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浅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李尔王转变
论文摘要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一剧中塑造了一系列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通过描写李尔王等人思想上前后的转变,以及不同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表明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
莎士比亚站在先进思想的立场上,通过描写王室家族的内乱和李尔王的大起大落,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伪善的人伦关系,肯定了同情、博爱的道德原则,表现了通过道德改善产生理想君主的思想。
在剧本里,剧作家通过塑造一系列崭新的人物形象,以及一系列人物前后思想的转变,热情地歌颂了人文主义理想。
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先进的思潮,无可置疑地带上了时代的烙印。
莎士比亚的悲剧往往激荡着热烈奔放的人道主义,但随着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社会罪恶,他的理想又与现实发生尖刻的矛盾,所以莎士比亚对人类前途曾产生深沉的忧虑和感伤,这就赋予了他的悲剧丰富的思想内涵[1]人文主义理想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出现了危机。
在剧中,代表人文主义理想的考狄利娅、肯特等人物被反动势力逐出宫廷,而黑暗势力如吕甘、高那里尔、爱德蒙等代表人物获得权势,就是这种危机的反映。
对于莎士比亚来说,人为万物之灵,现在却沦落为像汤姆一样和禽兽相差无几的疯丐为什么社会现实距离理想越来越远?人文主义理想在现实中还能实现吗?出路在何方呢?作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倾向的作家,莎士比亚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
他尽管苦闷、怨恨,但他不愿放弃自己的理想,向现实社会屈服。
写《李尔王》时,莎士比亚的思想和艺术更趋成熟。
他在进一步探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同时,试图找出方法以解决危机。
因此,通过对原有剧本的改编,并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莎士比亚坚定了对人文主义的信心。
李尔王是剧本里面的核心人物。
在戏剧开始时,李尔王是一个大权独揽的封建****君主。
一直以来,他都拥有绝对权威,他的话就是最高法令,不许别人稍有违抗。
平时他刚愎自用,脾气暴躁,偏爱谄媚之言,性情反复无常。
当他要分国土给女儿们时,他还要根据女儿们的甜言蜜语来判断她们的孝顺程度,以满足自己作为封建帝王的虚荣心。
他听了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的甜言蜜语,感到非常高兴,给了她们丰厚的财产。
代表人文主义思想的小女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说了老实话。
李尔王听后勃然大怒,当即断绝了和她的父女关系,把她驱逐出境,嫁给了法国国王。
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尔平时是多么昏庸、残暴,偏听偏信,是一个典型的封建****暴君,一个极端****主义的化身。
莎士比亚一贯反对暴君、暴政,因此对他采取批判的态度。
李尔在受到两个女儿的不公正对待后,流落到荒野上。
这是李尔思想上的转折点。
他在风暴中亲自感受人民所受的痛苦,由此想到了原野中一眼望不到边的苦难的人民。
在经受大自然的狂风暴雨袭击的同时,李尔内心也经历了一场更强烈的风暴。
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李尔在苦难中重新认识现实社会,在苦难中重新体验人,认识人,并进而认识了自己的错误。
对自己命运和一切不幸者命运的共同性的认识,构成了李尔恍然大悟的最高瞬间之一。
爱德伽乔装汤姆出现,使李尔吓了一跳难道万物之灵的人竟成了这个样子吗?难道人不过是这样一个东西吗?想一想他吧。
你也不向蚕身上借一根丝,也不向野兽身上借一张皮,也不向羊身上借一片毛,也不向麝猫身上借一块香料。
……来,松开我的纽扣。
[2]从这个赤身****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身上,李尔认识了人的本相。
他现在理解了,从前所有一切关于自己、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概念,不过是幻想而已。
上述扯去衣服这动作具有象征意义,表明李尔和过去的自己进行决裂。
他在暴风雨中发了疯,但头脑却比以前更清醒了。
这个反省的过程是艰苦的、严酷的。
由此,他的思想开始转变过来,向人文主义理想靠拢。
他的思想转变的第一个标志,就是他开始为别人着想了,并为他们而祈祷。
这时的李尔已经是一位具有先进思想倾向的新人了。
他的意识已成了全人类意识的一部分他认识到,世界上除了真诚的爱,也就是考狄利娅所代表的人文主义理想,其他都不重要。
他悔恨自己一向太没有想到这种事情了。
这些正是莎士比亚所肯定和歌颂的人文主义原则。
李尔王的转变反映了人民对封建君主的期望,标志着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通过前后两个时期的对比,莎士比亚对李尔前一阶段的昏庸专横持批判态度。
当李尔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思想起了变化,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之后,莎士比亚便以新的眼光肯定他、赞美他。
在剧中,莎士比亚还塑造了一系列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如考狄利娅、肯特、弄人等。
他们是本剧的一代新人。
他们诚实、机智、坚持真理,忠于父辈和君主,敢于同黑暗势力作不懈的斗争,体现了莎士比亚维护和谐自然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思想[3]其中考狄利娅是个突出的代表。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考狄利娅是他塑造的最美好的形象之一。
她犹如黑暗现实中的一座灯塔,寄托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
考狄利娅从内心里面深爱她的父亲,但即使如此,她也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肯用谎话来欺骗父亲,牺牲真理,借以获得大片国土。
为了取得父亲的欢心,她的两个姐姐用甜言蜜语回答李尔王。
这时考狄利娅想的是考狄利娅应该怎么好呢?默默地爱着吧
这就是人文主义者真诚待人的原则。
她认为精神上的富有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真诚无私的爱、个人尊严和人格独立胜于父亲的国土。
她内心深爱着父亲,但她也坦言出嫁后不能全心全意地爱父亲。
对于由此而来的巨大的精神创伤和物质损失,考狄利娅没有后悔。
对于人文主义者来说,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各自的尊严是和真理、诚实以及正义的概念分不开的。
同情心、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能力是和他们与生俱来的。
甚至于当他们明知一说出真话就会给自己招来不幸的时候,他们也是敢于说出真话的。
他们体现了仁爱、忠诚、信义等高贵品质。
考狄利娅的爱情观,像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其他主人公一样,就是强调真挚的爱情。
勃艮第公爵因为考狄利娅失宠而停止向她求婚,考狄利娅当即也表明自己不愿意嫁给他。
面对失宠的考狄利娅,为人文主义思想鼓舞的法兰西国王则毫不犹豫地说最美丽的考狄利娅啊,失去了财富,方显出你最富有……我欢迎她做法兰西臣民的王后。
[4]在人文主义者看来,婚姻应该是自觉自愿的,爱情不容许掺杂物质利益的谋算,决不能拿金钱去衡量,收买。
考狄利娅最终嫁给了真正欣赏她的法国国王。
人文主义思想获得了胜利。
莎士比亚对考狄利娅的肯定,正是对人文主义原则的宣传与肯定。
在君臣关系中,肯特对李尔的态度同样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肯特忠诚而又耿直,敢于直谏。
他敢于批怒龙的逆鳞,劝谏李尔王不要错误对待考狄利娅。
他也不因李尔不听他的忠告把他驱逐出境而抱恨李尔。
他没有新兴资产阶级自私自利的思想,而是始终忠于李尔王,装扮成仆人照顾他。
李尔流落到荒郊以后,肯特同情他,并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保护他。
莎士比亚通过肯特赞扬了忠诚高尚的精神。
除了剧中主要人物李尔外,葛罗斯特和爱德伽也在时代的风暴中经历了大的转变过程,思想上向人文主义转变。
葛罗斯特的经历和转变过程和李尔相似。
至于爱德伽,他在剧中的变化可以说是最大的了。
他开头跟一切有钱人一样,尽情地享乐贪酒,爱赌,好色。
此时的爱德伽是一个幼稚无知的浪荡公子。
被逐出后,爱德伽无以为生,经历了与被逐出田园的无业游民同样的生活,与人民共患难,从人民中学到要坚强地生活下去。
经过了千辛万苦,爱德伽在风暴中挺下来了,并成长为一代具有进步思想的新人。
这样的新人,预示着未来必将取得新的和谐与光明。
在剧末,李尔经过重重困难,终于找回了考狄利娅,象征着他最终完成了向人文主义思想的转变。
在监狱里,父女俩的灵魂获得了人
文主义的和谐与温暖。
尽管李尔和考狄利娅死去,但人文主义理想不以人的死亡而泯灭,而被一代新人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这才是这部悲剧的精神实质[5]莎士比亚在任何困难时期从未失去对人文主义理想的信心,他的悲剧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
经过了一系列的事件,人文主义者在生活、斗争中经受考验,一代新人成长起来。
最后,悲剧虽然以大多数代表正义的和代表邪恶势力的主人公的死结局,但剧作家的人文主义理想却实现了,理想的社会秩序重又建立。
参考文献
[1]矫福军。
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2][4]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9[]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16、158
[3]吾文泉。
《李尔王》中的自然[]外国文学研究,1996总74期。
[5]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
莎士比亚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112
《最新-浅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精品》相关文档:
最新-浅论《李尔王》的人文主义思想 精品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