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政支出分类的理解

时间:23-11-13 网友

对财政支出分类的理解

财政支出是政府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主要有: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各级政府政权建设的支出;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全民族素质、外部效应巨大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具有巨大外部经济效应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在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必要调控的支出等。

财政支出分类是将财政支出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纳,以便准确反映和科学分析支出活动的性质、结构、规模以及支出的效益。分类方法及意义如下:

一、按支出用途分类

按支出用途分类,是我国迄今为止的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理论。

我国财政支出按用途分类:主要有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抚恤和社会救济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价格补贴支出等。

意义:这种分类是一种最基本的分类,也是其它各种分类的基础。

二、按费用类别分类

费用类别的“类”,系指国家职能的分别,所以,按费用类别所做的分类,又可称按国家职能所做的分类。

我国依据国家职能的分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五大类。

意义:(1)按国家职能对财政支出分类,能够明白地揭示国家执行了怎样一些职能以及侧重于哪些职能;(2)对一个国家的支出结构作时间序列分析,便能够揭示该国的国家职能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对若干国家在同一时期的支出结构作横向分析,则可以揭示各国国家职能的差别。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1、购买性支出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2、转移性支出的概念、内容、特点及功能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财政付出了资金,却无任何所得,在这里,不存在交换的问题。我们称此类支出为转移性支出,它所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活动。

意义:这种分类有较强的经济分析意义。注意到上述区别,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以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四、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

(一)经常性支出。

经常性支出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基本生活所必须的支出,主要包括人员经费、公共费用及社会保障支出。这种支出的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期受益

(二)资本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是指用于购买或生产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耐用品所需的支出,其特点是它们耗费的结果将形成供一年以上的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

五、国际分类方法

为了便于经济分析以及便于国际比较,有必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新的分类方法。在国际上,从现有的分类方法来看,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用于理论和经验分析的理论分类;另一类是用于编制国家预算的统计分类。

(一)理论分类法

从理论分类来看,根据分析的目的不同,可按政府职能、支出目的、组织单位、支出利益等标准分类。

(二)统计分类法

从统计分类来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分类方法,有功能分类法和经济分类法

六:我国支出分类现状及分析

按照2007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我国现行支出分类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即同时使用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两种方法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

支出功能分类。简单地讲,就是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分类。我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置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大类,类下再分款、项两级。主要支出功能科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交通运输、采掘电力信息等事务、粮油物资储备及金融监管等事务、国债事务、其他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支出经济分类。是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所作的一种分类。在支出功能分类明确反映政府职能活动的基础上,支出经济分类明确反映政府的钱究竟是怎么花出去的。支出经济分类与支出功能分类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反映政府支出活动。我国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12类,类下设款,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转移性支出、赠与、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和其他支出。

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与部门分类编码和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相配合,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支出进行“多维”定位,清清楚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干了什么事,最终用到了什么地方,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和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经济信息。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政府直接在市场上购买并消耗商品和服务所形成的支出,是购买性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执行其政治和社会职能的财力保证。

  社会消费性支出与同属购买性支出,其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非生产性的消耗性支出,并不形成任何资产,但两者都是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近年来,我国的社会消费性支出始终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在保证国家主权及领土完整、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促进社会文教科卫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本质构成了财政活动存在的客观依据。

  在国家项目中,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的有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文教科卫事业费、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流通部门事业费等。

  (1)行政管理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是国家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司法检察机关和外事机构等行使其职能所需的费用支出。它是维持国家各级政权存在、保证各级国家管理机构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费用,也是纳税人所必须支付的成本。因此,行政管理支出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建立高效率政权机关和其他各类管理机关的重要前提,是社会经济事务能否得到及时有效协调的重要保证,也是社会资源是否能得到有效配置的重要表现。在我国,这项支出对于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经济管理,开展对外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的内容基本上也属于广义的行政管理支出,包括立法机构支出、行政执行机构支出和司法机构支出三大块。但其中的行政执行机构支出的具体内容更为广泛。我国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表(2002年)中的行政管理支出科目主要有:

  (2)国防支出

  国防支出即国家防卫支出,是指国家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技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和民兵建设、各军兵种和后备部队的经常性开支、专项军事工程以及战时的作战经费等方面的军事支出。

  国防支出的规模与结构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防战略和国防政策,它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国防战略的数字化。透过国防支出占国民(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以及国防支出内部的分配和使用结构,可以看出各个国家不同的国力、国策和国防建设的方针、政策。为了实现国防现代化,防御外敌入侵,保卫民族独立、安全和主权、领土的完整,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合理安排国防支出,提高国防费的分配和使用效益。

  我国的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表(2002年)中的国防支出科目主要有军费、国防科研事业费、民兵建设费、动员预编经费、招飞事业费、专项工程经费等,均属于中央支出专用科目。

  (3)文教科卫支出

  文教科卫支出是指国家财政用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体育、通讯、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从广义上讲,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不属于纯公共产品,而属于混合公共产品。由于具有较强的外部正效应,有助于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从而对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各国均对文教科卫事业给予较大程度的财力支持,尤以发展中国家为甚。

什么是财政投资性支出

字体大小:    2010-07-14 10:53:20  来源:   

财政投资性支出,也称为财政投资,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其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中筹集起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一种集中性、政策性投资。它是财政支出中的重要部分。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特点

    (1)政府投资可以微利或不盈利,但能极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2)政府投资的资金来源可靠,多为大型项目和长期项目;

    (3)政府投资集中于“外部效应”较大的基础产业和设施。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范围

    外部效应较大的公用设施、能源、交通、农业以及治理大江大河和治理污染等有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和领域。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功能

    宏观调控功能:

    直接调控——根据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结合非政府投资的状态,安排政府自身投资的方向、规模与结构,使全社会的投资达到优化状态。

    间接调控——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并通过税收、财政补贴、折旧政策等,来制约非政府投资的条件,调控非政府投资的方向。

    财政投资支出的一般分析

    一、投资与经济增长

    投资是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把货币资本的投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因为任何一项投资或生产活动首先要从货币资本的投入开始。

    凯恩斯:不仅认为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且还论述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乘数作用;收入和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的加速原理。

    投资可以刺激需求的增长(投资过程),同时又可以增加供给(投资完成后)。凯恩斯的乘数理论是从投资可以刺激需求出发。

    二、凯恩斯的乘数理论:

    指每增加1元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同方向变化,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同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化,边际储蓄倾向越大,乘数越小。投资乘数(单位投资所引起的收入增长的倍数)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投资乘数:

    投资规模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又要受当前生产和收入水平的制约。储蓄是投资的源泉。随着收入的增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的规律,使投资增长快于收入的增长。加速原理说的是收入变化如何引起投资的变化。

    三、凯恩斯的加速原理:

    加速系数:

    加速系数表示的是收入或消费增加会引起投资增加到什么程度的系数。

    储蓄与投资恒等式是总量平衡的公式,一方面,储蓄增长就会加速投资;

    另一方面,投资超过储蓄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预算外资金百科名片

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制度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的资金。它是国家预算资金的必要补充,具有分散性、自主性、专用性的特点。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1.

2.

3.

4.

5.

1.

2.

3.

4.

5.

展开

范围

  地方财政支配的各项附加收入和集中的有关资金;国有企业及主管部门掌握的各项专用基金;的自收自支资金;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所属不纳入预算的企业收入;法律、法规规定的、基金和附加收入等;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计划(物价)部门审批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国务院及财政部审批建立的基金、附加收入等;主管部门所属单位集中上缴资金;用于乡镇政府开支的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在国家财政尚未建立制度以前,先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进行管理,。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统一的专户,用于和支出管理。部门和单位的预算外收入必须上缴同级,支出由同级财政按计划和单位统筹安排,从财政专户中拨付,实行。所以预算外资金收入也是来源于收费,不过是预算外收费。

  我国1993年以前的预算外资金包括国有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集中的各种专项基金和地方和中央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随着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完善,1993年以后,对预算外收入的范围进行了调整,将拥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及其主管部门集中的资金不再列作预算外收入,1993-1995年预算外资金收入项目只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两项;从1996年开始,电力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等中央(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加入乡镇自筹、统筹资金;从1997年开始,又取消地方财政收入,增加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入和其他收入。由此,1997年以后预算外资金收入项目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乡镇自筹统筹资金、国有企业和主管部门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主要是行政事业性收费,2000年占全部预算外资金收入的%。预算外资金主要用于、城市维护费支出、行政事业费支出、乡镇自筹统筹支出、专项支出和其他支出,其中行政事业费2000年占63%。

特征

  预算外资金的本质特征是:

  (1)凭借国家赋予的权利,或是国家信誉取得的;

  (2)经过规定程序(包括国家赋予及税收部门的审批权限)批准后方可收取;

  (3)其所收取的收入,单位不能记作单位科目(事业收入),必须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

  (4)由财政专户拨回单位的财政资金,单位才可按规定记作事业收入;

  (5)单位预算外资金的使用,必须编制收支计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执行;

  (6)单位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必须纳入管理。

  过去,预算外资金的性质是资金的使用权和所有权归单位所有,按《决定》精神,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打破了过去“两权不变”的管理模式。重新明确了预算外资金的三权所属关系,即所有权归国家,调控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从“两权不变”,到“还钱还权”是预算外资金性质的重大变革。

  [1]

历史和现状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体制。进入时期后,为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开始把原来预算内的一部分收入,放到预算外管理,国家财政资金开始分为预算内和预算外两部分,这才形成预算外资金这个特殊范畴。十年动乱时期,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1976年已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

  1979年我国进入全面体制改革的新时期,对扩大了自主权,对企业放权让利,所以预算外资金的增长超过任何一个时期,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和问题,按当时口径统计的预算外资金的增长变化有以下四个特点:

  (1)预算外资金增长过快,1992年比1978年增长11倍,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名副其实地成为国家的“第二预算”。

  (2)预算外资金历年增长速度均超过童年的GDP和预算内收入的增长速度,造成资金的严重分散。

  (3)从预算外资金结构看,一向是企业和主管部门管理的预算外资金居主导地位,从近几年变化趋势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部分增长较快,比重上升,地方财政管理的部分绝对数和比重下降的幅度都较大。

  (4)由于管理不严,财经纪律松弛,化预算内为预算外、化生产资金为消费基金、化公为私等现象有所滋长和蔓延。因此,预算外资金迅速增长,已成为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当时膨胀和消费基金膨胀的重要原因。

法规

  为了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国务院曾于1986年下发过《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对预算外资金实行规范管理,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据此相继实行了“计划管理,财政审批,专户储存,银行监督的管理办法。但是,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的不断深入,社会财力分配格局和经济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也不能保证防范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要求,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针对预算外资金制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于1996年7月颁布了《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统地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政策措施,指明了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工作方向,标志着我国预算外资金管理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同1986年的《通知》相比,《决定》无论是在管理的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

  (1)从长远发展和整体管理模式上,提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不是使其规模不断扩大,而是最终要全部纳入预算内管理。

  (2)在预算外资金的性质上,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

  (3)在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方法上,改变过去部门和单位自收自支、坐收坐支的管理办法,要求参照管理模式,建立预算外资金的预决算制度。

  (4)在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上,明确规定财政部门是预算外资金管理的职能部门,财政部门要积极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及时拨付预算外资金。

  (5)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办法上,提出社会保障基金在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之前,暂按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为了贯彻落实上述《决定》,财政部先后制定了《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办法》、《中央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管理暂行规定》等配套文件,同时,在《》中还增加了有关预算外资金财务管理的规定。

管理新措施重新界定预算外资金的性质和范围

  《决定》明确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并明确做出以下规定:国有企业提取的各项基金(包括税后留利)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地方财政部门按国家规定收取的各项税费附加,作为地方财政固定收入,统一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后,不再列入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范围;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过市场获得的并不体现政府职能的经营服务收入,不作为预算外资金管理,但要依法纳税;将乡自筹和乡统筹资金明确纳入预算外资金管理。

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为了完善财政预算分配制度,保证国家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新措施规定,从1996年起,将中央政府凭借政府权力取得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准”税收性质的政府基金或收费纳入预算管理,按规定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也不能用于平衡预算。

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

  为了控制预算外资金规模不断膨胀,《决定》重申了行政事业收费(基金)的审批权限的管理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按规定的审批权限设立收费(基金)项目,不得越权收费和建立基金,否则,按乱收费行为处理。

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

  首先,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按规定编制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报财政部门审批。其次,财政部门要在银行设立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各部门和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资金收入要缴入财政专户,支出由各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财政部门根据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从专户核拨资金。

严格规定了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专用于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的基金和收费以及其他,要按计划和规定用途专款专用,由财政部门审核后分期拨付资金;用于工资、奖金、补贴、津贴和福利等方面的支出,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核定的项目、范围和标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支出,要按国家规定立项,纳入国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并按计划部门确定的国家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分期拨付;用于购买专项控购商品方面的支出,要报财政部门审查同意后,按国家规定办理控购审批手续。

财政收入百科名片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抽泣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所取得的。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财政收入的充裕状况。据报道,2010年前五个月财政收入35470亿元,比去年同期 增 加8 3 6 2亿 元 , 增 长30 .8%。结合下半年预期,全年可能将实现8万亿,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成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

1.

2.

3.

4.

5.

1.

2.

3.

4.

5.

展开

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财政收入进行不同的分类。国际上对财政收入的分类,通常按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下,将财政收入分为、国有资产收益、收入和收费收入以及等。

税收收入

  是政府为实现其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是现代收入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word/media/image1.jpeg

财政收入

在我国税收收入按照征税对象可以分为五类税,即、所得税、财产税、和。其中流转税是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流转税是我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的60%多,主要的流转税税种有增值税、、、等。所得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我国目前已经开证的所得税有、。税是指以各种财产(动产和不动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我国目前开征的财产税有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资源税是指对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取得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收,目前我国的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等。行为税是指对某些特定的开征的税收,其目的是为了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目前我国的行为税类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的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国债收入

  国债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国债收入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收费收入

  收费收入是指国家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具体可以分为使用费和规费两种。使用费是政府对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一定标准收取费用,如对使用政府建设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的车辆收取的使用费;规费是政府对公民个人提供特定服务或是是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费用,包括行政收费(如护照费、商品检测费、毕业证费)和司法规费(如民事诉讼费、出生登记费、结婚登记费)。收费收入具有有偿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不宜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其他收入

  包括基本建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在我国实践中,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收入分类”全面反映了的来源和性质,不仅包括,还包括、社会保险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

  具体分类是:

  第一类:税收收入,下设增值税等21款。

  第二类: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下设基金收入等6款。

  第三类:非税收入,下设收入等7款。

  第四类: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下设回收本金收入等4款。

  第五类:,分设国内债务收入、国外债务收入2款。

  第六类:转移性收入,分设返还性收入等10款。

  最新财政收入分类方式可以参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通知》。

意义

  

word/media/image2.jpeg

财政收入

第一,财政收入是的前提。是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过程,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收入则是财政支出的前提和保证,在一般情况下,收入的数量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收入多才能支出多。因此,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雉资金,才有为更多的财政支出创造前提。

  第二,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的职能的财力保证。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社会产品,财政收入正是家资金的重要手段。对实现国家职能有重要意义。

  第三,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和方面和物质关系的重要方式。财政收入的取得不仅仅是个聚集资金的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取得多少、采取何种方式,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只有在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才能达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协调分配关系的目的。

内容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各项税收:包括、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等。?

  (2):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word/media/image3.jpeg

财政收入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地方财政收入内容

  地方财政收入包括地方和预算外收入。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内容:

  (1)主要是地方所属和各项税收收入。

  (2)各项税收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证券交易税(印花税)的25%部分和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3)的调剂收入,补贴拨款收入及其它收入。

  地方财政预算外收入的内容主要有各项,城市公用,文化、体育、卫生及农、林、牧、水等事业单位的事业收入,收入及物资变价收入等。[1]

原则

  组织财政收入不仅关系到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也关系到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和中央与地方两级利益的关系,还关系到不同对象的合理负担问题。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必须掌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

  2.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原则

  所谓“兼顾三者利益”是指财政在处理分配,并

word/media/image4.jpeg

财政收入统计图

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不能只顾财政收入的取得,还应将必要的财力留给单位和个人,以调动和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兼顾中央与地方两级利益”是指国家财政在处理,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兼顾中央级财政和地方级财政的利益关系。按目前的,我国的国家财政是分别由中央和地方总预算构成的两级财政。两级财政有各自具体职能,也形成各自的利益关系,因此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应兼顾两级利益关系。

  3.“合理负担”原则

  “合理负担”原则主要体现在税收中,就是指在组织财政收入时,按纳税人收入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征收比例,实行负担能力强的多负担,负担能力弱的少负担。它通常采取不同的征税范围,不同的,减免税等方式来实现。实行合理负担,是实现企业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财力的需要。

经济来源

  一、财政收入与价值构成的关系

  C、V、M三部分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M构成财源主要因素,因此研究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同财政收入的关系应着重研究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中成本因素C和V的变化对M从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V不变时,降低物化劳动消耗即C,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M和增

word/media/image5.jpeg

财政收入

长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降低耗费,要根据生产资料的性质区别对待。

  1、属于原材料、易燃易耗品等生产资料的耗费,应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力求节约,通过技术或生产工艺流程创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纯收入和财政收入。

  2、属于固定资产耗费的补偿,应合理确定折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每件产品中转移的折旧价值,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盈利和财政收入。如果折旧率过高,就势必减少和财政收入;如果折旧率过低,此时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以牺牲企业发展后劲,减慢企业步伐为代价的,因此财政收入增收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C不变时,V部分增大,M部分减少,相反V部分减少,M部分则增大。因此,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增加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有着重大意义。

  二、财政收入的经济来源

word/media/image6.jpeg

财政收入

1、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剩余包括税金、企业利润和用剩余产品价值支付的费用(如)。其中主要是税金和企业利润。在统收统支的计划型财政条件下,国营企业所创造的M绝大部分均由国家集中分配用于扩大再产和社会共同需要形成财政收入。另外,国家以税金形式取走非国有企业的一部分纯收入形成财政收入。在下,国家赋予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具有相对独立的。根据事权与相一致的原则,国家不能取走国有企业的全部M,只能参与一部分企业纯收入的分配,即国家以行政管理者身份参与分配,向企业收取税金,同时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2、V是财政收入的补充

  V是指以劳动报酬的形式付给劳动者个人的部分。从我国目前来看,V虽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但它在全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这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劳动者个人的收入普遍较低,国家不可能从V中筹集更多的资金。

  就现实的经济运行来看,目前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第二,向个人收取的(如结婚登记费、护照费、户口证书费等)和等。

  第三,居民购买的。

  第四,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如烟、酒、化妆品等)所获得的一部分收入,实质上是由V转移来的。

  第五,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业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其中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转化来的。

  今后,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财政收入来自V的比重将逐渐提高。西方,普遍实行高政策和个人所得税和工薪税为主体税的财税制度,其财政收入有相当部分直接来自V。

  3、C中的个别部分构成财政收入

  补偿价值C中的基本折旧基金在下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一般已不适宜将折旧基金列为财政收入,但是,由于实行型的增值税,仍有一部分C通过增值税成为财政收入。

体制划分

  中央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word/media/image7.jpeg

财政收入

和是指按财政体制划分的中央本级收入和。1994年财政体制以后,属于中央财政的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的7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50%部分和海洋石油资源税。属于地方财政的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 )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另外,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作为中央独享收入。中央跨地区经营、集中缴库企业、省级电力公司、高速公路以及卷烟厂等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作为中央和省级分享收入。其他企业所得税和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中央、省、市州按比例分享。分享比例2002年分别为50%、15%、35%,2003年分别为60%,12%、28%。

财政补贴百科名片

财政补贴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

1.

2.

3.

1.

2.

3.

展开

简介

  它是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或消费者的利益。财政补贴在一定时期内适当运用有益于协调、和中出现的利益,起到稳定、保护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价格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带来弊端。它使价格关系扭曲,掩盖各类商品之间的真实比价关系;加剧财政困难,削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给以为的改革带来不利影响;不利于控制消费,减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财政补贴是一种。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经济状况较之前有所改善。

  财政补贴纵欲相对价格的变动联系在一起,它具有改变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的影

word/media/image8.jpeg

财政补贴

响。

  我们可以把财政补贴定义为一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政府无偿支出。

  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目标,由财政安排专项基金向或劳动者个人提供的一种资助。现行的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企业亏损补贴等。补贴的对象是国有企业和居民等。补贴的范围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外贸等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及居民生活各方面。

  从补贴的主体划分,财政补贴分为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中央财政补贴列入中央财政预算。中央财政负责对中央所属国有企业由于政策原因发生的亏损予以补贴,同时对一部分主要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销售价格低于购价或成本价的部分予以补贴。地方财政补贴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地方财政负责对地方所属的国有企业由于政策原因而发生的亏损予以补贴,也对一部分农副产品销售价格低于购价的部分予以补贴。

  财政补贴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发展和保障劳动者的福利而采取的一项财政措施。它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财政补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杠杆。运用财政补贴特别是价格补贴,能够保持市场销售价格的基本稳定;保证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有利于合理分配;有利于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另一方面,补贴范围过广,项目过多也会扭曲比价关系,削弱价格作为的作用,妨碍正确核算成本和效益,掩盖企业的经营性亏损,不利于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如果补贴数额过大,超越国家财力所能,就会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影响经济建设规模,阻滞经济发展速度。

产生

  财政补贴作为政府向企业和个人无偿转移收入的经济范畴是自确立后出现的。但是,由于早

word/media/image9.jpeg

中石化年盈利700亿获财政补贴遭非议

期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般不去主动影响企业和个人的以及市场机制的运行,财政补贴手段只被偶然且小规模地使用。20世纪以来,随着的发展,的政府逐渐参与并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之后,包括财政补贴在内的各种始被自觉地经常使用。随着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程度加深,财政补贴的规模逐渐增大,涉及的领域也逐渐扩展。

  国家为了加速工业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大都确立了一套以压低农业和基础产业产品价格为特征的相对价格结构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潜伏着大量的补贴。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实行比较单一的国有制经济形式,且在国有经济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的“统收统支”,潜在的补贴因素并未表现为公开的财政补贴。只有当企业逐渐摆脱对政府的依附关系,成长为相对独立的商品之后,潜在的补贴因素才逐渐显露出来。加之在经济改革特别是价格改革过程中,国家为了缓解因社会分配关系剧烈变化引发的矛盾而不得不提供大量的财政补贴。

预算

  中国中对财政补贴在预算收支两方面均列有类级科目。收入中列有“国营企业计划亏损补贴”,即通过收入退库形式拨补由于价格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企业亏损。其中主要有工业、商业、粮食、邮电、农牧等各类企业的计划亏损。在支出中列有“”,包括加价款、资料价格补贴、市镇居民的肉食价格补贴等20多个款项。在各类事业行政经费支出科目中,还列有给的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等项支出。此外,在其他支出类中还列有财政贴息支出。

种类

  中国财政补贴的种类和环节较多,按补贴的形式可分为:

  ①补贴;

  ②亏损补贴;

  ③职工和;

  ④利息补贴;

word/media/image10.jpeg

财政补贴

  ⑤不通过国家预算的其他补贴。

  按补贴的作用可分为:

  ①稳定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补贴;

  ②支援生产的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和由于价格不合理而形成的工业企业生产亏损补贴;

  ③收费标准偏低的城市公用企业的亏损补贴。

  按补贴的主体可分为:

  ①中央财政支付的价格补贴;

  ②地方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

  按补贴的可分为:

  ①工业、农业、城市公用企业等生产环节的补贴;

  ②商业、粮食等流通环节的补贴;

  ③职工或居民消费环节的补贴。

  由于对生产、流通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价格与背离的关系,往往看不见、摸不着,故称之为“暗补”,而对于消费环节的补贴,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故称之为“明补”。

改革

  中国从1953年起实行。50~60年代,财政补贴的范围小、数量少,国家财政能够及时调整补贴政策,使补贴与当时的财政承受能力基本相适应。从1979年起,为了改革不合理的价格和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国家多次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但考虑到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对主要农产品的销售实行了“价格基本稳定,购销价差由财政补贴”的政策,同时,对一些与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工业消费品以及煤炭石油等基础工业产品也实行了亏损补贴政策,致使财政补贴总额猛增。1978~1989年,国家财政负担的价格补贴和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由亿元增加到亿元,增长了倍,平均每年递增%,明显快于同期财政收入只增长倍、年平均增长%的速度。其中,价格补贴支出平均每年递增%,占国家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1989年的%,升高了个百分点。企业政策性亏损补贴平均每年递增%,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78年的11%,上升到1989年的%,升高了个百分点。另外,实行低房租政策,国家每年对房租的补贴也在百亿元以上。

相关事例

  中石化集团很可能已获得了政府给予炼油板块财政补贴的批文,但是补贴多少尚未透露。此次获得巨额补贴已成定局,2007年中石化炼油亏损比2006年更大,外界传闻补贴将在100亿元以上。据悉,2007年底,中石化和中石油双双向申请财政补贴,但尚未传出拿到补贴。

  中石化年盈利700亿获财政补贴遭非议

前两次已获补150亿元

  2005年和2006年,中石化分别获得国家财政补贴100亿元和50亿元,如果此次补贴到位,这是中石化第三

word/media/image11.jpeg

中石化年盈利700亿获财政补贴遭非议

次获得国家财政补贴。“今年亏损比2006年更严重,国际原油价格一直疯长,第三季度炼一吨油就要亏损600~700元。”中石化一家公司的人士介绍,“亏损的关键是下半年,尤其是第四季度,一直都在90美元/桶,而11月成品油提价后,折算原油价格也仅仅是维持到65美元/桶的水平。可以这样说,中石化的整个炼油板块2007年是全面亏损,尽管年报上会有盈利,但那是靠中石化其他弥补亏损的。”2008年1月份,中石化炼油亏损更严重,因为期间要保证供应,高价采购了很多石油,使得整个炼油板块的上下游全线亏损,这在中石化是比较少见的。

  在三大石油巨头中,中石化国内油田资源较小,大部分原油依靠进口,而中石油国内油田资源多,进口就少很多,而中海油的主要业务在勘探和开采。中国石化,,%,吧)进口原油占中国80%,加工量占中国70%,国际油价上涨造成的亏损大部分由中石化承担,国家对成品油价格调控的影响也主要反映在中国石化。

去年整体盈利或达700亿

  中国成品油价格仅仅上调过一次,年底中石化和中石油双双向政府汇报政策性亏损,希望得到政府财政补贴。

  广东省石油学会储运销委员会秘书长范小平认为:“这次补贴应该超过2006年,因为政策性亏损比2006年大,但实际能够补贴多少,尚很难定论。”而国家能够贴多少给中石化,外界传闻相差巨大,有传补贴150亿的,也有120亿、100亿的,还有50亿的。不过,中石化上市公司的业绩依然是有巨额利润,并且年年递增,2006年盈利506亿元,而2007年有传闻700亿元。认为,整体盈利与补贴炼油是两回事,盈利不应该影响补贴。

尴尬应对外界非议

  前两次补贴消息一出,中石化无一例外的遭遇外界的“非议”。不过,一位中石化的人士称,中石化是国有企业,即使是炼油亏损,也要开足马力生产,国际成品油价格与国内成品油价格每吨高1000元,也要进口成品油保国内供应。但中石化同时也是,投资已经多元化,要对负责,如果明明没有钱赚,还高价进口原油开足马力加工,这不符合股东利益,需要国家补贴。石油学会储运销委员会秘书长范小平认为,目前国家的没有执行,政府如果出台一套透明的能够兼顾国家、和消费者三者利益的动态机制,将有助于解决这种“既要对国家负责,又要对股东负责”的尴尬局面。

税收支出

定义

  泛指那些与正规税制结构相背离的特殊减免条款项目构成的“税收支出体系”。具体可定义为: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这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性支出。

税收支出分类

  按税收支出发挥作用可分为:照顾性税收支出和刺激性税收支出。

  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主要是针对纳税人由于客观原因在生产经营上发生临时困难而无力纳税所采取的照顾性措施。这类支出带有明显的财政补贴性质,其目的在于扶持国家希望发展的亏损或微利企业以及外贸企业,以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保持基本平衡。在采取该项支出时,要严格区分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

  是税收支出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用来改善资源配置,增进经济效率的特殊减免规定,其主要目的在于正确引导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进出口结构以及市场供求,促进纳税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积极安排劳动就业等。根据支出对象不同,刺激性税收支出分为二类:针对特定纳税人的税收支出和针对特定课税对象的税收支出。

税收支出的形式

  1.

  税收豁免是指在一定期间内,对纳税人的某些所得项目或所得来源不予课税。或对其某些活动不列入课税范围等,以豁免其税收负担。

  常见的税收豁免项目:一类是免除关税与货物税;另一类是免除所得税。

  2.

  纳税扣除是在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在累计税制下,纳税人的所得额越高,这种扣除的实际价值也就越大。

  3.

  税收抵免是指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在西方,税收抵免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两种形式有:投资抵免和国外税收抵免。

  投资抵免,又称投资津贴,是指政府规定凡对可折旧性资产投资者,其可有当年应付公司所得税税额中,扣除相当于新投资设备某一比率的税额,以减轻其税负,借以促进资本形成并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在通常情况下,投资抵免是鼓励投资以刺激经济复苏的短期税收措施。

  国外税收抵免,是在纳税人在居住国汇总计算国外的收入所得税时,准予扣除其在国外的已纳税款。

  两者的区别:投资抵免是为了刺激投资,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是通过造成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不公平而实现;而国外税收抵免是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使得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公平。

  4.

  优惠税率是指对合乎规定的企业课以比一般较低的税率。其适用范围可视实际需要而予以伸缩。一般而言,长期优惠税率的鼓励程度大于有期限的优惠税率,尤其是那些需要巨额投资且获利较迟的企业,常可以从中获得较大的利益。

  5.

  延期纳税也称“税负延迟缴纳”,是指允许纳税人对合乎规定的税收,延迟缴纳或分期缴纳其应负担的税额。该方式适用范围较广,一般适用于各种税,且通常应用于税额较大的税收上。

  6.

  盈亏相抵是指准许企业以某一年度的亏损抵消以后年度的盈余,以减少其以后年度的应纳税款;或是冲抵以前年度是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缴纳的部分税款。一般而言,盈亏相抵办法通常只能适用于所得税方面。

  7.

  加速折旧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列较多的折旧。采用这种折旧方法,可以在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内早一些得到折旧费和减免税的税款。

  8.

  退税是指国家按规定对纳税人已纳税款的退还。作为税收支出形式形成的退税是指优惠退税,是国家鼓励纳税人从事或扩大某种经济活动而给予的税款退还。包括两种形式:出口退税和再投资退税。

  出口退税是指为鼓励出口而给予纳税人的税款退还:一是退还进口税,而是退还国内销售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等。

  再投资退税是指为鼓励投资者将分得的利润进行再投资,而退还纳税人再投资部分已纳税款。

《对财政支出分类的理解》相关文档:

对财政支出分类的理解11-1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