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

时间:23-06-29 网友

第一章 绪论

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为研究的核心对象,围绕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展开分析、研究,进行解释。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源于劳动力商品与其供给者劳动者不可分割的性质

1、交易后(就业后),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力)会发生变化。

2、劳动力商品的质量(素质)难以把握。

3、劳动力能够持续地成为商品,其载体劳动者本身的生存必须得到维持

4、劳动力无法从劳动者身上剥离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5、与雇主相比,劳动者缺乏关于市场条件各方面的信息

所以,劳动力市场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劳动者处于弱势

市场不稳定

第二章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者的数量。

劳动力需求弹性:

潜在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年龄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劳动年龄外实际从事劳动的人口

现实的劳动力资源=潜在的劳动力资源-虽有劳动能力但没有从事社会劳动的人

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其他因素不变时,(1)在上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对劳动力需求量

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量(2)使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单个企业可能会产生新的劳动力需求。

政府的特殊政策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什么影响?

(1)企业要按政府规定的男女比率雇佣劳动者

政府就业政策替代效应短期会增加女性的就业,减少男性的就业,也会给企业造成新的成本。长期内的规模效应可能会使男女性的就业量都下降。

(2)对特定劳动者工资补贴的经济效果。

工资补贴通过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使雇佣量扩大,但是,对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劳动者来说,替代效应会产生减少雇用量的效果,而规模效应有增加雇佣量的效果。

结论:政府的特殊政策增加了特殊人群的就业,同时,替代效应会使对其他人的需求减少。规模效应会又可能对其他人的需求增加。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劳动力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与市场性劳动的程度。

总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总人口*100%

法定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人口/法定劳动年龄人口*100%

年龄别劳动参与率=某年龄别劳动力人口/与分子同范围人口*100%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工资率较低且收入较少时,工资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率的提高,劳动力工资增加;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工资率此提高同时产生的两种效应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故随工资冷场的提高,替代效应造成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小于收入效应作用下的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最终表现为工资率对劳动力供给的负向影响。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实际上是将一个市场中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相加。

从总体上,工资率变化的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导致这一事实的主要原因是工资率变化的替代效应在任何人身上都会起作用,而收入效应可能在某些层次的人起作用

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力供给的定义。(1)个体决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分析是建立在对劳动者个体的经营决策分析基础之上。(2)主体意愿: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很大程度上收到劳动力攻击者主观意愿的影响。(3)时间要素

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有哪些?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对劳动力参与率有直接的影响。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不断增加,会相应减少就业时间,降低劳动力参与率。(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我国长期实行低工资制,工资收入脑体倒挂,并且工龄因素对工资影响过大,导致人们教育投资不足、提前就业以及家庭劳动供给规模扩大。(3)工资水平:工资水平越高,劳动参与率越高(4)个人非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正价,将会降低人们谋生对劳动的依赖程度,从而降低劳动参与率。(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居民家庭生产率越高,在市场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劳动参与率越低。(6)社会保障制度:普及型社会保障制度会降低劳动参与率,就业关联式社会保障制度会刺激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就业、工资、福利三位一体)(7)宏观经济状况:经济周期波动、繁荣与衰退的交替对劳动参与决策的影响。(8)其他因素:社会文化、风俗习惯。

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和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不均衡时如何调整?

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不均衡时

1、如果工资能随市场自动调整,劳动力供求会自动均衡,没有失业产生。2、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造成失业。则需政府下调最低工资,以使劳动力市场均衡。

但是,劳动者的收入↓→产品需求↓ →劳动力需求↓ →均衡工资↓,均衡劳动力↓

对策:扩大有效需求

不稳定的劳动力市场不均衡时:

1、市场工资>均衡工资时,供<求→市场工资↑ →供<求。对策:工资指导线

2、市场工资<均衡工资时,供 >求→市场工资↓ →供 >求。对策:最低工资制度

第四章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累积效应:指劳动力短缺时劳动力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助长懒惰、工作不负责任、服务态度不好等弊端,于是进一步感到劳动短缺。

溢散效应:指某一工厂的劳动力短缺引起减产,以这个工厂的产品为原材料的工厂发生原材料短缺,由此引起一系列短缺。

如何理解古典均衡概念?

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1)对立的力量及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2)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时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同时具有以上两方面含义的均衡是古典意义上的均衡。

均衡分类:按市场覆盖范围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按均衡的时间特性的不同规定分为: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

如何理解现代均衡的含义?

均衡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1)指一般意义上的均衡。不仅仅是市场均衡,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均衡。(2)凯恩斯业失业衡(只满足古典均衡的第二个条件)(3)非均衡观念:现代非均衡学派称凯恩斯失业均衡为非均衡,但与古典意义上的非均衡不同。古典意义上的非均衡:供求不相等,不稳定的状态,具有暂时性和过渡性。现代非均衡学派的非均衡:供求不相等,具有稳固性,持久性非均衡理论认为: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非均衡的结果建立在每个人在既定的信息条件、制度条件和市场条件下的最优选择基础上,具有稳固性。

劳动力供求关系有几种类型?

1.供大于求: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原因:物质资源供给量不足,人口、劳动力资源数量增长过快,经济运转中的问题。2.供小于求:表现为劳动力短缺。原因:经济增长率高水平人口劳动力资源相对或者绝对减少,结构性问题,特定部分劳动力需求难以满足。3.供求均衡:劳动力供给数量与社会对其需求量达到均衡的状态。理论:劳动力供给能够被社会全部吸收。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又能全部得到满足。现实:劳动力供给的绝大部分都能得到就业岗位。不存在长期、大量缺乏劳动力的部门。

试分析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现象。

劳动力短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长边,劳动力供给的初始需求大于有效需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劳动力短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为从劳动需求方来说,企业是社会的一个行政机构,在帕金森定律的支配下,具有内在的不断扩大自身规模的冲动,引起扩大劳动力需求的冲动,劳动力需求处在长边。供给处在短边:以我国为例,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农村劳动力不能相互流动,限制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商品粮供应有限也限制的城市劳动力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强制代替。部分企业停产;调整产品;改变工艺;小材大用。劳动力短缺还具有累积、溢散效应。

劳动力过剩: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需求处于短边,供给长边,劳动力初始供给大于有效供给。表现:劳动力滞存。企业内部:隐性失业,企业外部:显性失业。原因:(1)预算软约束下劳动力投入数量冲动引起的工资率大于劳动边际生产率(2)企业追求规模增长引起劳动囤积(3)劳动力短缺引起互补劳动力的盲目流入(4)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5)企业目标由规模增长向人均收入最大化转移。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作为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对立概念提出的,指企业组织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2、构成要素:组织结构 : 直线、直线职能、矩阵。横向:分工协作。纵向:权力、职位分。

组织原理:其成员属于组织。从属关系。外部劳动力市场组织原理:按价格自由进出市场

内部:受价格以外的技术的、组织的、以及制度的等因素影响。

二、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

1、高昂的替换成本:企业重新招聘、员工重找工作成本。老员工与新员工关系不和引起的成本。对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泄露商业秘密,人力资本投资流失

2、企业中人力资本和知识的专用性提高:“锁住效应”。3、工会的促进

三、内部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

1、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企业组织内的劳动力分配通过企业内组织惯例、章程或者制度(工资、培训、配置、晋升等)来进行。不否认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外部劳动力市场的雇佣和劳动力转移通过工资来进行。日本是典型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一内部市场主要以管理和惯例为调节手段。第二内部劳动市场的就业合约一般较长第三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也具有特点。在这里工资是与工人的长期绩效相联系实行所谓“年功工资”的分配制度。

第五章 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生命周期: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也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家庭生产函数:x=f(q,n)x:家庭生产量;q:市场购入物品与服务;n:家务劳动时间

家庭效用函数:U=g(x,l) l:余暇时间;时间约束式:t=h+n+l;t:总时间 h:市场劳动时间。收支平衡式:hw=pq;p:物品劳务的价格。

左右当事者做出就业与否、转换工作与否、退休与否的经济性动机是什么?

(1)期望总工资收入(2)信息的影响(不确定性)工作寻访理论:1、收集信息所需成本(直接+间接)2、求职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影响劳动者的最低供给价格3、信息的不完整性:初入劳动力市场:选择业绩好、有名的大企业。转换工作:与原单位比较收益。

(2)影响退休决策的因素:一、养老金:中国、美国的养老金制度鼓励晚退休。二、再就业机会的多寡。三、健康程度

第六章 就业与失业

就业: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失业:ILO定义(定性):失业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中国: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四大目标之一

凯恩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理论界: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为零,等于自然失业率。统计学界。劳动力供求角度:充分就业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凡是愿意接受市场工资率愿意就业的人均能实现就业。

失业率: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

自然失业率: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

就业结构:一般只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是负相关的。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Spc1,spc2为不同的短期菲利普斯曲线,lpc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短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长线是一条从自然失业率u出发的垂直线,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不存在叫个体关系。短期:雇主: P↑→ 利润↑→扩大生产→就业↑ → 失业率↓ 工人:货币W↑=实际W↑→劳动供给↑。长期:工人:货币W↑≠实际W↑→劳动供给↓雇主:价格上升不是由于需求扩大→削减生产规模和雇佣规模。最终回到自然失业率。

请说明凯恩斯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基本观点:有效需求不足→政府干预经济(需求)→财政、货币政策

就业观点:认为有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AD ↓→减少生产→劳动需求↓→失业。解决对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鼓励消费;增加投资和提高消费来刺激需求;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胀政策

其他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

萨伊的市场法则理论:1、萨伊定律: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2、萨伊就业理论:在正常情况下,价格可以使市场自发达到均衡;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不正常的);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菲利浦斯对失业和通货膨胀的说明: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

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分析:长期菲利浦斯曲线

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观点: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最好方法:刺激供给

分析了税收、保障、立法对就业的影响。政策:减税、消减社会福利支出、精简规章制度。

!失业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特点。

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特点:行业广泛且涉及人员多(20~30岁年轻劳动者更多),失业期限较短。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人们总是在就业、失业、非劳动力之间进行不断变动。信息是否完善。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如:失业保险制度。研究表明:失业保险水平越高,失业率越高。摩擦性失业水平取决于:进入和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流量;失业者找到及接受工作的速度。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就业与岗位空缺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为:技能、文化、区域、年龄结构失衡。特点:具有明显的群体性:如年龄大、文化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低;失业周期较长。产生原因: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措施:培训。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措施:有计划地组织劳动力的地区转移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由于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的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动而形成的失业,即由于经济周期或经济波动引起劳动力市场失衡所造成的失业。特点:劳动力市场供>求;数量大、最常见、最难以驾驭;各个经济周期的失业率存在较大差异;具有普遍性,一经发生可能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原因: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人力资本投资的非均衡性;劳动力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隐性失业: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特点:表面上失业;无法准确识别。原因: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

其他类型失业:季节性失业:原因: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的变化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的波动,但这种波动有规则可循,能够被估计。技术性失业。自愿失业。

第七章 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个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

人力资本投资:特点:投资收益的广泛性;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与长期性;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

教育投资净现值:现值:指未来一定量的价值相当于现在多少价值。未来获得的任何货币数量都小于目前时期的同等数量。折现公式:未来获得的货币的价值的现值叫做折现,

计算公式: PV = E/ (1+i)t ;PV为现值;E为t年的未来收益; i年利息率。影响现值的因素是什么?t收益期限越远,现值越小;i使用的利率i越大,未来收益流量的现值越小。某一段时间内(T)的年收益的现值:收益现值=E1/(1+i)+E2/(1+i)平方+……+ET/(1+i)的T次方。

劳动力流动:类型: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职业之间的流动;地域之间的流动;地域和职业之间同时发生流动。条件:1.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进行的迁移行为;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2.劳动力流动的条件: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人力资本的特点?

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和劳动者不可分,以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为基础。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和继承的属性。注意:人力资本的价值只能在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中通过对劳动者工作绩效的评价加以确定。

劳动力是不同质的。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各级正规教育: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式。职业技术培训。健康保健。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劳动力流动本身并不能形成和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但通过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宏观上,可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调整人力资本分布的稀缺程度;微观上,可以使个人的人力资本实现最有效率和最获利的使用。所以它是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

怎样进行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八章 工会与集体谈判

工会:工会是劳动者大众为了获得并维护自身的经济与政治利益(包括劳动权益、经济权益、政治权益)而自愿结合的有组织的群体或团体。性质:群众性;阶级性;经济性(维护经济利益);政治性(参与政府管理)

集体谈判:是管理方与雇员通过谈判和签订协议,确定工作条件诸内容的过程

工会化:工会化即工会化程度(水平)指工会发展中工会会员数量增减的绝对量及工会会员占劳动力人口总量的比例

工会有哪些功能?

1.代表功能(雇员代表):以一种集体的力量为雇员说话,在工作场所形成与雇主相抗衡的力量,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充当一个压力团体。经济利益代表:为雇员谋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劳动就业、报酬权、休假休息权、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权利。政治利益代表:通过参政议政影响政府的经济与社会政策。2.参与制定工作规范功能3.综合服务功能:提供会员“互助保险”(工会运动初期);现代服务:金融服务、法律咨询、设立养老险等

4、沟通协调功能

工会有什么正效应和负效应?

正效应:维护工人利益:通过集体谈判提高会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工作条件等;改善劳动条件,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负效应(集体谈判造成):超员雇佣(既要提高工资,又不减少就业);在短期内加大劳动成本,降低生产率,甚至造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简述集体谈判的优缺点。

优点:集体谈判不是通过对抗甚至冲突方式而是通过双方对话并在取得一致意见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双方参与的形式,其结果一般要签订集体合同,对于双方主体而言都有约束性,有利于缓和稳定企业劳动关系。其最重要的成果是劳资双方和谐关系的取得,即劳动合作的实现。缺点:劳资双方有时难以达成协议,集体合同难以签订,还会引发企业劳动争议甚至劳动冲突。

怎样理解集体谈判的约束条件?

1.集体谈判的目标受政府和市场的影响:政府:工作时间、节假日、社会保险等规定;市场: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工资弹性小,则工会提高工资能力强,反之则相反。

2. 工会弱化约束的努力:劳动力需求的弹性大则难以提高工资,所以工会力求降低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弹性取决于哪些因素?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其他要素替代劳动力的难易程度;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简述集体谈判范围论和希克斯谈判模型。

集体谈判范围论:英国经济学家庇古讨论了劳资双方关于工资谈判的范围。希克斯谈判模型:模型表明谈判方将接受的工资水平与建立这一工资水平所需要的罢工时间长度存在函数关系。总结:虽然劳资双方的谈判实力是影响集体谈判最终结果的重要因素,但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经济因素。

如何认识工会在现阶段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1、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国家和企业建设改革);参与职能(参与对国家和社会的事务管理);教育职能(爱国主义、民主法制、科技、文化教育)

2、工会职能异化(形式上的组织)综合服务功能;组织文体表演、发放福利用品等;工会主席大都由企业行政任命或企业行政领导兼任,而不是由会员选举产生。

第九章 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最低劳动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的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参考: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就业状况;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日工作时间、周工作时间。3.其他劳动条件标准 最低就业年龄、女工保护

收入政策:政府采取的通过控制工资和物价来制止或预防通货膨胀以及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的政策。其控制的重点是工资和利润水平。收入政策措施:工资-物价指导(工资指导线):将货币工资的增长率限制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内;工资-物价管制:政府规定并强制实行某种工资标准和物价标准,在一定时期内工资与物价的变动不得超过该标准。这一措施很少使用,通胀特别严重时才用;经济激励和经济惩罚(税收控制)

人力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人力政策是针对结构性失业而提出的扩大就业的对策,其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政策内容: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激励就业的措施;实施创业就业计划;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财政政策: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包括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扩张性财政政策:G↑,T↓→AD ↑→Y↑L ↑紧缩性财政政策 G↓,T↑→AD ↓。财政政策手段:改变政府购买水平kg=1/(1-β);改变政府转移支付水平ktr=β/(1-β);改变税率kt=-β/(1-β)

货币政策: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MS↑ → r↓ → I ↑ → AD ↑紧缩性货币政策: MS ↓ → r ↑ → I ↓ → AD ↓货币政策措施: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如何决定?

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比较工资”原则:参照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进行制定。事实上,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总体上比企业部门高。原因:公共部门附加性福利在工资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高;公共部门劳动者流动率低于企业部门,工龄的增长与职务的提升带来工资的增加;公共部门的职业结构特点使工资结构中人力资本补偿性工资差别占较大比重;公共部门的产品和服务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敏感性小;公共物品的生产更多地分布于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领域。

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有哪些内容?

政府收支对劳动力市场有什么影响?

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1、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转移支付和补贴↑→产品和服务需求↑→ 劳动力需求↑2、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改变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转移支付和补贴↑→ 劳动力供给↓ 如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口如果有退休金,则减少劳动力供给;失业保险、低保制度使失业人员不急于找工件

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一)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个人所得税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W↑,就业率↓,劳动者和雇主各承担部分税收。(二)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率下降,就业量下降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论述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促进就业。

第一十章 劳动市场中的歧视

劳动力市场歧视 :指那些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者,仅仅是因为他们所属的人口群体具有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引起的不同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统计性歧视: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作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而产生的歧视。注意:群体中个体差别越大,利用群体资料作为甄别手段的代价越高。

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类型有哪些?

1. 工资收入歧视:从事相同工作的员工,一部分人由于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导致所获工资收入低于另一部分人。2.雇用歧视: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甚至部分劳动力供给者具有更好的劳动力供给条件,但由于这部分劳动力个人的非经济特征而到雇主的拒绝,因而承受着不适当的失业比重。3. 职业歧视: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某些劳动力即使完全有能力胜任,却因非经济的个人特征而导致被限制或禁止进入某些职业,或者被排挤到同一职业中的过低档次的位置上。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指某些劳动力因非经济个人特征导致较少获得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以及较好的健康照顾等机会。前三种歧视称为后市场歧视,后一种为前市场歧视。

个人偏见歧视理论、垄断歧视理论的观点

把歧视看成歧视者的一种偏好或“爱好”:情愿放弃生产效率,即最大产出和利润,而满足歧视的偏好1、雇主的个人偏见(1)雇主为了与一部分人保持距离而宁愿支付费用或放弃某种收入(2)在劳动生产率相同、市场存在歧视的情况下,被歧视者必须接受更低的工资。(3)偏好一致和偏好不同时的劳动力市场歧视(4)歧视的后果:短期,利润减少;长期,可能被排挤出行业2、雇员的偏见3、消费者(顾客)偏见

垄断歧视理论1、基本内容:歧视是因为个别企业垄断造成的,歧视行为能增加歧视者的收入。

2、相关观点: 男性工资水平高于没有歧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女性工资水平则低于没有歧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且工资低于男性劳动者;歧视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增加;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若其他竞争对手实施歧视性用人政策,则不实施歧视的企业将因其相对较高的人力成本处于不利地位;市场竞争不会减弱歧视,有必要采取公共政策措施对付歧视现象。

如何运用和评价差额法?

以美国白人与黑人的情况为例.假设:只有接受教育年限E是决定员工劳动生产率的唯一可变要素。收入歧视的结果是黑人员工所接受的教育水准只能获得较低的工资。白人比黑人具有较高的平均教育水平。

《劳动经济学》相关文档:

经济学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11-07

2022经济学实习心得体会范文5篇01-07

经济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6篇).doc01-14

经济学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范文篇01-14

经济学专业实习报告2023范文01-27

经济学专业2023顶岗实习报告五篇01-27

经济学专业职业规划02-15

经济学专业职业规划书及计划02-15

研究生经济学专业学习计划02-15

经济学职业规划范文02-15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