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时间:24-03-19 网友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1

《用比例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最后一部分知识是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后的实践应用。本节课,在教学中教师力求通过知识的迁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函数关系间变量的对应规律,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它们的正、反比例关系,列出相应的比例式,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把握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动权放手学生,让学生在自己探索、独立尝试、同桌交流、质疑辨析、对比归纳、概括小结、拓展延伸中轻松,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我有以下三点感悟:

一、课堂永远是无法完全预设的

本节课,课前的复习按照预期的设计顺利完成。当我出示例5后,学生默读题目,独立分析后,我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不到1分钟,同学们的小手就此起彼伏地浮现在桌面上,个个跃跃欲试,当2名学生将自己的思索展现在黑板上时,我不禁一惊,这两位学生竟然用了不同的解题方法,除了以前学过的归一、归总法,又出现了今天的新课方法,按我预先设计的方案,学生用以前的方法解决后,我将会出示一个自学提示,引导学生按步骤,按思路来用比例解决,学生会顺理成章地理解题意,学会用比例解决。没想到学生自己就能列出正确的比例,我顺势请板演的同学到黑板前讲一讲自己的思考,真没想到,这个孩子讲得头头是道,把我的“活”儿抢了。同学们听了她的讲解,顿时茅塞大开,把我连续出示的两个基本练习做得漂漂亮亮。

课后我反思这个环节,异常感慨,本来以为丝丝相扣的自学提示,会让学生在老师无形的指挥下,理解正比例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没想到一个不到1分钟的独立尝试,就让学生解决了我的预设,而后我的顺势相邀——请学生讲解,却让课程呈现了更为灿烂的一幕。课堂永远是无法预设的,当出现与预设不相符的状况时,教师一定要会调控,得当的调节能让课堂更加精彩。

二、错误点就是生成点

在进行变式练习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上讲台展示,马彪同学出现的错误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成,我们习惯应用“总价÷数量=单价”,当单价一定时,可以列成正比例式,而马彪同学却将等式的左边写成“数量÷总价”,班内同学议论纷纷,我借势引导学生,抓住正比例关系的对应量对等的要点,使一个比例式拓展成了两个,让学生明白了,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规律和依存关系。课堂中无意的错误点,生成了新的知识点,让学广开世面,更深层次地理解最简单的函数知识。

三、真实的课堂,回生阻道

我喜欢真实的课堂,这节公开课,课前我一点儿都没有提示前面的知识。课堂上,当提问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时,很多学生都有些生疏,对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有些陌生,经过老师提示后,学生们才回想起前面的概念,这部分所用的时间比预先多用了1分钟左右,虽然是大约1分钟的时间,却给我敲响了警钟,知识一定要常温常故,尽量避免学生的回生,更要防止知识的断层。

反思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必须具备全面、科学调控课堂的能力,及时抓住课堂的生成点,适时点拨,拓展延伸。与此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知识的前后联系,不能让知识搁浅,做好做实日常工作,让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知识扎根学生心中。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2

《按比例分配》是小学六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应用题、比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学生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基础。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平均分其实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例。对按比例分配的方法学生平时也有一些体验,而生活中的体验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学后我对这节课有些感想和疑惑。

一、让情境创设包容更多内涵。

我觉得情境创设不该只起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作用,它应该包容更多内涵,所以我在设计时注意灵活处理教材,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时把例题“种水稻、棉花”改为“哥哥、弟弟搬砖”,其一、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二、“通过如果你是哥哥你会怎样分配”在教学中有机的渗透了帮助弱小的思想品德。其三、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参与了学习材料的提供,这样,在下面探索新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面临自己提供的学习材料,不但能体会到数学在他们周围,而且更能激发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意识,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二、让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

在巩固深化练习中,我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感性的生活化材料。如学校买书、给校园除草、计算长方形面积等让学生挑战问题,探索创新,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三、让课堂氛围保持和谐轻松。

课中,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我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不说应该怎样做,而是建议怎样做,尽管只是一词之差,却能让学生感到朋友般善意的提醒,感受到平等、尊重、信任,让学习、交流,体验始终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我一个人来搬”这种分配方案,是指把120块砖分成1份,哥哥搬1份,弟弟搬0份,也应属于分配中的特例,但在写成1:0时却违反了“比的后项不能为0”。我疑惑:是否“我一个人来搬”这种方案中,已不存在比,进而也不再属于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了呢?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3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调动学习的兴趣

故事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我根据教学内容,情境图导入新课,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寻求打开通道的“钥匙”,激发学生的兴趣,散发学生的思维。如课的一开始,通过我对故事的口述和画面情境图的出示,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2、自学互学,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感受合作中的快乐

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去研究,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这节课,我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开展自学互学、小组交流、自由汇报等形式,使他们成了真正的“主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如本节课中,在处理“怎样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发表个体的意见,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的交流,得出综合完整较理想的结论,让同学们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体验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去发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合作中恍然有得的快感。

3、实践应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感受活动中的乐趣

现代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把课堂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动”起来。这节课,我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释疑。如:通过让学生做游戏,探究按比例分配的集体方法,使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情绪高涨,跃跃欲试。让学生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下学会了新知,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感受到学数学并不难,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赞赏鼓励,创新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感受成功的体验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坚持认为“欣赏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发展性教育的前提”。本节课,我通过创设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并通过师生、生生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我还充分发挥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等体态效应,让每个学生都产生强烈的感情,感受到老师真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温和的话语。如:“分析太精妙了、你们讨论真有成效……”,这些话让学生甜在心里、乐在心里,体现了互亲互相爱的师生关系、体现了亲情、人文的关怀,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激励,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交流,体验。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4

《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主人公美好心灵,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已学习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得学习”。在阅读中要注重层次性,即引导学生一层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在教学1-2节时,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穷”的语句及关键的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指导朗读。采取从“感知”到“揣摩”,再到“吟诵”,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沿着这条思维途径,一步一步地阅读理解。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5

对除法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了解和知道呢?这是我上课时最想知道的。在教学设计时也考虑到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学习除法会感到困难,所以整个教学过程要努力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在新课开始,就出示“除法”两字,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程度,当然学生也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了他们心中的“除法”,这样就激活了学生最近的认知区域,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更了解了学生的知识起点。

1、那么除法是怎么来的呢?学生一时是说不清楚的,现在就请你们来把6个桃子分一分,你会怎么分?让学生分组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联系实际生活经验的摆弄,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动脑思考分的方法,又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我把桃子这样分和那样分有什么不同?把一些物体分成两份,可以每份分得同样多,也可以每份不一样多。而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看,又存在两种不同的分法:一是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二是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但从其分的结果来看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后才能建立表象,从自己的主动学习中感受“同样多”的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平均分,教学从现实情境入手,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数学,数学课中也有分东西的生活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数学是一种过程,在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感悟为切入点,把知识层层展开,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过程,学生从动手感悟平均分到形成丰富的表象,从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学生对平均分的活动有了较为丰富的表象后,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才有利于学生最终去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经历这一抽象过程,从中初步理解并体会除法的含义,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这正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完善的过程。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6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情景,我手里有6根棒棒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根?学生回答后追问:现在我手里还有几根棒棒糖?怎样表示?学生一看非常清晰是0根棒棒糖,用6-6=0表示。于是我又追问,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习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神秘地说:“小朋友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并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提出了好多问题,又刚好是竖式要学的重难点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又如在讨论“0”是怎么来的时,同学们的兴趣就很高,说得很好,最后一个同学说得非常完整,(由于学生受了分棒棒糖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根棒棒糖,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根棒棒糖减掉分掉的6根棒棒糖,老师手里一根棒棒糖也没有了,就是0)。从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体会到孩子们对算理理解的非常透彻,从练习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正确率达到95%。

通过这节课教学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7

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基础。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诗的创作也不例外。对为儿童来说,任何抽象的理论,他们都不兴趣。最吸引他们的是色彩和声音。丰富的色彩使他们睁大好奇的眼睛,美妙的声音撩动着他们的耳膜。

本节课的教学把童诗的欣赏与仿写结合在一起进行。为了丰富学生的诗歌表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执教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运用乐曲引发学生想象

伴乐朗读,把学生带进音乐所描绘的情境中,容易使学生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和经验,构建起关于所读诗歌的具体形象。

二、运用图片引发学生想象

美是诗歌的生命线。可以说没有美就没有诗了。本节课所呈现的图片绚丽多彩,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认识到美,唤醒了学生已有的色此文转自斐.斐.园 彩印象,又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激发了热爱生活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

课堂氛围较活跃,学生踊跃发言,会说能说。在仿编诗歌这一环节,学生睁开了诗意的眼睛,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尽管作品稚气,有些想法可笑,但掩藏不住他们那一颗颗火热的心。遗憾的是诗歌练习格式后三行的设计限制了学生的思路,使得有创意的表达无法实现。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8

《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2和5倍数特征之后的又一内容,因为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断,必须把其他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来判断,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我决定在这节课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猜想——观察——再观察——动手试验的过程中,概括归纳出3的倍数特征。

但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按照我想的思路去进行,一个学生在我没有预想的前提下说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所以我准备让四人小组去合作交流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也没有进行。只是让学生两人去再说一说刚才那个学生的发现,加以理解,巩固。

这节课结束后,我感觉以下方面做得不好:

1、备课不充分。自己在备课时没有好好的去备学生,没有做好多方面的预设;

2、在观察百数表到后面总结3的倍数特征时,都应放手让孩子们多说,说透,这样更有助于锻炼孩子的概括归纳能力。老师不要着急,学生能说出的尽量让学生说,多放手,相信学生。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9

体育教学过程是由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身体练习等各种成分组成,各成分之间的结合并无固定形式。体育课的结构形式应根据课的不同任务、不同教材、不同环境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我们不能把教学过程只限于一种手段的固定。个人认为:不论我们采用哪种课堂结构,总要考虑三个要素:

(1)、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要能学习到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

(2)、一节课合理的教学密度应达到85%以上。

(3)、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合理的课堂结构应该是从教学任务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从满足学生的活动愿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出发,多层次的教学组织结构,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多向性、多变化的去安排,以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10

《方程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理论性、学术性较强,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同时它又是一种基础教学,是以后学习更深一层知识,解决更多实际问题的知识支撑,因此这节课我重视了概念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与概念形成的自然性。这节课是在学生熟悉了常见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教学,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结合这节课,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猜数字游戏导入,激趣揭题

课开始前,先来做一个抽扑克牌猜数字的游戏,老师通过了解学生利用扑克牌上的数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后减去25”得出的结果是50,很快猜出学生抽到的扑克牌是6。此时学生表现的很惊奇,此时,老师问“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这么快吗?是数学王国的“方程”帮了老师的忙。你想知道什么是方程吗?咱们就先从它(出示天平)学起。” 游戏的方式激起学生对方程的好奇心,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本课最后一环节的“游戏揭密”不仅沟通了数学活动之间的联系,更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方程作为一种数学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二、合作交流,总结概括

通过天平的演示: 认识天平,同学们说天平的作用、用法。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低视的动手能力,注意了对学困生的引导,在这个方面给学困生了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天平,起码让他们对天平建立起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天平的观察得出许多式子。让学生合作交流观察式子进行分类,得出等式的概念,通过比较等式与方程,以及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实际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让学生用数学的符号把要说的话(两件事情等价)表达出来,使学生经历用数学的简洁方式表达生活现象的过程,不仅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现形式,更渗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发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将有一定 难度的问题放到小组中,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向纵深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和合作意识。

三、回归生活,体会方程

让抽象的方程定义融入一种生动的思辨情境中,使学生在对“被墨迹掩盖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释中,形成对方程外部特征的深刻印象。不仅为检验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学生不仅展示了学习的结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样性。同时在对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断中,加深了对方程意义本质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义以后,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并在最后引入生活实例,从中找出不同的方程。这一过程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运用方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四、在“看”“说”和“写”中体会方程

当方程的意义建立后,我让学生观察一组式子判断它们是不是方程,通过判断说明这些式子为什么是“方程”,为什么“不是方程”,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再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写的方法。

五、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设计了闯关比赛摘智慧星的练习形式,展开练习。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自由创作方程这一练习题,既让学生应用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课时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利用课本的静态资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数学情景动态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断归纳,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自己探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对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突出得不够。对方程的定义中“含有未知数和等式”这两个必要的条件强调不到位,导致学生在选择题时有个别学生把y+24选择为方程。

2、对学生“说”的训练不够,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表述的机会。

3、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准确、不够丰富,有待于提高。

经常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才有不断的进步,也才能将遗憾降到最低点。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11

本学期的集体备课,是用高效课堂的模式来上的。高效课堂的模式分为四步:激趣定标(3分钟)、自学互动(20分),适时点拨(8分)、测评训练(10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被按排在顺数第二位,感觉责任重大。本人也没机会去县城听课,对于高效课堂的模式,还是不清楚。那次中心校举行一节高效课堂模式的课。由于上完课才去,开始上的都听不到。我经过反复研读高效课堂的模式(九大工程三),加之又再次有机会到中心校听高效课堂模式的课,和课后评课议课,又加之本人也有用高效课堂上课的意识。

我上高效课堂的模式的时间是20__年3月21日下午第三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棉鞋里的阳光》。听课的老师是全校的老师。我准备的教具是生字卡,和生字组成的词的词卡,小黑板。

开始上课时,我检查学生纸和笔是否准备好,发现同学们表现得很好。讲了激趣定标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拼音读课文,找出生字,读几遍。会的学生可以教不会的学生。接着,我发了生字卡和这些生字的音节,生字和音节是分开的,让学生找朋友,找出生字和它的音节。只发了两个小组。我让拿到生字和它的音节的同学,到讲台读给全班同学听。有一个学生,找到生字和它的音节,却不懂读。我说:你不懂读,怎么找到生字和它的音节呢?课后反思,这样处理方法是不对的,我当时应该表扬这位同学,说他认真地按老师布置的去做,才找到这些生字和它的音节。不会读的可以让全班学生教他,或 哪位当小老师的来教。这样可以激发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另一组也出这种情况,我当时是这样处理的:叫学习好些的学生代替那位学困生。那位学习好些的学生不肯上讲台,那位学困生只好到讲台,我让全班学生教他读,就让这位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当时也应该表扬这位学生,然后叫会的学生教他读。

这节课反思最深刻就在这两位学生身上,因为在课前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

这节课的重点是识字写字,我都基本做好。当教完生字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读书,但下课的时间到了,学生只读到一半就下课,本来按排学生读完课文,再来写生字词。这样是不是定标太多了,或不用读课文,直接写生字词呢?课后反思,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做作业,写好这几个生字就可以了。免得量多,使学生惧怕学习。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12

《说声“对不起”》这一课主要讲学生之间经常会发生小的摩擦,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交际能力。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陈刚不小心划破陆叶下巴后向陆叶道歉的心理过程。上这一课之前刚好班上的一位男生烜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星期一下午是上选修课的时间,那天下午放学时,男孩烜的妈妈来教室里找我,看到她不满而略带气愤的神情,听完她的述说,我才明白,烜在上足球选修课时,因为不小心绊倒了篮球选修班上一位高年级的男生,那个大孩子事后在自由活动时找到烜威胁了一番后,把他的口风琴拿走了。烜妈妈一边在气自己的孩子不争气,遇事不主动和老师报告,一边气那个大男孩太欺负人。我看了一眼在一边默不作声的烜,再次问了事情的经过,然后跟他说:“孩子,你看,今天妈妈来学校里很生气,你知道是为什么吗?”烜说:“因为我把口风琴搞丢了。”“还有呢?”我再问。“还有我没有把事及时跟老师说,没有及时处理这事情。”烜低头小声说。我摸摸他的头说:“对啊,看来你心里都明白呢!现在放学了,大家都回去了,你也找不到那位哥哥了。你和妈妈先回去吧,我们明天再找选修课的老师协助处理这事儿了。”

这事过后第二天正好上新课《说声“对不起”》,新课导入时,我对孩子们说:“上课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然后我把烜的选修课风波说了一遍,之后提了一个问题:“烜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不对,但是,你们想想吧,大哥哥为什么会在发生碰撞事件后拿走烜的口风琴呢?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避免这件事的发生?”问题提出后,孩子思维很活跃,有说到应该及时和老师汇报,更多的孩子说到——事情发生时,应该及时和对方说声“对不起”。

听到孩子们思考的结果,我很满意,通过拿这件刚刚发生的身边的小事情作为新课的导入,达到以下几个好的效果:一、孩子们听得认真,思考很有现实意义,对他的今后的行动指导有参考价值。二、开门见山,直触学习课文要达到的最终教育效果。三、以“说声对不起”为重点词,展开了后续学习,对人物内心彷徨犹豫的理解,对同学和老师的友情帮助的认同提供了实际的事例,引导孩子从自身出发,感同身受地理解了“我”。在朗读课文时也能抓住人物内心,读出情感。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13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他们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不仅可以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火花,而且可以让孩子挥洒想象和才情,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金色的草地》一文,虽以叙事为主,但蕴涵在其中的情感却是丰富的,强烈的。如何让孩子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呢?首先,我通过课件演示金色的草地、张开的蒲公英、毛茸茸的种子……让学生说说看到这样一片草地时的感受。当学生感受到草地的美并想在草地上玩耍的冲动时,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随之我又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说说此时此刻草地的上空是怎样一种情景?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有的说:“草地的上空飘满了绒毛,随风舞动,像是跟我们捉迷藏呢!”有的说:“绒毛像小雪花在草地的上空跳舞!”有的说:“绒毛像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跑西跑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如果是你,在这片草地上还会玩什么游戏呢?”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高高举起了手“老师,我!我!”唯恐我不让他回答。为了让每个孩子能得到情感的宣泄,于是我让孩子们画一画此时的草地和最想对草地说的贴心话。“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孩子们拿着笔挥洒着他们的想象、激情、才华……我的心情灿烂无比,原来孩子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啊!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14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15

《和时间赛跑》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因外祖母去世而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的故事。

在讲授时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体验,来突破这个抽象的时间观念和生活启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报刊、电视、网络、或生活中)了解“一分钟可以造多少东西(农业、工业、科技、体育、军事等各个方面的例子都可以)?”接着,联系课文重点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和飞快。尤其是抓住“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结合“我”的生活经验(看到太阳下山,知道一天就这样过完了;看到鸟儿飞到天空,想到鸟儿即使明天飞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去理解,让学生从这些生活经验中真切的感受到“时间一去不复返”。

最后让学生说说你准备怎样和时间赛跑?从多各方面来谈。可以是学习上的,可以是生活上的。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进行了思考,不能让学生光写生字生词,还应该背过课后那些珍惜时间的。继续渗透珍惜时间的意识。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16

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得到了悉心指导的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该篇文章题目的特点——凝练地概括文章的内容,在导入新课审题时,引导学生进行了阅读预测与质疑,从课题开始尝试着引导学生作阅读探究。

一、抓住课题进行阅读质疑,可以指引学生的阅读探究方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思维之始,也是学生阅读探究之始。在教学之中,学生对课题进行了一番阅读预测之后,即产生了阅读探究的浓厚兴趣。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扣题质疑,学生从刚才感性的阅读预测之中一下子就进入了理性的思维之中,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指明了方向。

二、抓住关键词语质疑,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中,我抓住对“功夫”一词的理解展开教学,区别“功夫”和“下功夫”。是功夫不到家中的“功夫”指的是写作水平、写作能力、技巧等,“下功夫”就是肯吃苦、勤练习,引导学生质疑: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莫泊桑在下功夫?通过反复研读文本,学生们发现这里的“功夫”也含有“还需要再努力”的意思。

三、写作探疑,培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学习福楼拜把文章写具体。我着重指导学生学习福楼拜把话说得清楚明白,有条理,而且言之有据这种表达的方法:第一让学生学习他说话的条理性。比如莫泊桑第三次去福楼拜那里,福楼拜在第二次教导莫泊桑学会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一步:写作要有特色,就要抓住特点写。这样,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使他的话很有条理和层次。第二让学生学他说话有理有据。福楼拜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并不是只讲原则性的标准,而没有实在的例子的。他在说道理的过程中注意联系实际的事例,从而使他说的话令人信服。比如莫泊桑第二次去他家拜访倾诉观察马车没有结果时,福楼拜便列举不同场景下的马车,启发莫泊桑。而这样鲜活的事例在莫泊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终于使他有所收获。

在教完《莫泊桑拜师》后,我于是安排了一次小练笔。要求学生周六下午在商店里仔细观察来来往往的购物者,要把各种不同的人物特点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在周一进行交流,结果由于学生观察仔细,记录及时,写得都很生动。我想如果我们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去做,那么学生捕捉、收集写作素材的能力一定会逐渐提高,写出来也肯定会生动、具体。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光是满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还应该在此基础上,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让语文双基得到扎扎实实地训练。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 篇17

临近毕业,小朋友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心里有好多话要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说,特别是对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这首歌曲《老师,老师再见了》中,充分体现了小朋友的心情和情感。我班幼儿进入大班后,表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信心也增强了。这学期我班着重于开展歌唱活动,在歌唱活动中,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做到“导而不包”,目的是为幼儿创造性学习,提供更多的时间、空间、充分挖掘幼儿的潜能,力求让幼儿在自己的探索中学习歌曲,在我们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提高,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幼儿在主动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和谐发展,增强自信心。

在学习《老师再见了》的时候,我们让幼儿回想三年幼儿园的生活,想想马上就要离开老师上小学了。有的小朋友突然哭了,说:“老师,你一弹这首歌我就会流眼泪了。”有的小朋友说:“我唱这首歌的时候就想起以前的事了。”或许这群天真的孩子还不能真正理解分离的意思,但从歌曲中,他们所表达的真是对老师的恋恋不舍。艺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们尽可能地使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这种艺术的表达是“自由表达”,是“创造性表达。通过歌曲的学习和演唱,激发了幼儿对幼儿园的依恋,流露出了对老师的敬爱、依恋之情,个个表达要做一名遵章守纪的小学生。幼儿初步掌握了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

《按比例分配问题教育教学反思(精选17篇)》相关文档:

教育教学班级工作计划6篇09-02

幼儿园小班教师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4

小班幼儿教育教学总结5篇09-04

小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10篇09-04

教师教育教学反思6篇09-12

教师教育教学反思6篇09-12

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总结(精选18篇)09-14

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范文09-21

小学英语教育教学调查报告(精选7篇)09-21

大班教师教育教学随笔大全10篇09-24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