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案例范文
篇一: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新疆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的事实来告诉俄等侵略者: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第四小组,考察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过程,要求把左收复新疆的路线、措施、经过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由于我所担的班级里各小组都有电脑,且可直接上网,学生也有较好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我要求各组将自己的成果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小字加起来只有3个页面的一课内容,本来用一节课教学绰绰有余,结果我却用了两节课时间,但除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外,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勾起我对历史教学现状的深刻反思,由此想到了目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教师备课侧重在备教学过程的设计,且过程设计过于具体、详尽、死板而不给学生留有空间。 教案是带有主观性的设计蓝图。目前教师备课(编写教案)的侧重,除了对本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的分析与处理外,往往更多的考虑的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且力求尽善尽美,每一个子目怎么讲,需要学生回答什么问题,甚至连过渡语怎么说等等全设计好,而恰恰忽视了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人,忽视考虑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采用哪些方法、途径以及学习资料(课程资源)的储备。在这样教案的导向作用下,学生很可能变成你的“操作工”而已。所以教师在备课编写教案时,要留一点空间,给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进行讨论,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实施中可根据课堂情景如学生的反应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误区二: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科、书本、课堂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不变应万变”,忽视复杂的教育对象,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以教师的传授为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教师凭借教科书、教学用书和其他教学资料,借助一定的手段,进入“规范”操作(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已经成为千百万教师工作的程式,稳定于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较少鼓励学生提问,一旦在课上遇到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以
外的问题便会用“课后讨论”等搪塞过去,学生始终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种亦步亦趋的学习方式是培养不出真正具有求实精神、怀疑和证伪精神、创新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学生的!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的。我认为要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考虑这节课我能为学生提供哪些服务?上课时更多地让学生表述他们想了解什么?特别在学生发现问题时,老师要引导他们去思考、追求、探索,引导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创造性学力,而不是考虑你的教案怎么实践,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误区三:对有效课堂教学认识的误区,把有没有教完内容或学生掌握情况作为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在这样的理念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追求的是如何认真地把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教给学生,所以与之无关的东西应该舍弃。然而新课程理念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要求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由此我认为,我们教学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注重本堂课学生的学习收获,又考虑每堂课对学生以后乃至终身的进步或发展的作用;既注重历史学科教学内容的价值,又考虑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有机整合。总之,把有效教学定位在对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多媒体与初中历史教学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意义上的教学手段现代化通常指开展多媒体教学。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传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兴起,更给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还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本人就以初中历史教师的身份浅谈一下多媒体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一、 多媒体教学运用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必要性
1、对教师而言,多媒体教学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具体性。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是丰富多彩的,由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表现出来,它们以具体的人物活动为中心,而历史人物又被赋予了具体的时代特征。由于历史学科的具体性,要求教师或需将大量的课外资料带进课堂,或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大量材料。在传统的黑板式教学中,这两点都是不太可能。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教师往往用挂图、课本插图等材料作直观演示,但它缺乏动感,视觉听觉效果不佳,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存储信息大,它可以将大量的必需的文字、图像资料等带进课堂教学之中,为教师教学作出决策,引导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对教师和教学而言,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不足,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2、对学生而言,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历史教学设置情境,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学科的另一特点就是它所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的”时”与“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它本质上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不像自然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历史则不能重演。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随“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状况。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视频图像、动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历史教学营造了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征多元化的模拟与仿真情境,其效果是任何单一方式无法比拟的。强调直观教学,视觉演示法为理想的教学方法。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例如,在讲授一些“战争”课题时,教师可在电脑屏幕上一边显示进军路线,一边不断出现亮点并发出“轰隆”的炮声表示双方的交战;对于头绪多、容量大、地图多、时空跨度大的历史内容,教师可将将其制成网络CAI多媒体课件,有机地排列历史画面、地图动画和录像片段等,可以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将完整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营造历史情境,再现历史场面,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
所以我认为:在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与“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当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初中历史教学开辟一片崭新的天空而不断探索、进取。由此可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二、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不能把计算机仅仅作为一种“电子黑板”,一股脑将什么东西都搬进多媒体课件中。如有的教师认为资料多才能吸引学生。于是,大量图片、历史录象等,不管跟教材是否有联系,也不管对自己的课突破重点、难点有无帮助,也没经过自己的删剪、组合、加工,一股脑地搬出来,使课堂成为图片展示课。一节课下来,学生看得眉开眼笑,老师的教学任务却无法完成。还有的认为课件越长越好,于是长篇史料、长段答案都一一做进去,使课件显得冗长、僵化,学生看得疲劳。我们应该认识到,多媒体的使用和制作必须符合教学客观实际,不能脱离教学内容。设立一定的教学目标、内容,是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选择,使多媒体教学服务于历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出它们的功能,达到最佳效果,不必要用的图片、录象、资料则坚持不用,不流于形式。
2、要避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阻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甚至问题的设计都早已安排好。上课时,有的教师只是按照准备好的流程机械地操作鼠标来完成各个教学步骤,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课件指示的轨迹走下去,不敢越雷池一步,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加之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使黑板板书相对减少,师生忙于应付眼花缭乱的课件,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将目光移向课件的顺利衔接,固守在讲台上,不走到学生中间去,影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我们还要认识到,我们不是为单纯的多媒体教学而教学。在历史课堂中,多媒体教学是为历史教学服务的,在教学中,多媒体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我们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回答,呈现“百家争鸣”景象而不应受多媒体课件束缚。而且我们还要利用多媒体既成为师生间互动的桥梁,也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21世纪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历史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是实现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此,我呼吁更多的历史教学工作者们不断推陈出新,更新历史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发扬其优点,改正其缺点,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以适应时代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初中历史在不同教学阶段如何巧用故事
上传: 丁玉兰 更新时间:20xx-9-28 14:16:23
【摘 要】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运用故事教学一定要恰当,否则就适得其反。本文从课堂教学有效性出发,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征,探讨了在初中历史不同教学阶段如何巧妙使用故事进行教学。
【关键词】故事;初中历史;不同教学阶段;运用
美国德育学家里可纳曾说:“故事曾经是世界上许多大教育家最喜欢用的教育手段”。历史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内容丰富,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历史故事一定要恰当,不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心理特点滥用故事,就有避重就轻之嫌。
新课程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生尚处于少年时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在不同阶段恰当使用故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就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同阶段的运用谈些体会。
一、起始:讲故事
之所以一开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是因为初一学生刚入学,对初中生活充满遐想,做事有热情,最易
被调动。根据初中历史科的具体特点,讲故事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一是结合正文,教师讲解与正文有关的历史故事,以便让学生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掌握。例如讲《商鞅变法》这课时,我就讲了“悬木赏金”和“处罚太子师傅”两个故事,突出商鞅赏罚分明的个性特点,这样就引起学生对商鞅的钦佩之情,从而加深了对商鞅变法的重要作用和变法内容的了解。二是对那些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培养学生讲演能力,同时又能扩大其知识面。如在讲《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 我让学生讲了“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几个历史小故事。由于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提高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三是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组织专门的历史故事会,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拓宽和深化了课本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初一:编故事
经过几个月左右的实践,“讲故事”成为学生非常期望的教学形式,也成为历史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教师应该更进一步,根据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自编历史故事在课堂上讲。事先由老师讲清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学生以此为线索,把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编成故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选择“曹操”作为主题人物让学生编写故事,并积极鼓励学生在尊重客观史实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感情色彩,并在结尾加上个人的主观评述。这样一方面学生很感兴趣,在编故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记忆,弄清了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三、初二:演故事
到了初二,我发现愿意讲故事编故事的学生积极性不高了,学生听讲故事的新鲜感已经消减了。此时教师要独辟溪径,在课堂上增加演故事的教学环节,也就是编演历史课本剧。这种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历史情景之中,从而激活思维,主动去感悟历史,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得到强化。如在讲授《戊戌变法》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编演课本剧。学生把“戊戌变法”历史事件分成“翁同龢力荐康有为”、“康有为舌战顽固派”、“光绪面见康有为”、“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血洒刑场”等几幕演出。演出结束后, 我还就“谭嗣同为什么有心杀敌, 无力回天?”等问题向同学们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四、初三:用故事
这里讲的“用故事”是指利用历史故事命题,提高学生解题技巧。到了初三,学生面临着历史中考,学习压力比较大,再也没有精力编演历史故事了。其实教师此时应把学生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到试卷命题上,这对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解题大有裨益。例如我把“岳飞抗金却遭秦桧陷害”的历史故事改编成一副对联进行命题。“秦桧祸国殃民遗臭万年众口谴斥;岳飞精忠报国名扬天下百姓颂扬。”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②谈谈你对联中岳飞和秦总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愿我们的历史教师能把故事在课堂上的作用发挥得更加精彩!桧两个历史人物的看法。由于题目运用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历史故事,学生感觉很亲切,答题时也有话可说。总之,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 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教学模式也随之一改再改,日见丰富。新课程、新标准、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已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每个新老教师苦苦思索、探索、甚至头疼的事情。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习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习。很多学生认为历史课
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一直保持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例如讲到“炮烙之刑”时,我说:“商纣王创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种酷刑,他先叫人将铜柱子放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等铜柱烧得通红通红时,就把‘犯人’的身体贴在铜柱上,‘犯人’刚贴在铜柱上,只听到‘哧’的一声,‘犯人’的身体立即冒起缕缕青烟,犯人几乎都是被活活的烫死了。这样,学生仿佛“亲眼看到了”和“亲耳听到了”,产生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了对商纣王残暴统治的认识。 初中学生年龄偏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个小故事,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明朝君权的加强”时给学生讲述“露马脚”故事的由来,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讲到戚继光抗倭时,给学生讲述体育课的口号“稍息、立正”的由来及光头饼的由来等等,使学生听了以后非常感兴趣,由此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其次,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上导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设计了“科举制的创立”这个内容,先由教师接任了一个自己一点也不了解的新班,要选几位品德好、关心集体、办事能力强的班干部,用什么办法选举呢?而引出话题,再结合本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该如何选拨官吏呢?短时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浓厚的学习气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享受到了历史课堂的快乐。
除此之外我还采用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学法,让学生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旧知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只有把握住新课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学生敞开学史之门,指明知史之路,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强历史学科的魅力,不断地向课堂注入“活水”,真正“点燃学生思辩的火把”。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篇二: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七年级下册第15课的内容,明朝时期是我国封建时期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而明朝君权的加强是明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这一课在明清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对学生的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初期,还没有完全摆脱儿童时期的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另外他们的理性思维还没有完全具备,学习和理解一些事物应从直观形象入手,这样他们才能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从他们已有知识积累或生活实际入手,使他们能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充分调动他们自身的积极性。
三、对教学方法的分析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从课本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活动与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明朝君权的加强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分析专制主义中央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用正确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事件。
四、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实行削藩、增设东厂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
2、通过联系以往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措施与明朝的相关措施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对科举制的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即任何事物都两面性,不能片面的分析)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名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
1、导入新课:播放视频锦衣卫故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过渡讲解:通过这个视频,同学们想想远在明朝的朱元璋没有现代的监控设备,为什么能做到足不出户,却对大臣的行动了如指掌呢?想知道答案吗?那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明朝的历史吧。
2、出示预习提纲
(1)明太祖为了加强君权,怎样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废行省设三司)
(2)这个措施有什么作用?
(3)他怎样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废丞相撤销中书省,改设六部,另设殿阁大学士)
(4)但是明太祖对这些官员仍然不放心,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
(5)为了彻底解决官员对皇帝的忠诚问题,使得他们走上仕途之前就在思想上完全奴化,明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八股取士)
学生阅读81-82页课文,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记号,并回答:
(6)根据82页“练一练”:下列哪一项不利于明太祖、明成祖君权的加强?
(7)明成祖是明朝的第几个皇帝?(第三个)明朝第二个皇帝是谁?
(8)明成祖从建文帝手中夺取政权的战役叫做什么?(靖难之役)
(9)明成祖怎样巩固统治?(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10)你认为明朝加强君权采取的措施对当今社会有什么作用?这些措施的实施还预示着什么?
3、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独立完成。
4、小组讨论:共同找出答案,或者可以问老师。
5、展示:小组依次回答以上问题,多人参与,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6、重点、难点的突破
明太祖加强明朝君权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对这个重点的突破方式是:
(1)展示朱元璋图片,介绍他是怎样从一个孤儿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设问,
我国历史上还有谁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当上开国皇帝?培养学生联系前后知识的能力。
(2)提出总问题:假如你是当朝皇帝朱元璋,你想采取哪些措施让所有臣民俯首帖耳的听从你的指令?讨论的结果,让各组派皇帝代表上台发言,阐述你们的意见。
八股取士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五经”“八股文”等概念。
在重难点突破过程中,尤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发表不同见解,学生能自己发现的教师不讲,能自己做出结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尽量给出空间,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7、本课小结:采用多媒体分步显示图示:明朝君权的加强,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小结。重视课堂小结,激发学生反馈,使学生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智能得到发展。
8、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这种视频导入法创设了情境,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2)用问题引领提纲的办法,辅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线索,以这种方式能起到一定的辅助和培养能力的作用。
不足之处
(1)小组合作交流时,还是有个别学生不能全部投入
(2)学生展示时,声音小,语言组织不到位,有待于提高
(3)巩固练习时间少,应多做题巩固本课的内容。
改进措施
(1)再让学生展示时,一定要给足讨论交流的时间,才能保证学生有话可说,才能说道点上。
(2)尽量照顾学困生,让其发言参与,指导他们大胆发言,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在问题的设计上一定要简洁,直入主题,让学生理解。
《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学案例分析
阳平镇第一初级中学梁晓曼
篇三: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历史教学案例分析 (20xx—20xx上学期)
政史地组
张丽华
岳麓版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在分析了教材之后,我觉得课本在没有介绍英国政治制度的前
提下就讲君主立宪制是如何确立的,不符合人的认知心理。于是,我把本课的授课思路确定为:是什么(人物、地点、时间)——为什么(原因,形成过程)——怎么样(意义、作用及做法)。首先给学生介绍英国政治制度及机构的运作,如首相是如何选举产生的,一个重大的议题需要经过哪些环节的批准,这中间就涉及了代议制、责任内阁制、两党制等名词了。弄清楚“是什么”后,从练习中英国女王没有实权引出新问题:“英王是不是一开始就没有实权?”,引入课本,讲 述君主立宪政体的形成过程。
反思:
一、成功之处:
1、 重新处理课本后,学生对英国政体有了清晰的认识。
2、 与时政相结合,引用了大量的时事材料,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做到教学为现实服务。
3、 授课过程中比较恰当的插入了情感教育的成分,在讲到英国民主 政治发展将近八百年历史,引导学生不要妄自菲薄,新中国成立才六十周年,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国家与他国的差异,并努力去改善;在分析君主立宪制政体的进步性时,与君主专制进行比较,指出这是人
类历史的一大进步。
二、不足之处:
在对于西方政体中的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内阁制与总统制、 单一制与复合制、两党制与多党制介绍的不够清楚,其实这几种分法是交叉的,只是划分标准不同。
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改理念,把握历史教育的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才能设计好教学,才能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做到这些,我想只有不断的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只有从细微处慢慢的改变,真正做到有 利于教师与学生水平的提高。
《历史教学案例范文》相关文档:
教学案例撰写基本格式(精品WORD文档)09-19
合同的变更与解除经济法教学案例09-24
(整理)幼儿园大班活动区游戏优秀教学案例:《我建构我快乐》10-1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案例及反思10-17
教学案例及教育叙事的区别10-26
美术教学案例研究心得体会(共4篇)01-21
精品文档 (148)关于“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研究”02-11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案例(优秀3篇)02-19
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评选活动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