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鄂 豫 绥靖 阻遏 锐不可当”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3.了解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5.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学会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地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希望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之手。
二、背景简介:
一九四九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 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派依然负隅顽抗, 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的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 和朱德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 新华社播发了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战况。22日夜,又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横渡长江》。
三 、作者简介:
,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某某某某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某某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四、预习检测: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 某某( ) 荻港( ) 溃退 ( )
歼灭( ) 绥靖( ) 瑰宝( ) 负隅顽抗( )
高屋建瓴( ) 气势磅礴( ) ( )
2、理解下列词语。
锐不可当: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噙:(嘴或眼里)含着。
经久不息:长时间的不停下来。
神圣:极其崇高而庄严的。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盛事:盛大的事情。
沧桑:“沧海桑田”的略语,意思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界变化很大。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如期:按照期限。如,依照,按照。
嘉宾:尊贵的客人。嘉,美好。
后盾:指背后的支持和援助力量。
框架:这里比喻事物的组织、结构的。
前锋:先头部队。
业已:已经。
人士:有一定社会影响的人物。
构想:形成的想法。
肃穆:严肃安静。
五、知识: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六、初读感知:
听读课文,你能根据新闻的主体部分绘出三路军渡江的示意图吗?
七、再读感知:
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2、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3、思考(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人数之多(兵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战线)之长
“冲破敌阵”—— 攻势之利
“横渡长江”—— 事件结果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八个字写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战绩辉煌。
思考(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并找出文章的议论句。
主体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三层
八、合作探究: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的作战情况?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3、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电头:电头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括号里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九、揣摩语言
1、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某某、某某线,到达繁昌、某某、青阳、荻港地区,共渡过了30万人。
2、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某某、某某线,渡至繁昌、某某、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越过”只表示经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突破”表明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 ,且文字简洁有力。
“共”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
3、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4、不料正是汤恩伯到某某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了。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某某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只是一般交代了时间,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小结: 可见这则新闻的语言用词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另外还有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益得彰(如“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文气十足;“不想再打了”“都很泄气”——非常口语化),各有妙处。
十、课堂拓展:
请找出下面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温家宝强调加强应急管理工作
国务院于7月23日在京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加强全国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管理工作,必须做好健全组织体系、运行机制、保障制度等工作。
十一、板书设计:(见课件)
第二课时
一、 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二、听读课文《中原我军解放某某》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三、整体感知:再读课文,请找出本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
标题: 中原我军解放某某 。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某某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某某。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某某到 放弃某某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二层:由某某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三层:预言某某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 :某某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X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X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X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某某一带。
四、合作探究:
1、某某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2、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某某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某某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某某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五、课堂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某某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布置作业:
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八年级语文上册 1《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档:
新人入职工作计划(精选6篇)09-08
优秀新人的获奖感言(精选8篇)09-30
新人入职工作总结范文_新人工作总结5篇10-07
新人入职月度总结范文(通用5篇)10-07
新人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五篇10-07
新人工作总结10-07
销售新人入职工作计划3篇10-09
新人入职一周的工作总结范文10-09
新人入职一周工作总结6篇10-09
新人入职一周的工作总结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