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文化名著之论语》有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其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品德修养、伦理道德和教育原则等多个方面,虽然它是一部用简单文字记载孔子与弟子之间,孔子弟子之间以及弟子与再传弟子之间对话的那些教条式名言懿行,但却是经过门人弟子们的悉心编排,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但在《论语》中,孔子也提了重要的观念“礼”。孔子认为,“礼”是人们内在的真挚情感的外化,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礼”,孔子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达到皇帝的“仁政”境界。孔子的立意,并不是一时的成败得失,而是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百姓的幸福安定。正因为如此,他不向当时的统治者妥协,而是竭力推行自己的主张,“知不可而为之”体现了他济世救民的圣人情怀。
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却包含了济世救民的大道理。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例如“学习革命”与教育理论创新、以“仁”为核心的古典人文主义、论“孝”、励志有为的人生观、取之有道的财富观、豁达健康的生活观等,很多都是我们民族以致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磨灭、不可摧毁的永恒价值。
孔子在只有高官子弟才有机会学习机会的背景下,创设私学,教书育人。《论语》首篇《学而篇》首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之后能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它,不是很愉悦的吗?有知心的朋友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的吗?自己不被他人了解也不恼怒,不就是君子吗?到底怎样才叫君子呢?在古代,除了位居高官者外,君子多指具有相当道德修养的人,这些人能把学过的礼节、音乐、技艺
等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应用它,如此不是很值得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赶来,把酒临风,畅谈人生,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如果能调整心态,常持乐观精神,就会发现世界是如此的美好,人性是如此的善良,阳光是如此的灿烂,因为具有相当道德修养的人,胸襟较常人宽广得多,所以孔子教诲他的弟子们:“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现代,这句话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它没有随着时间的飞逝而消失,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是有很强教育意义的。我们要在学习之后,按时地复习,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它,做到学以致用,不是一件很愉悦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找,坐在一起聊天,谈天说地,聊各自的理想,分享各自有趣、快乐的经历,不是一件很快的事吗?自己不被他人了解,有什么好恼怒的呢,何必为别人跟自己过不去呢,更何况很多伟人不也是很少被人所了解吗,比如说孔子,柏拉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小到宿舍,虽然我宿舍只有四个人,都是来自农村的,尽管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少君直接豪爽,讲信用;丽云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艳梅能说会道,聪明可爱;我嘛,比她们就逊色很多了,可是我能写一笔好字哦。大
到一个班集体,我班虽然只有32人,但是就在这个小的集体里,却藏龙卧虎,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我们是读书数学的;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作为圣贤,很少夸奖人,可是他对他的得意弟子颜回,却很少吝惜自己的语言。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来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不迁怒,不贰过,多么深刻的哲理啊!颜回正因为好学,才具备了这两个优点。学习能够陶冶性情,增加涵养,一个人如果在恼怒时,不拿别人当自己的出气筒,乱发脾气,正是平时长时间学习改变气质的结果。同样的错误,不犯第二次,也是一个人有修养,能自重的体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该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在一个简陋的环境中,我们能
够从容面对,这固然可喜,但还不如那些没有抱怨的人。即便没有抱怨,也不是最坦然的,因为最高境界是乐在其中。颜回何以如此让人敬仰?关键是一个“道”字。则有安贫,才能乐道;也只有乐道,才能安贫。无怪乎孔子发出了由衷赞叹:“贤哉回也!”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应自得其乐。这正是孔圣人要告诉我们的。
在今天,有多少人能像颜回一样,不迁怒,不贰过呢?有多少人能像颜回一样,在清贫困苦时,还乐在其中呢?应该很少吧,也许现在很多东西先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高了,追求的不再只是温饱问题了,可是产生的问题也变得复杂了。就算生活富裕了,有些人还是不能像颜回一样,乐在其中反而更多忧愁,自己遇到不快乐的事,就发泄在自己身旁的亲朋好友身上。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虽然生活并不怎么富裕,但是温饱不成问题,尽管达不上发展和享受水平,但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生活挺开心的。说实在的有时简单就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现在,有些人尽管拥有很多钱,但是他们并不快乐,反而成了钱的奴隶,一生都在为钱忙绿着,尽管够用了,可是觉得还不够满足,想拥有更多,去追求更高的欲望。一个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欲望是一件好事,人活着不能没有欲望,但是那无止境的,像无底洞的,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欲望,是可怕的。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意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它,因此他自己总是不吝惜称赞自己弟子的颜回,并且他还觉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见孔圣人对财富观的看法是多么的看得开。孔子的很多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在时代的发展下,有些显得过时,但是他还有很多思想在今天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如教育理论创新;以“仁”
为核心的古典人文主义;孝道;励志有为的人生观;取之有道的财富观;豁达健康的生活观等等。虽然这些告诉我们的都是生活中最简单的东西,但是它却把我们内心深处的良知激活了。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态度。它教我们要懂得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人。学习《论语》,从中可以体会到,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第二篇:读《论语》有感集锦读《论语》有感集锦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论语》有感1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一般的《论语》共二十章。
《论语》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等章节。
《论语》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学而》里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就是孔子说:“别人不了解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还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的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从《论语》中懂得了许许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讲信用;做人一定要仁爱;做人一定要知错就改!我知道了读书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吃劣食为耻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讨论真理的;我还知道了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衣衫简陋的老奶奶乞讨,我本来不想理,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便把我三个月零花钱都捐出来。还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亲戚朋友们炫耀,后来读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便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大,虚心跟别人学习。
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是《论语》,让我知道了这大千世界的丑态和美态。以后,我一定严格遵循《论语》条条名言警句,做一个好孩子!
读《论语》有感2
以前对于《论语》只是片面的点点滴滴的了解一些,读书活动使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闲中粗读了于丹教授的《〈论语〉感悟》一书,对其中的道理虽然谈不上大彻大悟,但也收获良多。
《〈论语〉感悟》是于丹教授继《〈论语〉心得》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础上,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烹饪高手,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理。
看过“孝敬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孝敬”仍然现代社会道德素质的朴素的起点。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过“智慧之道”,使我们懂得了“智慧”是一种思维方式,拥有了知识并不代表拥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以知识作为积淀,以智慧来努力提升我们的境界。
看过“学习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纷纭复杂,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那些东西真正有价值,才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来建设祖国,回报社会。
看过“诚信之道”,使我们懂得了“诚信”虽然中国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个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基本的道德水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从内心的真诚出发,建立和守住信誉,就一定会建设起一个诚信的社会。
看过“治世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德政”作为《论语》“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个文明走过两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为保障的社会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能发挥它的功能。
看过“忠恕之道”,使我们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诚于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这样的心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不管这个世界如何纷乱,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过“仁爱之道”,使我们懂得了“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仁爱就是仁者爱人,仁者爱人就是用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如果我们生活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里,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人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但是当我们把这些压力看作是一种学习,看作是一种动力的话,可能我们工作起来会轻松很多。这种轻松更多的表现在心情与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谅解,以诚待人,勤奋工作,那么我们收获的将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读《论语》有感3
《书海拾珍》一书出版了,翻阅完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我不由自主地又拿起已拜读多遍的《论语》。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一直引导着我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弟子之间讨论上自尧舜禹下至春秋列国天下大事和修身治学,人伦国事等文化道统的语录汇编。全书共有20篇,内容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得到很多的启示。
一、孔子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
对学生进行仁、义、礼、智、信、直、勇等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将人格培养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考虑传授知识。
二、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善于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孔子把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事而教,因教启事,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孔子深知,人的个性和资智有着很大区别。他曾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在中等以上,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习;如果智力在中等以下,那就不必了。同是问“孝”,孔子给子游、子夏、孟武伯和孟懿子的^答~`案就各不相同;同是问“仁”,孔子对子贡、子张颜渊与樊迟的回答也不一样。他的不同,是解释的方式、举例的深浅因人而异,最终目的是要使每个学生循序渐进,直达中心。
孔子善于巧妙地启发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把死教材灵活应用。他强调必须重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也。至于如何启发,在于老师的随机应变,因势利导。
三、孔子是“言传身教”的第一个倡导者和实践者
孔子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比说多少道理都有用,也更有意义,因此他时刻提倡“身正”。孔子一生中,几乎天天都有弟子跟随左右,处处以行动和人格感召,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他的感染。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应该记住“身教重于言教吗”?
四、对于学习态度和方法,孔子也有明确的论述。
他教学生学问,一要学思并重,二要下学上达,三要由博而约。学就是读书,单读书而不用思想,就成了死读书;单用思想而不读书,就是胡思乱想。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要一面读书一面想,一面想一面读书,这样功夫与灵感并到,才能获得真实的学问,才不会盲从或想入非非,才不会对事理妄加揣度,乱下判断或一味主观、固执己见。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故、毋我”。做学问要从基础着手,一步步往高处走。做学问没有捷径,最高明的道理也是从最低浅处得来,每个人都要从事事物物的日常生活了解宇宙之大道。这就叫“下学而上达”。学问通达到一个广大的范围,就要选择其中一点,作高深的研究,这就叫“由博而约”。能由博而约,才能获得学问上独到的造诣。
孔子还是坚持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典范。他与学生平等相处,亲密和谐。子路对他拜见南子很不满,他一边解释一边发誓,而不摆老师的架子。他的学生经常与他辩论,他也不认为是对师长不敬,反而认为学生这样做可以使道理越辩越明。学生们仰慕他的博学多闻,崇拜他的完美人格,眷恋他的和蔼可亲,所以有些弟子在孔子一生不得志的情况下始终追随着他。
孔子晚年,许多学生奔赴各国去从事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学术研究、商业贸易等各种活动其中有许多人成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教育家、学者、富商,有的甚至成为王者之师。这自然与孔子科学的教育思想有直接的关系。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啊!
在施教的过程中,孔子为后人留下不少至理名言,诸如“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这些指导人生的格言警句,将永远流传后世。
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传统固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他的教育方针、教学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新课程理念不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吗?与孔子相比,我是那么渺小,但我愿把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读《论语》有感4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经初始创成。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其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被称为“论”。
作为儒家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学——顾名思义学习,衍生的还有努力、勤奋等方面。
《论语》中有这样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以上所说的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学习的三个类型:学与思的结合、注重复习、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学习,包括读书。书是美好的,储藏着从古至今的天地之精华。如果说读书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交谈,那么,学习是与前人的智慧交流,继而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而充实。
行——指一个人的行为处事、言行举止,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举个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同时也表明孔子对人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见解。我们常常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我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
除此“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些语句或多或少阐明了不少人生的真理。告诫我们与人相处之道。
学行——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句话我认为可以简要的概况上述两点,当你有所学,才能有所知,有所感悟。首先说“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是人生观、世界观,是做人原则。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明白每个年龄段应该做好该做的事,不倚老卖老,与时俱进。这就是不逾矩,既要讲究生命规律,也要遵守社会规则。
用一句话来说“听一位老者讲社会、人生,如沫春风。”
读《论语》有感5
七月,盛夏。日子波澜不惊,此时,窗外雨水滴答,清脆悦耳。雨点溅落在窗台上,风吹着雨丝穿过窗户,一阵凉意。这样慵懒的时刻,捧一本书,在文字里度过。此季的主旋律,源于一本《论语》。
书桌上,静静地躺着《论语》,思绪又飘到了刚刚接触《论语》的时候。记忆里,简陋的初中课本,我还是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不知道鲜花的芬芳,懵懵懂懂的跟着老师读、念、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时的感觉很困惑,天天做作业,不是复习就是预习,哪来的愉悦?
现在想想,那时虽读《论语》,始终一知半解,参不太透。偶尔提及,只是人云亦云的胡诌几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后来,偶遇旧书摊,附庸风雅地淘来一本线装的《论语》繁体本,一行行繁体竖字,硬着头皮读了一遍。说实话,那一遍没读懂什么,只读了一些表面的文字而已,得出结论:《论语》难读!在没有小说看的日子,偶尔也会翻翻那早已发黄的纸页,只是依然无法读懂其意!
再读《论语》,正是于丹热播的时候,那个时候不叫读了,是看。于丹教授声情并茂的解读,我又一次翻开那本《论语》,泛黄的书页由于岁月的风蚀,留下了时间的沧桑,失去了特有的那种书香,有些霉味,但这并不影响我徜徉在经典里。那些日子,孔夫子亲切得犹如邻家老伯,“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论语》也不再深不可测、高不可及,那些似曾相识的警句、良言迎面扑来……而我如遇故知,信矣!
轻轻地合上书卷,穿越2500年风云的华光,惊觉这一团燃烧了数千年却依然熊熊的火焰,跨越漫漫时空,仍然照亮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等,我能做的,只是,跨越千年的距离,了解你,仰望你。不为别的,只为贴近你的'温暖。
读《论语》有感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行行圣人言映入我的眼帘。对,今日,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言语简略,却是意义非凡,耐人寻味。
就如这么一句话“温故而知新”,如此简短几个字,却是精确明了地概括了学习的精髓。这让我想起往日的情景:在一节课后,我们会在自由活动课中复习当天重要又深奥的知识点,就在这时间中,虽说是自由活动时间,可在旁的几个同学心血来潮,聊天聊得热火朝天。而第二天呢,大家的学习效果是天壤之别。因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在我们身上得到实际验证。
而那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阐明了学习要讲诚信的真谛。虽然能人懂得的学问很多,但也总会有“有所不知”的事情。这也正是我们平时讲的通俗语“不懂装懂就是饭桶”,这些自认“无所不知”的人错失了“求问”的体验,不懂谦虚并耐心地向比人请教。正如“学问学问,既学又问”嘛,这也反衬出那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些话在中国是家喻户晓,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这样做呢?回想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不懂“问”的意义,只是上课专心致志地听讲,课后温习一下了事,没有真正领悟到“问”问题的重要性,害得我没有完全跟上老师的节奏,甚至有些知识还只是一知半解,一味的追求只要跟上老师的步伐。直到二年级,我渐渐意识到问题所在,需要调整学习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知识点会课后抓紧复习,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很意外,成绩在班上从前二十名冲到前十名。三、四年级,我发现学习越来越轻松,成绩也显著提高,每次考试基本都能名列前茅。
可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严谨的求学态度也被后人所称道。同伴间的学习,各有特点,也总是各有成就,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然而当今社会,总有些人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结果只能导致没有任何发展。
《论语》这本书脍炙人口,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让我们成为有学问的人,全面发展,走向幸福成功之路。为父母效劳,为国家做贡献,让读者受益匪浅,你愿意读一读吗?
读《论语》有感7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困惑:
父母对孩子关爱得无微不至,却常常招致孩子的反感;
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却常常做出彼此伤害的事情来;
有时费尽心机想和领导、同事拉近关系,却常常适得其反。
为什么会这样?
怎样的关系才能称作“好”呢?
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所谓“过犹不及”。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读《论语》有感8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论语》。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愈来愈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应该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很多,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会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时间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们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是“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
读《论语》有感9
有人说,阅读是汲取精神的食粮;有人说,阅读是接受灵魂的洗礼。但我说,阅读是开启新阶层的人生,每读一本书,我都感到自己在蜕变,在成长。书,就像一个引路者,它引导着我脱去幼稚的外衣,变得更加沉稳,智慧,向着知识大道走去。而《论语》这本儒家名著,是众多书籍中给我启发最深的一本书,每次读到这本书,我都能从中发现更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人生智慧。童年,在阅读中慢慢成长……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听到的名言。那时,我才七岁,但也懂得了“自尊”,经常满怀嫉妒愁闷,老是想着如何超过别人,抬高自己,这时,我看到了《论语》中的这句话。顿时,我如同挨了一记闷棍,我明白了整天想着如何抬高自己,想这想那,成天忧虑是小人之举,不仅没能如你所想,还白白浪费大好时光。而君子,心胸宽阔,宰相肚里能撑船,与小人相比,显得多么有气度!我立刻提醒自己平时要“制怒”,拥有宽广的心胸。从此以后,我一旦发现“嫉妒之魔”出现,我就会告诉自己,这是平庸的表现,只有市井小民才会这样做,道德高尚的君子,心怀如天般宽阔,我要克制住自己。从此以后,我生气的次数大减,一直保持着广阔的胸怀。《论语》,是你教会了我做人之道!
在我成长的每一步,背后都有着一个身影——《论语》。它将不慎落入沼泽的我拉出,将卷入漩涡的我拉出,它几乎帮助我化解了一切困难。我一见到它,就像见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见到了父亲。它就是一把利剑,帮我将拦路虎一一击败。记得三年级,在三月一日那个黑暗的日子里,我的语文成绩跌到了历史最低点,我就像被人扇了一记耳光,一整天恍恍惚惚。那时的我,就像失足坠落悬崖那般绝望。在这时候,《论语》又给了我以无尽的动力:“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啊,我怎么能如此之快地失去了斗志,变得绝望?难道失败不是暂时的吗?人的志气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绝不能轻易失去啊!于是,我立刻恢复了信心,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果然,在第二次考试中,我的成绩又恢复到优秀水平。《论语》啊,是你让我不断成长,不断抛弃坏品质!
看似普通的一本《论语》,却为我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精神力量!有了阅读,我相信,我将会迅速成长,有了阅读,我相信,我的人生必将精彩!
读《论语》有感10
今天,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春秋时期的孔丘写的。它和《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
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对一些仁孝、君子、政治等问题的看法,也写了孔子的一些习惯。后面还有学生与孔子的对话。从而写出了许许多多生活中做人的道理。它分了二十篇,每篇又有几十章。
在这本书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是《学而》篇第一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孔子说:“学了知识后,能按时反复地温习它,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个有修养的人吗?读完了这一段话,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就要好好学习,多学一些文化知识,讲文明、懂道理。还要热情好客,家里来了客人,要热情接待,不能小气,要大方一点。最后就是宽恕。我们在生活中自己和别人总会遇到误会或做错了什么事。这时你要原谅别人,宽恕别人。你宽恕他人,自然别人也会宽恕你的。古今中外多少人是君子啊。我也要努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这本书告诉我做人的道理,是一本多好的书呀。我也要像书中说的一样孝敬父母做一个有修养的君子。
读《论语》有感11
论语是一本好书,它录有古代名人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们中国人都应该去看。
这本书告诉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这些意义深刻的道理,才有我们中国那么多闻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欢孔子说的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贫穷的时候依然保持节操,小人只会胡作非为。读了这句话,娃娃不禁感慨万分,立誓要做一个君子。
我要学习孔子的仁德、君子之范、好学、有坚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质。我要学习李密的孝顺。我要学习管仲的聪明。还要学习颜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劳这些名人的高贵品质受人敬仰,让人深有感触。
孔子、曾子、老子让我们记住这些名字吧!让我们从小做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读《论语》有感12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论语》所传递的第一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应该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二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所能给了孩子一切,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应该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温故而知新”听起来很简单,孔子为什么说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呢?其实细想一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读过《狗熊掰棒子》的寓言,在学习上要想不像狗熊掰棒子那样掰一个丢一个,就得经常温习旧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做到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而不是止步不前,故步自封。我们每天学习一个汉字,掌握一个英语单词,每月读一本有益的书,这样做并不困难,如果能长期坚持,不忘旧知,学习新知,几十年后必然博学多才。这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的教育主张,也符合当前提倡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读《论语》有感13
曾陪着儿子一起去读他们学校组织的《论语》学习班,请来的是同济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上课,课上得很精彩,由此让我开始了对《论语》的再接触。大学里曾学习过《论语》,但都没有这次重读体会更深。
《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当时,既没有电脑,又没有印刷,“书”是在竹简上刻出文字再用熟牛皮绳一片片串接起来的。这样,一本《易经》之类的书可能要有几十卷。而孔子经常反复翻阅,以至于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翻断,勤奋学习后又能将所学的化成自己的东西,实践在自己的人生中。这就是他把学习看成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的原因吧。而如今,几乎家家都有书架,人们却不那么爱读书了,有些书都成了摆设,很少有像孔子那样读书如饥似渴,一本书读上十遍百遍的人了。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孔子学习,要多读书、多实践,继而从中体会到孔子的“悦”——读书带给我们的内心愉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人生中最大的财富。现在,人们交往绝大多数已经放弃写信,而改用E—mail,而且几秒钟就能把自己想说的话发布到全世界。就算没电脑,打个电话也能迅速地相互取得联系。可在古代,联系远方的朋友只能用书信,以两千五百年前的条件,信使传递信件的速度与今日相比可想而知。今天交通便利。地上有火车、海里有轮船、天上有飞机。可你想象一下孔子时代人们怎么出行呢?他的朋友要从越国去鲁国拜访他,就需带上足够的干粮、盘缠,赶着驴车,历尽千辛万苦才能见上一面。当孔子见到他久违的好友风尘仆仆来到他家时,怎能不欣喜若狂呢?而且其中的“乐”一定不仅在于聚会时的互叙衷肠,它也证明了孔子的德行与声望之高,远方的朋友才会不辞劳苦来看望他。
尤其欣赏《论语·里仁篇》里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说:看见贤能的人,要想着向他们看齐,遇见不贤德的人,要想着相对照地在内心反省自己。能够有向好的、贤德的人学习、看齐的心是很容易的,但如果真正落实行动可是不容易。生活中有些人会给自己找借口说“我已经尽力了”,“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等等。孔子的学生冉求就说过这样的话,于是他就给自己画地为限,不愿再努力进取了。这样看来孔子所说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多么及时和必要啊!它让我们就像照镜子一样,时常观察周围而反省一下自己身上是否有不贤之处,以便及时改正。我想我们身为教师,既要这样去教育学生,更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大家都努力照老夫子所教诲的去做,我想和谐社会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吧。
读《论语》有感14
年初,差不多用了两周时间,读完了‘国学四库’系列的《论语》一书。点染之余,却被文中的一章所触动:“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久久不能释怀。标与本的比对,因与果的关联,能否超然,全凭一念。
《论语》之前的了解犹如皮毛。只有少许的篇章,有记忆,能诵读,背后深意说不全、参不透。从“学而”开始,不过两三篇便不知晓。确实惭愧。即便是每每去“三孔”游记、参拜也未能有所长进。
无法穿越回到那个久远的朝代,只有透过书目记载,了解那过往的人和事。《论语》是一部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交谈对话的收录集。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国见解以及评价古贤的论述,记录有点像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有人问、有人答,偶尔也可以开个小玩笑。
全书20篇,每篇若干章。至于章,其实就是几句话,因为是收录集,每篇的归类就不会绝对精准。篇目是按照收集语录的开始命名。有观点开篇的,如学而、为政、子罕、先进等;有学生名字开篇的,如雍也、颜渊、子路等;也有评价前人的,如泰伯、季氏、微子、尧曰等。
书中多次学生向孔子求知识、见解。虽短短几句,见博学、见正念。有如问“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如问“政”,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有如问“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有如问“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书中围绕教学、仁政、中庸、修为等内容,提出很多有益的方法,积极的引导人们入世。培养君子、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克己复礼开始。可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孔子最终的政治抱负没有实现。周游列国,多是颠沛流离。
很有意思的发现是我们目前很多使用的语言,在20xx多年前,由孔子和他的学生开启,目前依然在用,留存至今。有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如也”,似乎现在只在陕西一带出门在外的人员他乡相遇,互称乡党。有如“先进于礼乐,后进于礼乐”。先进是进修之意。如今也指位于前列,可为表率,比较相似。流传下来的成语就更多,见贤思齐、文质彬彬、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重道远等等。
《论语》开创教化先河。学者、知识分子、悟道者们能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目标,值得彪炳和慨叹。于己。不才,奉行之。
读《论语》有感15
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我也渐渐地感受到:如果你了解学习,但是学起来不快乐,还不如不学,喜欢学习,你就会学好,但是不如把学习当做乐趣的人。我就是把学习当做乐趣的人,你肯定会觉得我为什么这么确定,但是你如果读了下面的内容,你也会爱上学习。
那一天……我正在家里的书架上寻觅,突然我看见一本名叫《战国时期》的书。我一开始以为没有多大意思,但是越往后看就越有意思,我索性一口气把它全阅读完了,读完后书里面的内容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第二天历史课上,老师要讲战国七雄,问哪位同学知道相关的内容,我一下子大胆而自信的举手。老师给了我这个发言的机会,我于是讲了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还有秦国的强盛和秦始皇统一中国等等,老师说我把他要讲的内容全说了。一下课,同学们就围着我让我给他们讲讲战国时期的事情,我很开心、很自豪,我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此更爱阅读课外书了。
学习是快乐的,春秋时期的孔子明确的悟到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个道理,圣人早已远逝,而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抵触学习呢?从小学到初中我喜欢学习,更是把读书、做作业、学任何知识当做我生命中快乐有趣的事去做。
学习时我就像驾着一艘小船,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学习就像一把钥匙,它为我们打开生活中的新希望。
岁月匆匆,青春无价
第三篇:读论语有感一则《论语》给我的启示
有人说,《论语》如同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方向;如同一盏浓浓的咖啡,能让我们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如同一部富有智慧的兵书,能让我们攻破人生的一道道关卡。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 治天下”。确实如此,《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我们一定要尊重他人,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理解他人,关爱他人,多为他人找想。做任何事时,都要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不能强人所难。
例如我们身边的小事:坐公交时,老人上了车,也不为难那些年轻人,只是静静地等着他们让座;扫地时,有人不想扫,跟老师说,也不说某某某可以帮你扫;跟别人吃东西时,不想吃的,也不硬塞给别人吃。这些难道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吗?有的人是自私的,不过有些人更多的是宽容、善解人意。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有宽容之心的人就会赢得尊重。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你关心别人,别人也会关心你;你对别人真诚,别人也同样对你真诚。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的。就像种植物一样,你种什么,它长出什么。你种的是善果,回报你的是幸福美满;你种的是恶果,回
报你的就是悲苦一生。有些人坚持不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做事只为自己着想,忽略了他人的感受,最后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他人。
如果,我们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尊重、宽容、关心他人,那么中国梦将离我们不远!
第四篇:读《论语》有感读《论语》有感10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论语》有感1
我在寒假的时候看了《论语》这本书,知道了很多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言行的书。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成为现代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的有力思想劝导。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论语》是孔子在教学生的时候片片断断,留下来的课堂笔记,他的学生把这些给编起来,后来就成了论语。
看了《论语》后,我从中悟到学习应脚踏实地外,还从中得到不少的学习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就会从中领会更多的新知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它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为人的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的意思就是:几个人走路,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长处来学习,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也告诉了我们无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每次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这些话都告诉了我们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读《论语》有感2
两个孤独的生命面临着危险的境地,它们如果放弃的话,将立刻腐烂变为土壤,不再拥有那充满活力迎接阳光的生命了。甲种子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它说:“我们已经被运送到了这无光的地方,不会有生存的希望了,认命吧,比现在在这儿挣扎好受一些的。”而乙种子却说:“虽然我们生来是默默无闻的种子,但我们应该努力实现自己作为种子的价值,让我们的生命多姿多彩,虽然现在身陷绝境,我相信,一定会有机会见到阳光的。”后来,甲种子消融在泥土里。
运货的车来了,把乙种子运到了户外,乙种子便成长了。长出了油绿的叶子,开出了满树的繁花,引来了成群的蜂蝶。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自己,虽然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是很优秀,老师曾说过;无论在多么寒冷的冬天,与严寒抗争到底的永远只有松柏,它们的坚强和坚持让它们成为冬天里唯一的绿色,是金子,最终会发光。我相信只要我自己拼搏向上,也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蜡烛虽然生命短暂,但它的一生却因追求而发光,为人类提供了光明,力争使自己着的更亮,甚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停止,这与乙种子的精神多像!乙种子的精神让我心动,更加值得我学习。我相信追求不断,成功则会不断,我将坚持到最后一刻!
读《论语》有感3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学生言行的一本书,寒假的时候我看了这本书,书中有很多道理,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孝敬长辈……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希望我们在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教育人们做人要讲诚信,说到就要做到。
书中还有许多道理,我现在还搞不明白,但我相信,随着自己不断的长大,我会领会到其中的思想,对我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还会继续看这本书的。
读《论语》有感4
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我读了《论语》,一直都没有完整过,其中读过的一些语句,也只是一知半解,没下多少功夫。直到我来北关小学后,才得以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了一回。说到这儿,还得感谢我们的孙常青校长,他在校园里积极推行书礼文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青年教师中成立了读书学习社,并拨出专门经费用于购买书籍,我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孙校长发给我们的第一本书就是《论语》。
时值寒假,身边又没有多少琐事,正是读书的好机会。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
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读《论语》有感5
《论语》这本书是关于孔子还有许多名人在有生之日说的各种对我们一生有益的哲理。【应改为:“《论语》这本书主要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对我们的人生很有启示的作用。”】于是【把“于是”删去也很通顺。】我很快就把这本书给浏览了一遍,【“其中”的前面应有一个全面的概括,不然,前后联系不紧密。可以加上:“真的,这本书尽管是古文,但很是通俗易懂,况且书中还有注释及补充故事,我一下就明白了很多,”】其中,有一篇令我深有感触。他是这样说到的:【应删去,免得与下文重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释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行不通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这句哲理,具体【话的意思】就是讲人的一生要讲信用,如果不讲信用,那么他就等于没有了人最重要的品质。我听了【读到】这句哲理,隐隐约约想到了一件和这一句话相照应的'一件事。
那一次,我的兄弟黄子航在和我玩弹橡皮。他拿着一块很大的橡皮拍着桌子,说道:“黄汉阳,你有本事就用橡皮把我的橡皮震飞。要是你能把我的橡皮真的震飞的话,我就给你十块钱!”我听了,灵光一闪,便站起来冷静地【心头一震,“蹭”地站了起来,】对他说:“真的吗?”“真的!”他点了点头,态度还十分坚决。顿时,我心中对黄子航和我开玩笑的戒心降低了。我伸出双手,用眼睛瞄了瞄敌人,便神速般地用手震了过去。“啪!”一声巨响带动着黄子航的橡皮一起飞了出去,这一场面使黄子航变得一脸的不可思议。过后,我将左手伸到黄子航肩膀边,“钱!不许赖账。”黄子航回过神来,便说:“兄弟,但是我们没拉钩啊?”【这里写得非常细致,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听了,简直【有一种被戏弄被污辱的感觉,这个人还是我兄弟吗?……要揉进想法,将当时内心的感受写出来。】就是欺骗我,搞得我满脑子都是。
“兄弟,再练练吧。”他拍了拍我的肩膀,遗憾地说。“好你个黄子航,竟然敢坑我。”我抓住他生气地说道。他挣脱【这个词用得好,写出他想耍赖的态度。】出我的手,并说:“为什么你当初要这么急,我本来是要和你拉钩的,可你……哎!”说完,他便走了,我听了这一番话,这时出现了两个我。一个说:“喂!你应该跑过去继续去跟黄子航说清楚,直到他给你钱为止。”另一个说:“哎,你还是算了吧,同学之间没事赌什么钱呢?真是吃饱了没事干啊。”我想着想着,觉得应该把这事当作什么都没发生好了。但是,黄子航欺骗我的这件事,是让我终生难忘的。【过于夸张,可改为:“我怎么也难以忘记。”】
通过了这一件事,我感悟到人不讲信用是不会受到别人的关心的,欺骗人家有什么好处呢,就像黄子航一样,让人看着就很不舒服。【这一段进行总结,是不错的。但是你这篇文章是读后感,要与你读的内容相挂钩起来。可改为:“是啊,这和孔子说得多么地相像,一个人不讲诚信,会导致多么可怕的后果。我原来还和黄子航是好兄弟呢,现在,这样的‘兄弟’我还会继续交往吗?”】
但说到不诚信,我也干过一个近期发生的一件事,不过我也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也觉得不应该这样做。
那天,我在忙着输入作文,妈妈过来说道:“儿子,你输入完之后到二楼来找我,我连忙点点头,便继续输入作文了。过了一个小时,我输入得不耐烦了,况且我的草稿写了四面多,而且还修改得密密麻麻,完全让人眼花缭乱。我想着想,我的脑海里便出现了抄袭作文的念头,这时,我的两个“小心魔”又出现了,有一个说:“哎,想抄就抄呗!这是你的抉择,总而言之,你想轻松点就试一次吧。”另一个争论说:“你这明明是在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啊,万一老师查了出来,你的面子就被毁了,而且那么少的同学抄袭都被发现了,所以三十二计,走为上计。”我听了,最终选择了“邪恶”的一方,因为我很快就要回家了,没多少时间了,况且才打到第二面,只好尝试一下了……..到了快上学的时候,我抄袭的事情被发现了,结果被妈妈大骂了一场,我也觉得这样做不对,便按照妈妈的指令把真正的作文输入了上去。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把这个作文完整地打了出来,妈妈也说:“你有那么多时间玩,为什么没时间做作业呢?”我明白了,这样对我没有好处,这么做,那么那个作文也不是自己写的,老师夸赞我也没有意义,这样欺骗了老师、同学、家人,也欺骗了自己,根本就没有意思,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最有意义的。【这里写了想法,写了对这件事的认识,从思想的角度来说,很好;从文章的角度来说,是又打开了另一个通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论语》这本书果然是有许多人生哲理,不仅这些,还教了我们遇到困难时怎么做、客人来访时怎么做、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怎么做………但对比一下,我从小到大的行为都几乎没有《论语》里面的哲理相同过,所以,我要继续看《论语》,把里面的知识都引用到生活中去,并用《论语》的哲理改正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自己本身。我多么希望,要是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像《论语》里的哲理一样该多好啊,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个“文明社会”!【这一段的总结很好,进行深入地对比与抒发感想,使文章提升了一个层次。】
总评:你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从读《论语》中领悟到道理,再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事情。在写事情中,写得非常详细,将人物的动作及语言、神态都写了出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结尾又进行总结,使文章的层次上升了一个台阶。要是在事例与《论语》的内容在语言上多加联系,就会更好了。
读《论语》有感6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办公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重要。
曾经听我老师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杀,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杀。”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为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读《论语》有感7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种遗憾,将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
于丹老师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样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样的人。
孔夫子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脱胎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发现《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让人一看就明白。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贷》)这则语录意思是: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是啊,《论语》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我们今天也会说,天时、地利、人和就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
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我于《论语》的博大精深,终于有了点滴的感悟。我相信这本书会陪伴我的一生,我爱上了《论语》。
读《论语》有感8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读《中国文化名著之论语》有感[精选5篇]》相关文档:
《论语》名著读书心得优秀5篇09-12
《论语》的读书心得600字左右09-12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15篇_109-12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5篇)09-12
读论语心得体会500字范文10篇09-12
《论语》读后感(通用20篇)09-12
读《中国文化名著之论语》有感[精选5篇]09-12
《论语》读书心得09-12
读《论语》有感(通用15篇)09-12
论语读后感(12篇)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