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
【作文题】
2023年上海春考作文题
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下水作文】
重 要 的 东 西
当我面对海量信息与知识才理解学习之重要时,战国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的话语就回荡在耳边;当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汤川秀树提出介子说分别迈出人类征服疾病、了解世界的重要步子时,是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和战国庄子的“混沌之说”中获取的灵感;当我们经历人生短暂与自然永恒之间的矛盾体会生命之重要时,果真有东晋王羲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的感叹;当我们听闻社会事件深思人性本质的时候,就会发现那些重要的有关“真善美”的话语在孟子“四端说”、墨子“兼爱说”、苏格拉底“真知必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等等学说里从人类文明初始就在不断被提及。
从个人的成长、情感的共鸣、思想的跃进到群体思维的提升、人性的思考、本源的探寻,这些“重要的东西”都建立在共同的人性基础上,那么众多人性共同作用的历史之中势必会找到它们被提及的记录。《圣经》有言“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所以,自然有人会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
可只有牛顿从落下的苹果里发现了万有引力的重要定律,也只有笛卡尔在“我”的表述里确立了重要的“普遍怀疑”的终点,这些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到的现象与话语并非从被提及之时就重要,而是在牛顿结合了其他事物与天体运行的现象提出后、笛卡尔建立起认识哲学的思考里才成为了“重要的东西”——事物的“重要”乃是由人主观定义的,是只有在人特定的认知里才被赋予的意义。如此,被生死与时代局限的“我”自然无法触及“所有”的范围,人人平等的主张不会在封建礼教的过去被提及,互相连通的重要不会在小国寡民的过去被理解,人的边界不会在基因、克隆、AI未曾诞生的过去被如此深入的探讨——这些“重要的东西”不会在过去被提及,因为它们是在人类的认知不断发展的当下才诞生,也只有在当下才有被理解并赋予其“重要”内涵的。
可既然“重要”只能由“当下”赋予,为何还要回顾往昔那浅薄的想法,去看到“很久之前”的一句“提及”?
因为对于个体而言,“当下”只有经由“过去”才能通向“未来”,听闻过“学不可以已”的劝诫才能在无数场景的遍历后深刻理解学习的重要,才能在回顾旧语中赋予它新的内涵。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的文明不仅是无数个体生死的重复,也是代代之间传承的跃升。人们将学习的“重要”寄托在“学不可以已”中继续传承,使得后人得以在前人的肩膀上进一步理解挖掘学习的外延、意义和内涵。从群体的角度而言,文明在不断积累的智慧中永不重复地发展前进,这无尽的生命力又将“所有的重要之物”都蕴含于其中。
所以,是的。
从群体的视野来看,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并非是出于文明在重复停滞的消极心态而使人陷入墨守成规、自暴自弃境地的拙劣话语,而是基于人类文明在不断向上跃升的前提,鼓励我们在过去的历史中不断探寻,不断赋予“提及”以更深入、更当下的“重要”内涵,是站在连接人类文明的当下的真知灼见。
【点 评】
文章开头两段从学习之道、科学发现、生命哲思等多个方面举例阐述了有许多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已被提到过,看上去并无特别之处,但事实上写得极为用心。因为“所有”一词的绝对化表述,使得我们想要认同材料观点变得近乎不可能,但作者显然已经从材料本身的语气意味中读出了“所有”在形式逻辑之外的感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段的旁征博引,从古至今、由点及面,从具体的箴言警语、话题事件到高度抽象的哲学思想、人生理念,都是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并揭示,虽然“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在微观事物层面是不可能的,但当微观的万事万物归入基于普遍人性的共同母题,那便是可能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例证有不少来自我们所熟悉的教材课文内容,这想必是作者的有意示范,启示我们广大同学,许多可以调用的写作素材,早已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已经提到过。
两段过后,文章其实已经通过对“重要的东西”的概念界定,做出了对材料观点认同与否的基本判断。但如果光是这样,就谈不上与材料进行深入的对话。在关注了“所有”以及不同角度对“重要”的界定之后,作者又敏锐地意识到,对“重要”的界定不光可以从“东西”本身的内涵入手来思考,还可以从认知主体入手,发现重不重要从另一个维度说,其实是随着主体认知局限的不断突破被主观赋予的。这样一来,对话的空间进一步打开,作者回应了针对材料观点的一些潜在的疑问——假如观点成立,那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或者说有一些人,会意识不到“所有重要的东西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假如从人类母题的意义上说,所有重要的东西确实已经提到过了,那为什么还有重要的东西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涌现?对此作者的回答是,因为一个在后来才被视作“重要”的东西,也许很早以前就以某种其他的形式被“提及”在前,而“生死与时代的局限”让我们无法能够等待一个从被“提及”到成为“重要”的过程,即我们的认知必然受到物理时空和文化时空的局限。如此,对材料观点的认识又进了一层。
文章至此,仍未搁笔。作者继续在已有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材料观点言语表述的潜在意味,挖掘值得讨论的内容。既然“重要”都是“当下”赋予的,那我们如何看待这个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提及过的、不成熟的、一笔带过的、原始形态的东西?它还有价值吗?在这里,文章借“学不可以已”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当下’只有经由‘过去’才能通向‘未来’,听闻过‘学不可以已’的劝诫才能在无数场景的遍历后深刻理解学习的重要,才能在回顾旧语中赋予它新的内涵。”这一笔将材料观点的两种潜在语气意味交汇在一起,告诉我们不要用消极的眼光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看作是一种无法逾越前人智慧的遗憾与自弃,即“(哎)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我们还有什么可为的呢)”;而是应当用积极的心态把“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理解为一种基于前人智慧继续使人类文明跃升的信心和动力,即“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所以前人的智慧是我们发展前行的最大依靠)。”至此,文章在一环扣一环的追问推进中完成了与材料观点的深入对话。
背负“重”担,前路漫漫
“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像是一句不容置疑又神秘莫测的箴言。我在发展缓慢、少有变化的传统社会中听过这样的话:它是《圣经》中“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叹息,是儒生口中“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迂腐,是清朝国书中“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自大。它的背后是《<宽容>序言》中“神圣而必须遵守的古老律法”,终将被现实证伪;是《乡土中国》中“代代相承的长老统治”,终将被社会发展所淘汰。
现代社会,科技一日千里,新生事物五花八门,未来充满无限的可能。生活于其中的我们,对这句决绝的老话,简直不屑一驳——只要看看身边有多少重要的东西是在这十几年间才出现的就行了:淘宝、iPhone、微信、快递、在线支付、天宫一号、腾讯会议……
现代社会奉行的似乎是截然相反的另一句话:所有很早以前的东西,都不那么重要了。大年初一,我去爷爷奶奶家拜年,看着满屋子的旧东西,不禁感慨:旧衣服、旧摆件,早就过时了,只有老年人还用吧?电话机、电视机,我多久没用过了?电视机里唱着的越剧,有多少人听得懂?满橱的旧书,精心地包着书皮,可现在看纸质书的人有多少呢?身为语文老师,我还能勉力看点书;可我口中的孔子、李白、鲁迅、老舍,似乎在各种短视频中都不见他们的身影。书架上还有一本上世纪80年代著名的《随想录》,巴金早在当年就提到了一些重要的反思,或许早已被疫情之下的我们忘却。
物质在消费中被快速消耗,科技在迭代中被快速淘汰,文化在媚俗中不断追逐热点,历史在禁忌中不能被回顾。像这样完全否定过往的重要性,会怎样?新中国的年轻人曾砸碎一切旧文化,高歌猛进地向理想社会跃进,最终带来的是灾难与倒退。信息时代的人们丢掉了历史的重担,忙忙碌碌地活在当下,一切向“钱”看,看似轻装前行,能及时行乐,实则却可能陷入精神空虚的困境,原地打转。
而我反倒是愿意假设,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是一种谦逊审慎的为学处事态度。初读中文系,我觉得自己有许多新颖的洞见;读书愈多才发现,这些想法前人早已提过。而做研究的基本要求,就是将这个问题相关的所有论文都读遍,然后你往往会发现: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但也只有如此之后的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创造与贡献。
然而,当下的人们似乎很喜欢制造“新概念”来标榜自己的创新精神。就拿我这十年听说过的语文教学新概念来说:目标的确定、经历的关注、支架的搭建、整本书阅读、单元整体教学……一次又一次的教改浪潮起此彼伏,仿佛语文教学在不断革新。然而,翻看二十多年前的公开课实录和王老师二十多年前的教育随笔,再看看民国时期的国文教育开拓者的文集,似乎这些重要的新概念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甚至实践过了。语文教育如此,其他领域更甚。我们太喜欢标榜自己的创新,却忘记了“创新”应该建立在“温故”的坚实基础之上。因此,我们不妨先假设“所有”,再尝试去推翻它,这一过程才能孕育实实在在的创新与发展。
而以我浅薄的认识来看,这一假设往往很难被推翻。因为,在很多领域中,重要的东西都是非常有限的。议论文写作教学,重要的东西有多少?无外乎议论文三要素、审题立意、结构语言、思维品质等。难怪王老师每年评价高考作文题,总是感叹自己“老生常谈”;金志浩老师在三十五年前总结的《议论文写作技巧》在我看来已非常全面,今天依然适用。学科的发展有其规律,只有奠定了底层那些重要的基石,学科才能成立;而所有的研究与发展,也往往绕不开那些早已提过的重要的东西。
另一方面,就人生而言,重要的东西似乎也很少。大年初一,看着88岁“阳康”了的爷爷写的一幅勉励我教书育人的对联,我恍然间感悟到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东西无外乎:对上孝亲、对下育人、对己则与爱妻共享此生。93岁的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中说,站在人生的边缘上,重要的事只有两件:向后看,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向前看,躯体火化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则写道:“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嘛要写作?”千百年来,人生总是苦短,人性总能相通,困扰每个人的也大都是相似的问题。而这些重要的东西,中外的哲学、宗教、文学,早就提到过无数遍了。
由此看来,无论是为学还是为人,几乎是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听起来有点遗憾,似乎我们没什么可做的了。其实,绝非如此!因为他们仅仅是“提到”而已。学术上,“提到”不等于重视与证明;生活中,前人的“提到”不能代替你自己的体验与感悟。
学术上,至少在汉代,中国的天文学家就提出过非常接近现代宇宙模型的“宣夜说”,远远领先于西方的天文学。然而,这一学说没有与数学结合,无法推演,无法观测,无法证明,自然被人们所忽略了。屠呦呦则是对古代中药方子进行了发掘,挑选出有效的药材再进行化学分析、成分提取、临床试验,最终制造出了青蒿素。“提到”仅仅是一闪而过的微光,需要识别与捕捉;是冬末的萌芽,需要呵护与培育;是美好的幻想,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证明,才能化作现实;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后来的漫漫长路。
生活中,我们都听过了许多道理,却很可能仍然过不好这人生。因为哲理的价值不在于提到与听到,而在于实践与体验。“有朋自远方来”,直到我毕业多年,接待远道而来的大学旧友,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不亦说乎”;“死生亦大矣”,直到我亲历同龄人的早逝,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岂不痛哉”;《背影》之所以感人,不在于老师的讲解,而是每个人的生命中可能都会看到强大的父亲老去的那个瞬间;《记念刘和珍君》之所以动人,不只因为刘和珍的牺牲,更在于每个人可能都会经历“惨淡的人生”,甚至看到“淋漓的鲜血”,而是否“勇于直面”,则是每个人的选择了。“提到”是朦胧的谜语,只有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才能获得领悟;是前人的酒杯,还需用它去浇灌自己胸中的块垒;是缥缈的口号,必须亲身实践才能产生意义;是前驱者留下的路标,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迈出的脚步,走出的路。
几乎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这是我们必须背负的因袭的重担;几乎所有重要的“提到”都需要后人的验证与实践,这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使命,也是我们的无限可能之所在。
【点 评】
开篇第一句就说材料所示的观点“像是一句不容置疑又神秘莫测的箴言”,一个“像”字足见作者运笔的巧思。一方面材料观点中“所有”一词作为全称判断,确实表达了范围绝对、无一例外的口吻,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这绝对的口吻,才使得我们不得不怀疑,这种显而易见的逻辑错误,难道材料叙述者竟不能自察吗?“神秘莫测”正是作者内心对材料观点所持的犹疑和警戒,而这份犹疑警戒的背后,是与材料叙述者对话的审慎态度。
带着犹疑和警戒,文章从社会发展变迁的视角分析了观点话语可能成立或不能成立的不同情况。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听到这样的话,是因为社会发展缓慢、少有变化,真理和秩序总是由把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或主导社会思想的群体来进行解释,人间万事都一定会被其纳入到律法圣训中得到解释,故而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重要的东西”当然都已经提到过了。但现代社会,新生事物无穷,这样的话便不再有立锥之地,人们对此的态度自然是“不屑一驳”。这部分内容,其实是作者有意对观点并未明示的潜在语境进行揣度考量,这是与材料观点进行对话的一个必要前提。
紧接着当代人“不屑一顾”的态度,作者继续本着善意体谅的精神,努力地从这一观点中挖掘依然值得当代人引起重视的意义和价值。文章提出材料观点事实上想要表明的是一种谦逊审慎的为学处事态度,人应当意识到自己的狭隘和局限,对前人的所思所想所言所为应当保持最大程度的谦卑和敬畏。然后,文章进一步指出,一方面真正重要的东西很少,另一方面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具有恒久的价值。所以谦卑和敬畏的实际表现就是不要总是想着制造新概念来标榜所谓的“创新精神”,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实践和体验那些已经被提到过的“重要的东西”,在自己身上赋予它新的内涵,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这部分的分析层次清晰,融入了作者大量的生活与阅读经验,文笔流畅,说理透彻。
不过,本文在某些局部的思考中,仍然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三、四两段,作者提出现代人奉行与材料观点截然相反的话。如果用“截然相反”一词,那么应该是“并非所有重要的东西很早以前就提到过”或者“所有重要的东西并没有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而不是“所有很早以前的东西,都不那么重要了”。这里要讨论的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重不重要,而是“是否很早以前就提到过”。此外,某些结合生活的举例,并未紧扣“重要”这一概念,因此会造成读者的误解。比如批评“物质在消费中被快速消耗,科技在迭代中快速被快速淘汰”,这本身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是生活消费与科技进步必然所致的结果,与追求文化媚俗、禁忌历史回顾不是一回事。作者想要表达的可能是迭代过程中对“重要的东西”的价值的忽视和丢弃,但措辞上恐怕还需再准确一些。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相关文档:
心得体会:浅谈对网格员这一工作的认识02-08
我们这一班作文_描写班级的作文10篇04-17
元旦这一天的作文09-03
高考作文范文:你是否认同“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这一观点?11-11
我会安排自己的生活但却有会被阻挠请你根据这一篇记叙文11-13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导写及范文:有人说,所有重要的东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过了。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02-05
心得体会:浅谈对网格员这一工作的认识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