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能效策略研究

时间:23-02-09 网友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能效策略研究

摘要:作为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群体,高校如何开展节能活动,打造节约型高校是能源紧张的今天的一个重大问题。合同能源管理作为资源节约的重要模式,成为建设节约型高校的有力选择,合同能源管理现阶段在高校发展情况怎么样,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呢.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高校;节能

一. 节能服务发展行业背景

《十三五规划纲要》在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中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由此看出,能源管理将是“十三五”时期的一个重点进行项目,节能是能源革命的重要归宿。

合同能源管理(EMC,Energy Management Contracting),是上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由节能服务公司协助企业进行的节能新机制,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这一模式自诞生以来,发展迅速,在北美、欧洲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得到了推广利用.90年代,我国也引进了这一模式,和其他国家类似,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入我国市场后,各大行业纷纷引进,一些省份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大胆尝试应用新的节能法,对一些重点耗能项目进行投资,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高校,作为公共机构节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资源占有量多、能源消耗量大、涉及面广的特点。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数量已超2500所,在校学生人数超过4000万,教职工也超过了200万。因此高校能源是否得以恰当管理,具有重大意义。为推进高校节能工作,国家相继公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鼓励高校进行节能活动。2008年有《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试行)》,2009年有《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等等.此外,2008年还建设了第一批能耗监管平台“示范高校”,对12所示范性高校补助了4935万,2009年第二批的18所示范性高校补助了7950万元,2010年第三批的42所示范性高校补助了1.845亿.这些足以见国家对高校节能的重视。

二.高校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尽管节能成为国家重点话题,高校也成为节能的重要目标群体,但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节能环保依然面临着众多问题。

1.资金投入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节能服务公司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在进行银行贷款时往往会因为信誉等级问题而无法筹措到足够资金,而高校作为教学和科研基地,高校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基建投资费用等本身就比较紧张,更没有多余的资金来保障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实施.再则也没有专门的节能专项基金(除国家补助的示范性高校外)来供其使用.然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却是一项前期投资巨大的工程,且内部收益率比较低,回收周期也比较长。这就导致部分高校即便有意响应国家号召,节能减排,但出于短期的实际的经济效益考虑,而对合同能源管理不够重视,更不用说实施了。而节能服务公司可能还在考虑合同能源模式的可能性风险。

2.即便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高校节能示范性平台工作,但其他很多高校对此问题并没有进行关注.特别是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模式,虽然1998年就已经被引入我国,但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的认知度仍局限于业内人士,高校对这一模式的概念、环节和具体流程仍缺乏了解。而作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者,节能服务公司并没能与高校有很好的信息分享,高校也缺乏对节能服务效果的认识,因此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工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3.节能服务公司的专业障碍及管理缺陷。即便是那些已经实施了合同能源管理的高校,其中的大多数依然存在着缺少整体规划、统筹管理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技术和世界领先水平相差并不大,但是在高校合同能源管理中,一些节能服务公司向高校提供的并不是自己的专利技术,而是社会上的集成技术,这就导致对节能量的预测偏差较大,高校难以信服合同能源管理的优势。其次,后勤集团作为高校合同能源管理的实际负责人,首先就是并不具有真正的权利来负责这一项目,其次,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坚持从自身利益出发的原则,并不能公平公正做出能耗预算,这反而增加了高校的能源支出。

4.节能效果评估认定体系不健全.我国幅员辽阔,高校分布全国各地,地域差异较大,加之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校对能耗需求量也大不一样。况且,能源消耗量受太多因素影响,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后的节能量并不能准确预测,一些项目执行后,高校无法判断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后的实际效果。这种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高校的推进。

三. 加快引导扶持高校合同能源管理的能效策略

影响一个经济活动的因素会有很多,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自身的内部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活动实行后的结果。合同能源管理要在高校顺利实施,其相关影响因素也会有很多,这里主要从节能服务公司自身,高校的配合度以及政府的参与度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1。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推广合同管理模式,并逐步完善自己的专业背景。

(1)由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流传范围比较小,导致很多高校并不知道这一模式,因此在初期可以借助政府力量推动其发展,比如提供一些经济补贴,或是召集高校相关负责人集中学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了解这一模式的诸多优点。继续扩大示范型节能高校规模,发挥其影响力,并对节能效果明显的高校和节能服务公司进行奖励。

(2)节能服务公司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虽然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的实际技术水平并不低,但是对于舶来品,合同能源管理能否在我国集技术、管理和服务为一体,仍然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相关负责人能力和经验都比较欠缺,所以仅仅学习对合同能源管理的专业认识远远不够,还应该组织他们参加一些全国性的交流会,比如“全国高校节能经验交流会暨表大会”;增设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管理者培训课程;甚至还可以邀请他们参加一些企业节能经验交流会,借鉴企业的优秀做法。

2。加强合同能源实施方的节能意识.“绿色办公,低碳生活”不应仅仅是一句口号,而需要各方以任何一种细微的方式将其执行。一方面,高校应该深刻高校节能工作的必要性,以讲座、座谈的方式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深度培训,还可以使用新媒体来加大宣传,甚至组织一些环保节能活动,让师生共同参与,在实践中感受节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应该采取行政命令和明确的节能指标。对到期未完成任务的机构予以惩戒,加快节能工作的落实。现行的由后勤部门负责管理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可以建立独立的能源管理机构与节能服务公司合作,跳过作为学校能源供应方的后勤集团。这种管理机构可以站在更客观公正的角度,更好地监督项目的实施.

3.高校相互合作,搭建项目整合平台。已经试点的示范性高校中,有些取得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就在于它们采取了“前期试点”加“逐步覆盖"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分散性局限了合同能源管理的规模,未能使其规模化效应得以充分体现。高校的联盟就能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通过资源整合,化零为整,合作共享,不仅使高校节能管理系统化,更能吸引节能服务公司的注意力。

4.高校合同能源管理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应用中的两种模式:节能效益分享型和节能量保证型,一种要求节能服务公司筹措资金,一种要求高校自筹资金。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然而国家对合同能源管理的筹资问题并没有很多优惠性政策,从而阻碍了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因此建立中国合同能源管理金融支持体系,完善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渠道很有必要。首先在筹资方案上(1)相关部门可以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诚信网络服务平台,为高校节能项目的合同能源管理提供贷款便利;对待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采取不同的贷款利率和税收政策,以刺激更多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需求。(2)地方政府可以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建立适合省内的节能减排专项基金,专门拿出一笔资金来为节能服务公司担保,使节能服务公司在进行银行贷款时能有足够的担保抵押物,可以顺利完成贷款.(3)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节能减排型国债)的方式来为节能服务公司筹措资金。其次在融资担保体系上,可以普及担保公司对节能服务公司的认识,提高其担保积极性.同时扩大合同能源担保基金的资金来源,降低其担保门槛并灵活评判项目风险。

5.权威的第三方检测体系的完善必不可少。高校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后,对其节能效益与实际技能数额的检测必须要客观、专业、严谨,这不仅影响到节能服务公司的声誉,也是衡量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否有所成效的标准,甚至可以说会影响整个市场对合同能源管理制度的信心问题.因此在有相关技术能力的权威部门下设立此类组织很有必要,用于对项目的节能基准,节能潜力及实际节能量作出权威效应的评判.考虑到高校的差异性,可以依据地域特点分别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能耗量计价规则”和“能耗量定额”,来统一计算方法和测算内容.由于第三方的检测系统和双方都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他能更公正地协调项目双方在评估方式和评估技术上的分歧,或者说在项目签订合同的时候,就能更准确的预估到项目实施后的能耗水平,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签订不平等合同的可能。

四.结论

高校节能工作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节能模式,能有效促进高校节能工作的进行。虽然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在我国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在高校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阻碍,但我们仍然希望相关各方能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扩大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的影响地位,成为高校高效节能的法宝。

针对现阶段高校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存在的问题,得出推进高校节能工作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关机构的共同协作的结论.政府能够给一些绿色通道;节能服务公司能不断完善自身;高校能不断增强节能意识,对合同能源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虽然现阶段各群体的积极性并不高,参与度并不足,但是相信在宏观的经济政策下,这种局面会慢慢被打破,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敖四江, 潘桂根, 王志发. 高校能源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0(4):84-87.

2.常燕, 陈武, 张晓萱. 节能投资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J]. 能源技术经济, 2011, 23(2):40-44.

3.陈元圆, 陈展. 合同能源管理对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的应用和意义[J]. 环境保护, 2009(4):53—56.

4.路智勇, 来雨.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在高校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营管理者, 2010(7):286—286.

5。马文心, 汤孟泽, 张鸿屿.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融资问题探究及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3(6):44—47。

6。阮丹. 高校建筑节能减排应用合同能源管理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7。魏新兴, 胡万欣, 尚继广.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经济, 2014(13):99-101.

8. 熊彬. 基于合同能源管理的高校建筑节能改造运作机制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14.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能效策略研究》相关文档:

高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能效策略研究02-0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