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仁德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会
成立的必要性分析报告
一、前言
二、民族同化问题
三、民族文化传承
四、民族经济问题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六、基金会成立所具备的条件
七、 基金会的职能及作用
七、结论
前 言
中国以东方巨人的身份矗立在世界的东方,这个巨人拥有着五千年的璀璨文化,而这些文化是由56个民族文化集合而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个东方巨人的文化被湮没在经济大潮之中,如果任其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将来的东方文明也将随着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而远离历史长河。
放眼望去,今日的台湾、香港甚至于日本、韩国,中华文化似乎在那里更有发扬光大的可能,民族文化不应仅仅是狭义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应该是包括汉族的56个民族的综合文化。随着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等等理论,使我们的国民正在一步一步丧失着我们固有的文化,以文字和语言而例,我们现在有多少人还能认识祖先留下的字迹--繁体字,我们还有多少孩童能够举起毛笔奋笔疾书,我们的唐装汉服只有在巴黎的时装会上屡屡出现,我们的春节习俗甚至于快被圣诞节所替代,这些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文化正在消失殆尽,这不是文化的进步,而是有可能使我们民族亡族,甚至于亡国的。
我们在了解一下我们的少数民族,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们必须怀揣梦想走出大山,在城市里与那些不曾熟识的人们混居,说着自己不太熟悉的语言,做着自己不曾想象过的事情,慢慢的他们也成为钢筋水泥中的一员。再也想不起那远古的呼唤,再也想不起大山的豪迈,更想不起祖先的文字、教诲和传承。他们脱去了几千年的民族服装,他们忘却了祖辈传唱的歌曲,他们忘却了世代相传的手艺,他们只会在钢筋水泥里为了金钱的诱惑而去打拼,但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而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未能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开发及保护的必然产物。
我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思考,汉族作为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已经消失殆尽,那么汉化的少数民族又能有多少民族文化进行传承,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一个民族大同的国家,一个失去民族文化的国家,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只能走向历史深渊。
二、民族同化问题
汉族做为56个民族之首,做为文化的主导,做为经济的先行者,决定了他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随着推动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更高的目标,只能一步步的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融入到汉族文化及生活方式中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受着汉文化的熏陶,慢慢的将自己迷失在这经济社会中。
民族同化就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特征而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它是从民族产生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的历史现象。在以前我们认为自然地民族同化是一种进步,其实不然。文化不应有先进、落后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每一种文化的传承都是历史发展的依据,我们不能评说哪种文化更先进,就像我们不能评说是西方文化更先进还是东方文化更先进一样,中国四大发明造福了全世界,而恰恰是我们的火药被西方世界发扬光大后炸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们的印刷术早欧洲几个世纪,但是现在我们要花费高昂的费用去采购欧洲的印刷机;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并不是欧洲人的文化比我们好,更不是欧洲人把我们同化了,而是他们把我们的文化发扬光大了。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存在的时间、空间和作用,都应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受到所有人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光大。所谓的同化在现在看来无论是什么形式,其实都应该是一种退步,是人类文明的退步,是人类忽视历史,不尊重历史的突出表现。是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赤裸裸的精神入侵,他们主要是借助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人口数量等优势,对处于劣势群体的民族从肉体到经济,再到精神进行着摧残,通过差别化慢慢的将弱势民族同化殆尽,使其不再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体系,使其丧失自我文化传承的能力,从而达到世界大同。这种做法就像现在的自然界,人类在过渡的开发,过渡的使用,过度的杀戮后造成了很多的物种的灭绝,当人类发现生物链的尽头每一个物种都是相关联的,这些物种的消失就将意味着人类慢慢消失,此时人类想再进行物种保护已经为时晚矣!那些消失的物种无法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如果民族文化大同,多民族文化灭亡,那时剩下的就会是部分民族的强大,从而直接导致社会动荡甚至灭亡。
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的区别,中国人5000年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大家庭,是56个民族的大家庭,大家是兄弟姐妹,民族融合生活才能和谐,民族同化那就只能是貌合神离,每一个民族的包容性不同,有的民族同化后仅仅是民族的消失,但因为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而成为顺民。而有的民族表面被同化,可是为了自身的文化传承,往往会选择背道而驰,借着保护民族文化的幌子聚集为伍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目前,因为世界经济的大环境造成我国以经济强人的身份站在了世界的前端,所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民族文化的独立性,这里的民族文化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文化,还有汉族文化的传承。随着外来文化、舶来品的侵入,中华文化正在无形的退出世界舞台。
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汉族人口未增反降,10年间在人口的减少中,计划生育是人口减少的一个方面,而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无力使民族的凝聚力降低,移民增加我想也是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吧!据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资料,美国共有华裔居民430万人,其中约一半出生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另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2011年居住在美国的外国出生移民总数为4037.8万人,其中出生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中国移民为223.1万人,占全部移民总数的5.5%,是美国最大的亚裔群体。中国成为仅次于墨西哥的美国第二大海外移民来源国。这仅仅是美国的移民数据,整个欧洲中国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来源国。为什么移民已经成为了潮流,80、90年代的移民是为了经济发展,去挣更多的钱,他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把大量的美元背回了国内,支援了国家建设。现在呢?移民是把更多的人民币带往国外,究其原因既是经济的强大,同时更是民族文化的流失,没有了文化也就失去了传承,那就丧失了信心和理念。
汉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同时也汲取了其他多民族的文化精髓,才形成了5000年的中华文化。可是当前随着民族文化的流失,再加上民族的同化,造成了很多人的信仰丧失,远离故土。所以我们需要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保护、传承,而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同。如果民族文化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取长补短,教育传承,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孤掌难鸣了!
三、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传承在现今社会被狭义的理解了,局限于形式而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我们目前的传承基本是沿着物质文化而延续,忽略了真正的精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不是几件衣服、几件工艺品所能简单代替的。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反应历史的首要是民族的语言,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口头文学,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精神所至。
民族文化不是几位传承人所能代表的,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有系统的进行培训、培养、教育,最后使其既可以传承,又可以转化为生产力。首要,我们要解决民族文化传承和现实经济的问题。社会在飞速发展,经济在高速的腾飞,生活水平在极速的提高,那么民族文化是否应该适应潮流将民族文化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由专业的策划团队根据语言、文字、技能以及环境等等方面对这些区域进行职业策划。使民族文化转变成经济效益,使民族传承人可以守住自己的故土。其次,在民族文化得到有效转化后,所面临的就是传承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是关键,是一个民族是否能够延续传承的命脉。教育应该汉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相结合, 汉文化是作为外交的手段,民族文化作为经济的来源。例如:书法,很多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字,也同样拥有自己的书法,只是因为他的普遍性不够,而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雕刻,每个民族都有和本民族所处区域相关联的技法,但是在历史上由于他们地处偏远而让这些文化无法展现,从而渐渐远离历史舞台,只能以文物的形式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都可以作为民族的专业课和传承文化深入挖掘,因材施教。最后就是对少数民族的起源和文化进行专业的研究,深入的挖掘。例如彝族的文化,彝族文化的形成按照人类起源来推断,最少早中原文化也就是汉文化几千年,按照出土的文物来判断,彝文化中冶炼技术早已炉火纯青。为什么最后彝文化未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导之一,我想和所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关系,它地处高原以古代社会的运输能力,即使走出大山也很难再返回去,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无法吸取更多的先进经验使民族文化未能得到更多的营养。那这些文化有可能在深入研究后,可以给予现代人类对很多历史问题的解释。
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作为博众家之长的汉文化更应该进行系统的教育、传承,目前的教育机制只强调了世界的,而丧失了民族的。我们的汉文化从伦理到人文,从社会到自然等等方面都早已为后人指明了方向,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外来知识的涌入,我们丧失了自我,丧失了方向,当美国人在学孙子兵法时,我们却在忙着移民、忙着出国深造,这就是典型的文化流失的代表,他已经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所谓的丧失信仰,有文化才能有信仰,无论佛道教 ,还是孔孟儒,甚至于耶稣基督,都是文化造就的信仰,而并不是信仰产生的文化。
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是当今社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了,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一个民族的存在,他更会是一个国家的兴亡之所在。
四、民族经济问题
民族经济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某一民族社会经济的总称,如民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经济活动;在目前社会现有的经济条件下,经济直接决定民族文化的延续、传承。
民族经济的特点
(1)民族性。从根本上说,民族就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每个民族的经济活动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从事牧业、或经营农业、或擅长渔牧业等。在同一产业中,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生产模式。(2)地域性。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相对固定的居住区域,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着该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方式、范围等特性。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巨大差别,直接来自于少数民族居住区域的差异性。(3)相对落后性。在大多数国家,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落后于本国境内的主体民族。尽管我们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直到今日少数民族地区的总体经济水平与汉族地区还有着较大的差距。(4)复杂性。民族地区的经济一般比较复杂。不仅有一般地区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还有其特殊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和宗教问题相交织,就使得民族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特征。(5)国际性。在许多国家有相当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有的民族甚至是跨境而居。我国大约有30多个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这些民族经济的模式、发展范围和程度,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民族经济的严重影响。
2、民族经济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使民族文化实现现代化,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促使民族经济实现现代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一切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脱离了文化所赖以产生的社会经济形态,就会导致“文化决定论”的错误。任何一个民族,在一定的时期,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每一种社会组织、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现象,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经济是基础,文化由经济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在社会经济形态决定民族文化特点的同时,民族传统文化对社会形态的发展又具有强烈的能动作用。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的关系是冲突亦或是契合?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存在两种迥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冲突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相互冲突的。另一种是一致论,认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经济现代化之间是一致的。
我们更倾向于一致论,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并不是由文化决定的,而是由科技决定的,科技越发达,所替代的人工就越多,那么富裕的人工就进入了第三产业--服务业,随着科技的发达,手工艺术品也越来越具有自身独到的价值,那么民族的手工艺则找到了自己的出路。我们反而认为即将经济现代化越高,人类对自然回归的意愿更强烈,那么民族文化的魅力就更有展示的空间。其中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是进行保护、恢复,围绕着原始文化做文章,还是进行拆旧建新给予人们假象,让人们无法体验到原始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科技生产力高速提高,人们返璞归真的心理会更强烈。民族文化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反而会成为新经济形势下的道德约束,成为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辅助动力。
五、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基金会的成立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性质,那就是公益事业,但公益事业不仅仅是用钱来改造社会,而应该是用爱心和精神来唤醒民众的意识,让保护、传承成为常态意识,那么就不需要大家总是来捐款进行某种事情的维持。
云南仁德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金会成立的必要性:
1、社会需求
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让我们看看简单的传媒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我们现在各大电视台除了频繁的广告、卖假药的,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公益广告,我们的公益广告宣传什么?养老、赡老等等社会问题。这就证明这些问题正在成为被大众日益关注的问题,我们5000年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怎么突然把为人的本分都要拿出来一再的提点,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的缺失。自古以来教育幼儿的启蒙是三字经,其中有孝于亲,所当执,早就告诉我们从小要孝顺父母,而我们天天在喊有多么文明,有多么进步,可现实是那样的残酷,儿时的启蒙要用来提醒所有的成年人,这就是文化的缺失。那么为了挽救我们的文化保护、传承,我们必须要成立基金会,来支持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的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2、信仰需求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所谓的信仰危机,以中国基督教徒(没有评判之意,只是因为基督教属于舶来品而例举)为例,1997年官方文件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000万人,2004年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曾圣洁在《瞭望时代周刊》上称中国基督教徒有1600万,2010年《宗教蓝皮书》宣布中国大陆基督徒共有2305万,2305万就是基督徒占全中国人口的1.8%。我们不品评基督教的好与坏,我们只是需要这些数据来支持,支持什么?支持我们的文化缺失,基督教再次兴起不是什么人在做动作,而是我们的老百姓找不到了方向。“文革后”很多人失去了文化的支撑,不再有孔孟之道,不再有佛道儒教,大家充满活力冲向共产主义,那时的人们有一点私心都不好出门见人,孩子们从小学习雷锋、赖宁,唱着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大人们学习邱少云、焦裕禄、孔繁森。在这种文化氛围里造就了中国的中流砥柱们。随后经济大潮席卷全国,这时不再有文化的传递,拥有的是“金融弄潮儿”、“海归”等等,百姓不再比谁更敬业,谁更爱国,而转而变成了金钱崇拜,谁有钱谁就是大家崇拜的对象。文化在金钱面前处于了下风,然而当百姓的日子过得安逸之时,突然发现无所事事了,空虚了,金钱把人们压的无法喘息,又无法找到释放之地,教会在这时适时的进行了宣传,用教会的大家庭把人们越聚越多。教会通过什么方式,那就是上千年的教会文化来将我们的思想进行了统一。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这是可怕的事情,没有了自己的文化,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国将不国!
3、历史责任
我们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应该有责任来传承我们的千年文化,来保住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称号,让后人能够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民族文化,了解作为一名中国人有多么的自豪。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内涵,从四大发明到哥德巴赫猜想,从儒家治国到社会主义,从四大名著到诺贝尔文学奖,从孙子兵法到伊拉克战争,从丝绸之路到WTO,无不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的国人渐渐远离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孩子从课本里不再能够看到属于中国的文学,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就开始了英语的学习,我们的成人已经开始毫无道德底限的去挖掘金钱,我们的官员家属、子女移民率高达百万。中国文学几千年来影响着整个亚洲甚至于世界,而现在当日本人篡改历史教育国民时,我们却让鲁迅走出了国民教育的舞台。当韩国人申请的江陵端午祭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时我们中国人的幼儿正在学习A、B、C。当世界人民都在游长江参观中国的第一长河学习中国文化时,我们的国人正在美国大型商场血拼。为什么?因为我们已经丧失了民族的文化,失去了民族的信仰。作为一个良知尚存的中国人是时候站起来了,保护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的文化。
4、同化严重
中国共拥有56个民族,汉族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严重开采,土地的过分开发,贫富的严重分化,造成了很多的少数民族走出大山,进入城市,他们被城市的奢靡生活所迷惑,为了能留在这些纸醉金迷的大城市,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甚至于自己的祖辈。渐渐的,他们只拥有户口簿上民族一栏的区别,实际上他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汉族了。
多民族文化,多民族融合,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对历史、对自然的贡献,每一个民族都有他们存在的原因。例如: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粮食,水稻最早的种植和培育就是南方的少数民族。隋代著名建筑师宇文恺是鲜卑族,辽代针灸家耶律达里特是契丹族,写作《农桑撮要》的鲁明善是维吾尔族等等实例不胜枚举。为了保持我们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我们必须要站出来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六、基金会成立所将具备的条件
本基金会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研究后,已经感觉到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本基金会为了能尽快的投入到民族文化拯救当中去,已经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资金方面
本基金会发起人为北京泉鑫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该公司涉及金融、旅游、租赁、广告、农业和景区开发等多个领域,资金实力雄厚,交游广泛,具备投资和融资的实力,同时更具有将民族文化转化成民族经济的优势及经验。该公司目前正在云南进行相关的民族村落保护、修缮、开发。现有项目为泸西县城子古村(彝族)的保护、修缮和开发,因该公司将陆续在云南境内进行民族文化、建筑等保护、修缮和开发,特成立该基金为了能够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保护、传承。该公司前期准备捐助200万元做为基金会的启动资金,后期会随着项目的增多对基金会加大捐赠金额。
二、开发研究
本基金会目前已经联络了清华美院、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美术出版社、中国摄影家协会等多所大学院校、出版社及协会,准备聘请了部分民族文化的专家、教授做为基金的顾问,为基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出谋划策,指导工作。
三、仁德阁注解
仁德:指致利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
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意思是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能长久的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心安理得地行仁道。有智慧的人则是利用仁德,当做处事的规范准则。
2、“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3、“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4、仁德阁就是要将民族文化发展下去,传承下去。
四、项目规划
目前,本基金会经过一年多的考察,第一个项目已经确定在云南省红河州泸西县的城子古村进行,城子古村是彝族建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活化石”,我会将通过对其保护、研究,把这里做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基地。
四、会址
我会已选定会址在昆明市高新科技园区和成国际大厦1703室,总面积320平方米,分为办公区、研究区、展示区;培训区将设立在各大学院校,主要由本基金会联合各院校的教授进行培训及文化传播。
五、人员
我会聘请了多名大学的民族学家作为我会的咨询顾问,同时联络了部分大学的学生会,很多学生愿意投身到保护民族文化的事业中来,已经有了很多的志愿者支持我们的民族保护传承大业。
七、基金会的职能和作用
我会下设多个部门对基金进行管理,分别为基金公关部、基金核准部、基金策划部、基金管理部、基金教育部五大部门。
基金公关部的职能和作用
公关部的职能是负责对外宣传、融资两大功能。
公关部的作用(1)、协调基金会与外部连接的关系,能够让社会重视基金会所作的工作,能够让社会大众对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能够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2)、在对基金会对外的宣传同时,邀请更多的热爱民族文化的公司、集体、人群加入到我们当中来,使大家一起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为民族文化传承出一份力。
基金核准部的职能和作用
核准部的职能是对所使用的资金进行前期核实,中期调研,细致核查,准确应用。
核准部的作用是(1)、要对上报的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建立档案,对于每一笔资金申请都要有详细的调研报告。(2)、对申请的项目按照缓急进行资金的使用排序,使资金能够及时的有效的发挥作用,保证文化能够准确传承。(3)、保证每一笔基金都应用在所对应的项目之中,保证每一笔基金的使用都落到实处,保证每一笔基金都产生效力。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和作用
基金策划部的职能对外进行立体宣传策划、对申请资金的项目进行整体策划。
基金策划部的作用(1)、要策划宣传方案,让国人、政府等相关部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引起重视,让国人找回自己的文化,学习自己的文化,尊重自己的文化。(2)、基金的使用仅仅是启动的资金,策划部要根据各民族的文化特点,所在区域,民族人数等为他们设计出中长期的自我修复和保护计划,最终形成文化转变为经济,使民族文化可以真正延续、传承。
基金管理部
基金管理部的职能进行财务审核,资金审批,定期公告,资金透明。
基金管理部的作用(1)、对内进行资金的严格审核,在接到核准部的通知后,对资金使用再次进行审核,按照资金的使用计划合理安排资金。(2)、对外定期做出资金的使用报告,做到资金内部监管,外部监督,透明使用,多重监督。
基金教育部
基金教育部职能是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共同编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
基金教育部的作用(1)、联系各民族的文化传承人、民族教育家,协助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编制民族历史文化材料。(2)、根据这些民族历史文化、所在区域有针对性的编制教材,既要保证文化的有效传承,也要保证文化的多样性。
八、基金会的成立的目的及业务范围
本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保护,使民族文化得到合理的传承。
本基金会的业务范围:对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资助少数民族边穷地方教育,资助民族文化历史材料的编制、研究。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传播,唤醒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唤醒中华民众的民族意识。
九、基金会的工作思路
基金会的工作思路将围绕着唤醒、保护、传承、透明、循环五大要点展开工作。
唤醒:主要是要加强宣传的力度,使中华民众了解自身的历史,学习民族的历史,尊重民族的历史,引起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注,使后人在教育中通过民族文化的学习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保护:对现有的古籍、古建筑、古文化进行保护、修缮,使其得以在后人的面前真实展示,通过保存下来的实物文化立体的展示在后人面前,使后人可以直观的学习、体会文化的历史。
传承:通过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挖掘,根据各民族特色制定特色的传承教育方案,既保证各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又保证民族文化的立体展示,还要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透明:基金会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通过整个中华民族每一位有责任的中华民众捐款所来,在资金的使用上基金会一定做到每一笔资金都使用到位,做到透明清晰,做到帐实相符。让每一笔资金使用都受到监管,做到专款专用,物尽其用。
循环:基金会的资金是有限的,我们要让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快速的恢复起来,就要做到循环。循环就是通过对文化的深入解读,根据各民族文化特点开发特色的文化产品,将文化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产业链,使其可以有效循环,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有力的支持,是民族文化传承拥有动能。
我们将通过以上环节,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及传承有效的落到实处,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以延续,让中华民众从民族文化中找回自己的信仰,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协会申请书》相关文档: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教育基地心得体会09-13
参观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心得体会09-13
南昌理工学院民族文化交流协会“民族文化成果展”暨社团文化节活动策划书11-05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04-30
广西民族文化旅游教育基地心得体会08-03
参观广西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心得体会08-03
民族文化进课堂工作实施方案11-05
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211-12
民族小学民族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12-13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报告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