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融合教育,关注随班就读儿童

时间:24-12-05 网友

做好融合教育,关注随班就读儿童

摘要:现如今,幼儿园都在逐步推进全面化、关注个别化幼儿发展,尤其是普通学校中的随班就读儿童,更需要学校、老师、家庭全面配合。本文就融合教育的一节特教课为例,强调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就小班某班个别幼儿为例,针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从幼儿、教师、家长等各方面出发,分析并提供策略支持,帮助幼儿舒缓心理问题。

关键词:融合教育 重要性 随班就读 关注支持

一、融合教育的重要性

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有这样一个小众群体:他们面对的是身体或心智有缺陷的特殊儿童,他们的贡献与知晓度有着极大反差,他们就是特殊教育老师。一个都不能少,个个都重要。教好每一位学生,以适宜融合为目标办好特殊教育。“弱有所扶、学有所教、育有所成”,讲高度、挖深度、拓广度,办好有温度的融合教育。融合教育的推行需要结合实际,与教育相关部门对接,制定各类规章制度,对接各普校的融合教育指导处,将要求、做法进行普及宣传,对普通教育学校的负责人展开全面培训,明确考核制度,扎实开展融合教育工作,促进融合教育的资源整合、多部门沟通协作和特殊教育相关服务开展,让融合教育的有效推进有章可循。

培智学生的特点,使得我们可能需要用到很多的方法去吸引各类学生的注意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支持辅助学生完成任务。生活中大到一个场景,小到帮助别人的一个瞬间,实时的场景和场所,处处皆是课堂,处处皆可进行教学。融合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譬如特教老师上的语文课,不能仅仅局限于在课堂上认读书写几个生字和词语,更不能局限于教室那一亩三分地,诚如“处处留心皆学问”一般,“处处用心皆课堂”。坚持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化教学,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如果说学会接受特殊儿童的差异性是特教老师们的“第一课”,那么教导家长则是“必修课”。学校应定期和学生家长通报孩子的成长状况,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从全方位强化特需儿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能力。

融合教育指导老师到底教什么?每个孩子都不太一样,甚至在一个班里上课的孩子都不尽相同。同一堂课里,可能这个孩子在学“认识数字”,其他孩子则在做与数字相关的游戏。因此面对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了解、走进,从而让学生信任。观察记录特需学生不仅是做表面功夫,不光是从行为分析,甚至要了解孩子的喜好、习惯,一名睿智的特教老师,一定是对班级这个随班就读儿童“了如指掌”,并且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有所反思和改进。走进特需学生,教师方需努力。下面就普校教师到培智学校的一次教学经历,谈谈融合教育到底该怎么做。

(一)思:设计什么课?

作为普通学校(幼儿园)的一名教师,刚开始准备去培智学校上一节课,内心想法其实是这样的:上什么好?孩子们会些什么?带着这些疑虑,第一时间来到了培智学校,走进学前班,向老师了解了孩子们的一些情况:班级一共6名孩子,其中有5名均为糖宝宝,一名孩子有自闭症和脑瘫,孩子们对颜色和数字不敏感,但喜欢在游戏中学习,喜欢各种小动物,认知水平和小班幼儿相近。另外,该班老师向我详细介绍了这6名孩子各自的性格特点,便于更快熟悉和了解。

初步了解孩子的认知水平后,就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物,我选择了一本绘本故事《一步一步走啊走》,初步设想利用绘本资源,让孩子在学习绘本的过程中,感受我这位陌生的老师带给他们一些关爱,于是决定把这节课主题定为绘本活动《一步一步走啊走》。

(二)行:适合孩子吗?

在设计教案过程中,自己就发现了一些问题,如: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孩子们会学说绘本里的句子吗?讲述时间长,孩子们注意力能坚持住吗?教案设计好像问题百出,陷入了“瓶颈期”。于是后期进行反思:课的内容可以简单些,主要关注到每一位孩子。同时线下讨论时,发现从说课开始,一味地讲述这节课,把自己放于这节课的中心,却忽视了孩子的存在:绘本中的动物孩子们是否都认识了解?(如大白鹅、大鸵鸟)故事末尾情节是否真正适合孩子们?(老虎来了这一段)未曾站在孩子立场,所以从来没考虑过。于是重新修改并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物,通过不同层次递进呈现,感知动物特性。其次在语言要求上降低难度,自编简单的重复性的语句,搭配表演,增添趣味。同时邀请6位教师参与陪伴孩子阅读的环节。这节课的对象是培智学校的孩子,于是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可以让普通学校孩子们画绘本,然后赠送给这6位孩子,这也是一种爱的传递,于是活动中增加了赠送新年礼物环节。这样一来,整个活动的流程重新进行了修改,活动的名称由原先绘本的名字,重新定义为:综合活动《动物森林舞会》,教案大体结构基本确立。此外,环境是否和活动内容相切合?环境“仪式感”在活动中更能营造氛围,于是就有了活动当天大树造型和满是动物造型的野餐垫。

接下来,为了和孩子们尽快熟悉,我也多次请假来到培智学校学前班,和孩子们待上一上午,一起游戏互动,每次也准备一些小惊喜,几次下来发现,孩子们已经慢慢熟悉我,对于我的到来,他们似乎也很开心。同时于我而言,每次准备去看这些孩子时,我脑海里都会想:这次要和他们做些什么呢?准备一些什么东西他们会喜欢呢?而每当我从培智学校回到幼儿园自己班级时,我常常会想:我们班的这些孩子真幸福!

(三)评:还有空间吗?

    针对以上活动案例,也进行了反思:1.活动把幼教好的一方面引入特教中,例如创设情境,提供地毯,开展游戏化教学,认识动物及其特征;2.考虑到特教差异性原则,采用一对一阅读方式。3.资源利用。选取绘本但并不是全篇运用在活动中,而是用幼儿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激发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储备,从而引发接下来的活动。一对一教学环节资源利用固然可取,但一对一支架撤离时机应该如何选择?这也是需要思考的。普与特在各个层面应该互相融合,互相了解。这次所呈现的是课堂教学的融合,今后在教研方面也要融合,互相走进课堂,了解普通和特殊学校的状态,互相学习。

(四)感:融的是什么?

“融合教育究竟融的什么?”融合教育,融的是爱。设计的这节课,目的不能是让孩子光学习一本绘本,而是要通过绘本,发展孩子的动作技能、社会交往、和情感表达,给予这6位孩子关注和支持。即:关爱每一位孩子,给每一位孩子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获得最大的支持和发展。设计一节课,目标固然关键,但不能忘记上好这节课的初心。

我们时常说,老师的眼里要有孩子,但回过头来看,起初开始设计这节课的我,眼里自己的位置似乎多于孩子,当我开始明白,绘本只是一种方式,真正要做的,是以爱传爱,我与这六位孩子的故事便就此开启。这次活动值得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融合教育、融合突破、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是未来融合教育领域需要逐个突破的难点。

普教老师的教案可以用一个学期甚至更久,只要新课标没有大的变动,就可以一直沿用下去。而融合教育指导老师可能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都在调整教案,以应对不同孩子可能出现的变化。在融合教育中,我们常会通过行为分析的理论模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细化分析,并制定出针对不同学生的干预方案。切身地跟他们一样去把每件事情分解到最小单位,比如说洗手,把它分解成打开水龙头、冲水、打泡沫等等。行为分析是一个非常理性并且科学的数据体系,这样干预孩子行为是一条科学的教育道路。其实这种方法就是对教学的再反思,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提出更全面的康复教学思路,学生接受的指导才会更适宜。

二、如何对随班就读儿童给予关注、支持?

(一)案例回顾

2020.09.08

小班开学一星期,小朋友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吃饭、午睡也慢慢适应。珺珺小朋友一直不怎么吃饭,开学初和他妈妈沟通过,可能是不适应,可是都一个礼拜了,珺珺还是不吃,于是老师走过去喂他,刚挖了一勺饭递到珺珺嘴边,珺珺不肯张嘴,还大哭起来,老师在旁安慰,可是珺珺依然大哭。(事后和珺珺妈妈交流,珺珺妈妈猜测可能是还不适应幼儿园生活,再加上在学校可能想妈妈,所以哭可能也是情绪发泄的一种方式。)

2020.10.14

珺珺的动作有些慢,例如,其他小朋友都自己来拿好点心回座位了,但是珺珺还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直到老师喊到他的名字;每天入园,珺珺都悄悄地进来,偷偷看一眼老师,然后老师如果不看他,他就快速地跑进来。来园一个多月了,通过教师观察发现,珺珺很少说话,如果老师问他问题,他回答的声音很小,甚至不回答。在平时游戏中,珺珺也很少参与小朋友们的游戏,常常一个人站在一旁,或找一个没有人玩的地方独自游戏。

2020.11.4

珺珺中午一般都很晚才睡,这天午睡起来,穿好衣服,旁边小朋友已经都穿好去座位了,珺珺见状大哭,老师上前帮珺珺穿好鞋后,珺珺还是不停地哭,下午的点心也不吃,不管老师怎么安慰都不听。

2020.11.17

午饭时间,珺珺用手在抓饭吃,老师见状,走到旁边轻轻地提醒:珺珺,用勺子挖着吃哦,手抓饭不卫生哦。珺珺也很听话,一声不吭地拿起勺子,但是却一口饭也不吃,坐在位置上一动不动,没过几分钟,老师发现珺珺在默默地哭,老师慢慢走进,只见珺珺立马把头埋在桌子底下,假装在找什么东西,但是老师已经看到珺珺在偷偷地不停地掉眼泪,小声哭泣。

(二)支持策略

1.教师悉心:“孩子,你慢慢来”

针对以上案例,进行分析:珺珺在学校不说话,经过调查了解到,他在家也是这样,并且去过专业机构诊断检查过,有轻微的自闭症。作为老师,更需要多关心、关注。但是老师也不能过分关注,因为珺珺性格也比较敏感,如果老师过多关注,他更会觉得做任何事老师在“盯”着他。所以作为教师,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每天早上珺珺来园,老师微笑着和他打招呼,并用抱一抱、握握手等方式让珺珺感受老师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凶”。

②平时上课多鼓励珺珺大胆说,给予珺珺肯定的眼神,并在珺珺回答后对其进行肯定和表扬。

③在珺珺哭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忽视,不要过多关注。因为通过珺珺行为可以发现,珺珺内心可能也不想给他人看到他不好的一面,可以等珺珺情绪自己稳定后,给予珺珺拥抱,并关心珺珺。

    2.家长用心:“老师,我相信你”

通过对珺珺持续一段时间的观察,教师发现珺珺可能在心理上比较敏感,性格又比较内向,所以在入园的这段时间珺珺一直不能很好地适应园所生活,其中也多次和珺珺妈妈沟通交流,珺珺妈妈也十分配合老师,和老师详细沟通了珺珺在家时的表现,经过沟通我们发现,珺珺在家其实是个“活泼”的小男孩,比较好动,珺珺妈妈甚至说珺珺在家很调皮,说明在园时珺珺精神还是比较紧张的,所以在家和在园表现会有所不同。经过详细沟通,珺珺妈妈和老师统一了家园合作内容,具体如下:在家吃饭让孩子自己吃,并自己使用勺子吃。自理能力可能是导致珺珺内向并且在园不愿说话的一些原因。平时周末带珺珺多出去走走,和身边小伙伴多游戏互动,在家多支持珺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积极、表扬珺珺。送珺珺来园时,不要说“不听话我就不来接你了”、“你要睡午觉哦”等之类的话,这些话会给珺珺心理增加负担。回家后不要询问珺珺过多在园的情况,以免影响珺珺的情绪。

3.幼儿真心:“老师,我喜欢你”

2020.11.30

在教师和家长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珺珺有了很大改变。早上入园,珺珺一蹦一跳地进了教室。和小朋友一起玩桌面游戏时,珺珺主动和旁边小朋友说话。午饭时,珺珺自己拿着勺子吃,虽然会挑食,但是自理能力方面已经有很大进步。放学时,老师和幼儿互动,老师问: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吗?喜欢老师可以过来和老师来一个拥抱,或者击掌。在放学前老师和幼儿互动过程中,珺珺也主动跑来,和老师拥抱,并指着老师说:老师,我喜欢你!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改变!

4.用心,发现心

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是交往,幼儿的交往是他们社会化行为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像珺珺这样的幼儿在各个幼儿园为数也不算少,他们由于某些客观的环境影响,使得各方面的能力发展与同伴之间有差距,因此交往起来就有了一定的困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进行交往时多倾向于那些有能力的人,而对那些反应慢、行动迟缓、生性怯懦、胆小,遇事无主张,只会随大流的人,会避开他们,不愿和他们呆在一起。因此,幼儿对人对事的态度,往往又是成人对人对事的态度的翻版。通过这次的观察及鼓励,珺珺的进步应该说是很大的。在平时的教学、游戏中,在集体的活动中,老师要注意培养他们健康的个性,克服自卑感、孤独感及消极情绪,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这种良好的个性更容易被别人接纳。让我们的老师都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受小朋友尊敬的,喜爱的老师,走进那些可爱孩子的内心,用我们的真心,去发现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教育就是:用心,发现心。

《做好融合教育,关注随班就读儿童》相关文档:

关爱儿童主题演讲稿(6篇)09-13

2023关爱留守儿童讲话稿范文(通用10篇)09-16

2023年关爱留守儿童讲话稿范文(通用10篇)09-16

关爱留守儿童座谈会的讲话稿09-16

关爱留守儿童演讲稿5篇09-16

关爱留守儿童讲话稿09-16

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培训会讲话稿(1).doc09-16

关于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范文汇总7篇09-16

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最新范文五篇09-16

关爱留守儿童倡议书4篇09-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