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共7篇)

时间:23-11-26 网友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共7篇)

第1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防灾减灾工程中的结构振动控制及应用

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对我国试试可持续发展战略由着重要的作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发展用以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科学理论、设计方法和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未来灾害可能造成的破坏,保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保障灾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能力,提高国家重大工程的防灾能力。

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成为防灾减灾工程学科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结构的振动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结构在车辆、风、海浪、流水、地震等动力作用下的反应和损伤积累,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和抗灾性能,是结构抗振减振和防灾减灾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技术。

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已有30余年的历史,其研究和应用大体上分为三个领域:基础隔震、被动耗能减振以及主动、半主动和智能控制。

1881年日本河合浩藏提出结构基础隔震的概念,1924年日本鬼头健三郎提出结构基础轴承隔震方案。1978年美国Kelly和Eidinger提出叠层相交支座隔震方法和技术,从此结构基础隔震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Kelly提出在结构中设置非结构构件的耗能元件——金属软钢屈服耗能器,包括扭转梁。弯曲两二货U形钢器件等,分担和耗散本来由结构构件耗散的能量。这一思想是对结构抗震延性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由此形成了结构耗能减振的一个重要方向。20世纪50年代器件,日本Kobori提出了结构变刚度的减振概念。1972年,美国Yao结合现代控制理论,提出了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开创了结构振动控制的主动控制研究新的历程。由于直接将能量转变为控制力的主动控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需要很大的能量转变为控制力,人们不得不转向主动变刚度和变阻尼等机械调解式半主动控制装置。近年来,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点/磁致伸缩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等职能驱动材料和期间的发展为土木工程结构的振动控制开辟了新的天地。采用职能驱动材料可以制作电(磁)或温度等调节的被动阻尼减振装置、主动控制的驱动装置和半主动控制的变阻尼装置,而且出力大、耗能小、反应迅速,将成为结构振动控制新一代的高性能减振驱动装置或变阻尼装置。例如,美国Lord公司已经研制出能耗22W、最大出力200kN的磁流变液阻尼器。这种装置固定磁场强度可以用作被动耗能减振的阻尼器,调节磁场强度可以用作半主动控制的变阻尼装置。

基础隔震是在上部结构和基础之间设置水平柔性层,延长结构侧向振动的基本周期,从而减小水平地震地面运动对上部结构的作用。水平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卓越周期通常在0.1s~1.0s之间(GB50011-2021),基础隔震结构侧向振动的基本周期一般可延长到4.0s左右,因此基础隔震结构基本周期远离地震卓越周期,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横向剪力和相对变形大幅度减小,但是水平刚度较小的柔性隔震层变形较大,是整个结构安全保障的关键。基础隔震的水平柔性层通常由隔震垫(水平刚度小、竖向刚度大)和阻尼器组成。隔震垫和阻尼器都已有标准型号和商业产品,隔震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日渐成熟并进入设计规范、规程和指南。隔震桥梁和建筑已经在国内外建成了上千座,并经受了地震的考验。

结构被动耗能减振是在结构中设置非结构构件的耗能元件(通常成为耗能器或阻尼器)膜结构振动使耗能元件被动地往复相对变形或者再耗能元件间产生往复运动的相对速度,从而耗散结构振动的能量、减轻结构的动力反应。结构设置耗能元件一般不改变结构的形式,也不需要外部能量输入。近30余年来研究发展起来的耗能元件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速度相关型耗能元件,如线性粘滞或粘弹性阻尼器;位移相关型耗能元件,如金属屈服型或摩擦型阻尼器;调谐吸振型耗能元件,如调谐质量阻尼器或调谐液体阻尼器。钢结构低阶阻尼比一般小于2%,钢筋混凝土结构低阶阻尼比通常在5%左右,结构中设置的调谐吸振型耗能元件一般可以给结构附加3%以上的阻尼比,因此对小阻尼比的钢结构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而结构中设置其他类型的耗能元件通常可以给结构附加10%甚至20%以上的阻尼比,对多数结构都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被动耗能元件已有不同形式的。标准型号的商业产品,被动耗能减振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也日趋成熟并逐步进入设计规范、规程和指南。被动耗能减振结构已在国内外建成数百座,并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地震的考验。例如,截止到2000年,北美已建成100余座被动耗能减振建筑与桥梁,中国目前也有几十座新建或加固的被动耗能减振建筑与桥梁。

结构主动控制需要实时测量结构反应或环境干扰,采用现代控制理论的主动控制算法在精确的结构模型基础上运算和决策最优控制力,最后作动器在很大的外部能量输入下实现最优控制力。在结构反应观测上实现的主动控制称为反馈控制,而在结构环境干扰观测基础上实现的主动控制则称为前馈控制。结构主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如下图所示。主动控制作动器通常是液压伺服系统或电机伺服系统,一般需要较大甚至很大的能量驱动。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主动控制作动器驱动的调谐质量阻尼器,建成混合质量阻尼器,HMD)和主动质量阻尼器(AMD)等组成的主动控制系统,在高层建筑、电视塔和大型桥塔结构(包括桥塔施工阶段的风振控制)应用了HMD或AMD主动控制系统。但是,直接将能量转变为控制力并施加在结构层间的主动斜撑(ABS)或主动锚索(ATS)的控制系统一般需要很大的能量和多个作动器,这再实际工程中难以实现。ABS或ATS系统控制小型结构需要数千瓦能源,控制大型结构则高达数千千瓦能源。

结构半主动控制的原理与结构主动控制的基本相同,只是实施控制力的作动器需要少量的能量调节以便其主动地甚至可以说是巧妙地利用结构振动的往复相对变形或相对速度,尽可能地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因此,半主动控制作动器通常是被动的刚度或阻尼装置与机械式主动调节器符合的控制系统。其中代表性的半主动控制装置主要有变刚度系统(AVS)和变阻尼系统(AVD)。由于半主动控制系统力求尽可能地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因此主动控制理论算法是结构半主动控制的基础;又由于半主动最优控制系统能够实现的控制力形式和方向的有限性,因此又需要建立反映半主动控制力特点的控制算法(通常称为半主动控制算法)来驱动半主动控制装置尽可能地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1990年日本Kajima研究所的三层建筑钢结构办公楼首次应用了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经受了实际的中小地震作用并显示出了很好的控制效果。1997年美国首次应用主动变阻尼控制装置控制告诉公路I-35连续梁钢桥重载车辆引起的振动,显示出了很好的控制效果。

干扰结构反应前馈作动器(主动、半主动或智能装置)反馈(传感器)(传感器)控制器(计算机;主动、半主动或智能算法)

结构主动、半主动与只能控制原理框图

结构只能控制包括采用只能控制算法和采用只能驱动或智能阻尼装置的两类智能控制。采用诸如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遗传算法等只能控制算法为标志的结构只能控制,它与主动控制的擦汗别主要表现在不需要精确的结构模型、采用只能控制算法确定输入或输出反馈与控制增益的关系,而控制力还是需要很大外部能量输入下的作动器来实现。另一类是采用诸如电/磁流变液体、压电材料、电/磁致伸缩材料和形状记忆材料等驱动材料和器件为标志的结构智能控制,它的控制原理与主动控制基本相同,只是试试控制力的作动器是智能材料制作的智能驱动器或智能阻尼器。智能驱动器通常需要比液压或电机式作动器更少的外部输入能量并基本或完全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从这一点来说,它与主动控制作动器性能相同或者说就是主动控制作动器,只是利用外部能源(通常是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实现控制力)的方式、速度和效率不同。智能阻尼器与半主动控制装置类似,仅只对变形或相对速度尽可能地实现主动最优控制力,但是,利用结构振动的往复相对变形或相对速度调节阻尼力的方式、速度和效率不同。目前代表性的只能阻尼器主要有磁流变阻尼器和压电变摩擦阻尼器。1995年日本Nakajima桥梁施工中的桥塔AMD控制应用了模糊控制算法。磁流变阻尼器已应用于日本的一座博物馆建筑地震控制和Keio大学的移动隔震居住建筑以及中国的岳阳洞庭湖大桥多塔斜拉桥的拉索风雨振动控制。

结构主动、半主动和只能控制以其严密的科学理论、优良的振动控制效果、更宽广的适应范围和可灵活选择的控制目标以及多学科交叉与高新技术融合的特征吸引了国内外中国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应用的兴趣。也正因为多学科科技工作者的交流、合作与联合攻关大为缩短了土木工程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从研究走向工程应用的历程。

第2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沈 阳 工 业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学 术 报 告

报告题目:心

SMC材料的磁性特性及在电机中的应用研究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中国知网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利用

如何撰写学术论文

年级:

2021级

专业:

电气工程

姓名:

徐名

导师:

崔皆凡

报告题目:SMC材料的磁特性及在电机中的应用研究

时 间: 2021年11月18日

地 点:电气工程学院高压实验大楼5楼报告厅

报 告 人: 郭有光

郭有光,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1985),浙江大学 (1988) 和悉尼科技大学 (2021),分别获电气工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到199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力工程系任助教与讲师,1998至2000年在悉尼科技大学工程学院做访问学者,2021至2021年在悉尼科技大学电机与电力电子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自2021年在悉尼科技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电气与机械系工作,任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等职。自2021年为IEEE高级会员。自2021年为博士生指导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磁材料特性的测量与建模,新型电机设计与优化,电磁装置电磁场分析,电机驱动与控制等。已发表专著1本,合作著作3章节,杂志期刊论文163篇,会议论文167篇。106篇杂志期刊论文被SCI收录。

流体流动现象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及多种工程领域中,所有这些工程都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的支配。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简称CFD)是建立在经典流体力学与数值计算方法基础上的新型独立的学科,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定量描述流场的数值解,从而达到对物理问题研究的目的。它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特点,建立了理论和方法,为现代科学中许多复杂流动和传热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计算技术。

计算流体动力学是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有流体流动和热传导等相关物理现象的系统所做的分析。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原来在时

间域及空间域上连续的物理量的场,如速度场和压力场,用一系列有限个离散点上的变量值的几何来代替,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式建立起来的关于这些离散点上场变量之间关系的代数方程组,然后代数方程组获得场变量的近似值。

CFD方法和传统的理论分析方法、实验测量方法组成了研究流体流动问题的完整体系。

闫教授通过对流体动力学参数测量及传热计算的国内外展状况,计算力学的定义,计算流体力学的计算步骤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局限性。通过几种算法对其进行仿真计算。同时还介绍了在国内外一些尖端技术上的应用前景。闫教授针对流体动力学参数测量及传热计算做了详细的讲解,针对其原理、构造和具体的实施等方面向与会者一一讲解,最后还提到了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闫小军教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灵活的思维方式使得报告会异彩纷呈。会议中掌声不断响起。通过此次学术报告会,我不仅对流体动力学参数测量及传热计算有了一定了解,更加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求。闫小军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极大地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看到了自己所学专业之外的广阔天地。梁炜博士的报告中提到的研究方法使我很受用。他提出,研究首先要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要靠大量的实际和理论作为支撑,更需要研究者对实际应用有着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非常有意义。另外,他提出应针对问题尽可能提出多钟解决方案,因为往往一种或者两种解决方案可能被实验验证是失败的。这种方法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最后,他说研究最终要的是实际的效果,而不是仿真或者理论得出的结果,这进一步体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做事方法。他的整个研究方法使我开了眼界,这种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去积极借鉴和吸收。我想在今后的学习研究或者工作中这种方法都可以去尝试和实验。

此次的报告会使我既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研究的方法。使我更加喜欢去听一些有意义的报告会,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听学术报告会,并把在报告会中所听所想所感所悟应用到事件当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报告题目: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时 间: 2021年11月13日

地 点: 教学楼 E 201 报 告 人: 张凤阁教授

今天我们学习了关于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材料,我深有体会。

长期以来,高校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敬业奉献,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教书育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良好的师德规范。但学术失范、学风不正现象仍然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仍有发生,在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损害了学术形象,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决不能任其滋长蔓延。要深刻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引领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科研水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科学研究是光荣伟大的事业,也是艰苦的事业。

张老师从时事开始讲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获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积极实力跃居全球第二,科技实力也在奋起直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国人道德方面频频出现的

诸如“小悦悦”事件,老人跌倒看情况扶起等等,这不得不引起国人的警醒。在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某些道德滑坡事件,国人应该深思。学术道德是在学术出现之后伴随其产生的。但殊途同归,学术道德随着中国学术的发展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频繁爆出的大学校长或知名教授抄袭事件,为学术道德敲响警钟。

学术包含科学研究的各个层面,项目、基金、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等等。当前国内学术成果的衡量仅仅靠这些指标来衡量。衡量指标的过于单一,科研工作者功利心日益严重,导致国内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学术“灌水”日益严重。这些都跟“学术道德”息息相关。如何净化学术氛围,保持良好操守,称为当下科技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议题。

张老师重点放在如何从自身做起,如何从研究生的科研做起重点强调了如何保持学术操守的做法。首先,要有坚定地信念,相信真理,严格要求自己。这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也跟如何做人有密切关系。好多同学因为困难或者功利心的趋势,导致弄虚作假,抄袭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在同学当中普遍存在,如何提升自身认识,在现有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学术操守,值得大家深思。此外,在不少的老师身上也存在相似问题,由于条件限制和评职评优考虑,往往功利心趋势他们做研究浮躁,将成果看得高于一切,最终导致科研成果水分大打折扣,甚至弄虚作假。这是十分痛心的事情。因此,在研究的老师和同学们一定要针对学术道德好好反思,宁肯少出或者不出成果,也不要触及学术道德底线。张老师告诫大家要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保持学术操守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张老师的学术报告意义重大,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坚决保持学术操守,在扎实努力做研究的同时,宁肯少出成果也要坚守学术道德。这在将来走向社会也对我们意义重大,对于如何坚守自己的操守,如何做人都是

十分有意义的。作为我们大学生,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端正学习态度,不弄虚作假:

(二)培养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知识,博取众长;

(三)确定学习目标,培养良好学术道德;

(四)坚决抵制并揭发学术不端行为。

报告题目:中国知网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利用

时 间:2021年10月19日

地 点:图书馆702会议室

报 告 人:王锦主管

2021年10月,清华同方中国知网辽宁办事处销售主管王锦向大家作了“中国知网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利用”的学术报告。王锦主管从中国知网所包含的数据库,如何利用检索快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以及个人图书馆的定制服务等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知网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创建与利用。

王锦主管向大家介绍了中国知网提供的数据库包括CNKI源数据库、外文类、工业类、农业类、医药卫生类、经济类和教育类多种数据库。其中,综合性数据库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每个数据库都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专业检索三种检索功能。高级检索功能最常用,它可以从主题、关键词、全文、参考文献、中图分类号等多个方面综合检索。此外,中国知网还提供了文献搜索、数字搜索、翻译助手、专业主题、学术资源、学术统计分析等检索服务。在资源方面,平台支持对数据库专辑、学科专业、整刊资源、以及各种类型单篇文献的定制,

使用户可以按不同需要定制网络出版总库的资源,在个人数字图书馆建构个性化资源馆,通过利用个人数字图书馆中,可以有效提高大家的检索效率,能够调升大家的科研水平。

王锦主管还对CNKI知识管理与创新服务平台的优势和操作方法做了细致的讲解,并介绍了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定制热点学术专题,追踪学科研究最新成果、选择性浏览专业期刊、论文、快速准确查找文献资料、科学管理个人成果/论文等方面的优势,并着重讲解了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具体应用,多方式资源定制、全自动信息推送、多途径专业检索、多角度统计评价、全方位知识关联等特色服务功能。

通过王锦主管的讲座,我对中国知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中国知网个人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快速、准确的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报告题目:如何撰写学术论文

时 间: 2021年4月17日

地 点: 高压楼306 报 告 人: 孙宜标副教授

论文是探讨和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各种课题,表述学术观点、发表研究成果、探索发展规律、总结工作经验、找到解决方案的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文章;是一种专门的论述文。它用逻辑推理的手段,数量模型、计算方法等论述和论证科学的基本理论,解决应用中的各种问题,揭示其本质和内在规律。

孙宜标老师利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间为自动化系相关的研二和研一研究生同学详细讲解了如何撰写学术论文。高压楼306办公室内座无虚席,有将近四十人参加了此次报告会。其中包括选题阶段、(主题、选题原则和选题方法)、

选材、结构(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地址、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的所有写作过程。

孙老师首先从小论文的结构讲起。详细讲解了小论文中的每一部分写作内容和规范程度。从中英文摘要到摘要关键词再到论文正文,最后的结论和参考文献。其中主要是论文的选题和内容的正确性,应该通过多读国内外的参考文献来确定其论文的创新性,对实际的应用起到有用的价值,避免因论文的规范性而影响论文的质量。孙老师旁征博引指出了每一部分在一篇论文中的作用和地位。然后根据不同期刊或者国际会议的一些要求详细讲述了每一部分应该如何去写。讲解非常细致,在场同学认真的听讲,做了详细的记录。另外,孙老师针对论文谈了自己对于如何去准备相关资料进行自己的课题研究,他指出一定要大量阅读国外参考文献,并且要质量上乘的参考文献。如何去投寄国内的重要或者核心期刊,孙老师也做了详细的讲解。

孙老师此次的报告会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听取报告会,我对小论文和大论文如何去写,在论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如何去针对期刊去撰写小论文有了清楚地了解。这对我今后论文的撰写修改和投寄都有着极大的帮助。孙老师事无巨细的向我们讲述了下论文撰写的每一个细节,这使得我们今后论文的撰写无后顾之忧。为我们学术论文的撰写指明了方向。孙老师谈吐幽默风趣,讲解十分到位。让我们在场的同学顿生敬佩之情。孙老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到了每一个听报告会的同学。孙老师告诫大家要扎实做研究,勿要投机取巧,牢记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切不可为了一时的便利而丧失学术道德。孙老师的话对我们很有警醒作用。做研究不要有功利心,这个要不得。否则学术会因此而变质。宁可少发或者不发文章,也要扎实的做好平时的研究,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且这个过程总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失败。所以出成果与否不光跟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成果出来就要好好的撰写学术论文,争取将成果与其他研究者分享。若成果没出来,但是自身一直刻苦研究,且取得很大进展也无可厚非。不能因为功利心而导致学术氛围的乌烟瘴气。

此次的报告会使我既学到如何撰写高水平,且能在国内外高级期刊发表论文的注意事项和基本原则。使我更加喜欢去听一些有意义的报告会,今后我将继续坚持听学术报告会,并把在报告会中所听所想所感所悟应用到事件当中,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3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讲座心得体会

读研以来,学校邀请了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来学校举行讲座。2021年入学以来,共有选择的听取讲座10次,也将继续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为自己的科研及学习打下基础。

听取的讲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论文写作及投稿技巧;电子封装与组装;光电技术发展与应用,现代先进制造技术。其中,12年11月1日的Poul.S.Hol教授的《Material and Reliability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 of 3D Interconnects》,12年11月22日陈斐教授的《CCD:硅谷的启示与反思》,12年12月1日萧泽新教授等的《现代光电技术与应用》,12年12月13日邓祝仁教授做的《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报告,13年10月8日Yuan-Shin Lee教授的《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ies and Bio-Manufacturing》,13年11月7日ANDREW A.O.TAY教授的《Analysis of Delamination in Microelectronic Packaging》,13年11月10日胡正明教授的《FinFET-a Univer- sity Innovation Takes Over the Semiconductor Word》等的报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对我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做出了较大的影响。通过讲座我们了解了这些领域目前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所面临的挑战和难题。拓展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在研二,研三的科研及学习打下基础。

其中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Poul.S.Ho1教授的《Material and Reliability Challenge for Development of 3D Interconnects》报告留下的影响最深刻,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对两位教授的报告内容有了详细的了解。根据Poul.S.Ho1教授的报告,写了如下的新的体会。

Poul.S.Ho1教授在其报告中提到了TSV技术,PoP技术,PiP技术,多芯片组件技术等。其中,对于PoP技术给我留下了深刻影响。Poul.S.Ho1教授讲到了PoP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PoP技术遇到的材料难题以及PoP技术在可靠性方面遇到的挑战。通过这次讲座及查阅相关文献,我对PoP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及遇到的挑战有了很深的了解。

(1) PoP技术的发展和现状

PoP技术即叠层封装技术,主要用于信号处理和存储器系列中,特别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产品中。基本定义:一个芯片封装体中包含了多个不同尺寸或相同尺寸的芯片,且按金字塔的形式逐渐向上叠加起来,各芯片间以金属引线键合的方式实现电气连接的封装技术。

Poul.S.Ho1教授讲道:至2021年第一代PoP产品面世,总共发展了3代PoP产品,PoP产品的应用呈逐年增长的势头。第一代PoP产品是将引线键合互联技术应用到130-90nm的CMOS制造工艺中,上下BGA封装体的焊球尺寸分别为:0.65mm和0.5mm;2021年的PoP产品减小到65nm的CMOS 工艺制造中,在封装高度上降低了0.2mm;第二代PoP产品的CMOS制造工艺尺寸只有45nm,上下封装体BGA焊球尺寸也下降到了:0.5mm和0.4mm Poul.S.Ho1教授提到,随着电子产品想着更轻、更薄更智能方向的发展,PoP产品的封装高度也必须再降低。同时也提到TSV(硅通孔)技术和TMV(塑封通孔)技术在PoP封装工艺中的应用前景。Poul.S.Ho1教授讲到了3 d集成已成为一个潜在的解决方案来克服布线限制对芯片性能、功耗和包装形式因素超出了32nm技术限制。3 D ICs,通过硅通过(TSV)是集成的一个关键元素连接die-to-die堆栈结构。TSV和Si之间的高纵横比和热失配可能产生复杂的应力驱动界面裂纹扩展和TSV突起,影响 3 d互联的性能和可靠性。其中,我注意到了TSV技术在PoP封装技术上的应用和PoP封装技术在无线半导体方面的应用,而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和发展,PoP封装技术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利润。

(2)PoP技术遇到的材料难题

Poul.S.Ho1教授在讲到3D封装技术遇到的材料挑战时,提到了PoP封装所用到的键合材料,封装材料,顶层焊接材料和所用的基板材料等。这些材料在封装体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材料可以很好的实现PoP封装的要求,保证其功能的实现;而有些材料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有些问题亟待解决。特被是顶层焊接材料的选择,现阶段所使用的焊接材料有FLUX和焊膏两种。Poul.S.Ho1教授举例将道,在实际应用中:用FLUX焊接时,其主要作用是去除氧化物和防止基板上的焊盘发生氧化,但是在受热时FLUX会向物料的焊球上爬,间隙变小,很难被FLUX充满,这样焊接后很容易出现裂缝;而用焊料焊接时,焊球在受热过程中焊膏金属物质会先融化,融化的焊膏会把因变形的间距拖拉而填充,减小裂缝出现的概率,不过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重视,铅被定义为有毒物质,焊膏在封装方面的应用上受到限制。Poul.S.Ho1教授在报告中提到,随着PoP封装想着更小、更薄、更智能的发展,现有的材料必将受到挑战,新材料的出现或者在PoP封装中的新应用材料必将出现。

(3)PoP技术在可靠性方面遇到的挑战

Poul.S.Ho1教授在讲解PoP技术在可靠性方面遇到的挑战方面,首先简述了PoP技术的组合灵活,良品率高和成本低等优点;堆叠高度较高,增加了额外的堆叠装配工艺和检测困难等问题。其次为我们分析了材料和处理面对未来芯片上互连的发展局限性;温度应力的影响在TSV结构的可靠性将讨论基于格里菲斯准则通过评估的界面分层裂纹驱动力3D TSV结构。紧随其后的是最近的评估结果晶片弯曲和拉曼技术测量铜3D TSV结构的热应力和塑性行为。最后,探索了材料和设计优化的潜力,建立可靠的TSV 3D互连结构。通过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到PoP封装热载荷的主要失效方式是由于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的翘曲,严重的可以导致焊接失效;利用拉曼散射光谱检测3D TSV结构的热应力和塑性行为的方法以及PoP封装技术出现的新材料和有关的优化方法。

总结:通过此次讲座,我不仅了解到3D PoP的发展和挑战,同时在与专家的交流中,我深刻意识到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一定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治学要严谨,做科学研究更加要保持客观严谨的态度。同时,科学工作者还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大胆创新,走出一条自己的科学之路。最后,还要有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精神,科研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虚心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知错就改才能不断地区的新的进步。总之,通过参加的学术讲座,我开阔了视野,扩展了知识,在于不同的专家学者交流中,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学术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很大的启发,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我要以他们为榜样,严于律己,实事求是,做一名合格的工程科研人员。

第4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八十华诞•第十九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

2021年11月3日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励吾科技楼国际报告厅

本次活动是庆祝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八十载砥砺耕耘,同时举行召开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会议邀请了何镜堂、吴硕贤、程泰宁、彭一刚、王小东、郑时龄、容柏生、刘加平、崔愷9位院士,柴裴义、刘景樑、郭明卓、孟建民、庄惟敏、周恺、胡越7位设计大师参加,大部分院士和设计大师将在会议上作主题讲演。主题演讲都紧密结合现当代建筑趋势,表达各大家的想法创意以及研究领域成果。

吴硕贤先生在关于《宜居城市与生态建设》的演讲中,从宜居城市和生态建设两方面来解读。宜居城市是我国新的城市理念,是国内各城市发展的目标。其中提到了建筑节能方面的内容。建筑节能,指的是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建筑节能可采用节能型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制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增大室内外能量交换热阻,以减少供热系统、空调制冷制热、照明、热水供应因大量热消耗而产生的能耗。吴先生还提到采光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也有其他如不要浪费土地面积,利用建筑紧凑化来节能,争取建筑标准化,建设好室内环境,重视声景的设计与规划,做好生物多样化保护,可改善人居声环境。照明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提醒需要对光环境有必要的重视,争取做绿色建筑。

刘加平《现代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思考》中,重点来思考节能设计方面的内容。现代的建筑总是追求新、奇、大,而不顾现实中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关系。建筑体量越大,能耗则越大。越不满足节能概念,也不符合整个生态要求。建筑能耗中,主要是采暖、通风和空调能耗为主,占到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我国的建筑节能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优化建筑结构、降低采暖系统能耗,减少空调能耗等方面下功夫,从构筑节能型建筑的角度来创造节约型社会。

崔愷院士作主题讲演《耕耘——本土建筑的思考与实践》,他结合十三个经典项目案例进行深度分析,针对“本土设计的理念”进行了阐述。“本土设计”是以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之土为本的建筑设计,它是中国当今社会核心的文化理念在建筑中的具体推行;反对全球化导致文化特色的缺失和民族精神的衰落;它提倡的是回归理性的思考,反对浮夸的,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形式主义和时尚追风;它承担的是对人居环境的长久责任,反对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商业主义;它主张的是立足本土文化的创新,反对保守倒退,要积极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面向未来;它追求的是保持和延续不同地域环境的建筑特色,反对千篇1律和模仿平庸。

“本土设计的理念”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本土设计与民族风格,继承传统不同,只因项目不同,地域环境不同,无统一风格,但立场统一,这是本土设计的基本想法。它与批判地域主义不同,我们更希望中国的建筑发展立足于本土文化,而不是一个在国际主流之外的地域主张。当然它与乡土建筑、文脉主义建筑不同,它能够更多的反映当代新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精神。

身为中国2021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郑时龄院士作了关于《后世博的上海》的主题报告。后世博的上海以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2021年世博会的举办使上海在城市的综合实力方面,在城市空间环境和建筑品质方面更上一个层次。2021年世博会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里程碑,在城市空间和环境方面,将推动上海继续迈向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的城市。前世博和后世博的上海有着重大的变化,这一变化不仅表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在城市发展的理念以及建设未来的理想城市的蓝图。上海正在规划并实施一系列的城市发展计划,既考虑世博会园区的后世博发展,也计划后世博的黄浦江两岸和整个城市的发展。

总之整个会议学术氛围特别浓烈,听报告的过程有思想的碰撞,学到了很多东西。

第5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主题:Catalytic Reduction of Bioma Tars from Gasification 主讲:Naoko Ellis教授

时间:2021.11.29

11月29日上午,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系教授Naoko Ellis博士受邀在我校图书馆中心会议室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Catalytic Reduction of Bioma Tars from Gasification》的报告,我校多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我有幸聆听了这场报告,从中受益良多。

Naoko Ellis博士来自于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系,且同时任碳捕捉和转换研究所高级研究主任。Naoko Ellis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多相反应工程领域,尤其是对于流化床的研究。具体包括:多相系统和反应工程;化学循环系统;生物质利用;生物升级;生物炭潜能;生物柴油的生产等。自2021年以来她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性创新学习、教学的中坚力量。同时,Naoko Ellis教授一直以来都十分她热衷于参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以及在发展中推进环境素养的方法。

本次报告,Naoko Ellis教授主要介绍了生物质焦油的催化还原。她指出生物质焦油的催化还原有避免昂贵气体净化系统的优势,同时保持了煤气的显热。且催化剂来自废料的有效手段避免了能源的浪费。这些都使我对于碳捕捉和碳转换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第6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进入大学以来,我利用课外的时间在学校的报告厅听了五场学术报告。可以说,每场报告都是非常的精彩,并且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大学生,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毕竟书本的知识还是有限的。而学校举办的各类学术报告的演讲正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课外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充实与提高。下面我将结合所听报告的内容,谈谈这五场学术报告给我带来的心得与体会。

第一场和第二场报告是由北京电影学院的朱青君教授演讲的,虽然她已年过花甲,但她的演讲却是那样的幽默风趣,迎来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她所做的第一场演讲是关于人格魅力和人际关系,我觉得这个主题和我们大学生是密切相关。都说大学相当于半个社会,走上社会难免会要与人打交道,因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显得十分重要。朱青君教授给我们具体的讲解了人格魅力和人际关系的含义极其重要性,并且分析了人际吸引的种种因素,比如身体魅力、个性魅力、才能魅力等等。她得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结论:喜欢你的、赞赏你的、帮助你的人,对你最有吸引力,反之亦然。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思考,那就是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对于他人的赞美与赏识。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觅求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朱教授还提到,真诚无私帮助过你的人是和你关系最好、让你最难忘的人。人们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确,一个懂得无私帮助别人的人才是最值得相信的人,才是让人最难忘的人。朱教授做的另一场演讲的主题是体验经济时代的新思维,这个主题的中心思想是体验经济带来快乐,快乐带来财富。她说,体验是一种感觉,分为四个部分:娱乐,教育,逃避现实,审美。而且体验经济有区别于服务业,因为体验经济是从服务中分离出来的,是种迄今尚未得到广泛认识的经济提供物。此外,她还指出,体验是老经济的;“助燃剂”,一方面我们要营造全新的体验经济,另一方面,在传统经济行业中也可以开发出新的“体验经济”。伴随着朱教授的精彩演讲,我们也对“体验经济”这个新鲜的词汇有了深刻的了解,也懂得了“体验经济带来快乐,快乐带来财富”这一深刻内涵。

第三场报告是先锋书店的总经理钱晓华先生做的,他的报告题目是“读书与创业人生”。他从自己的创业经历讲起,讲他如何一步步艰难创业并最终成功打造了自己的书店——先锋书店。他说,一个书店就是一个城市的镜子,照亮人们的爱憎与渴望。他还讲述了一些发生在先锋书店的感动人心的故事,即一些高校学子、年轻恋人与先锋书店的渊源。整场演讲高潮迭起,不时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在他的演讲中,他提到建议先锋书店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优惠折扣,让他们也能读得起书,因为他知道,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要想让农民工真正的摆脱贫穷,读书是最好的出路。听完这场报告,更加激发了我读书的热情,真的让我感受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除此之外,钱先生的坚持不懈也是我要学习的,先锋书店由一家小店面成长为如今书店中的佼佼者,我想钱先生肯定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坎坷。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道路上的坎坷,磨练了他的毅力,增强了他的斗志,从而让他变得更加强大。

第四场报告是位律师给我们演讲的,他讲的是从大学生到大国民——一个法律人的成功学。他深刻地分析了当前社会现状,指出黑社会的存在是因为白社会有问题,许多的社会机制,包括民意沟通机制、维权机制(法院公正司法)、利益分配机制、社团自治机制、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政信系统)等等,都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他还给我们大学生提出很多的学习建议,他说大学生不要为未来用什么才学什么,最优秀的人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来才能学到知识。他所讲的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大学生”应该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的却是应这样,我们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塑造的应该都是正面的形象,可是如今一些大学生却变现出一些消极的形象,整天无所事事,逃课,夜不归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深思考的。崔教授还希望我们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树立服务意识,拥有主动服务的精神,努力做志愿服务获得社会认同,积极融入社会。

第五场报告是河海大学管理学院的黄涛珍教授给我们演讲的,她主要讲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若干问题。她大致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长三角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基础、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城市的定位及长三角一体化的热点问题。通过教授的精彩演讲,加深了我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了解,长三角作为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地带,一直带动着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且正在努力迈向国际,努力成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当然要想实现这个梦想,离不开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而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为未来长三角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客观上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样的机会。当然,机会只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从现在起,我们更应该不断地提高自己,为自己树立一个奋斗的目标,并为之而不懈努力。

这五场学术报告不仅让我对其内容有深刻的体会,也让我领悟到了以后该如何更好的听报告。

首先,在听报告的时候,要专心,保持安静。一来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氛围,二来也是对演讲者的尊重。在我听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居然还带着耳机,边听音乐边玩手机,根本不是来听报告的。还有些人总是在不停地窃窃私语,严重影响了别人,而且也是对演讲者极大的不尊重。我想,不管做什么事,有心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听的过程中要做适当的笔记。来给我们演讲的几乎都是教授级别的,这些人都是在学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因而他们的许多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所以我们听的时候应与演讲者同步思维,简明扼要地记录他所讲的框架内容,又或者是他们所提的新观念、新词汇以及你个人认为比较有深度的一些话语等等,都是应该及时记录下来的,以便之后的思考。

再者,就是要学会大胆地提问。通常在一场报告结束之后都会安排与会者进行自由提问,而我们大多数人或许因为疲劳或者本身较为羞涩不愿向教授进行提问,白白地放弃了一次自我提高的机会。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教授们所提出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不妨借这个自由提问的机会,结合自身的专业,联系社会现实,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惑和看法。对于个人,这既是与主讲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又能在提问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参加这样的自由提问对于思维的拓展和理论表达能力的提高更会有不小的收获,提问得到的答案有助于去除疑问、拓展思路。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正确筛选报告。大学里的讲座报告是多种多样的,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而正确筛选取舍报告是十分必要的。听讲座报告,应该是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进行,如果某个报告与自己的课程相冲突,首选的还是课程,毕竟课堂还是最重要的。如果为了听一场讲座而错过了几节课程,我认为是得不偿失的。不管怎样,还是应该把课程放在第一位。另外,应该去听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或报告,兴趣是人最好的导师,一个没有兴趣的人是悲哀的,他的生活会没有方向感。聆听自己感兴趣的报告,即不会觉得报告的内容枯燥乏味,相反,你会很享受这个过程并且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报告。除了选自己感兴趣的报告之外,也可以选择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的报告来听。这样不仅可以弥补你在课堂上的一些空白,而且会拓展你的专业知识,这样以后学习专业课会变得更加轻松。

以上便是我的心得体会,总而言之,这五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我想未来我会花更多的时间来听自己感兴趣的讲座或报告,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第7篇: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一、聆听报告之目的

此次学术报告之行旨在思考以后研究方向的问题。虽然硕士期间做了一些关于气-液两相体系中单气泡运动行为、气泡兼并以及几种选煤常用浮选起泡剂的泡沫性能等研究,但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而且,从宏观层面来讲,这几种气泡或泡沫现象已被业内进行了丰富的研究,目前只有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同时,气-液-固三相气泡或泡沫体系由于其复杂性以及实验设备和技术的不足,难以定量甚至定性研究,因而,三相体系的研究较少。考虑到实验设备、技术等客观原因,我在思考后期做泡沫体系相关研究的可行性。

二、聆听报告之内容

报告一:Advances in measurement of colloidal forces in mineral proceing 徐政和老师实验室是一个关于气泡或泡沫体系研究比较成熟的团队,他们集中于气泡与气泡间作用、气泡与颗粒间作用(包括作用力计算)、液膜厚度测定和涉及胶体作用的不同现象研究的技术设备研发。 1.气泡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作用

1.1展示了气泡接近固体表面的速度(approach velocity=0.01mm/s、0.1mm/s和1mm/s)、对液膜厚度的影响(实验结果展现了不同接近速度下,液膜厚度的变化曲线)。 1.2展示了颗粒的疏水性对液膜厚度的影响。

2.Interference fringe 干涉条纹 和 interaction forces 相互作用力的同时测定 3.Integrated Thin Liquid Film Force Apparatus(ITLFFA)一体化薄液膜力仪

报告二:Development CFD modelling frameworks for mineral proceing

Dr Pablo Brito-Parada (Royal School of Mines;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1.动力学模型和矿物学研究

2.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包括矿浆体系、泡沫体系和界面体系)和正电子发射粒子示踪技术(PEPT)和平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

(泡沫层计算流体力学:气体和液体的流动 注意:边界条件 a.浮选槽形状,即槽体设计; b.泡沫破裂速率,泡沫回收率) 3.表面模型和高速摄影仪技术

(注:a.表面模型,此处指最小表面能模型

b.在基础研究中的巨大潜力——混合药剂以及物理方法 c.模型和测试结果结合度不高——实验乏味,条件困难) 总结:以上3个步骤,复杂程度递增。

报告三:离子(沉淀)浮选的理论与进展

(Theory and Evolution of Ion (Precipitation) Flotation)

1.离子浮选需要加入与离子浓度相等或过量的表面活性剂

实质:离子与表面活性剂反应形成疏水性产物附于气泡上浮 2.沉淀浮选与离子浮选的区别

沉淀浮选需要预先加入金属离子沉淀剂,再加入絮凝剂,具体过程是通过使溶液中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微细沉淀物颗粒,进而加入絮凝剂使沉淀颗粒聚集增大,再用浮选法回收的分选方法。

实质:离子与表面活性剂形成难溶沉淀物附着于气泡上

对象

阴/阳离子及络合离子

与离子带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等药剂

当量至过量)

产物 技术关键

疏水性络合物 疏水性络合物的转化调控

相反的表面活性剂(CMC浓度以下)

疏水性难溶沉淀物 沉淀转化及其疏水化 阴/阳离子及络合离子

无机/有机沉淀剂;与沉淀物表面电荷

离子浮选 低浓度

沉淀浮选 低浓度-高浓度 应用领域 化工冶金元素分离、微量元素检测、水处理

沉淀浮选对低浓度离子的分选特别有效,大幅缩短处理时间(也是与化学沉淀法的最大区别) 3.如何构建离子(沉淀)浮选分离过程的多尺度行为与调控机制

a.分子尺度(药剂、离子)到颗粒尺度(包括颗粒生长-聚集-长大-稳定、颗粒群、絮体、气泡离散单元)间的分子结构及表界面空间尺度问题;

b.颗粒尺度到反应器(微泡柱)尺度间形成的动态非均匀结构尺度效应; c.颗粒传质扩散和流动非均衡动态分离过程的界面驱动行为。 4.离子浮选与矿物浮选的对比

a.浮选颗粒性质不同

沉淀浮选过程对沉淀物表面疏水性要求比矿物浮选低,但各个单一的未经聚合的沉淀物颗粒子尺寸在微米或毫米级,且单一沉淀颗粒性质活泼,更加难于浮选。

b.对浮选设备要求不同

沉淀颗粒生成长大,絮体上浮要求过程缓和,要求沉淀浮选过程更加注重界面驱动行为(颗粒/絮体/水/气泡界面),这与浮选机矿物分选过程强调矿化疏水及浮选动力学不同。

c.必须加沉淀药剂

金属离子与沉淀剂反应生成稳定的微细沉淀物颗粒,选择有效的沉淀药剂是实现沉淀浮选脱盐的前提。

d.絮凝剂要求较高

沉淀颗粒必须借助絮凝剂形成絮体,气泡与颗粒之间附着率主要取决于絮状结构,但因絮体呈松散状态,所以选择有效的絮凝剂是实现沉淀浮选的关键;

e.捕收剂用量低

稳定的絮体沉淀形成后,残余药剂所引起的疏水性可以引使絮体通过气泡作用而上浮,少量捕收剂即可实现沉淀浮选。

f.借助微泡沉淀浮选去除水溶液中的金属离子

离子化学形态分布:酸性条件下Cu2+、Pb2+、Zn2+、Fe3+呈离子态,pH增大,离子水解程度增大。

报告四:微细粒浮选流体动力学过程强化研究

1.微细粒分选问题 2.微观湍流强化 3.微观湍流涡调控方法

4.基于管流矿化的微观湍流涡调控方法 5.微细粒分选湍流强化局限性及问题

报告五:AFM观察油酸在胶磷矿表面的吸附行为

1.采用AFM直观观察油酸在胶磷矿表面的吸附形貌

—低浓度时主要以点状的单层或双层结构共存的胶束吸附,增强了胶磷矿表面疏水性; —大于半胶束浓度时,主要以层状的双层结构胶束吸附,使得胶磷矿表面亲水。 2.浮选捕收剂浓度需要控制在半胶束浓度以下

3.胶磷矿表面吸附的油酸胶束可以被水冲掉,试验过程中需要注意。

4.当浓度超过半胶束浓度时,表面会残留水,测量的不只是吸附层高度,而是吸附层加上残留油酸的高度。

5.如何制备超光滑的胶磷矿表面? 6.其他观察方法,如荧光光谱法

三、思考

这次学术报告会较为系统的展现了泡沫浮选领域的一些研究方向,虽然仅仅提到了某些大方向的研究进展,但对于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还是有很大的启发。初步设想从气泡兼并(涉及气泡与气泡、气泡与颗粒、气泡与固体表面作用,最好借助高速摄像机、AFM)、奥氏熟化(自制装置)、泡沫排液(最好结合实验数据与模型的相互验证)三个过程来阐释泡沫稳定性机理,从气-液两相体系延伸至气-液-固三相体系。同时,计算流体力学模型(CFD,包括矿浆体系、泡沫体系和界面体系)对泡沫稳定性机理的探索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尽管对后期的方向有一些认识,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选择哪种起泡剂、选择哪种固体颗粒、选择几种起泡剂来验证机理的正确性、AFM能否在合理的时间内掌握应用以及模型建立等。要对以上问题有清晰的认识还必须查阅大量文献。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共7篇)》相关文档:

学术报告讲座心得体会10-26

学术报告心得感想范文5篇03-12

学术报告的英文开场白03-22

参加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精华】03-24

学术报告新闻稿04-01

大学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学术报告策划书04-21

参加学术报告心得体会总结07-09

关于听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10-17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10-23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范文_学术报告怎么写10-2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