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论语》十则 _七年级语文教课方案
10 《论语》十则 教课方案
一、教课目的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利地朗诵、背诵课文。
③累积成语、格言、警语,能比较反思自己。
二、教课要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 收集资料:认识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略;认识《论语》的主要内容;收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掌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课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
②朗诵、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课方案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积厚流光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
过许多灿烂千古的文化巨人, 为我们留下了极可贵的文化遗产, 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
响。即便在今日,其精髓部分依旧为人们所效法。下边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学习《 〈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期间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是我
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首创人,被尊称为 “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流传,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以致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 “语言的论纂 ”,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假如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含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能够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品涵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朗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诵示范。学生领会语气、语调、停留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21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教课目的
1.朗诵、翻译文言课文。
2.理解累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经过描绘 ”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要点:目标 1 目标 2
难点:目标 1
课前预习
1.查词典,读准以下加点字的音。
豁然( huo)严然( yau)阡陌( qian mo )诣( yi )
2.熟读课文,查词典,参照课文说明,试翻译课文。
教课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有感) 3
二、、创建情况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过 ”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 《桃花源记》 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断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此刻我们一同随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1.抽学生进行作者简介,教师增补。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衰败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很有壮志博学能文,率性不羁。当时社会混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因为不满政界的丑陋,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此后过着 ”躬耕资 ”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苦、赢疾一同摧残着他,六十三岁逝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 内容多描绘乡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 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肯与统治者狼狈为奸的崇高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悲观适世的要素。
在形式上一反当时脆而不坚的文风, 明亮清爽, 朴素自然,擅长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色,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短委婉而富裕神韵,对后辈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三、课文剖析
1.朗诵课文。 (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 (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说明的词语。 (增补说明以下)
为业:靠 糊口。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其他。鲜美:娇艳漂亮。异:惊诧。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爽朗:宽阔光亮。平旷:平展宽阔。
属:类。悉:全。信然自乐:愉悦,称心如意。所素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探询
信息。先世:先人。老婆:老婆子女。邑人:老村夫。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
之,从这里。间隔:隔离了来往。皆:都。叹惋:叹息,痛惜。延:请。语告:告诉(他)
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会,卧
·怯。这样:像这样。遣:派。
欣然:快乐地。
四、口头堂上练习
(投影显示)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娇艳漂亮
芳草鲜美
今义:(滋味)新鲜)
交通 (古义:交织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老婆 (古义:老婆子女
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断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不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用说
不论魏晋
今义;不论(连词) )
这样 (古义:像这样
说这样 今义 :这样)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由,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 :延长.延长)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望。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 :舍弃 便舍船 寻 :找寻 寻向所志
房屋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到处志之 向: 从前 寻向所志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四、教师小结(达成目标 3)
本文 .写作年月大概是宋永初二年( 421 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因为他和农民靠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梦想,
因此写了这篇记和诗。五、部署作业
A、背诵全文
B、思虑课后练习题。
C、写一读后有感。
六、讲课精要:采纳学生自主试译,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课目的
1.背诵文言课文。
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
3.认识作者经过描绘 ”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
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要点:目标 2 目标 3
难点:目标 3
教课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有感) 3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导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同剖析文章的内容。
三、课文剖析
1.朗诵课文,抽查一男同学背诵课文。 (达成目标 1)
2.请一学生讲讲文章的大体内容。
3、教师出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虑。 (达成目标 2)
(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如何描绘桃花林的自然风景的?
(3)作者如何描绘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4)作者如何描绘桃花源人的热忱好客的?
(5)桃源人见渔人为何 ”乃大惊 ”?
(6)渔人 -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何 ”皆叹惋 ”?
(7)局内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由是什么?
(8)渔人出桃源时, ”到处志之 ”,为何再往时,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9)为何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日应当怎么谈论?(目标3)
4、抽查回答,学生不一样建议发布。
四、小结(达成目标 3)
全文以武陵渔人出入桃源的行迹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
源的所见所闻所历,走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况,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波折回环。它虚假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峙的美好境地,寄望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应了广大人民的意向。 (中心思想)
五、部署作业
A 、达成课后练习 3、 4、 5。
B、依据练习 2 写一小段文字。
C、写一篇读后有感,字数不限。
六、讲课精要:经过问题式教课法,让学生理清文章线索。
七、教课后记:
21 桃花源记由范文先生网教课方案频道 https://收集整理,版权归作者全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 (823 或 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又名。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读了白居易这诗,忧如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为感觉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 相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好多。 这诗到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色, 把刚才披上
春季外套的西湖,描述得生机勃勃,恰到利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山峰矗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
也是全湖一个特别的标记。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有了第一句的表达,这第二句的 “水
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
重重叠叠的白云, 和湖面上涟漪的波涛连成了一片, 故曰 “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 ”一句,
勾画出湖上初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 从莺莺燕燕的动向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熟睡
中清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述了出来。莺是歌手, 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色;燕是候鸟,春
天又从北国飞来。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 成为春季的象征。在这里,诗人对四周事物的选择
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仔细入微的。说 “几处 ”,可见不是 “到处 ”;说 “谁家 ”,可见不
是“家家 ”。因为这仍是初春季节。 这样, “早莺 ”的 “早 ”和 “新燕 ”的 “新 ”就在乎义上相互生发,
把二者联成一幅完好的画面。因为是 “早莺 ”,因此抢着朝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
为是 “新燕 ”,因此当它啄泥衔草、修建新巢的时候,就会惹起人们一种乍见的愉悦。谢灵运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二句之因此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因为他写出
了季节改换时这类乍见的愉悦。这诗在境界上颇与之相近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色,范围是宽广的,它从 “孤山 ”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 “湖东 ”
风景, 归纳到 “白沙堤 ”。前面先点明环境, 而后写景; 后边先写景, 而后点明环境。 诗以 “孤山寺 ”起,以 “白沙堤 ”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变换,不见印迹。构造之妙,
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 “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一瓢诗话》 )。这类 “章法 ”上的 “变化 ”,
常常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仔细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 “条理 ”的。
“乱花 ”“浅草 ”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色,但是它和 “白沙堤 ”却有密切的联系:春季,西
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但是这平展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屡次。 唐时, 西湖上骑
马游春的民俗极盛, 连歌姬舞妓也都喜欢骑马。诗用 “没马蹄 ”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
前现成风景。
“初平 ”“几处 ”“谁家 ”“渐欲 ”“才能 ”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穿成一条线索,把
初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 但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 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乱花渐欲迷人眼 ”这一联里,流露出另一个信息: 很快地就会如花似锦开遍,湖上镜台里即
将出现艳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 “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续昭昧詹言》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
妙处, 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 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
之美所赐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觉。所谓 “象中有兴,有人在 ”;所谓 “随物赋形,所在充
满”(王若虚《滹南诗话》 ),是应当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从
《诗五首》相关资料: 《钱塘湖春行》赏析由范文先生网教课方案频道
作者全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 !
https:// 收集整理,版权归
狼 .教课方案示例二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 )知识教课点
1.通译全文。
2.剖析屠户和狼睁开格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 )能力谰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实质,
领会屠户心里世界的变化过程,
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
辑思想能力。
(三 )德育浸透点
联合小说主题, 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中的确存在假、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四 )美育浸透点
恶、丑等灰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
这个故事构造精良、 情节波折、 指引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绘中领会屠夫敢于斗争,
的精神美。
二、学法指引
擅长斗争
1.本文故事性很强,教课时,可采纳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或基础较好的学生先讲故事,再
在此基础上指引学生频频朗读,如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以达到铭刻于心的目的。
2.查阅工具书,联合课文说明,打扫文字阻碍,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要注
意分辨。课文中有些词语在不一样的句子中的不一样用法,如 “故、前、敌、顾、洞、隧、止、几何、股 ”等。
3.频频朗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意会小说的生动描述及作品的中心思想。
4.掌握故事的初步、发展、热潮和结局,理清层次线索,剖析小说是如何经过动作和神情
描绘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表现各自的性格特色。领会一波三折、富于变化的情节特色,
文中狼和屠户两方矛盾的白热化的转变过程是 “顾野有麦场 ”的描绘,出色细腻,值得回味。
5.在掌握作品中情意思的基础上,对作品做拓展性思虑:这只是是在写狼吗 ?
经过思虑作品给人们的启迪,仔细体会谈论性文字的深刻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意义。
三、要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本文教课的要点和难点在于对情节和主题的掌握上。 要经过指引学生熟习课文, 在充分认识屠户与狼之间攻防变换和最后结局的基础上加以解决。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诵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文言实词以及 “眈眈相向 ”、谈论性句子的卡片,进行知识累积。
3.投影仪。
4.有条件的可制作多媒体 .课件,成效会更好。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熟读课文,依据说明试试翻译,认识故事梗概。
2.剖析屠户和狼睁开格斗的情节和过程。
3.思虑、归纳小说的主题。
4.背诵全文。
七、教课步骤
导入新课
一提起狼这类动物, 同学们立刻就会心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 残忍的仇敌之一。 自然.对
于狼的实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东郭先生不是就差点被狼吃掉吗 ?今日,我们
再来叙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狼之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 ·狼三则》,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 清代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斋 ——
聊斋所题的春联是: “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赐予他极高的谈论。
(一 )明确目标
1.掌握要点词句的翻译,认识文章粗心。
2.理清小说的情节构造。
3.剖析、归纳文章的主题。
4.熟读、背诵课文。
(二 )整体感知
学生参照文下说明,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认识粗心,思虑、剖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三 )要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翻译要点词句,疏导文义。教师出示小黑板,要修业生参照文下说明或依照自己的理解
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狼之并驱如故 —— 两只狼像本来同样一同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 —— (屠户 ) 唯恐前后都遇到狼的攻击。苫蔽成丘 —— 覆盖成小山似的。犬坐 —— 像狗似的坐。洞其中 —— 在其中打洞。狼亦黠矣,而瞬间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 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诈手段又能有多少呢 ?只可是 (给人 )增添笑料罢了。2.剖析小说的情节。
第一,指引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多数,前 4 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表达故事情节;
第 5 自然段为第二部分, 作者发布谈论。 而后要修业生剖析第一部分, 依照故事的初步、发展、热潮和结局归纳每一层次的粗心,谈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址和矛盾的两方。这是故事的初步。
第二自然段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将就让步和狼的凶狠贪心。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 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坚决决断和狼的不甘罢手。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英勇警备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热潮和结局。
剖析完情节后,要修业生复述,加以稳固。
3.归纳小说的主题。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消亡,这是为何 ?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迪 ?
学生思虑、 谈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 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同样阴险狡诈的恶权力;不可以存有想象、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擅长
斗争,这样才能取获成功。
(四 ).总结、扩展
这篇故事揭穿了狼贪心、 残忍和狡诈的天性, 赞誉了屠户的机智英勇。 故事的语言简短生动,主要经过动作、 神情描绘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 依照故事的初步、发展、 热潮和结局睁开两方的矛盾和斗争。 经过学习这篇文章, 我们大家要懂得:对待像狼同样的恶权力,一定敢于斗争、擅长斗争,才能取获成功。
(五 )部署作业
1.背诵、翻译全文
2.解决课后练习二、三
狼教课方案示例二由范文先生网教课方案频道 https://收集整理,版权归作者全部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语文-《论语》十则_七年级语文教案》相关文档:
《论语》名著读书心得优秀5篇09-12
《论语》的读书心得600字左右09-12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5篇_109-12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5篇)09-12
读论语心得体会500字范文10篇09-12
《论语》读后感(通用20篇)09-12
读《中国文化名著之论语》有感[精选5篇]09-12
《论语》读书心得09-12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09-12
论语读后感(12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