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方言谚语语义的构成及其结构类型
李金梅
【摘 要】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晋东南方言谚语为例,探讨方言谚语语义的构成及其结构,从而全面揭示晋东南方言谚语的语义,为方言谚语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为语汇的研究注入新的力量.
【期刊名称】《长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34)006
【总页数】4页(P20-23)
【关键词】方言;谚语;语义;晋东南
【作 者】李金梅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172.2
一、引语
语是“由词和词组合成的、结构相对固定的、具有多种功能的叙述性语言单位。语包括谚语、成语、歇后语、惯用语。”[1]谚语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是“非二二相承的描述语。”[1]
目前关于谚语的研究颇多,主要是谚语的基本特征、语义特征方面的研究[2],还有谚语的意合法方面的研究[3]。而方言谚语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方言谚语的结构和语义特点方面的研究[4],也有方言谚语修辞特点方面的研究[5]。但是方言谚语语义的构成和基本类型的研究还不多,论文以晋东南方言谚语为研究对象,探讨方言谚语的语义结构类型和语义的构成,对于更全面更深刻了解方言谚语具有现实意义。
晋东南,指山西的东南部,主要包括晋城和长治两个区域。晋东南谚语,指在晋东南各方言点调查而得到的谚语。
二、方言谚语语义的构成
词既有音也有义,谚语也一样,谚语语义就是谚语的含义。词的意义包括概念义和附属义,谚语的语义也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基本语义和附属语义。
(一)谚语的基本语义
如同词有概念义一样,语也有基本义。谚语的基本义是语最主要的起核心作用的意义。谚语是叙述性语言单位,谚语的意义具有知识性,因此谚语具有基本意义。如:“胡萝卜,小人参,经常吃,长精神”(高平)告诉我们胡萝卜的营养价值及其功效。“日落胭脂红,无雨也有风”(晋城)指如果太阳落山的时候有胭脂般红的晚霞,那么明天天气不好,不是有风就是有雨,这是老百姓长期观察天气的经验。“裤带越长,寿命越短”(沁源)形象说明肥胖的害处。谚语的基本义表现为谚语的知识性。
(二)谚语的附属语义
如同词有附属义一样,语除了具有基本义之外,也有附加在基本意义之外的附属意义。其附属意义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文化色彩等意义。
1.感情色彩
谚语的感情色彩义也不独立存在,附属在基本意义之上。感情色彩义包括褒义、贬义及中性义。谚语因为具有知识性,所以大部分是中性的,客观地叙述各种经验知识。如:“不怕慢,就怕站,站一站,二里半”(晋城),客观地告诉人们干活只要坚持不懈,就有进展,相反,干事业最怕停滞不前。如“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晋城)”,说明聚少成多,小力量能决定大事情结局的道理。有的谚语则含有喜爱、赞扬等感情。如“人多计谋高,柴多火焰高(高平)”含褒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高平)”含褒义;“懒驴上坡屎尿多(沁县)”含贬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屯留)”含贬义。“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混世儿捣蛋(武乡)”褒义和贬义同在。
2.形象色彩
词义具有形象色彩,谚语语义也具有形象色彩。
首先,谚语语义具有形态方面的色彩。如“女人心,海底针(长治)”,通过比喻说明女人的心思就像藏在海底的针,很难看清,不好捉摸。“小孩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长治县)”、“人到四十五,正是出山虎(长治市)”等,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具有形象色彩。“东虹日头,西虹雨(壶关)”,本身具有形象色彩,让人在记住天气变化的经验知识的同时,联想到虹的形象。“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壶关)”、“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高平)”等,通过形象的语素传递知识经验,同时让人联想到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
其次,谚语语义具有声音色彩,如“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壶关)”、“直雷雨小,横雷雨大(长治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沁县)”、“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长子)”等。
3.语体色彩
方言谚语的语体色彩义主要体现为口语色彩,因为谚语是人们口头上使用的具有知识性的俗语。口语色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押韵
由两个语节构成的谚语,都是押韵的。如“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长子)”,两个语节最后一个字押“候”韵。“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长子)”押“寒”韵。“没有土垒不起墙,没棍子打不死狼(平顺)”中“墙”和‘“狼”押“唐”韵。押韵有利于说唱,有利于记忆,有助于知识的传播,有利于口头流传。
(2)节奏
谚语是有节奏的。谚语由1-3个语节构成。“语节是构成语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部件’。”[1]语节由语步构成。“语步是由语素和语素组成的‘音步’单位,是根据语的语音节奏划分出来的。”[1]谚语的节奏简单明快。谚语大多由两个语节构成,每个语节的音步有的是“二三式”,如“此地/无朱砂,红土/就为贵(陵川)”;有的是“二二三”式,如“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长治)”;有的谚语由一个语节构成,其音步是“二二三”式,如“七月/十五/挂锄头(晋城)”,或者是“二二二”式,如“奇热/必有/奇寒(长子)”,还有的是“二二一”式,如“风三/圪倒/四(晋城)”;有的谚语由三个语节构成,其音步是“三三二二三”式,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高平)”。从中可以看出,无论谚语由几个语节构成,其音步都是二到三个汉字,因此节奏短小明快,二三音节相间,富有音乐美。谚语的节奏适合说唱,谚语具有口语色彩。
(3)对仗
谚语的口语色彩,还体现为对仗。谚语大部分由两个语节构成。两个语节字数相同,十个音节的如“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壶关)”;八个音节的如“芒种不种,过后落空(晋城)”;六个音节的如“雷声大,雨点下(沁水)”;十四个音节的如“立夏茭籽小满谷,芒种玉茭骨椤椤(沁县)”。无论几个音节,两个语节字数都是相同的。这样的形式是适应了谚语的口语性质的。
4.文化色彩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活化石。”[6]谚语也不例外。方言谚语传播了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借助谚语流传古今。
(1)谚语隐含地方风俗
有些谚语反映了地方风俗,具有地方文化色彩。如“冬至节教书的(沁源)”,在沁源有在冬至这个节令请老师吃饭的风俗。“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长治)”,长治在闺女出嫁上轿前,会给闺女准备三颗鸡蛋和一壶酒。“闺女肉,一斤二块六(高平)”,高平在送闺女出门前,会和男方索要离娘肉、离娘面,说明当地普遍存在一种思想,即“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长子)”,可见长子谚语则比较直白。“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晋城)”,在晋城,则有清明时节插柳、过端午节时在门上插艾草的风俗。
(2)谚语隐含地方传说
有些谚语则传播了地方上特有的传说。“茭圪榄打狼两着怕(沁县)”,茭圪榄即玉米杆,当地传说玉米杆是狼的舅舅,用茭圪榄打狼,狼会害怕,可见老舅在家族中的地位是极高的,反映了当地人们的传统思想。“六月十三,水淹刘家川,六月二十四,水淹白马寺(晋城)”,刘家川是晋城北石店镇的一个自然村,白马寺即晋城的白马禅寺,坐落在在晋城城北山巅上,气势宏伟,规模宏大,关于白马阐寺,有相关的传说。
(3)谚语隐含了地方特产文化
有些谚语则传播了地方特产信息。“穷西关,富南关,生意买卖在东关(阳城)”,清朝时期,阳城县城十分繁荣,商业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关。“高平萝卜巴公葱,阳城白菜沁水峰”说明高平的萝卜质量好,巴公的葱出名,阳城的白菜家户喻晓,沁水的山值得一看。“沁源三件宝:蘑菇、木耳,剃圪脑”、“人有三曲戏,到老不怄气(晋城)”等。
三、方言谚语语义的结构类型
方言谚语由语节构成,语节作为一个构成谚语的单位,也有意义。方言谚语语义的结构,是指谚语的意义和语节意义的关系。
(一)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
1.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一致
有些谚语的字面意义就是实际意义,如“天黄有雨,人黄有病(平顺)”、“话说三遍淡如水,再说三遍磨驴嘴(晋城)”、“日落云,不到明(晋城)”、“鸡不上架,明天要下(晋城)”、“春天猴儿面,阴晴随时变(晋城)”等。
2.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一致
有些方言谚语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不一致。首先,有些谚语的实际意义是字面意义的引申义,如“多唤一声哥,少上十里坡(晋城)”,指遇到事情多问问,不会走弯路;并不是说多叫几声哥哥,不上坡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家有二两醋,不用请大夫(晋城)”指多吃醋,对身体有好处,并不是说家里有了醋,就不会生病,不用请大夫了;“想着五谷吃着六谷(晋城)”指人心不足。其次,有些谚语有两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都能应用。如“天热不忘拿(hǎng)衣裳,肚饱不忘拿(hǎng)干粮(高平)”,表面意义是“天气热但还有冷的时候,不要忘了拿衣服,肚子饱了还有饿的时候,不要忘记拿干粮”;深层含义是“居安思危,富裕时不要忘了精打细算”等。再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陵川)”,指老鼠跑到了街上,大家都会喊打,也指不要犯了众怒,否则会遭到大家的唾骂。还有“白天游街走四方,黑夜熬油补裤裆(高平)”,一指白天玩,黑夜才要缝缝补补;二指什么事情拖到最后才干,不早做准备。
3.深层义产生的途径
对于既有字面意义又有实际意义的谚语而言,如果说字面义是浅层义的话,那么实际意义是谚语的深层义,从浅层义到深层义,产生的途径是什么?值得我们去深挖。一般来说有三个途径。
(1)引申
有的谚语的深层意义是由字面意义引申而来。如“狗改不了吃屎(沁源)”由“狗天生就喜欢吃屎”联想到“有些人干坏事是本性使然”。再如“闷头狗,暗下口(长子)”由“不爱叫的狗经常暗地里咬人”联想到“指不爱说话的人常在背后干坏事”。还有“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长子)”,由“胖人是一口一口慢慢吃起来的”联想到“什么事情都需要循序渐进”。
(2)抽象
有的谚语的深层意义是由字面意义抽象而得到的。通常谚语的表层义是个别的,具体的特征,但却具有普遍、通用的特质。如“打了缸说缸,打了盆说盆(黎城)”,字面意义很具体,但是很容易把这个道理升华,即“就事论事”,由具体到抽象。“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高平)”,深层义即“瞒哄是相互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长治)”,深层意义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3)概括
有些谚语深层意义是由字面意义概况归纳得到的。如“花开引蝶,树大招风(沁县)”讲的是两种事物的两种自然规律,但二者有相同之处,即“发达了就引人注目”。“钱难挣,屎难吃,王八好当气难出(陵川)”,通过三件有相似特征的具体事理说明一个道理“什么事情也不好干”。“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两个语节说明一个普遍的道理:什么事情只有自己亲自体验一下才能知道其中的滋味。
(二)衬托意义和中心意义
方言谚语的语义不仅可以从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角度分析,还可以从衬托意义和中心意义的角度探析。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中心意义在后一语节,前一语节起到衬托或兴的作用。
有的谚语前一到两个语节起到衬托的作用。“吃不穷,穿不穷,打划不到一辈子穷(平顺)”,中心意义是指不会计划会穷一辈子的,而吃是吃不穷的,穿也是穿不穷的。“天上下雨地下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长子)”指小两口打架不会记仇,一般会很快和好,和天上下雨地下就会流水一样自然。“不怕吃饭拣大碗,就怕干活爱偷懒(晋城)”指用人就怕用了爱偷懒的人。有的谚语前一语节起到兴的作用。如“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高平)”,前一语节和后一语节一起构成比喻。如果说后一语节是本体的话,那么前一语节是喻体。人的一生是有祸有福的,就像天气有时候有风,有时候是多云一样。再如“火要空心,人要虚心(沁源)”,指人要学会虚心才会有进步,就像火只有空心了才着得旺是一个道理。还有‘不会烧香得罪神,不会说话得罪人”意思说不对话会得罪别人,就像烧不对香会得罪神仙一样。
2.主要意义在前一语节,后一语节起到衬托或兴的作用。
有的谚语后一语节起到衬托的作用。如“一行服一行,糯米服砂糖(壶关)”,主要意思是世间有三百六十行,哪一行也有自己的技术。“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高平)”,指世界上每一种东西都有自己的天敌。“粪是农家宝,庄稼离了长不好(壶关)。”意思粪对庄稼来说很重要。有的谚语后一语节起到兴的作用。“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平顺)”主要意思是人活在世上是有自尊心的,就像佛在佛界是需要别人尊敬一样。“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长治)”主要指人活在世上顾的是一张脸,就像树是依靠一张皮活着一样。“人和人交心咧,白菜萝卜论斤咧(沁源)”意思人和人是用心来交往的,就像白菜萝卜是论斤来卖一样。
四、结语
方言谚语客观存在于群众的口语中,并且丰富有趣,值得我们去挖掘。关于方言谚语,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研究,如同义谚语、反义谚语、方言谚语与方言之间的关系等。方言谚语的探讨,对于古代汉语的研究、地方文化的研究都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7,162,86,82.
[2]寇福明.论谚语的语义特征[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1):63-66.
[3]沈怀兴.汉语谚语中意合法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72-80.
[4]袁圣敏.方言谚语结构语义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1):25-30.
[5]辛菊,关磊.山西方言谚语的修辞特点[J].晋中学院学报,2009,(2):15-21.
[6]曹炜.现代汉语词义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0.
《晋东南方言谚语语义的构成及其结构类型》相关文档:
晋东南方言谚语语义的构成及其结构类型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