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比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3、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与本文人物的对话交流,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我们将学习《将心比心》这篇课文,学完课文以后,也许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2、作者简介
姜桂华:河北省平泉人,编审。参加过《毛泽东选集》(1~5卷)《刘少奇选集》(上下卷)《朱德文选》等的翻译工作;负责《陈云文选》《邓小平文选》等的定稿工作。主要作品:《将心比心》等。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渎课文,同桌互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教师帮助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
3、课件出示重点词语,学生以各种形式朗读。
4、教师补充多音字。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三遍,思考:
1、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即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第1自然段:写奶奶去商店的时候,一位阿姨为奶奶推开大门。
第2自然段:写一位护士在母亲的鼓励下扎针成功。
第3自然段:揭示了主题——人与人之间需要将心比心。
(出示板书)
2、串珠问题:
(1)奶奶给“我”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奶奶去商店时,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后等到奶奶跟上来才松开手。揭示了人人都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关心与帮助,但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要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
(2)“我”陪妈妈输液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陪妈妈输液的时候,她在护士两次都没有把针扎进血管的情况下,鼓励护士再来一次,第三次果然成功了。揭示了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的道理。
(3)课文前面两个自然段与结尾一段话有着怎样的联系?
课文前面两个自然段分别描述两件将心比心的事情,结尾一段中“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是对第一个事例的总结,“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是对第二个事例的总结。可见,前面两段和结尾一段形成了先分后总的关系。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怎样做到将心比心。
尊敬老人,关爱孩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乘车时我们主动为老人让座,老人摔倒了我们主动去搀扶,小孩迷路了我们主动帮助联系他(她)的家长等,把尊老爱幼的思想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3、什么叫“将心比心”?课文以此揭示了什么道理?
“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课文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4、概括主旨
1、本文通过讲述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能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2、补充板书。
5、课外拓展
推荐阅读——《将心比心》(庄汉夫)
儿子出生了,一生俭朴、任劳任怨的母亲来了,她抱着孙子左亲右亲,暗地里却责怪我破费请保姆。我说等到月末让王婶走,母亲同意了。
下班归来,母亲正在王婶的指导下生火做饭。我说:“你就歇(xiē)歇,让王婶弄。”母亲说:“王婶也辛劳了一整天,我做也是应该的。”
晚上与母亲闲坐,母亲说王婶一家挺难的,丈夫长年卧病不起,儿子上大学,正是用钱的时候,全家靠王婶一人生活,多难呐。
也许是同病相怜之故,不几天,母亲就与王婶相处得极融洽(qià)。两人说说笑笑,如多年未见面的老友。
月底到了,王婶收拾东西就要回家。母亲在房里急急地喊:“你这是干什么,孩子带得好好的,咋能走?该走的是我哩!”
王婶疑惑地看着母亲,母亲说:“家里事多,这里有你照顾,我也就放心了。”
母亲走时,将我送的孝心钱又还给我说:“你就留着给王婶慢慢发工资吧。”我说:“你这是何苦,不想回家却编个理由回家。”母亲示意我轻声,说:“想着王婶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孩子我就心疼。当年你上大学时家里穷得就差没卖房了,那时多苦!将心比心,我怎么狠得下心来逼王婶走呢?”母亲又叮嘱(zhǔ)我:“这半月虽说王婶请了两天假,但都是我叫她回去的,就莫扣王婶工资了。”
我连连点头。
《将心比心》相关文档:
《将心比心》说课稿05-18
将心比心心更宽教学设计10-18
《将心比心》语文教案(精选6篇)10-19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110-31
《将心比心》文档10-31
将心比心11-08
《将心比心》读后感(通用5篇)11-20
将心比心的意思-将心比心的优秀教学设计12-08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8将心比心12-31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