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一一聚焦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强课提质。
以“科学+”理念引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深入研究并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2022年版),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以课改带教改,推进强课提质,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多样化成长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践行高效课堂理念,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精神成长,有效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同时,深入推进“双减”和“六项管理”工作有效落地,以“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三项革命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学科教研集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完善作业统筹管理制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整体质量。
二、主要工作一一“科学+”理念引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强课提质。
L落实课程方案,科学规划课程实施,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开足开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优化“纵横融合式”课程设置,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强艺术、体育、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每周1课时要求,不随意挤占和减少课时,初一年级利用新建设的烘焙教室开展厨艺课。进一步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生存教育、海洋教育、劳动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毒品预防教育、民族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建设,完善评价机制。七年级开设兴趣选修课程,八年级、九年级依据学情开设学科分层选修课程。以“***创新行动计划领航学校”、“**市首批人工智能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通过机器人、**教育、3D打印、VR人工智能等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发现、表达、解决多种情境下的学科问题的能力。
(2)聚焦核心素养,加强课程综合。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3)变革育人方式,创新实践课程。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加强综合实践教育,持续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和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发展需要出发,设计实践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综合素质,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加强实验课教学,开足开齐开好实验课,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设计实验能力。依托山鹰科学院开设航天、天文、古生物、地球科学、海洋、考古与科学等六大方向高端专题课程,专题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依托燕鸥剧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融入大量国际元素,创新艺术实践课程建设。
(4)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精品课程。鼓励各教研组充分挖掘优质课程资源,研发基于学科脉络,满足学生需求、具有学校特色的精品课程。组织开展优秀校本课程展评活动,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个性化、系列化,德育课程常态化,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5)落实体育美育课程建设。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课内实施分层教学、多样选择的体育美育教学模式,课外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和艺术特长;完善各年级体育和艺术过程性评价;改善体质健康测试硬件设施,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实现学科德育实施常态化。突出思政课关键地位,改进思政课教学,落实《关于推进**市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其他学科也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7)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继续高质量开展“中华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引进“顾氏”太极拳,丰富武术项目。每天早晨进行“经典诵读”,每学期举办“诗词文化节”,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社区活动中心等,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8)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样态,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学。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实施背景下,以建设优质微课资源与课程资源为重点,打造数字教育资源库。
2.科学施教,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魅力,落实新课标要求。
(1)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研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准确把握课程要求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2)推进“四动课堂”,开展综合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探索“科学+教学”有效融合路径,通过问题驱动、情境调动、平台互动和工具撬动实现高效课堂的打造,转变“学教”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重新制订课堂教学评价表、教研组长考核细则,统筹各教研组制订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革命系列研讨,深化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三类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学科教学集备,落实“无集备不上课”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落实新课标要求,开展优秀教学环节述评。新授课安排一定时间组织随堂监测反馈,依此布置课后作业、修正教学方法、进行学业辅导,提升课堂效率,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改进“竞争合作、主动愉悦”教学法,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实施素养导向的跨学科、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各门课程要在教学计划中安排10%以上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开展教学法研究培训和优秀教学法评选活动,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大力推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习综合效应。充分借助信息化手段精准分析学情,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家校协作等方式,对学习困难学生实行针对性辅导,实施“一生一策”和全员导师制,为学有余力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关注学业质量后进生的学业发展情况。
(4)重视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基于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组织开展各项教学竞赛活动,评选出“**中学首批教学能手”、“**中学优秀教学法”,竞赛以“精研促优,悦动高效”为主题,围绕“项目式学习”、“四动课堂”、“智慧课堂”、“跨学科主题学习”,强化开展研究型、合作式学习,开学后开启报名,10月底完成评选。
(5)改进评价方式,增强育人意识。全面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推进评价观念、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实施素养导向的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制度,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各学科建立“教、学、研、评、考”一体化建设,增强日常考试评价的育人意识,注重伴随教学过程开展评价,捕捉学生有价值的表现,因时因事因人选择评价方式和手段,增强评价的适宜性、有效性。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察,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制定素养导向的**中学课堂评价表,将课堂教学的评价视角建立在学生能否从课堂上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着力构建符合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建立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指导纲要,完善德智体美劳过程评价标准,实行多元化评价,并建立健全自评制度,完善自评管理。
(6)以“科学+”理念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师资能力。强化教研、科研的专业支撑,明确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要求,落实教、研、训一体化。组织教师深入学习研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参与各级各类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培训,定期开展校本研修,将学习成果融入到教研组日常教研、集备当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组织好“红杉奖”、**中学第四届名师、岗位新秀、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利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考察与落实教师对新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的掌握与实施情况,推动青年骨干快速成长,唤醒教师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7)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活动,组织好“燕鸥杯”、“山鹰杯”学科竞赛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开展综合性研究学习;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续开展经典诵读、传统体育、戏曲、书法进校园活动。
(8)加强组织领导,丰富教学资源。规范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严格按程序做好校园读物的遴选、审核和推荐工作。结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立覆盖各类专题教育和各教材版本的学科课程资源体系,组织教师制作精品微课并免费共享,在寒暑假和周末利用平台优秀课例开展线上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3.科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落实“六项管理”和“双减”政策。
(1)严谨推进教学常规管理。落实《**大学附属中学教师教学常规工作月考核评分细则(试行)》和《**大学附属中学教研组长考核方案》,结合《**中学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依据细则和方案进行量化、月反馈,规范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2)严格落实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考试六项管理工作。严格落实一科一辅;坚持作业公示制度,科学布置分层作业。实施素养立意的单元作业设计,强调课时作业之间的纵向衔接,类型比例合适,初步构建体现素养立意的校本化作业体系。作业设计要基于学情和课程标准,推行“基础作业+弹性作业”模式,增加探究性、实践性作业,积极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实现作业的多样化、精准性、适应性。教导处每月对各年级、各学科、各班级作业布置情况进行抽查、调研分析,对作业设计不合理、总量过大、超时等情况及时调整纠正。通过控制总量、提升质量、完善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3)大力贯彻《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和《关于印发**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的通知》,制定学生和教师的减负措施,引导教师转换思路,激发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4)科学开展“三化”课后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提出义务教育段学校提供“5+2”课后服务的要求,学校立足学生实际,从家长的需求入手,开展“全员化、多元化、个性化”课后服务,构建涵盖“学业夯实、学科拓展、学生社团、学校课程、素养提升、家校共育”等内容的课后服务课程,努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创优课后服务生态,推动“双减”落地。
(5)有效开展初小衔接和毕业年级工作。在初小衔接方面,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把握中考动向,开展中考教学和复习经验研讨,做好初二、初三系列中考考试工作,确保再创中考佳绩。
(6)扎实开展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把语言文字工作和中华传统文化、德育教育联系起来,坚持开展“经典诵读”、“诗词大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传承民族文化。
《学校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相关文档:
餐饮2023年终工作计划7篇09-01
厨师工作计划七篇09-01
最新后厨工作计划09-01
2023年厨师工作计划七篇09-01
年度厨房工作计划7篇09-01
厨房工作计划范文合集5篇09-01
酒店后厨工作计划4篇09-01
后厨厨师工作计划8篇09-01
2023年后厨的工作计划6篇09-01
厨师个人工作计划(7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