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建议》优秀范文〔通用7篇〕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范文〔通用7篇〕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1
有一种书,应该放在书桌上,旁边还要放上笔记,时不时地要摘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考虑一番,而且越读越是景仰敬畏,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给老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书。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宏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赏识与关爱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基层学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历,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是最能深化表达其赏识教育思想的。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老师的赏识与关爱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它可以集中表如今下面两个方面:
首先,老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老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保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妙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到达良好的教育效果。老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假如老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好心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有时候在课堂上就能看出,有必要给某个学生布置一点家庭作业,那么有经历的老师通常就当堂布置给他。学习较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千万不要让他光是听别的学生的流利的答复,把黑板上的东西抄下来。
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考虑,因为在考虑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着运用知识的因素,要促使他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获得哪怕一点点的进步也好。老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平安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擅长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育感情赢得感情。
其次,重视学生自信心的激发与培养。
成功教育很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甚至有人提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老师的任务,就是要擅长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的天赋和才能,为他提供开展的条件,竭力做到使每个学生在每天中都感到有所成就,从而感到快乐,从中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特别需要的不是失败,而是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开展,促进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这使我想起了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的故事,麦克劳德上小学的时候曾偷偷地杀死了校长家的狗,这在西方国家显然是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麦克劳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长,惩罚他的是画出两张解剖图;狗的血液循环图和骨骼构造图,正是这个包含理解,宽容和蔼待心怀的“惩罚”,使小麦克劳德爱上了生物学,并最终因发现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有时候也可能习惯一些行为过失淘气捣蛋的孩子戴上“坏”帽子,随意的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安康,不径一事,不长一智,孩子们正处在身心开展阶段,是非观念尚未成熟对一些问题有不正确的看法和错误的做法,是难免的,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
假如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场,本质上就已经完毕了,让我们时常想一想教育专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老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宏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老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老师的苦恼与困惑妮据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2
一本好书,如一盏明灯,启迪人的智慧,如一缕清风,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新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与它相伴,犹如良师益友时时在侧,时时指引和鼓励我,为我指明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伴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都提到,老师要进步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需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老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擅长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化地考虑。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
俗话说:“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确实,我们老师教给学生的知识,犹如沧海一粟,老师要想进步自己的教育程度,在教学时轻车熟路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藏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就像大师说的:“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保护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宏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展交流、谈心,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听其师信其道,唯有爱才能换来爱,换来尊重和信任,对学生真诚、坦诚和热诚,核心一个“爱”字,爱是教育的根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谈不上师德。
一个学生跌倒了,我们的一次搀扶能让他更加坚强;学生生病了,我们的一杯温水,一粒药或许能让他心灵稍许抚慰;学生遇到难题,我们的一次课下辅导,或许就建立了他战胜困难的信心。用博爱之心与学生真诚互待,坦诚相处,热诚帮助,在深爱着全体学生的同时,更格外关注着个别学生。让他们在老师母亲般慈祥的关心下安康快乐成长。
三、赏识每个学生
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优点,任何一个个体也不可能囊括所有优点和长处,所以每一个人都会有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作为老师,擅长观察和懂得欣赏学生的价值与美妙,是一件比什么都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名特校老师的欣赏,对残障孩子来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所面对的这群孩子,假如用追求完美的目光去看,简直是一无事处,忍不参睹:令人头疼的一群小孩,他们有的坐不住,有的走不稳,有的爱说小话,有的磨磨蹭蹭……他们身上有数不尽的问题,改不完的缺点。
作为老师,要是一味地抓着这些“问题”不放,并想方设法把这些孩子“改造”成我们理想的模样,那么在这个漫长而无望的过程中,孩子们势必会经历痛苦,而我们一定会收获绝望。反之,当我们用赏识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些学生,就会发现:小林顽皮,但劳动时特勤快,还积极帮同学拾掇桌洞;小东爱说小话,但能唱出好听的歌曲,跳起舞来也有板有眼;小夏磨磨蹭蹭,但她做起事来,不急不燥,认真稳妥,让人放心……我们的语气会变得亲切,态度变得温和。
久而久之,老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真诚的微笑,一句表扬的话语,都会给孩子以鼓励和希望,如同春雨润泽着孩子的心田,如同阳光照亮孩子成长的路途。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老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宏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老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坚决信心,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引领他们安康成长,快乐生活.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3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书中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历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要知道,学习优秀经历,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
向优秀的老师学习,应当获得某种信念。”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别的老师的经历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观察多考虑的根底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采用“拿来”,在吸收别人经历的根底上,浸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在听课中积累教育教学经历,提升自己
作为一名老师,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历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进步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老师不断成长、丰富经历的重要学习方式。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缺乏,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缺乏,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进步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老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老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这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学习别人经历的同时,要进展反复的琢磨。在分析^p 总结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准确地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和短处,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吸收别人有益经历,改良自己的教学。
二、在反思中积累经历,提升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建议每一位老师都来写老师日记。他说:“老师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看到这里让我想到了许多年前学校要求我们手写个人自修笔记,建议老师们写写自己的随笔,一直到如今的电子博客,我们学校的老师大多都在坚持写随笔,这和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说的老师日记可以说异曲同工。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假如一个老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其用意在教育我们要重视反思。作为老师,假如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展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才能。
只有通过反思,老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将已有的经历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才能,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才能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老师的有效经历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我们的学生是种子,他们不会一躇而就,立即变成参天大树,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浇水、施肥、修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想让学生成为心中理想的“大树”,我们自己也要不断学习,积累经历,为学生的成长“浇水、施肥”。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4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第51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文中说到: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挪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藏”,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当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习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也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对于学歌很感兴趣,但是假如乐理知识占据时间多了,孩子们就有点心不在焉了,一下子兴致低了下去。
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学歌那么的吸引孩子而一到乐理知识就无兴趣了呢?在课堂上我们没有抓住乐理知识的“交集点”,去引领孩子们,而是把知识变成了教授的“死东西”。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兴趣。
那么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怎么让学生学习乐理知识也“活起来”呢?我想,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课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敏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所以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在音乐的轻松环境中让孩子们轻松的掌握乐理知识。
可以插入一些有关乐理知识的活动,让他们在参加活动、学歌的同时自己体会到一种无形却又必须存在的东西——乐理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同时到达教学的目的。
总之,我们老师要根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多学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实在可行,让学生的激情飞扬,让知识“活起来”,让快乐的课堂中参加“死知识”后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5
这学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老师的建议》,没有读完好,但感受很多。
作者的这个观点:“对于学习上的差生,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个人觉得有道理。苏霍姆林斯基觉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中尽可能多产生关于周围世界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问题来问为什么,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
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对照我的做法。有一点以前绝没有想到和采用过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多阅读。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这种做法和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驰的!认为他们连课本上的知识都没掌握,更没说是课外阅读了。我永远会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制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考虑,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这本书是提升自身素养的好教材。面对信息社会把传统的“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有一桶水”的标准进步到至少是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较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的同时,来进步老师自身的素养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假如老师引导最有才能的学生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那么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样,从而影响到最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在根据自己的理论和体会建议老师们,为了学生的安康开展,不能墨守成规,亲密注意“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开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建构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才能体系。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6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一书,我走过三重境遇。第一重“看山是山,不知山有别样”;第二重“看山不是山,山中只见云雾”;第三重“看山,照旧是山”。“走近”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好似“走进”了教育界的“百科全说”。炎炎夏日,手捧此书,考虑、阅读、写作,这是我从事教育工作后的第三次重读。
第一次读:看山是山
第一次接触《给老师的建议》一书,是在参加工作后的第2年,学校教诲主任送来此书。那时的我,初入老师行业,黄毛丫头不知事,不能完全领会书中的涵义。但不能忘记的是,作者在书中描绘的种种美妙的教育场景:在碧波荡漾、姹紫嫣红的春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去郊外踏青。
与孩子们共同记录蝴蝶飞舞的痕迹,呼吸青草的气息,感受泥土的温润,抚摸泛青的树皮;在漫雪飞舞、玉树银花的冬季,作者带着孩子们在自己修筑的土屋中朗读诗歌,排练剧本,大家都沉浸在难以言状的心灵喜悦中……直觉告诉我,这是一名睿智的教育者,这是美妙的教育生活。我渴望这样的生活,质朴、简单,看山是山。只是那时的我,才能和见识都未能撑起这样的渴望。
第二次读:看山不是山
第二次读《给老师的建议》,大概是在工作后的第7年了。记得当时在一个月光柔和的夜晚,趁着月色,洋洋洒洒写下了3000多字,只为纪念重读的意义。“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展智育的重要手段”“老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要考虑,不要死记”“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老师,要保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无数提纲挈领的话语,无不萦绕耳边,时时激起我对教育更深的理解。“看山不是山”,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和育,而是“看见”和“启发”。看见生命,尊重生命最初的样子;启发生命,启发生命从不完善走向完善,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从不美妙走向美妙。
第三次读:看山,照旧是山
第三次读《给老师的建议》是今天。对于一个有着11年教龄的老师,重读是一堂课。第三次读,读到的不是话语,不是理解,不是方式,是伟大的爱。我称之为“热爱”。苏霍姆林斯基的“热爱”是我从教以来,感受到的最为纯粹的、最为朴素的、最为单一的,似乎还带着些宗教情怀与信仰的无关宏旨,却足以支撑老师走完教育人生炙热的情感。无以言表,唯有摘录,附上收获。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这让我明白:不必苛求每一个学生到达同一标准。学校不是工厂,班级不是车间,学生不是产品,不需要用“工程化”“形式化”去对待每一个鲜活的、个性不同的生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不应成为教育的口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承受的一切,有时要过五年、十年才能显示出来。”这让我明白:教育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心浮气躁。教育是“碎碎念、渐渐叨、静静等”的过程。教育是“种植花木,不问花开”的优雅艺术。教育应为每一个生命质量负责,而不为一时显性的成就。
蘇霍姆林斯基说:“老师的创造性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他工作的对象是儿童。儿童经常在变化,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就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较的特殊责任。”这让我明白:教育面对的个体是生命,是有着创造、有着开展、有着无穷希望和将来的人的生命;教育者应该看到人性,为了人性的更美妙,生命更有意义,活着更快乐而存在。老师应永葆童心,方可做小学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按照最初的内心冲动所要求的去做。这种冲动总是最崇高的。但同时,老师还应当会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内心冲动,不要屈从于自发的情绪。在对你的学生的错误、冒失、一句话、不正确的行为需要作处理的时候,这一点尤为重要。”这让我明白:在教育生活中,先控制情绪,后处理事情。控制情绪需要困难的挣扎,但灭掉愤怒之火的永远不是火,而是以柔取胜的水。
苏霍姆林斯基说:“优秀老师的教育技巧的进步,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让我明白:老师不可以不读书。老师不读书,不可引导学生增长见识;老师不读书,不可开拓学生的思维;老师不读书,不可陶冶学生情操,不可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善美。老师不读书,岂能要求学生读书?因为没有阅读的教育不是教育。
看山,照旧是山。智者的教育,始终是“大道至简”,无法一一罗列。
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可读十余次,或是多少教龄,读多少次。我之所以能满怀激情地站在讲台上,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要感谢这本书,感谢这位伟大的教育先贤。涓涓细流,漫漫教育路,总有新颖的血液。也许我穷尽一生,无法抵达教育的尽头,但我会警醒自己:渐渐走,静静爱。选择爱,将爱进展到底;选择教育,为最初的爱。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7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给老师的建议》书中谈到:我们办的家长学校已经活动了 年多。它的任务是不断地进步父母们的教育修养程度。讲清楚儿童是怎样受到家长影响的,这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知道了儿童的摹仿才能很强,就会经常检点自己,以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行为。他们不再把儿童的教育看成是采取一连串的“非常措施”的事,而看成是一种不断的、非常细心的劳动,看成是使自身的行为完美起来。
巴金先生也说过“孩子们变好或变坏和他们受到的教育有关,有句话叫‘先入为主’,所以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不能把一切推给学校。帮助孩子安康地成长,所谓培养、所谓教育,不过是这样一句话。我们希望子女成龙,首先就要尽父母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许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是 教育不一定是在学校里的教室里进展的,社会上处处是学校,生活中到处有老师。但是,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经常的,而且是非常深化而又结实的。从一个人承受教育的过程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承受最早、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教育。
孩子在父母的关心抚爱中逐渐认识世界,在父母的行为中潜移默化,承受人格和行为的陶冶,孩子对父母是信赖和尊敬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子女都有着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家长都应该牢记这句话。
我国谚语有:“染于苍那么苍,染于黄那么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展无声的教育。所以,家长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言行要一致,不能说是一样,而做是另一样,否那么孩子会茫然,不知该如何做。家长要处处以身作那么,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典范,使自己真正可以胜任“第一任老师”这一荣耀任务。
只要你和孩子在一起,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孩子不断地从你身上汲取知识、汲取营养,父母也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
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康快乐的家庭人文环境,让孩子沐浴在安康、文明、和谐、宽松的家庭气氛中,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形成活泼、开朗、英勇、进取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独立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习惯,树立关爱、合作、宽容、创新、感恩的现代意识。这才是培养孩子良好人文素质的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不会让家庭教育吞没学校教育的成果。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相关文档:
小王子名著读后感演讲稿五篇09-01
名著读后感500字(优秀6篇)09-01
看名著的读后感写演讲稿五篇09-01
名著读后感范文4篇09-01
文学名著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09-01
名著读后感范文500字(精选10篇)09-01
名著读后感600字(精选13篇)09-01
经典名著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09-01
高中名著读后感演讲稿合集09-01
名著的读后感(通用7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