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主要包括: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说明:学生分析应该通过学生调研,以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学生分析是个性化的工作,不能由他人的结果简单代替对自己的学生分析。已有知识基础的调研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指向明确的小问题实现,对这方面的数据统计及分析是更为重要的,这种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学习目标”的重要依据。
学生经验、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兴趣等的调研可以通过访谈实现,可以是抽样,也可以是有针对性的选择访谈对象,如对于学困生做特别的访谈。调研中可以将学生测验、访谈、小组观察等结合起来。
一、教材分析1.教学效果
2.个人反思
二、学生分析三、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语)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数学思考、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是学习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如果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求越透彻,对学生分析的要求越科学和规范,学习目标的设计就越不是一件简单而迅速的工作。
2.学习目标是为学生的“学”所设计,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习目标的达成服务的。学习目标是个性化的,又是尊重数学学科发展需要和学生未来学习需要的。
3.学习目标的制定应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但具体形式不一定逐条对应。
4.学习目标应该在下面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实在的落实。特别是教学活动中设计意图应该阐释,活动及其组织与实施是如何为达成目标服务的。
四、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学主要内容,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本节课教材编写的意图及特色等。),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说明:可以在教学组内或学区中心集体研讨,或专家的指导下完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应体现在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上。
五、习题设计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觉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强化数学的规则意识和应用意识。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发展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下棋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象棋和围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 出示情境图(教材中的情境图略加改动: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
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如果你是李老师,你会怎样买呢?说说你的想法,再列出综合算式求一共要付多少元。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序地列出下列算式:
(1) 可以买同一种棋。
① 买5副中国象棋。列式:12 5。
② 买5副围棋。列式:15 5。
(2) 可以两种棋都买。
③ 买1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列式:12 + 15 4。
④ 买4副中国象棋和1副围棋。列式:12 4 + 15。
⑤ 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列式:12 2 + 15 3。
⑥ 买3副中国象棋和2副围棋。列式:12 3 + 15 2。
提问:①、②两式是一步计算,我们可以直接算出得数,③、④两式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还记得运算顺序吗?(学生口答)
再问:⑤、⑥两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学生口答)这样的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说明:对原教材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略加改动,把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使例题更具开放性:一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购买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二是列出的算式中一步、两步、三步运算的情况都有,既复习了过去学过的两步混合运算的旧知,又自然地引入三步混合运算的新知;三是为进一步学习例题算式的变式创造了条件,使变式后的数量关系和计算结果更具合理性。]
二、 自主探索,总结顺序
1. 教学例题。
(1) 尝试:学生独立试做122+153。
(2) 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情况,如有运算顺序错误的情况也一并板演)。
(3) 讨论:黑板上的计算对吗?他们各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联系情境图中的数量关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算?
(4) 比较:两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方法更简单?
(5) 练习:在知道哪一种算法更简单的基础上,再次自主练习⑥12 3 + 15 2。练习后同桌交流。
2. 变式例题。
(1) 出示变式题:
(2) 提出问题:12 2 + 15 3
① 12 2 + 15 3 ② 12 2 + 15 3
③ 12 2 + 15 3 ④ 12 2 - 15 3
① 如果情境图场景不变,并提供以下信息供你选择:
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
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
买中国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
你能说出每道算式所需要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吗?
② 说说每道算式各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3) 集体讨论。
学生想说哪一道算式就说哪一道算式。一个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并做评价准备。
3. 试一试。
(1) 独立试做。
(2) 同桌交流一道题的运算顺序。
(3) 全班讨论:你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强调运算顺序,强调书写规范)
4. 总结顺序。
提问:今天学习的三步混合运算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
指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让学生阅读课本,提出不懂的问题。
[说明: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所以在新知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先让学生通过类推,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自主探索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通过例题的变式,由算式选择合适的信息,再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最后通过试一试的教学,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同桌交流,全班讨论,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和书写规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便水到渠成了。]
三、 练习反馈,巩固深化
第一层次:口答。
1. 下面各组算式的运算顺序一样吗?在小组内说说每组运算顺序有什么异同。
① 40 2 - 15 5
40 2 + 15 5
② 50 5 + 8 5
50 + 5 8 + 5
③ 36 - 6 5 3
36 - 6 5 + 3
2. 下面各题最后一步求的是什么?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选择。
(1) 28 2 - 45 5
① 求积 ② 求差 ③ 求商
(2) 84 3 - 98 + 2
① 求和 ② 求差 ③ 求积
(3) 90 + 56 2 3
① 求积 ② 求和 ③ 求商
第二层次:辨析、比较。
1. 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讨论课本上的两题,再补充讨论以下两题。
2. 比较每组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想想做做第3题)
先同桌每人各做一组题,再相互交流,最后全班讨论。重点讨论每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层次:解决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4题。
2. 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出综合算式,说说运算顺序。
[说明:设计层次分明的三组练习,及时反馈学习效果,巩固深化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练习形式,对学生容易错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解决问题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思路的训练,使算与用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 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出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1题、第6题。
评析
三步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两步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既是进一步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需要。本课教学设计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新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应用题,除了有侧重地安排解决问题的策略外,大部分解决问题的教学结合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进行,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注重算与用的结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教学对此做了整体思考:第一,在新课导入中创设了李老师到商店买棋的情境,让学生为老师设计买棋方案并列出算式,既复习旧知,又有机引入新课。第二,在理解运算顺序的过程中反复联系例题和变式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真正理解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道理。第三,在巩固练习中利用课本上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新知。这样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算与用和谐交融。
二是注重学习材料的创设。教材有一幅情境图,如果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列出综合算式,再探索运算顺序,也能达到教学目的,但方法唯一,用途单一。为此,本课设计对原例题情境进行了两次改动:第一次改动是将信息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改为全班有5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买1副棋,这样使例题更具有开放性;第二次是提供买2副中国象棋和3副围棋;中国象棋每副12元,围棋每副15元;买中国象棋用了12元,买围棋用了15元等多种信息,让学生根据变式后的算式选择信息,这样由算式到条件,从综合算式倒回去思考数学问题,在展开充分想象的过程中,进一步联系实际情境理解运算顺序。此外,在巩固练习中对比、选择、改错等不同形式、针对性较强的练习设计,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和熟练运用。
三是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善。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三步混合运算是在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只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从两步混合运算到三步混合运算的迁移。本课设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并适时组织同桌、小组和全班的交流讨论。同时,教师注意适时点拨引导,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活动,但又不放任自流。学生在参与不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发展和提高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六、总结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2. 在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情境激趣
师: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图形娃娃,他们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可开心啦!(课件播放许多图形在一起跳舞的场景)在这些图形中,数角最可爱了,小朋友想认识它吗?
生:想!
师: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去认识图形王国里的新朋友角,好吗?
揭示课题:认识角。
[评析:新课伊始,通过学生喜爱的童话情境,开门见山地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 自主建构
1. 联系生活实例感知角。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8页的情境图。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哪些地方有角?请小朋友上来指一指。
生1:三角尺上有角。
师: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角吗?
学生指角时,教给学生指角方法(先指角的两边,再在角的两边之间画弧线)。
师:还有什么地方有角?你能上来指一指吗?
生2:正方形上有角。(边说边到投影上指)
生3:剪刀张开的地方有角。(边说边指)
生4:钟面上有角。(边说边指)
2. 抽象出角的图形。
师:如果把这些角画出来,是什么样的图形呢?请小朋友看屏幕。
动画演示,分别画出剪刀、长方形纸片、钟面上的角。
师:(指画出的角)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角就藏在我们的身边,请小朋友试着找一找在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
组织交流,并让学生指出课桌、数学书等物体面的角。
[评析: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在找角、指角的活动中感知角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平面图形,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
3. 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小朋友看老师画一个角。(画角,指角的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一条边,(指角的另一条边)这条直直的线,是角的另一条边,(指角的顶点)这里的一个点是角的顶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拿出三角尺,指其中一个角)这是三角尺上的一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三角尺,同桌两个人合作,指一指三角尺上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两条边。
学生操作。
师:(指投影上的三个角)你能分别指出这里三个角的顶点和边吗?
指名到投影前指出每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评析: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结论,教师没有让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而是以讲解的方式告诉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随后的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既巩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加深了对角的认识。]
4. 练一练。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生:第一个图形是角。
师: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
学生到屏幕前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继续完成后面三个图形的判断,并说明理由。
5. 感知角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角呢?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大家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想办法做出一个角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角的方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请把你们做好的角举起来给大家看看。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有用小棒摆的,有用直尺画的,有用纸折的,有用硬纸条钉的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这么多的角。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做出的角(拿出用两根硬纸条做成的角,使角的两条边重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大)
生1:角的一条边在动。
生2:角在变大。
师:再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个角在怎样变化?(边说边旋转角的一条边,使角慢慢变小)
生:角在变小。
师:你能用两根硬纸条做一个角,并像老师那样,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
学生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师:(出示一个角)老师这里有一个角,你能用手中的角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吗?(学生操作,教师注意指导)
师:能转出一个比老师的角小的角吗?(学生操作)
[评析:学生用两根纸条做出了一个角,是教学过程中自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师敏锐地捕捉了这一资源,通过转动角的一条边使角变大或变小,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角的大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6. 比较角的大小。
课件出示教科书第69页第二个例题。
师:这里的四个钟面,时针和分针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生1: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
生2:第三个钟面上的角最小。
师:你们的眼睛真亮,一眼就看出来了,剩下的两个钟面上的角哪一个角大呢?
生1:第二个钟面上的角大。
生2:第四个钟面上的角大。
师:到底哪个角大呢?请小组内的小朋友一起合作,想一想怎样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的讨论。
师:你有办法比较这两个角的大小吗?
生1:可以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
生2:可以数钟面上的格子。
生3:可以把两个角重叠起来,看哪个角大。
师:你能给大家演示一下吗?
学生上台演示,把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分别重叠起来,另一条边分别在重叠的这条边的同一方向。
师:现在你知道哪个角大了吗?
生:第四个角比第二个角大。
[评析:从通过观察可以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到通过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引起了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平衡,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反复实践,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新方法,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了数学思考能力。]
三、 巩固延伸
1. 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中各有几个角,为什么第一个图形中只有1个角。
2. 想想做做第3题。
师:下面的图形各是几边形?各有几个角?请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空。
师:比较填出的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四边形有4个角,五边形有5个角,六边形有6个角。
生2: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
师:是的,一个多边形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那你知道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吗?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师:八边形呢?
生:八边形有8条边、8个角。
3. 想想做做第5题。
师:下面的角,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
生:第一个角最大,第二个角最小。
师:你会比较第三个角和第四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评析:练习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重点,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又增强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四、 课堂总结(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21.题目设计
2. 题目解析
小学数学教案 篇3主要包括
1.活动内容:
2.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说明:指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包括学生学习方式—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等;教师活动的开展—提问或提出任务,组织合作学习,组织交流,讲授等;教学资源的准备等,如学具、教具、课件等。
3.活动的设计意图
说明:为教学活动和活动的组织实施进行辩护,辩护的出发点是分析它们是否促成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不是简单地主观臆断是为目标服务,应该有一定的理由—数学的、教学的。更不应该写成一些没有针对性,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4.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
a)说明: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预设,以便于自己检测教学设计上合理与否。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材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由于年龄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多组织活动,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将所学到了理论进一步在生活中应用,从而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设情景问题置疑,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三、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内容: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教学重点:
巩固比的有关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三幅“奥运会”会徽旗帜图:分别是长3厘米、宽5厘米;长3厘米、宽3.8厘米;长4厘米、宽3.7厘米。
师:你认为哪幅图最匀称?
学生交流。
师:能不能用数学语言描述长与宽的关系?
学生交流。
出示课题:比的整理与复习。
二、回顾知识,整理归纳
1.回顾知识,合作梳理
(1)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把所学有关比的知识用喜欢的方式整理出来。
学生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2)师谈话:对于这一部分知识,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是用什么方法得出的?
学生交流:类推的方法。
2.沟通联系,主体内化
师:请小组讨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联系和区别?请用表格的形式整理。
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整理的情况与大家分享一下?
小组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师: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区别?请大家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出来。
全班交流。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判断
(1)比的前项与后项可以是任意数。 ( )
追问: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 :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使学生明确足球赛中出现的“2 :0”不是数学意义上的比。
(2)小强身高1米,他爸爸身高173厘米,小强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173 。 ( )
(3)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一个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4)比的前项增加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也要增加5。 ( )
(5)8:4化成最简整数比是2。 ( )
(6)盐占盐水的1/20,盐与水的比是1:20。 ( )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交流师让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我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8人,体育老师拿来14个篮球,怎样分公平呢?
学生解决,集体订正答案。
师生总结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的特点、解题思路、检验方法。
把人数改成男生有18人,女生有18人可以怎样解答?你发现什么?
3.实际运用
张叔叔和李叔叔、王大伯三家合资办厂,由于他们齐心合力,经营有道,一年下来,除去缴纳税款、发工资和其他费用,获得利润14万元。该怎么分配这些利润。
现在同学们四人一组,也像他们一样围在一起,商量商量如何分配这14万元的利润。教师巡回,作适当的指导。
四、全课总结,升华提高
今天我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解决问题的事例还很多,说说看比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小学数学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带小括号的混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计算同级运算、两级运算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3.使学生养成规范解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小括号的作用,能准确地计算带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规范地脱式计算。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软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们刚刚结束了+-黄金周,老师想知道你们是怎样度过的,你们想知道小动物去了什么地方吗?
[多媒体软件伴随录音:清晨数学王国的闩口站满了游客,不一会儿却传来吵闹声。鸭姐姐得意地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队伍最前面。猫头鹰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票上有、号,我该排在第一个。两人吵闹得面红耳赤,大黄狗跑过来大声嚷到:别吵了,我的票上有( ),你们都该排在我的后面去。师:同学们,你们当小裁判,判断下谁该排第一?跟随学生回答揭示课题。
二、探究尝试,总结规律。
1.以旧带新
3+4x8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试给它加上我们的新朋友小括号,使它变成
另外一道题。学生试做例题(3+4)x8
2.合作探究
3+4x8 (3+4)X8=3+32 =7x8=35 =56
师:请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观察、比较去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你觉得小括号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充分认识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3.反馈练习
42(17-11) 100-(60-10)
(35+14)7 12(2x3)
(让学生先读题,自选两道独立完成。)
4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做题时要注意什么呢?
一看(看清题里是否有小括号,有哪些运算);
二想(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三算(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运算);
四查(要有步步检查的好习惯)。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小动物们在我们公平的裁判下来到了数学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符号妈妈》。
同学们谈一谈看完电影的收获。(通过一场电影,把学习的几种运算顺序融为体,既实现了知识的整合,又便于学生掌握和区分。)
2.小动物参观了数学迷宫,闯关练习。
第一关:先读题,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
顺序。
20+7x6 (82)X9
4x68 72-99
36(43-39)100-15+5
第二关:判断下面各题,结果相等的画,不相等的画,请同学们自己读题,认真思考一下。
10+155=(10+15)5
5X(3-2)=5x8-2
2x4x3=3x2x4
60-(30-20)=60-30+20
3.小动物来到了数学游艺厅。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数字2、5、6和运算符号组成两步式题,结果要比14大。
四、小结
师:小动物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天,同学们猜猜它们会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7变化的量
教学内容:变化的量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变化的量
教学难点: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l.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请你说出两个比。(教师板书)
2.什么是比的比值?上面两个比的比值是多少?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就根据比和比值来学习比例,并且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教学比例的意义例1。
让学生算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再比较每组里两个比的比值有什么关系。(指名板演)
(1)3:524:40(2):7.5:3
追问:比值相等,说明每组里两个比怎样?
说明3:5的比值和24:40的比值都是,比值相等,也就是两个比相等,可以写成:
3:5=24:40(板书)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比怎样?:和7.5:3也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板书::=7.5:3这个式子也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上面两个等式表示的是怎样的式子?指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
2.下面两个比之间的哪些○里能填=,为什么?
1:2○3:60.5:0.2○5:2
1.5:3○15:3:2○:1
提问:填了等号后的式子是什么?1.5:3和15:3为什么不能组成比例?要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可以看它们的什么?指出: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看比值是不是相等;也可以把两个比化简后看是不是相同的两个比。
3.教学例2。
出示例2,让学生先写出两天中汽车行驶的路程与行使时间的比。提问:怎样判断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让学生判断并写出比例。提问:能不能组成比例?(板书比例式)为什么?强调:只有两个比值相等的比才能组成比例。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看书自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看黑板上的比例,说一说其中的内项和外项。让学生自己选择比例,计算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和两个内项的积,并要求观察,从中发现什么。让学生口答结果。提问:从上面的计算里,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请你说一说外项和内项。提问:在这个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追问: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
5.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出示3.6:1.8和0.5:0.25。让学生自己判断,如果能组成比例就写出这个比例式。提问:2.6:1.8和0.5:0.25能组成比例吗?你怎样判断的?指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可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判断时可以先把两个比看成是比例。如果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两个比就能组成比例;如果不相等,就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练习算。填写以后,提问学生:为什么填这个数?
1.提问: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
2.让学生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3:6=5:()0.8:()=1:自己填写后小组交流。
完成练一练。
自己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并说明可以用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判断,也可以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四、全课小结
这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可以怎样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1~6题。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7篇》相关文档: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题结题报告word精品文档9页09-05
小学数学培优辅差的工作总结3篇09-05
小学数学五上教学计划(8篇)09-09
2023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09-09
2023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2篇)09-09