或许有些历史需要坚定地寻找,但有些,就让它失踪在时间的原野,让岁月将它风化、抚平吧。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的损失难以估计也无法估计。整个小镇就此陷入了瘫痪状态。由于缺少劳动力和技术工,无数工厂被迫停办,就连街上的店铺也所剩无几,每天晚上人人家中房门紧锁,街上冷冷清清,唯有广播里一遍遍通报着某某人的“光辉事迹”,整个小镇一片萧条。
姥姥说:“当时大部分人都不上班了,天天在各自的派别里想着如何整治另一派的人.”各行政机关和企业都被搞“糊”了,据说当时三沙镇的镇长就被戴上了高帽示街游行,几乎所有的行政机构都只剩空壳一副,陷入难以名状的僵化局面。
“学校由于没有老师也停课了,孩子们成天无所事事,不知道荒废了多少孩子的未来啊。”叔公边说边叹息道。大量的知识分子陷入“空有才华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大量劳动者也被盲目的批判思维局限,人们迷茫着、困惑着,怎么也道不清、说不明这一切的本质与缘由。
是的,这是段无法轻易弄明白的历史,我也终于抛开那书本上连篇累牍的官方记载,那么近距离的碰触这段历史的一角。
而当我一个一个字轻轻地敲出这段历史的轮廓时,一股强烈的悲哀、愤怒涌上心头。
究竟是什么使得“本是同根生”的两兄弟落得“相煎何太急”的地步?究竟是何等强大的力量可以视这世间最宝贵、最伟大的生命如草芥一般卑微?
人本身就附庸于世界,却要受着同行人的折磨,这何尝不是最大的悲哀?而更加悲哀的是,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循环往复的上演,就在你、我、他的身边。
“家都像新的!”姥姥忆起文革后的坦然至今历历在目。
还好,十年的风雨兼程并没有给小镇过多的影响,十年,一个局限,仿佛一场梦,过去了就过去了。
上次叔公来我家时,仍兴致勃勃地谈着当时如何与姥爷争吵,家人是如何地恐惧,但他分明在笑着,家人也都笑着。
改革繁荣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祖国的南方画了一个圈,把三沙圈进去了。改革开放之风也就此吹进三沙的大街深巷,吹醒了小镇无数的活力与激情。“当时县委领导亲自来部署规划,突然好多工厂就办起来了。”叔公兴奋地叙述着:“许多无业游民都去厂里上班,三沙镇一下子活起来了。”“许多华侨和台湾商人来镇上办企业,那可热闹啦,市场上有了台湾的水果和泰国的米。记得当时我教书的小学就是一位华侨资助建造的,那是文革后三沙最正规的学校了,孩子们可高兴啦,你爸爸妈妈就是当时第一届入学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三沙发展已步入了快车道,小城镇的文化品位和吸聚功能正不断提升,镇区内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渔业经济和对台贸易等四大经济格局。2004年全镇财政收入近30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近1/3。
近年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三沙一级渔港,建成后的中心渔港,将有效利用水域面积可扩大到120万平方米,水深增至8米,不仅可提供近千艘船只的避风、停泊作业,而且对三沙的港口经济发展直接产生巨大的拉动力。工业企业产值在三沙镇的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三沙工业园区开工建设,工业城的龙头舞活,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有力推进了城镇化发展进程。
三沙的民营经济在全县独树一帜,现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市场体系,以华美实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20多家大小企业,主要从事食品加工、冷藏、拆船、造船、机械、修配、铸造、五金、渔具、塑料、鞋革、油毡等产品生产,已初步形成了三车配件、五金器具、船舶修造、水产品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很多产品畅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盛誉,当地企业家不仅在经济发展、公益事业等方面全力支持地方建设,而且那种爱乡情结和互助传统,为三沙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它从硝烟中走来,团结是它的风采;它从迷茫中觉醒,理性是它的旗帜;它从改革的胜利中跑来,经济的腾飞是它的姿态。
这一个镇,这一群人,在经历历史的重重洗礼后,依然风采依旧,仍然以最朴实的话语,最激昂的语调寻找即将被历史掩埋的他们,告诉后人,告诉我们----这是属于他们的,庶民的胜利!
B篇历史感悟
常常在想,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人类留给世界的还有什么?过眼云烟,烟消云散,人类剩下的,恐怕就只有沉甸甸的历史了。
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在姥姥的讲述中,我真实得记录下每一字,每一声叹息,每一次蹙眉。只愿能将历史最大限度的还原,还原到本质,还原到心灵深处。
我一直坚持历史是由三种人构成的。
首先便是这创造历史的人,当每个人都沉浸在“时势造英雄”的梦幻中时,殊不知,时代的发展是靠人民群众推动的,一切社会的进步,都是人民群众辛苦奋斗和智慧的结晶。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千千万万的庶民是这历史的缔造者!
尽管此身、此时、此地,我们只是停留在完成现在的阶段,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也就左右了历史。
试问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中华民族怎能挺过一场场的浩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人民群众以不屈的毅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试问没有人民群众的奋斗,改革开放怎能如火如荼地展开?三沙镇人民的拼搏便是人民强大力量的最好注解。
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以千千万万微小的力量汇聚成一股拧绳,任是再大的风雨也扯不断,反而在风雨中为历史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第二种人是历史的传播者。
如今的我可以很自豪的说,我也是历史的传播者之一。聆听姥姥的话语,记录着历史的足迹,我感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感,作为传播者,我们必须不断强化细节、忠实记录;力求每一个字、每个符号都是对当时情景的真实再现,不需要添枝加叶,也不需要编造不存在的情景去充实记忆的空白,只求还原历史真相。
我知道这不仅只是篇论文,或只是场比赛,而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我们参与历史的传播,关注身边的历史,在传播历史中获得新的感悟。
第三种人是历史的读者。
我们为何学习历史?魏征做出了最响亮的回答:“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只是一个过程,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现实社会寻找历史的痕迹,以历史的经验指导如今更好的生活。在这次“寻踪”中,作为一名读者,我也获得许多感触。
首先,是我对抗日战争的一点感想。这场战争留下的历史不仅仅是惨痛的历史记忆,更重要的是惨痛的历史教训。这就需要国人铭记那段历史,勿忘国耻,从那场战争中思索中华民族复兴的路径。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面镜子,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日本法西之所以明目张胆、肆无忌惮地侵略中国,而且中国抗战用了八年之久,完全是因为国弱民穷、经济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理。一个国家真正强大,他的人民才不会被欺负。正是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在经过了一段曲折之后,中国再度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国工作的着重点,把改革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
通过改革,中国加速了经济发展、善了人民生活,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更加坚强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抓住当前国内外的大好时机,采取既大胆进取又慎重稳步的部署,中国的改革必将成功。中华民族也势必崛起。
很多事情是我们不能选择的,但很多时候也在于我们是否去争取,有没有用劳动、智慧和心灵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我们的幸福生活是无数人在悲惨屈辱的命运中用生命换来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更没有理由不奋发图强,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其次,是我对文革的思考。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始终紧密相连的。国家混乱,民生必然凋敝,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命运显得十分渺小。历史可能只是稍稍改变运行的轨迹,但无数人的命运却无情的被翻转,历史可以回到正轨,但个人的命运就没那么轻松。文革确实改变了差不多一代人的命运,那代人的伤痛随着时光的流逝也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作为后人我们不能太苛求前人,但我们要去反思伤痛的缘由。希望那些历史的舵手能够去要尊重历史,尊重生命,让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可以有尊严的选择自己独立的人生。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连串的连锁悲剧,究其深因,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首先,从决策者来说,无法否认毛主席的错误决定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僵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算是曾经挥师百万过大江的领路人也会有一时判断失误的时候,而这个失误却足足使中华民族停滞了近十年!与别人的距离拉大了数十年!其实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认识错误。这就不得不提起当时民主制的不健全以及个人崇拜的浮夸。我的家中至今仍挂有一副毛主席的画像,并且每每与长辈谈起主席,他们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对他们来说主席说的一切都是对的,主席在他们心目中简直是个“神化”的形象。因此,当中央发出一声号令,四方都纷纷响应,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只坚信毛主席说的一定没错。
还有一点便是民主制的不健全,试问当时若能有一套完备的民主体制,中国还会陷入僵化的局面吗?倘若能多听取群众的意见,文革的危害是否就能降低点呢?而如今,对于21世纪的中国来说,民主制的健全仍然是使命之一。
再有一点便是官僚机构的腐败,文革本也没有如此大的影射作用,而在江青、林彪等集团的推波助澜下,文革愈演愈烈,使一大批“开国功臣”遭到了非人的待遇。这是行政机构腐朽的悲哀,也让我们意识到组建优秀领导班子,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重要性。
最后,到了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在此我必须感谢邓小平爷爷,感谢无数为改革开发付出的各界人士。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势大变,不仅社会主义以崭新发展模式稳稳地站住了脚,我国的实力和影响力也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我们正在崛起,这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事实,但“盛世”之说为时尚早。许多挑战正摆在我们的面前,有些还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忧患意识必不可少。忧患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不会有如此的深刻记忆;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也不会有这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九零后的我很欣慰,我可以见证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愿改革开放继续积极稳妥的顺利进行,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美好。
是的,三沙镇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看着如今三沙镇人民的幸福生活,我知道,这不仅是三沙人民的胜利,更是华夏大地上千万万“庶民”的胜利!
附:三沙的现状
word/media/image1.wmf
《庶民的胜利》相关文档:
庶民的胜利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