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学心得感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
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大师的智慧如闪闪烁烁的星光,逐渐映辉在一起。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一束耀眼的光,照亮我的心,指引着我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
陶行知老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
是的,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家长、社会就呼吁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而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名目繁多的各种早教措施,把孩子束缚地严严实实,没有半点自由、空间。到了小学,无论孩子接受能力如何,统统一刀切,必须同步前进。即便分层次教学,最终目标也是一学期内必须全面开花。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但是家长、社会不允许孩子暂时落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于是,老师使出三十六计,七十二变化,十八般武艺样样摆上阵来。学生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教育现实状况就是如此!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生是断断乎不可的。可是我们的孩子,每天要面对那么多沉重的学业负担!还有家长、老师的让人心碎的殷殷期望。学习是乐园还是地狱不得而知。孩子的学习现状和我国的教育大气候不可逆转,那么我们作为教育者到底怎样让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
那就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让我学为我要学!最终落实到陶行知先生的学生自治上。
陶行知老先生主张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从学校这方面说,就是”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对!我们就是要给孩子松绑。在老师的科学引导下让他们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这才是我们的教育主旨。面对这么一群活生生的、制造状况层出不穷的孩子们,老师怎样艺术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来引导他们快乐自治
由此我想起一种民间艺术。四川有一绝活叫做变脸,一扭头,”唰“变出一张脸,再一扭头,又”唰“变出另一张。一分钟之内,”唰唰唰“会变出十几张不同的脸,或喜或悲,或凶或善;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神气极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就可以大胆的使用变脸这一绝活。
陶行知说过,社会有三种人: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他认为教育万能是教育界自欺欺人之说。
的确,学生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只要他没踏上社会,就永远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他会犯各种各样让你始料不及头痛犯难的错误。他不爱读书,不爱写作业,愿意搞小动作,愿意和同学打闹等等。如果老师每天怒目而视当阶级敌人似的对待他们,这漫长的十几年寒窗该是一种怎样的煎熬!记得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雕塑家为一阎罗殿雕塑牛鬼蛇神、凶神恶煞,一年下来雕塑家的脸也变得狰狞可憎。雕塑家很苦恼,便找高人指点。高人指给他一条路,让他再为寺庙雕一年菩萨塑像。一年下来他果然面容和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由此,我想到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魔鬼,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地狱里;你如果认为学生是一群天使,那么你整天生活在天堂里。这里可以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老师的教育教学态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要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变老师说教为学生快乐自治,老师一定要学会变脸这一戏法。
孩子不可避免的犯错误,一味的批评挖苦实践证明收效甚微。其实转变一下思维定势,总是给他一张横眉冷对,打击讽刺的面容的,不妨换一张鼓励信任的笑脸。记得一名低年级的学生哭哭啼啼的找我,说是一位高年级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是一顿毒揍,让我给他评理。我听了问清原因,是因为开学初他骂过他胖子,所以那大哥哥每天见他就揍他出气。我听了气不过,就拉着他怒气冲冲地找他。走在一百米的距离中我在想,劈头盖脸批他以大欺小,警告他以后不准再打他,能解决问题吗老远就看见那孩子歪着头、梗着脖子,斜睨着眼等着我们,摆出一副不轻易善罢甘休的样子来。此刻。我心里电石火花一闪,马上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把脸放松下来,对我的学生真诚地说:”对大哥哥说声对不起,不该以前骂过他。“那孩子听了小弟弟的道歉一愣,有点不知所措,脸红彤彤的,讪讪地说:”没关系。“并保证以后不再打他了。换了一张脸,化干戈为玉帛。变老师喋喋不休地说教为学生自己心灵的感化,这就是学生自治。此招甚妙,何乐而不为
自从九十年代周宏把他的聋哑女儿培养成大学生,全国上下旋风一般争相效仿他的赏识教育。持续时间这样长,自有它的存在价值。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妨对那些后进生多变几张脸,针对不同情况多给一些笑脸,多一些鼓励的话。别盯着人家耳朵后的灰阴着脸不放,捕捉一点学生难得的闪光点,脸放着光地大肆地表扬,让那些整天灰土灰脸的后进生也尝到上学学习的快乐,逐渐学会自律,向自主快乐学习靠拢。同样,对于全体学生,我们都需要时不时变出一张意想不到的脸,给孩子以意外的收获。让我们这些老师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尝试着自己去管理自己的学习、生活,把每一天的的学习变得快乐、轻松!
老师学变脸,正如陶行知老先生说道”亲学生如亲子弟!“
暑假期间我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段话读来似曾相识,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吗
回想两年以前,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认为教学成绩高就是优秀教师,怎样才能教出好成绩,就是要把书本上的知识讲清楚、讲明白。于是在课堂上我不遗余力细致入微地讲着,学生静静地听着,发现学生有问题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又讲一遍,自认为讲得够清楚够明白了,这会儿学生总该学会了。可是每当期中、期末考试,学生的成绩却觉得不很理想。问题出在哪呢是不是自己不适合做老师有一段时间,我很迷茫,找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不知怎样才能改进和提高。
一晃两年过去了,在教学实践中慢慢历练成长起来的我,在经历了一系列教育思想的洗礼之后,已找到了当年失败的原因:重视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在不经意间成了陶行知所说的第二种先生——教学生的先生,尽管愿望是美好的,但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老师讲得再好,学生没有去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没有对一个问题经历思考探究的体验,没有课后有针对性的练习做保障,那么学生得到的那点知识就如同盲人摸象、沙地建楼一样不全面、不深刻、不牢固,更谈不上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潜力的挖掘了,那么学生成绩不高就不足为奇了。
如今我的课堂,学生思考的时间多了,讨论质疑的时间多了,操作演示的时间多了。我注意发挥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上,不但教学成绩有了大的提高,也常常会品尝到教学带给我的快乐,从中收获着一个个成功和惊喜。我常在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除学习了新知识外,还学会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我已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现在是不是成为了陶行知所说的第三种先生——好的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标。
教学合一的第二个理由是:“教学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考虑学生的才能兴味,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是让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是让教法随学生的学习实际灵活变动,也就是现在所倡导的真实的课堂,生成的课堂。
教学合一的第三个理由是“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以为终身卖不尽的。好的先生必定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我对学习的理解是:学习是教师享受职业快乐的需要。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必定要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必定十分的枯燥。正如陶行知所言,教育界无限枯寂的生活,那是因为当事的人,封于故步,不能自新所致。当我们真正地用心去学习,去感悟,就会觉得教育工作的每一天都是令人惬意的。
学习更是教师适应时代,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我读师范的时候,还没有见过计算机,也没有学过计算机的理论和操作。短短几年,计算机已经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家庭,现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一门学科。现在的老师不懂计算机行吗不行!
必须要学、要用,固步自封是行不通的。即使一篇课文、一道例题教了多少年了,再教仍然要备课,观念在变,理念在更新,教学同一个内容,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感悟。
我校非常重视老师的学习,多次组织老师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我们从中确实受益匪浅。近些年,在学校大的学习氛围下,我阅读了不少的教育著作和刊物,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和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注重情感的投入,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研究,这坚定了我不做“教书匠”,要做一名有思想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的信心。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陶行知教育学心得感悟》相关文档:
幸福教育学心得体会09-01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09-14
【教育学习文章】小学圣诞节晚会主持词09-25
【教育学习文章】学雷锋活动总结:用行动诠释雷锋精神11-01
纪律教育学习月心得体会11-07
纪律教育学习月心得体会11-07
民警纪律教育学习月个人剖析材料11-07
【教育学习文章】交通运输厅XX年全省道路水路春运电视电话总结会议讲话稿11-26
2023年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范文8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