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心得体会(系列7篇)

时间:22-10-19 网友

听课心得体会(系列7篇)

此次五一黄金周,我们在南昌参加了《全国著名特级老师、青年优秀老师本色语文观摩课研讨会》听课活动,亲耳聆听了多位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和全国阅读教学比赛获奖教师的授课,他们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们在听课活动中如沐春风,如饮甘露,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也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一次彻底地反思。

一、对本色语文的感触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尽管是五、六年级的课,可教师们无一不紧扣着这八个字:于永正扎着马步一笔一划教“愧”字的书写,周奇一句话一句话带读教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王崧舟为“免贵姓谢”一个小小的口语习惯和学生较真,窦桂梅和学生亲切地聊天,从故事本身的故事聊到故事背后的故事……尽管教学方法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紧扣文本,听说读写”,突出了“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而纵观我们的语文公开课,往往过分追求花哨的效果,急功近利,为了好看而板书,为了好听而拓展。基础训练不好看,放弃了。能力培养太费时,放弃了。于永正大师就批判了这种现象,给了我们启迪:语文课要上得更真实一些、朴实一些、扎实一些、更有效一些,要还语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本色。

二、关于朗读教学的体会

此次听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形式多样、活泼有效的朗读教学。从《学奕》的情境表演读到《第一次抱母亲》的生活化朗读,从《清平乐村居》中的配乐诵读到《和时间赛跑》中的白色朗读,从张祖礼的深情范读到孙建锋的激情引读……各位明星教师不约而同都把读放在首位,以读代讲,把读贯穿其中,通过读让学生走进了课文,走进了人物的心灵,和主人公一同哭,一同笑,一同感受;通过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魅力。可以说,一个“读”字概括了此次观摩课教学方法的精华。初读课文,读通读顺;再读课文,理解大意;品读课文,感悟意境。这些教案书上常用的方法,被各位明星教师演绎得酣畅淋漓。

为什么他们都选择了“读”作为理解课文的突破口呢?我在王崧舟和于永正两位大师的讲座中找到了答案。王崧舟大师说:“融入人物,体验情感,这才是语文之道。”“学好语文三个字――动感情。”于永正大师说:“学好语文三个字――跟我读。”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根本途径,而语感又是作文的基础。“读”,一举可多得也。

那又该如何指导朗读呢?我从观摩课中学到了几点经验:

(1)首先要求老师自己要有扎实的朗读功底。只有老师读好了,才能感动学生。这次观摩课中各位名师的精彩朗读,或激情洋溢,或清新隽永,但无一次不将学生深深引入了课文的意境,也获得了听课教师一阵阵自发而热烈的掌声。

(2)指导学生朗读不是单纯地指导朗读技巧,而要让学生在理解了课文意境的基础上,品味词句,自读自悟,只要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情感,那就是好的朗读方式。

(3)朗读要有梯度,不能强求学生一下子就读出韵味。自由读、指名读、大声读、范读、引读、品读……要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一次次读中体验、感悟。

(4)于永正大师的朗读训练小窍门:要求学生每天读20页书,老师每天花10分钟时间检查朗读。既扩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锻炼了朗读能力。

三、提问的学问

在听课中我还发现各位名师的课堂提问并不多,但往往都在点上。所谓“备课要抓课眼”。有时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从一个问题入手,却起到了提携全文的作用。比如王崧舟在《两小儿辩日》中围绕“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提问“谁能看出这两对词语的名堂”,引发讨论,再通过解词―分析―品读,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这篇文言文的意思。有的提问涵盖全文内容。比如“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有的直接问到学生的内心感受之上,比如陈飞在《清平乐村居》中问道:“这户农家的生活打动了辛弃疾,你被哪个画面打动了呢?”。同学们由此问发散,看画面――想画面――说画面,逐步走进了词境。

还有的提问能引起学生争论,产生独特见解。比如窦桂梅在《牛郎织女》一课中发问:“你认为牛郎织女的爱情美满吗?”引发了学生对爱情观的争论,其中迸发出的妙语灼见,让听课老师都为之赞叹不已。这样的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既全面又具体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潜心读书的课堂。

但反思我们在教学中,太倚重于提问:检查预习、破题开篇、整体认知、输理结构、学习段落、认识事物、体会情感全部靠提问,所有的启发引导也是靠提问……特别是在所谓“分析”课文时,问题更是层出不穷。这种满堂问有悖于课改精神。我发现,我们应该要求自己尽力减少课堂提问,并尽力设计出能引导学生兴趣,有可能激发学生独特体验的,覆盖面宽、空间大的好问题。

两天半的时间,听了16节课,3个讲座,很累,但很值得。这些明星教师的授课就像是向我们打开了一座教学艺术的殿堂,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让我的思想得到洗礼!所学所感所悟太多太多,够我穷其一生去追随、去实践、去升华。今日这烂笔头记下了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交流。

----暨赤峰市中学数学基本功大赛20某某年9月27日,由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中学数学基本功大赛评比活动在敖汉旗新惠二中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观摩活动。看到参赛的每一位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数学课堂教学中生命的对话,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回顾教师们的优秀课堂,我们可以看到每位老师的特点。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提高课堂气氛,有的老师课堂语言幽默丰富惹人好感,有的老师课堂紧凑主题突出,还有的老师激情饱满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听课的教师们连声赞叹,佩服他们能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不仅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画面优美的课件教学。并且参赛老师都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做到严谨和生动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达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我觉得先不论学生的配合与否,光从老师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数学的多样和精彩。

1、扎实的基本功游刃于课堂,同时老师们具有优美圆润的音色,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容易让学生产生亲切感,更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丰富的教学语言激情于课堂。教学语言的确是一门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教学语言能把学生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来。导入的设计既具实用性又具时效性。再加上教师创造性的将融入此处,用生活中的数学,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了刚学过的知识,而且还为后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4、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不仅能看到教学环节精彩的设计,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也尤为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但这种学习方法也容易流于形式。老师在活动前明确提出“怎样分工合作,才能做得快”,让学生有意识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再通过倾听一个小组的合理分工,对其它小组进行指导。不仅使活动开展有序,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并为以后的合作活动提供范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本次活动反映了新课改以来,老师教学方式的多元;数学教学以生活为源泉,更重视数学本质,注重挖掘蕴涵的数学思想;重视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注重学生的认知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启发引导,紧紧围绕学生的兴趣,围绕数学本质,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这些课中,参赛老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每节课都是气氛活跃,学生参与互动性强,每节课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再是以前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过程,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并不是一味的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重要,并不是一味的指导学生如何解题,更多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引导学生慢慢发现问题,体验数学的本质。

我对此次学习感触颇深,认为短短的一天多的时间,收获多、收获的质量高、学习的感悟深,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结合我校实际,认真反思我的工作,虚心向各位老师学习,特别是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高效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多作探索,力争为我校中学数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力量。

木头营子中学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名师是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间闪动精彩。于是,我渴望能有机会与名师近距离接触,希望能聆听他们的教育思想,目睹他们的教学风采,也好让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向他们靠边近一点点。20某某年8月3日到8日,我有幸聆听了武甡、蔡宏圣、宁致义、天津李卫东、刘希娅、武凤霞、六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校长的新课程教学讲座,使我深受震撼,真正感受到了“新课程,新理念,新思路”带来的新变化。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课改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从名师们的讲座中,我深受启发,归纳总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吴甡校长的讲座的:

1、信息量大;

2、事例鲜活;

3、分析问题准确独特;

4、语言风趣幽默。

(吴校长每年都会在开学典礼上对学生做“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报告,为使学生学会感恩,要求每名学生都会唱“父亲”“母亲”这两首歌曲。北京广渠门中学在吴校长的带领下,由300多分的入学分数线,提升到现在的520分,20某某年、20某某年两年理科的重点大学升学率为100%,文科升学率95%以上。最喜欢吴校长的一句话是:就算你是有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又怎样,学生是新的),武甡校长讲的“盖房子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一世的努力,就好像在为自己构建房屋的过程中,每一件事你能用心用力去做,也算对得起自己的本职工作了,颐养天年之时你便能得到一个安心的窝呀!

学校是净土:少点功利,多点平和。

学校是乐园:少点浮躁,多点快乐。

学校是生态:少点轻浮,多点持续。

刘希娅校长、宁致义校长都是以孩子的立场、孩子的体验和孩子的收获作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以“自信、自尊、自觉、自悟”作为育人目标,这样的教育理念不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完美结合吗?他们本着发展学生兴趣特长的初衷,带领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给孩子提供更加多元的自我展示的平台,特别是刘校长“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教育战略不正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成功典范吗?刘校长关于坚持以“教师的呵护是成长的摇篮,孩子的笑脸是永恒的追求,校园的温馨是隐形的课堂”的文化战略方针不正是在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吗?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让我也近距离地接触了蔡宏圣老师,李卫东老师、武凤霞老师、聆听名师的讲座,从中我领略到名师的风采,使我受益匪浅。真的。想一想一名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凝聚。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我们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虽然我们希望生活是多彩的,但平实是生活的本质,多彩只是生活的点缀,舍弃平实而追寻多彩,结果必定是浮华人生。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名师们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用真情拨动学生那鲜明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创造的精神的琴弦。我们也只有将课堂教学当作人生中的生命经历,去享受、去充实,才会将课堂教学当作学生的生命经历,自觉地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这段生命经历。名师正是深知其中的精髓,所以名师的课堂朴实而显睿智。

从他们的讲座中可看出,他们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地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短短六天的学习,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有新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新的课改理念下,如何使自己的教学工作焕发出新的光彩,是我们值得深思、感悟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

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取长补短,也让我的教学生活化、细节化、智慧化。

开学到现在已经听过多位老师的课,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了解,每一节课都让我有所收获。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刘老师的《计时法》,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教学基本功和课堂驾御能力对老师真的非常重要,教学中,无论姿态表情,语言表达,还是教学风度,刘老师都表现的非常的出色,通过孩子们熟知的电视节目预报,学习24小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换。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习计时的方法。

老师们评价学生的语言都很贴切、适时、到位,如:“没关系,虽有一点错,但比上次进步了!”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连我都觉得内心深受鼓舞、激励,别说孩子了,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上周末有幸听一节课:“有氧呼吸的过程”,感悟良多,写下来与同仁共享。

一、课堂实录:

(一)有氧呼吸的过程

1、复习旧知:

2、导入新课:

(1)有氧呼吸的过程

(2)能量多少的区别?

(3)反应物有哪几种?

(5)有氧呼吸的本质?

(6)atp的水解过程?

(7)散失的能量可惜否?

(8)发生的场所?

(9)粮仓中间的粮食为何易生霉?(引出粮食的正确保存方法:通风,干燥)

3、有氧呼吸知识小结:

(1)总反应式:

(2)概念: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co2、h2o,同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二)无氧呼吸

1、反应条件:缺氧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反应过程:分两个阶段

2、发酵: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叫发酵。

(1)酒精发酵(酵母菌制酒)

(2)乳酸发酵(剧烈运动)

(三)列表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学生完成)

(四)知识的实际应用:

1、出血伤口的处理(创可贴,透气)

2、植物松土(呼吸,防水淹,土壤板结)

3、水稻田要露、要晒

4、发酵生产(酒、酱油、醋)

5、破伤风疫苗

6、提倡慢跑(有氧运动)

7、贮藏粮、蔬菜、水果的环境(低温、低氧)

(五)巩固练习

二、评议

1、上课声音轻柔,讲授知识点时娓娓道来,给人的感觉就象是在讲故事;而提问时声音抑扬顿挫,引领大家层层深入的思考。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老师的提问设计巧妙,问题的连贯性很好、逻辑性严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教学目标。还有一个细节引起了我们听课老师的注意,学生在提问和回答问题时不必起立,像国外大学的自由上课气氛,学生显得很自在,而且这样也节省了时间。

2、上课的节奏掌握得得心应手,提问时给足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而且老师还特别仔细倾听学生的质疑,非常关注学生的思维动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而不是拘泥于对教材的处理,敢于让学生展露错误,还借此作为了课堂资源的延伸。(在一个知识的巩固练习中,有个学生分析不当且叙述较长,这种情况一般老师因怕完不成教学目标从而都会打断学生的讲述,但老师却给予了鼓励的语气和目光,耐心引导学生解决了疑问。可以想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心情是愉悦的,学习是高效的。)

3、课堂活动和练习的安排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把对知识点的掌握分成了记忆性、理解性、应用性、分析性、综合归纳性、评价性,像抽丝剥茧般让学生轻松理解了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5、最后也小结一下听课的体会:这是我随意去听的一节课,感觉却是天然去雕琢(经常听的一些课彩排了三四次,老师和学生的配合天衣无缝,完美无瑕,却让学生和听课者都味同嚼蜡),这体现了老师专业素养的深厚,对学生的关爱让人感到其人格魅力的高尚,情景创设到位,真正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的一节优质课。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观摩了14节江苏省名师的示范课,他们的课让我感受颇深,收益匪浅,也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的无穷艺术魅力。他们的课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下面我就参加的这一次活动谈一点儿自己的粗浅体会和感受。

一、老师的引导很到位

在这次听课中我明显地感受到这些上课的老师都很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南通吴东东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课,吴老师的精彩之处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课堂上,吴老师先让学生动手切土豆,帮助学生认识“面”、“棱”和“顶点”,学生特别高兴,而且操作起来井然有序,通过这样的切物成形来导入新课。接着带领学生了解“面”、“棱”和“顶点”的数量,并以一句“这节课将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继续研究长方体”为学生提供研究角度,逐渐展开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动手操作中,以尝试用小棒制作长方体框架,从中寻找长方体更多的奥秘。

整节课上,吴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任何特征,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自己创造形成知识。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中,学生解决了一个问题,教师随即又引导着提出了新的问题,整节课就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探索、发现新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新知,发展思维,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有效引导是这节课成功的保证。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所听的这几节课老师自始至终都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和经历数学。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在“复式统计表”教学中,南京的王长青老师就是充分让学生体验,她首先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理解感知两个单一统计表不方便,然后通过讨论,让学生画一画,展示作业评一评,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复式统计表的画法,接着利用验证,使学生深刻体验复式统计表的好处,在动手中完善对复式统计表的建构,使知识内化。

三、精心独到的课堂设计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每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能感受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备”教材,还“备”学生。他们的教学看似水到渠成,却包含着精心的准备,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都有自己的特点,但都是那样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每位老师的课,都设计精巧,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练习设计方面针对性也很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分层合理得当。课堂效率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位老师的课,从导入新课到课外拓展,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每位教师都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之处都体现了匠心独到之处。每位老师的课前准备都非常充足,材料也很丰富。课中有可能用到的他们都事先想到了。我想,这也可能是名师的独到之处吧。

四、朴实大气的课堂

纵观名师的课,他们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课件的精美,更没有摆那些好看而不实用的花架子。教师完全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了解学生的起点,直面学生的教学现实。呈现在听课教师面前的是真实的、不加粉饰的、常态下的课。没有变幻莫测能刺激视觉的课件,没有很多浮躁的、形式上的东西。让人感觉自然,亲切,可看,可学。留给学生的是充足的思考空间,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享受”知识能量、传递信息的空间,让我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朴素与扎实。

五、激情饱满的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把真挚的感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感染。学生由此会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例如,赣榆吴凌艳老师在执教《观察物体》时,王玉龙老师在执教《认识百分数》时,他们一上课就用饱满的激情把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猜一猜、画一画的方法逐层深入,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课堂效率很高。因此要让我们的课堂是高效的课堂,就应让我们的课堂激情饱满、个性张扬。

两天的学习,我学到很多,感受很多,收获很多,名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大气自然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亲切大方的教态,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以这次名师观摩课为契机,努力向高水准看齐,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通过努力力争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实现新的跨越,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每次听课都有不同的收获。听了曹海云老师的《画家与牧童》更是感受颇深。

首先,曹海云老师上课很富有激情,听着曹老师的课40分钟不知不觉就结束了,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她声情并茂的讲解感染着听课的每一个人。

其次,词语教学精彩纷呈,富有实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词语,常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让学生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死记硬背词语意思。因此,造成大部分学生在说话、写作时出现了语言干瘪贫乏,甚至词不达意的现象。曹老师在这节课上词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如教学“浓墨重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形象直观地生做动作进行表演,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具书会有更深刻的效果。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同时,曹老师还注重词语的积累,如“夸赞”“称赞”“赞扬”在语境中去词造句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实,这节课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学习和借鉴,如抓住“短句反复”的语言形式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人夸奖戴嵩的《斗牛图》,抓住关联词“一……就”引导学生模仿文本语言说话,做到读写结合,加强读写的迁移,促使学生表达能力得以培养。

这次听课学习,对我而言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使我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又有了一个新的教,并要学到的的能力。

《听课心得体会(系列7篇)》相关文档:

毕业设计心得体会(精选5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范文(精选多篇)09-01

最新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精品09-01

公安系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心得体会09-01

精选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4篇09-01

公安干警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09-01

大学习大讨论心得体会例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三篇】09-01

检察院工作心得体会09-0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